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涇縣旅遊景點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涇縣旅遊景點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涇縣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

赤灘

赤灘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涇縣旅遊景點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涇縣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

赤灘

赤灘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涇縣旅遊景點

查濟古建築群

查濟村位於安徽涇縣之西,東南緊靠太平湖,桃花潭,東南與黃山接壤,北和九華山相鄰。李白在《過汪倫別業》詩中雲道:“由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濟古村的建築以三條溪為軸線,以各祠堂為節點,紅樓橋以上為生活區,以下為商業區,形成完整的空間格局。查濟古村極盛時有四門三塔,一百零八座橋,一百零八座祠堂(廳屋),一百零八座廟,民居“粉牆矗矗,黛瓦鱗鱗,棹楔崢嶸,邸吻聳挺,宛如城郭”。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涇縣旅遊景點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涇縣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

赤灘

赤灘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涇縣旅遊景點

查濟古建築群

查濟村位於安徽涇縣之西,東南緊靠太平湖,桃花潭,東南與黃山接壤,北和九華山相鄰。李白在《過汪倫別業》詩中雲道:“由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濟古村的建築以三條溪為軸線,以各祠堂為節點,紅樓橋以上為生活區,以下為商業區,形成完整的空間格局。查濟古村極盛時有四門三塔,一百零八座橋,一百零八座祠堂(廳屋),一百零八座廟,民居“粉牆矗矗,黛瓦鱗鱗,棹楔崢嶸,邸吻聳挺,宛如城郭”。

涇縣旅遊景點

茂林景區

茂林歷史悠久,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鎮域平坦開闊,府第軒園、樓亭坊塔尚存300餘處。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畫家吳作人等。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涇縣旅遊景點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涇縣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

赤灘

赤灘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涇縣旅遊景點

查濟古建築群

查濟村位於安徽涇縣之西,東南緊靠太平湖,桃花潭,東南與黃山接壤,北和九華山相鄰。李白在《過汪倫別業》詩中雲道:“由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濟古村的建築以三條溪為軸線,以各祠堂為節點,紅樓橋以上為生活區,以下為商業區,形成完整的空間格局。查濟古村極盛時有四門三塔,一百零八座橋,一百零八座祠堂(廳屋),一百零八座廟,民居“粉牆矗矗,黛瓦鱗鱗,棹楔崢嶸,邸吻聳挺,宛如城郭”。

涇縣旅遊景點

茂林景區

茂林歷史悠久,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鎮域平坦開闊,府第軒園、樓亭坊塔尚存300餘處。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畫家吳作人等。

涇縣旅遊景點

黃田洋船屋

黃田洋船屋位於涇縣榔橋鎮,又名篤誠堂,建於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牆,兩側開有深渠,圍牆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築。“船頭”呈尖角狀,院牆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牆,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於牆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築,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牆,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馬頭牆,藉以遮蔽裡面的建築。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逆水而上。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涇縣旅遊景點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涇縣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

赤灘

赤灘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涇縣旅遊景點

查濟古建築群

查濟村位於安徽涇縣之西,東南緊靠太平湖,桃花潭,東南與黃山接壤,北和九華山相鄰。李白在《過汪倫別業》詩中雲道:“由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濟古村的建築以三條溪為軸線,以各祠堂為節點,紅樓橋以上為生活區,以下為商業區,形成完整的空間格局。查濟古村極盛時有四門三塔,一百零八座橋,一百零八座祠堂(廳屋),一百零八座廟,民居“粉牆矗矗,黛瓦鱗鱗,棹楔崢嶸,邸吻聳挺,宛如城郭”。

涇縣旅遊景點

茂林景區

茂林歷史悠久,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鎮域平坦開闊,府第軒園、樓亭坊塔尚存300餘處。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畫家吳作人等。

涇縣旅遊景點

黃田洋船屋

黃田洋船屋位於涇縣榔橋鎮,又名篤誠堂,建於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牆,兩側開有深渠,圍牆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築。“船頭”呈尖角狀,院牆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牆,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於牆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築,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牆,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馬頭牆,藉以遮蔽裡面的建築。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逆水而上。

