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 釋放三大信號

金融 交通銀行 保險 國內宏觀 人民網 2017-07-16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許志峰吳秋餘歐陽潔

剛剛閉幕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金融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金融業發展面臨怎樣的形勢和任務?如何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業又該如何更好發揮作用?記者第一時間採訪相關專家為你解讀。

重磅!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 釋放三大信號

信號一.主動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金融風險總體可控,但一系列險隱患仍不容忽視

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要把主動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學防範,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著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著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

“當前我國金融風險總體可控,但一系列金融風險隱患仍不容忽視。”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仇高擎表示,此次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有利於進一步完善、深化前期金融風險綜合治理的各項舉措,切實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和穩定。

“市場的穩定,是改革和發展的基礎,要堅決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讓金融更好服務於實體經濟,這個要求落實到資本市場層面上,就是要防止市場大起大落。”光大證券首席分析師滕印說。

這次會議提出,要把國有企業降槓桿作為重中之重,抓好處置“殭屍企業”工作。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終身問責,倒查責任。

“經濟下行壓力下,高槓杆的風險更容易暴露,要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積極穩妥去槓桿,但也不能一刀切。”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教授田利輝認為,去槓桿要堅持分類、精準施策原則,對“殭屍企業”該去堅決去,不能讓其佔用寶貴金融資源,同時要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盤活存量,優化增量。

“政府債務風險已經在逐步化解。”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胡怡建表示,當前我國政府債務總體可控,但局部存在一些風險,容易導致金融業出現區域性風險,特別是隨著財政預算硬約束的增強,一些地方借道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等繼續融資,帶來新的隱性風險。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將繼續把防控金融風險作為金融工作重點,不斷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推進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微觀行為監管與宏觀審慎監管有機結合。

重磅!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 釋放三大信號

信號二.迴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

脫離實體經濟,金融業就會吞下自我膨脹的惡果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在不斷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實現了自身跨越式發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穩步提升。然而,隨著金融業規模快速擴張,也出現了一些脫離實體經濟的苗頭,金融業在一定程度上出現“脫實向虛”傾向,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有待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不利於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

這次會議提出,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本宗旨,也是金融賴以存在發展的基礎所在。”仇高擎表示,此次金融工作會議重申金融要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有利於金融發展“正本清源”、“迴歸初心”,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

滕印認為,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就要不斷推進資本市場制度建設,要完善主板市場基礎性制度,積極發展創業板、新三板,規範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以合格機構投資者和場外市場為主發展債券市場,為擴大直接融資創造更好條件。

“金融是服務業,需要通過優化資本資源的配置來服務實體經濟。”田利輝認為,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機構要突出主業、強化服務,發揮其固有的價格發現、風險管理、資金配置等優勢,堅決防止“脫實向虛”,豐富金融產品供給,為實體經濟“解渴”,保險機構則應發揮保險資金規模大、期限長、來源較為穩定的優勢,做實體經濟的穩定器和助推器。

與此同時,為實體經濟服務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確保金融自身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舉措。

“脫離實體經濟,金融業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早晚要出問題。”胡怡建表示,從經濟發展角度看,金融與實體經濟是共生共榮、相互促進的,離開了實體經濟這個根基,金融業就會吞下自我膨脹的惡果,而沒有金融業的良好發展,實體經濟也會缺乏活力。

重磅!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 釋放三大信號

信號三.推進金融業改革開放

堅持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手抓”,積極支持資本市場“走出去”

近年來,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逐步完善,在防範和化解我國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機構合規經營等方面取得長足發展,但隨著我國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趨勢加劇,跨界交叉性金融風險產生的可能性加大,金融監管協調機制亟需進一步升級。

這次金融工作會議決定,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範職責。

董希淼認為,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是此次會議的重要成果之一。與原有的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相比,委員會的職能完整,層級更高,金融監管協調將會是其重要的工作之一。同時,人民銀行在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範方面的職責得到強化,通過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加強和提升,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優化金融風險監管覆蓋方式,以更好地應對金融機構在綜合化經營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防範引發全面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系統性風險。

“有了統一的協調機構,可以有效防止九龍治水,各自為戰的局面,防止監管不足或監管過度,有力有效有序地引導資本服務實體經濟,從而藉助金融支持來實現中國夢。”田利輝說。

“深化金融改革,要堅持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手抓'。”董希淼表示,在直接融資領域,要積極推進主板、新三板、區域性股權交易及股權眾籌市場建設,協同發展場內和場外、公募和私募、股票、債券和期貨等分層有序、功能互補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在間接融資領域,要著重抓好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改革創新,加快大型銀行戰略轉型,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金融消費者。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全球經濟的關聯度愈加緊密。隨著“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金融對接國家戰略加強服務的意識也愈顯強烈。此次金融工作會議對金融如何助力深化改革開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董希淼認為,在擴大開放方面,我國要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加快同有關國家和地區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積極支持資本市場“走出去”,擴大金融機構雙向開放,鼓勵境內機構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為境外金融機構在華設立分支機構提供發展空間。同時,逐步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投資範圍,加大企業境內外融資支持力度,加強跨境監管協作,便利符合條件的企業赴境外上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