01

當大眾在討論,為什麼北清復交的畢業生都去了金融街、陸家嘴,沒人去搞芯片的時候,有一批人偷偷走進了教育界。

清北碩士放棄金融去當中學老師,無奈之選還是另有隱情?

2019年,深圳中學招聘了35名應屆碩博畢業生從事基礎教育崗位,其中13名畢業於北京大學,7名畢業於清華大學。海外高校有哈佛大學、香港大學、倫敦大學學院(UCL),清一色頂尖名校。

請看華麗麗的名單:

清北碩士放棄金融去當中學老師,無奈之選還是另有隱情?

清北碩士放棄金融去當中學老師,無奈之選還是另有隱情?

清北碩士放棄金融去當中學老師,無奈之選還是另有隱情?

這份名單出來以後,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按照常理,他們應該去投行、BAT、大型外企管培、大型壟斷性國企,3-5年完成初始積累,然後升職、跳槽或者是創業。

網友的評論也是褒貶不一。

有人認為,頂尖大學畢業生加入中學基礎教育,是教育進步的表現。

清北碩士放棄金融去當中學老師,無奈之選還是另有隱情?

有網友覺得,深圳吸引人才的力度大,深圳中學的老師待遇好,所以能吸引到北清的碩士博士。

清北碩士放棄金融去當中學老師,無奈之選還是另有隱情?

然而,更多的人認為,清北碩士博士去當中學老師是浪費了學歷。

“讀書都讀到博士了,有點進取心好嗎?”

“就業壓力大,天之驕子去當中學老師,開玩笑”

清北碩士放棄金融去當中學老師,無奈之選還是另有隱情?

連媒體也在質疑,清北碩士去當中學老師虧不虧?

在知乎上,“如何看待深圳中學 2019 年所招教師絕大多數出自北大清華?”這個問題,有3236個關注者,493個回答,被瀏覽269萬次。足以反映這個問題的關注度。

清北碩士放棄金融去當中學老師,無奈之選還是另有隱情?

​就像是一個沒有人注意的角落,突然被置於聚光燈下。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裡,中學老師收入低,技術含量低,社會地位低。這種三低職業,只有在社會上混不下去的loser才適合。

儘管深圳中學是超級中學,但超級中學,不也還是中學嗎?

這其實是一種職業上的誤解和偏見。

大眾對中學老師這個職業存在一個很大的誤解,認為中學老師收入低。

同時,還對這個職業存在很大的偏見,認為中學老師這個職業地位低。

和常識相反,在這樣的中學,收入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低。

中國一線城市中學老師的收入,甚至高過金融、IT等通常被認為是高收入的職業。這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知乎上一個高贊答案,悄悄晒出了其25年教齡的父親在深圳某末流中學的工資單。一個月到手26243元。

清北碩士放棄金融去當中學老師,無奈之選還是另有隱情?

網友們也紛紛爆料,在深圳的公辦中學當老師,第一年到手20萬,不用坐班。像深圳中學這樣的超級中學,還強力措施保障並解決住房。在深圳解決住房,這是很多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都無法保障的事情。

除了待遇不錯,工作自由外,中學的工作環境也相對單純。每天打交道的都是學生,不用在辦公室勾心鬥角,不用小心防備中年大叔,也不用陪客戶夜夜笙歌。單就這一點,就秒殺一眾996的BAT和007的麥子店高盛新街口美林。

畢竟,錢多事少離家近才是大眾理想。一年50萬3年地中海的生活,髮際線高的人還真接受不了。


02

說到對中學老師這個職業的偏見,與社會環境有關。

回憶一下,在30年前,北大碩士留校當老師也是loser的選擇。具體可參見俞敏洪的經歷。那個年代,最頂尖的學生要麼去美國深造,比如俞敏洪的同學王強、徐小平,要麼去從政,後來成為各個國家機關、教育機構、大型國企的中流砥柱。像俞老師這種自稱最差的學生,就被留在了北大當老師。

再看看30年後的今天,想去北大當老師需要什麼資歷?海外博士學位是少不了的,本碩985也基本是標配。

學歷貶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人才的飽和。

1977剛恢復高考的時候,文*革結束,百廢待興。從政府部門到教育機關再到大型國企,都急缺人才。國家包分配工作,大多數畢業生都進入了重要崗位。

時代變了。

30年後的今天,政府機關的重要崗位基本飽和,公務員系統甚至因為過於龐大而飽受詬病。高校教育系統更是人滿為患,青椒猝死的報道屢上頭條。壟斷性國企也基本進入了有關係才好進門的時代。