涇縣旅遊景點

太平湖

太平湖位於涇縣桃花潭鎮東面,南依黃山,北鄰九華,是九華山進黃山公路必經之津,有“黃山情侶”、“東方日內瓦”、“未經雕琢的翡翠”之美譽。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涇縣旅遊景點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涇縣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

赤灘

赤灘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涇縣旅遊景點

查濟古建築群

查濟村位於安徽涇縣之西,東南緊靠太平湖,桃花潭,東南與黃山接壤,北和九華山相鄰。李白在《過汪倫別業》詩中雲道:“由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濟古村的建築以三條溪為軸線,以各祠堂為節點,紅樓橋以上為生活區,以下為商業區,形成完整的空間格局。查濟古村極盛時有四門三塔,一百零八座橋,一百零八座祠堂(廳屋),一百零八座廟,民居“粉牆矗矗,黛瓦鱗鱗,棹楔崢嶸,邸吻聳挺,宛如城郭”。

涇縣旅遊景點

茂林景區

茂林歷史悠久,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鎮域平坦開闊,府第軒園、樓亭坊塔尚存300餘處。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畫家吳作人等。

涇縣旅遊景點

黃田洋船屋

黃田洋船屋位於涇縣榔橋鎮,又名篤誠堂,建於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牆,兩側開有深渠,圍牆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築。“船頭”呈尖角狀,院牆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牆,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於牆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築,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牆,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馬頭牆,藉以遮蔽裡面的建築。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逆水而上。

涇縣旅遊景點

太平湖

太平湖位於涇縣桃花潭鎮東面,南依黃山,北鄰九華,是九華山進黃山公路必經之津,有“黃山情侶”、“東方日內瓦”、“未經雕琢的翡翠”之美譽。

涇縣旅遊景點

水西雙塔

水西雙塔位於安徽省涇縣境內,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塔內原有樓梯和樓板,今已無存,何時被毀,尚無確切考證,塔的內壁仍然殘留著被火燒過的焦木痕跡。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涇縣旅遊景點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涇縣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

赤灘

赤灘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涇縣旅遊景點

查濟古建築群

查濟村位於安徽涇縣之西,東南緊靠太平湖,桃花潭,東南與黃山接壤,北和九華山相鄰。李白在《過汪倫別業》詩中雲道:“由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濟古村的建築以三條溪為軸線,以各祠堂為節點,紅樓橋以上為生活區,以下為商業區,形成完整的空間格局。查濟古村極盛時有四門三塔,一百零八座橋,一百零八座祠堂(廳屋),一百零八座廟,民居“粉牆矗矗,黛瓦鱗鱗,棹楔崢嶸,邸吻聳挺,宛如城郭”。

涇縣旅遊景點

茂林景區

茂林歷史悠久,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鎮域平坦開闊,府第軒園、樓亭坊塔尚存300餘處。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畫家吳作人等。

涇縣旅遊景點

黃田洋船屋

黃田洋船屋位於涇縣榔橋鎮,又名篤誠堂,建於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牆,兩側開有深渠,圍牆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築。“船頭”呈尖角狀,院牆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牆,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於牆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築,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牆,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馬頭牆,藉以遮蔽裡面的建築。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逆水而上。

涇縣旅遊景點

太平湖

太平湖位於涇縣桃花潭鎮東面,南依黃山,北鄰九華,是九華山進黃山公路必經之津,有“黃山情侶”、“東方日內瓦”、“未經雕琢的翡翠”之美譽。

涇縣旅遊景點

水西雙塔

水西雙塔位於安徽省涇縣境內,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塔內原有樓梯和樓板,今已無存,何時被毀,尚無確切考證,塔的內壁仍然殘留著被火燒過的焦木痕跡。

涇縣旅遊景點

黃村百歲坊

黃村百歲坊又叫“貞潔坊”,座落在黃村鄉九峰村村頭,建造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的歷史。牌坊的上端刻有圖案,是徐氏贍老撫幼的生動寫照。這位徐氏的四個兒子長大後相繼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建功立業,官位顯赫,為九峰王氏子孫作出了榜樣。後代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徐氏一百零一歲去世的那年聯名上書朝廷,請求旌表。皇帝下旨建造了這座牌坊,該坊雖然經受了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至今仍屹立在九峰村頭。百歲坊通體為上等的花崗石建築,高十二米左右。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涇縣旅遊景點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涇縣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

赤灘

赤灘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涇縣旅遊景點

查濟古建築群

查濟村位於安徽涇縣之西,東南緊靠太平湖,桃花潭,東南與黃山接壤,北和九華山相鄰。李白在《過汪倫別業》詩中雲道:“由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濟古村的建築以三條溪為軸線,以各祠堂為節點,紅樓橋以上為生活區,以下為商業區,形成完整的空間格局。查濟古村極盛時有四門三塔,一百零八座橋,一百零八座祠堂(廳屋),一百零八座廟,民居“粉牆矗矗,黛瓦鱗鱗,棹楔崢嶸,邸吻聳挺,宛如城郭”。

涇縣旅遊景點

茂林景區

茂林歷史悠久,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鎮域平坦開闊,府第軒園、樓亭坊塔尚存300餘處。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畫家吳作人等。

涇縣旅遊景點

黃田洋船屋

黃田洋船屋位於涇縣榔橋鎮,又名篤誠堂,建於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牆,兩側開有深渠,圍牆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築。“船頭”呈尖角狀,院牆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牆,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於牆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築,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牆,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馬頭牆,藉以遮蔽裡面的建築。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逆水而上。

涇縣旅遊景點

太平湖

太平湖位於涇縣桃花潭鎮東面,南依黃山,北鄰九華,是九華山進黃山公路必經之津,有“黃山情侶”、“東方日內瓦”、“未經雕琢的翡翠”之美譽。

涇縣旅遊景點

水西雙塔

水西雙塔位於安徽省涇縣境內,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塔內原有樓梯和樓板,今已無存,何時被毀,尚無確切考證,塔的內壁仍然殘留著被火燒過的焦木痕跡。

涇縣旅遊景點

黃村百歲坊

黃村百歲坊又叫“貞潔坊”,座落在黃村鄉九峰村村頭,建造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的歷史。牌坊的上端刻有圖案,是徐氏贍老撫幼的生動寫照。這位徐氏的四個兒子長大後相繼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建功立業,官位顯赫,為九峰王氏子孫作出了榜樣。後代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徐氏一百零一歲去世的那年聯名上書朝廷,請求旌表。皇帝下旨建造了這座牌坊,該坊雖然經受了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至今仍屹立在九峰村頭。百歲坊通體為上等的花崗石建築,高十二米左右。

涇縣旅遊景點

章渡吊棟閣

吊棟閣位於涇縣西南章渡鎮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後宅。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由於此建築一戶接一戶,綿延一、二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千條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攤成了長長的一片,似一張大木排順流而下;入夜燈明,燈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萬家燈火”,相互輝映,十分壯觀。獨看一家一戶,又似一盞盞吊在燈杆上的燈籠,故又稱“吊燈閣”;由於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個名稱“吊棟閣”。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涇縣旅遊景點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涇縣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

赤灘

赤灘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涇縣旅遊景點

查濟古建築群

查濟村位於安徽涇縣之西,東南緊靠太平湖,桃花潭,東南與黃山接壤,北和九華山相鄰。李白在《過汪倫別業》詩中雲道:“由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濟古村的建築以三條溪為軸線,以各祠堂為節點,紅樓橋以上為生活區,以下為商業區,形成完整的空間格局。查濟古村極盛時有四門三塔,一百零八座橋,一百零八座祠堂(廳屋),一百零八座廟,民居“粉牆矗矗,黛瓦鱗鱗,棹楔崢嶸,邸吻聳挺,宛如城郭”。

涇縣旅遊景點

茂林景區

茂林歷史悠久,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鎮域平坦開闊,府第軒園、樓亭坊塔尚存300餘處。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畫家吳作人等。

涇縣旅遊景點

黃田洋船屋

黃田洋船屋位於涇縣榔橋鎮,又名篤誠堂,建於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牆,兩側開有深渠,圍牆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築。“船頭”呈尖角狀,院牆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牆,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於牆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築,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牆,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馬頭牆,藉以遮蔽裡面的建築。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逆水而上。