簡而言之,好的坑已經被佔滿了。

城市的發展也是如此。1999年,浦東花木的一套50平米的二手房,不到5萬元。今天,花木的均價超7萬一平,一套50平米的二手房需要至少350萬。20年翻了70倍,而平均工資翻了大概10倍。

再看看行業,在格雷厄姆之前,華爾街的證券分析師是末流職業,而今天想要在華爾街知名投行做證券分析師,手握沃頓碩士和CFA三級也不一定夠。

企業也是如此,以互聯網企業為例。10年前,騰訊的投資併購部根本沒有名校畢業生想去。10年後的今天,騰訊水漲船高,投資併購部的人不乏沃頓牛劍。3年前滴滴招運營只需要大專學歷,而今天滴滴招的運營很多出自北清復交。

無論是國家、城市、行業還是企業的發展,都是分階段的。萌芽期和發展期門檻較低,一旦進入成熟期,門檻漸高,甚至直接關閉大門。

對人才來說,也就是窗口期過去了。

再回到清北碩士去深圳中學當老師這個問題,就容易理解了。在政府部門、高校機構、金融、IT、壟斷國企都被擠爆的情況下,中小學教育是一片還未被佔領的價值窪地。

不止頂尖畢業生在往教育這個方向流動,大型企業也在開拓教育市場。網易很早就進軍免費教育,網易公開課運營10年,雖未盈利,但至少有了品牌效應。2019年,騰訊教育正式成立。李一諾的教育創新項目,一土學校,也已經運營了3年。

這個社會正在悄悄發生變化,只是我們還未看見。直到有一天,清北畢業生去高中教書作為新聞被爆出來,我們才意識到,世界不一樣了。

03

或許,是時候改變看法了。改變我們對行業的看法,對職業的看法。

我們通常以為的好的行業,是那些頂尖的畢業生會去的行業,比如金融和IT。可是在人才趨於飽和的情況下,這些行業同時也意味著激烈的競爭和高強度的勞動。而激烈的競爭和高強度的勞動,就意味著極低的時薪。

投資大師查理.芒格有個很重要的思想,凡事都反著想,總是反著想。大家都去的地方,或許你不應該去。套利理論告訴我們,一旦一個地方有套利空間,資源會迅速向這個地方流動,抹平利差。先流動的人已經吃掉了利差,後流動的人,就等著被割韭菜。

從另一個角度看,投資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所被擠爆的城市,一個被擠爆的行業,就像是一支PE超過100倍的科技股。大家都說好,但是投資回報率或許並不高,甚至還有失去本金的風險。而旁邊一支PE才5倍的銀行股,說不出哪裡不好,但是大家都不買它。

年輕人的一筆投資,是把自己投入什麼樣的事業中。選擇被炒爆的科技股,還是選擇被低估的銀行股,影響的是財富的數量。而選擇什麼樣的事業,影響的是一生的成就感與幸福感。

那些我們認為最優秀的學生都不願意去的行業,比如教育。在教育行業真的無法發揮個人價值,無法實現個人理想嗎?還是這個行業的價值暫時沒有被發現呢?如果在國內看不清楚,可以以這個行業在美國的發展作為對標。

教育在美國是屬於高薪的行業,很多名校畢業生會選擇當中小學老師。在英國也是如此。

有位私募大佬曾說,在英國,牛津劍橋的學生去當小學老師,是很正常的選擇,沒有人會覺得奇怪。在中國,人才還是比較缺乏。等到人才逐漸多起來,中學老師這種現在我們看不上的職業,或許就會成為大眾的選擇。

隨著這種選擇越來越多,社會會越來越寬容,而年輕人的思路也會越來越開闊。

事實上,有些名校畢業生的夢想可能就是當中學老師,但是礙於世俗的力量,而選擇了金融、IT或者公務員等看起來高薪或者體面的工作。

世俗對於職業的偏見,極大地阻礙了人才向他們真正熱愛的地方流動。

而那些去深圳中學當老師的清北碩士,給了我們勇氣。讓我們知道,除了金融和IT,我們還有其他選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