涇縣旅遊景點

太平湖

太平湖位於涇縣桃花潭鎮東面,南依黃山,北鄰九華,是九華山進黃山公路必經之津,有“黃山情侶”、“東方日內瓦”、“未經雕琢的翡翠”之美譽。

涇縣旅遊景點

水西雙塔

水西雙塔位於安徽省涇縣境內,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塔內原有樓梯和樓板,今已無存,何時被毀,尚無確切考證,塔的內壁仍然殘留著被火燒過的焦木痕跡。

涇縣旅遊景點

黃村百歲坊

黃村百歲坊又叫“貞潔坊”,座落在黃村鄉九峰村村頭,建造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的歷史。牌坊的上端刻有圖案,是徐氏贍老撫幼的生動寫照。這位徐氏的四個兒子長大後相繼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建功立業,官位顯赫,為九峰王氏子孫作出了榜樣。後代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徐氏一百零一歲去世的那年聯名上書朝廷,請求旌表。皇帝下旨建造了這座牌坊,該坊雖然經受了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至今仍屹立在九峰村頭。百歲坊通體為上等的花崗石建築,高十二米左右。

涇縣旅遊景點

章渡吊棟閣

吊棟閣位於涇縣西南章渡鎮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後宅。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由於此建築一戶接一戶,綿延一、二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千條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攤成了長長的一片,似一張大木排順流而下;入夜燈明,燈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萬家燈火”,相互輝映,十分壯觀。獨看一家一戶,又似一盞盞吊在燈杆上的燈籠,故又稱“吊燈閣”;由於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個名稱“吊棟閣”。

涇縣旅遊景點

魁山·飛雄塔

魁山位於涇縣茂林鎮區南行約一公里處。此山拔地突起,獨聳一峰,圓如古鐘,秀拔出眾。飛雄塔山頂高處有座三層六角磚塔,飛簷翹脊,古意盎然,塔心內空,有梯可登,直上三層,該塔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縣貢生吳延選出資興建,名曰飛雄。建國後,政府在魁山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墓,闢為烈士陵園。這裡安葬了紅軍將領尋淮洲的忠骨,現藏有陳毅同志於1938年5月率部隊東進抗日途經茂林時,為尋淮洲烈士撰寫的墓誌銘,該碑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此外還安放了在“皖南事變”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遺骨。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涇縣旅遊景點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涇縣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

赤灘

赤灘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涇縣旅遊景點

查濟古建築群

查濟村位於安徽涇縣之西,東南緊靠太平湖,桃花潭,東南與黃山接壤,北和九華山相鄰。李白在《過汪倫別業》詩中雲道:“由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濟古村的建築以三條溪為軸線,以各祠堂為節點,紅樓橋以上為生活區,以下為商業區,形成完整的空間格局。查濟古村極盛時有四門三塔,一百零八座橋,一百零八座祠堂(廳屋),一百零八座廟,民居“粉牆矗矗,黛瓦鱗鱗,棹楔崢嶸,邸吻聳挺,宛如城郭”。

涇縣旅遊景點

茂林景區

茂林歷史悠久,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鎮域平坦開闊,府第軒園、樓亭坊塔尚存300餘處。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畫家吳作人等。

涇縣旅遊景點

黃田洋船屋

黃田洋船屋位於涇縣榔橋鎮,又名篤誠堂,建於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牆,兩側開有深渠,圍牆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築。“船頭”呈尖角狀,院牆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牆,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於牆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築,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牆,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馬頭牆,藉以遮蔽裡面的建築。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逆水而上。

涇縣旅遊景點

太平湖

太平湖位於涇縣桃花潭鎮東面,南依黃山,北鄰九華,是九華山進黃山公路必經之津,有“黃山情侶”、“東方日內瓦”、“未經雕琢的翡翠”之美譽。

涇縣旅遊景點

水西雙塔

水西雙塔位於安徽省涇縣境內,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塔內原有樓梯和樓板,今已無存,何時被毀,尚無確切考證,塔的內壁仍然殘留著被火燒過的焦木痕跡。

涇縣旅遊景點

黃村百歲坊

黃村百歲坊又叫“貞潔坊”,座落在黃村鄉九峰村村頭,建造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的歷史。牌坊的上端刻有圖案,是徐氏贍老撫幼的生動寫照。這位徐氏的四個兒子長大後相繼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建功立業,官位顯赫,為九峰王氏子孫作出了榜樣。後代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徐氏一百零一歲去世的那年聯名上書朝廷,請求旌表。皇帝下旨建造了這座牌坊,該坊雖然經受了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至今仍屹立在九峰村頭。百歲坊通體為上等的花崗石建築,高十二米左右。

涇縣旅遊景點

章渡吊棟閣

吊棟閣位於涇縣西南章渡鎮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後宅。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由於此建築一戶接一戶,綿延一、二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千條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攤成了長長的一片,似一張大木排順流而下;入夜燈明,燈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萬家燈火”,相互輝映,十分壯觀。獨看一家一戶,又似一盞盞吊在燈杆上的燈籠,故又稱“吊燈閣”;由於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個名稱“吊棟閣”。

涇縣旅遊景點

魁山·飛雄塔

魁山位於涇縣茂林鎮區南行約一公里處。此山拔地突起,獨聳一峰,圓如古鐘,秀拔出眾。飛雄塔山頂高處有座三層六角磚塔,飛簷翹脊,古意盎然,塔心內空,有梯可登,直上三層,該塔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縣貢生吳延選出資興建,名曰飛雄。建國後,政府在魁山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墓,闢為烈士陵園。這裡安葬了紅軍將領尋淮洲的忠骨,現藏有陳毅同志於1938年5月率部隊東進抗日途經茂林時,為尋淮洲烈士撰寫的墓誌銘,該碑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此外還安放了在“皖南事變”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遺骨。

涇縣旅遊景點

西陽花戲樓

涇縣西陽鄉座落著兩座花戲摟,一為裡西陽花戲樓,一為外西陽花戲樓。因建於同一時代且建築風格相似,故被當地人稱為姊妹花戲樓,每年九月廟會在此酬神唱戲,故又稱萬年臺。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涇縣旅遊景點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涇縣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

赤灘

赤灘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涇縣旅遊景點

查濟古建築群

查濟村位於安徽涇縣之西,東南緊靠太平湖,桃花潭,東南與黃山接壤,北和九華山相鄰。李白在《過汪倫別業》詩中雲道:“由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濟古村的建築以三條溪為軸線,以各祠堂為節點,紅樓橋以上為生活區,以下為商業區,形成完整的空間格局。查濟古村極盛時有四門三塔,一百零八座橋,一百零八座祠堂(廳屋),一百零八座廟,民居“粉牆矗矗,黛瓦鱗鱗,棹楔崢嶸,邸吻聳挺,宛如城郭”。

涇縣旅遊景點

茂林景區

茂林歷史悠久,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鎮域平坦開闊,府第軒園、樓亭坊塔尚存300餘處。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畫家吳作人等。

涇縣旅遊景點

黃田洋船屋

黃田洋船屋位於涇縣榔橋鎮,又名篤誠堂,建於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牆,兩側開有深渠,圍牆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築。“船頭”呈尖角狀,院牆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牆,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於牆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築,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牆,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馬頭牆,藉以遮蔽裡面的建築。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逆水而上。

涇縣旅遊景點

太平湖

太平湖位於涇縣桃花潭鎮東面,南依黃山,北鄰九華,是九華山進黃山公路必經之津,有“黃山情侶”、“東方日內瓦”、“未經雕琢的翡翠”之美譽。

涇縣旅遊景點

水西雙塔

水西雙塔位於安徽省涇縣境內,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塔內原有樓梯和樓板,今已無存,何時被毀,尚無確切考證,塔的內壁仍然殘留著被火燒過的焦木痕跡。

涇縣旅遊景點

黃村百歲坊

黃村百歲坊又叫“貞潔坊”,座落在黃村鄉九峰村村頭,建造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的歷史。牌坊的上端刻有圖案,是徐氏贍老撫幼的生動寫照。這位徐氏的四個兒子長大後相繼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建功立業,官位顯赫,為九峰王氏子孫作出了榜樣。後代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徐氏一百零一歲去世的那年聯名上書朝廷,請求旌表。皇帝下旨建造了這座牌坊,該坊雖然經受了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至今仍屹立在九峰村頭。百歲坊通體為上等的花崗石建築,高十二米左右。

涇縣旅遊景點

章渡吊棟閣

吊棟閣位於涇縣西南章渡鎮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後宅。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由於此建築一戶接一戶,綿延一、二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千條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攤成了長長的一片,似一張大木排順流而下;入夜燈明,燈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萬家燈火”,相互輝映,十分壯觀。獨看一家一戶,又似一盞盞吊在燈杆上的燈籠,故又稱“吊燈閣”;由於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個名稱“吊棟閣”。

涇縣旅遊景點

魁山·飛雄塔

魁山位於涇縣茂林鎮區南行約一公里處。此山拔地突起,獨聳一峰,圓如古鐘,秀拔出眾。飛雄塔山頂高處有座三層六角磚塔,飛簷翹脊,古意盎然,塔心內空,有梯可登,直上三層,該塔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縣貢生吳延選出資興建,名曰飛雄。建國後,政府在魁山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墓,闢為烈士陵園。這裡安葬了紅軍將領尋淮洲的忠骨,現藏有陳毅同志於1938年5月率部隊東進抗日途經茂林時,為尋淮洲烈士撰寫的墓誌銘,該碑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此外還安放了在“皖南事變”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遺骨。

涇縣旅遊景點

西陽花戲樓

涇縣西陽鄉座落著兩座花戲摟,一為裡西陽花戲樓,一為外西陽花戲樓。因建於同一時代且建築風格相似,故被當地人稱為姊妹花戲樓,每年九月廟會在此酬神唱戲,故又稱萬年臺。

涇縣旅遊景點

三吳紀念館

藝術大師吳作人、大書法家吳玉如、著名作家學者吳組緗同為涇縣茂林人,人稱“三吳”,聲播海內外。為彙集三位先生畢生之精粹,展示三位先生一生工作生活和創作經歷,弘揚三位先生藝術上永不止息的創新追求精神,光大一脈相傳孕育於佳山秀水中的涇川文化,涇縣特建立了三吳紀念館,館址選定在縣博物館內二樓,三個展廳300平方米。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涇縣旅遊景點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涇縣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

赤灘

赤灘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涇縣旅遊景點

查濟古建築群

查濟村位於安徽涇縣之西,東南緊靠太平湖,桃花潭,東南與黃山接壤,北和九華山相鄰。李白在《過汪倫別業》詩中雲道:“由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濟古村的建築以三條溪為軸線,以各祠堂為節點,紅樓橋以上為生活區,以下為商業區,形成完整的空間格局。查濟古村極盛時有四門三塔,一百零八座橋,一百零八座祠堂(廳屋),一百零八座廟,民居“粉牆矗矗,黛瓦鱗鱗,棹楔崢嶸,邸吻聳挺,宛如城郭”。

涇縣旅遊景點

茂林景區

茂林歷史悠久,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鎮域平坦開闊,府第軒園、樓亭坊塔尚存300餘處。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畫家吳作人等。

涇縣旅遊景點

黃田洋船屋

黃田洋船屋位於涇縣榔橋鎮,又名篤誠堂,建於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牆,兩側開有深渠,圍牆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築。“船頭”呈尖角狀,院牆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牆,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於牆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築,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牆,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馬頭牆,藉以遮蔽裡面的建築。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逆水而上。

涇縣旅遊景點

太平湖

太平湖位於涇縣桃花潭鎮東面,南依黃山,北鄰九華,是九華山進黃山公路必經之津,有“黃山情侶”、“東方日內瓦”、“未經雕琢的翡翠”之美譽。

涇縣旅遊景點

水西雙塔

水西雙塔位於安徽省涇縣境內,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塔內原有樓梯和樓板,今已無存,何時被毀,尚無確切考證,塔的內壁仍然殘留著被火燒過的焦木痕跡。

涇縣旅遊景點

黃村百歲坊

黃村百歲坊又叫“貞潔坊”,座落在黃村鄉九峰村村頭,建造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的歷史。牌坊的上端刻有圖案,是徐氏贍老撫幼的生動寫照。這位徐氏的四個兒子長大後相繼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建功立業,官位顯赫,為九峰王氏子孫作出了榜樣。後代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徐氏一百零一歲去世的那年聯名上書朝廷,請求旌表。皇帝下旨建造了這座牌坊,該坊雖然經受了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至今仍屹立在九峰村頭。百歲坊通體為上等的花崗石建築,高十二米左右。

涇縣旅遊景點

章渡吊棟閣

吊棟閣位於涇縣西南章渡鎮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後宅。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由於此建築一戶接一戶,綿延一、二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千條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攤成了長長的一片,似一張大木排順流而下;入夜燈明,燈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萬家燈火”,相互輝映,十分壯觀。獨看一家一戶,又似一盞盞吊在燈杆上的燈籠,故又稱“吊燈閣”;由於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個名稱“吊棟閣”。

涇縣旅遊景點

魁山·飛雄塔

魁山位於涇縣茂林鎮區南行約一公里處。此山拔地突起,獨聳一峰,圓如古鐘,秀拔出眾。飛雄塔山頂高處有座三層六角磚塔,飛簷翹脊,古意盎然,塔心內空,有梯可登,直上三層,該塔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縣貢生吳延選出資興建,名曰飛雄。建國後,政府在魁山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墓,闢為烈士陵園。這裡安葬了紅軍將領尋淮洲的忠骨,現藏有陳毅同志於1938年5月率部隊東進抗日途經茂林時,為尋淮洲烈士撰寫的墓誌銘,該碑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此外還安放了在“皖南事變”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遺骨。

涇縣旅遊景點

西陽花戲樓

涇縣西陽鄉座落著兩座花戲摟,一為裡西陽花戲樓,一為外西陽花戲樓。因建於同一時代且建築風格相似,故被當地人稱為姊妹花戲樓,每年九月廟會在此酬神唱戲,故又稱萬年臺。

涇縣旅遊景點

三吳紀念館

藝術大師吳作人、大書法家吳玉如、著名作家學者吳組緗同為涇縣茂林人,人稱“三吳”,聲播海內外。為彙集三位先生畢生之精粹,展示三位先生一生工作生活和創作經歷,弘揚三位先生藝術上永不止息的創新追求精神,光大一脈相傳孕育於佳山秀水中的涇川文化,涇縣特建立了三吳紀念館,館址選定在縣博物館內二樓,三個展廳300平方米。

涇縣旅遊景點

中華第一祠

中華第一祠——翟氏宗祠位於涇縣桃花潭東北,建於明嘉靖年間,坐北朝南,五楹三進,規模宏大,總建築面積6700平方米。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獅,祠內有前廳、天井、享堂和寢樓。地基為花崗石鋪成,建築採用銀杏木、紅木、桶木等名貴木材,上下木石結構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有歷代帝王將相、地方官吏所賜名匾108塊。大門上有“江南名族”橫匾,享堂中懸“忠孝堂”三字紅底金字木匾。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涇縣旅遊景點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涇縣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

赤灘

赤灘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涇縣旅遊景點

查濟古建築群

查濟村位於安徽涇縣之西,東南緊靠太平湖,桃花潭,東南與黃山接壤,北和九華山相鄰。李白在《過汪倫別業》詩中雲道:“由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濟古村的建築以三條溪為軸線,以各祠堂為節點,紅樓橋以上為生活區,以下為商業區,形成完整的空間格局。查濟古村極盛時有四門三塔,一百零八座橋,一百零八座祠堂(廳屋),一百零八座廟,民居“粉牆矗矗,黛瓦鱗鱗,棹楔崢嶸,邸吻聳挺,宛如城郭”。

涇縣旅遊景點

茂林景區

茂林歷史悠久,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鎮域平坦開闊,府第軒園、樓亭坊塔尚存300餘處。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畫家吳作人等。

涇縣旅遊景點

黃田洋船屋

黃田洋船屋位於涇縣榔橋鎮,又名篤誠堂,建於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牆,兩側開有深渠,圍牆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築。“船頭”呈尖角狀,院牆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牆,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於牆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築,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牆,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馬頭牆,藉以遮蔽裡面的建築。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逆水而上。

涇縣旅遊景點

太平湖

太平湖位於涇縣桃花潭鎮東面,南依黃山,北鄰九華,是九華山進黃山公路必經之津,有“黃山情侶”、“東方日內瓦”、“未經雕琢的翡翠”之美譽。

涇縣旅遊景點

水西雙塔

水西雙塔位於安徽省涇縣境內,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塔內原有樓梯和樓板,今已無存,何時被毀,尚無確切考證,塔的內壁仍然殘留著被火燒過的焦木痕跡。

涇縣旅遊景點

黃村百歲坊

黃村百歲坊又叫“貞潔坊”,座落在黃村鄉九峰村村頭,建造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的歷史。牌坊的上端刻有圖案,是徐氏贍老撫幼的生動寫照。這位徐氏的四個兒子長大後相繼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建功立業,官位顯赫,為九峰王氏子孫作出了榜樣。後代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徐氏一百零一歲去世的那年聯名上書朝廷,請求旌表。皇帝下旨建造了這座牌坊,該坊雖然經受了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至今仍屹立在九峰村頭。百歲坊通體為上等的花崗石建築,高十二米左右。

涇縣旅遊景點

章渡吊棟閣

吊棟閣位於涇縣西南章渡鎮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後宅。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由於此建築一戶接一戶,綿延一、二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千條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攤成了長長的一片,似一張大木排順流而下;入夜燈明,燈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萬家燈火”,相互輝映,十分壯觀。獨看一家一戶,又似一盞盞吊在燈杆上的燈籠,故又稱“吊燈閣”;由於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個名稱“吊棟閣”。

涇縣旅遊景點

魁山·飛雄塔

魁山位於涇縣茂林鎮區南行約一公里處。此山拔地突起,獨聳一峰,圓如古鐘,秀拔出眾。飛雄塔山頂高處有座三層六角磚塔,飛簷翹脊,古意盎然,塔心內空,有梯可登,直上三層,該塔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縣貢生吳延選出資興建,名曰飛雄。建國後,政府在魁山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墓,闢為烈士陵園。這裡安葬了紅軍將領尋淮洲的忠骨,現藏有陳毅同志於1938年5月率部隊東進抗日途經茂林時,為尋淮洲烈士撰寫的墓誌銘,該碑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此外還安放了在“皖南事變”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遺骨。

涇縣旅遊景點

西陽花戲樓

涇縣西陽鄉座落著兩座花戲摟,一為裡西陽花戲樓,一為外西陽花戲樓。因建於同一時代且建築風格相似,故被當地人稱為姊妹花戲樓,每年九月廟會在此酬神唱戲,故又稱萬年臺。

涇縣旅遊景點

三吳紀念館

藝術大師吳作人、大書法家吳玉如、著名作家學者吳組緗同為涇縣茂林人,人稱“三吳”,聲播海內外。為彙集三位先生畢生之精粹,展示三位先生一生工作生活和創作經歷,弘揚三位先生藝術上永不止息的創新追求精神,光大一脈相傳孕育於佳山秀水中的涇川文化,涇縣特建立了三吳紀念館,館址選定在縣博物館內二樓,三個展廳300平方米。

涇縣旅遊景點

中華第一祠

中華第一祠——翟氏宗祠位於涇縣桃花潭東北,建於明嘉靖年間,坐北朝南,五楹三進,規模宏大,總建築面積6700平方米。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獅,祠內有前廳、天井、享堂和寢樓。地基為花崗石鋪成,建築採用銀杏木、紅木、桶木等名貴木材,上下木石結構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有歷代帝王將相、地方官吏所賜名匾108塊。大門上有“江南名族”橫匾,享堂中懸“忠孝堂”三字紅底金字木匾。

涇縣旅遊景點

吳氏大宗

茂林鎮現存宗祠當中,唯一稱“大宗祠”的,是茂林吳姓的祠堂。祠名匾上“吳氏大宗祠”五字,人稱“蒼龍脫骨體”。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涇縣旅遊景點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涇縣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

赤灘

赤灘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涇縣旅遊景點

查濟古建築群

查濟村位於安徽涇縣之西,東南緊靠太平湖,桃花潭,東南與黃山接壤,北和九華山相鄰。李白在《過汪倫別業》詩中雲道:“由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濟古村的建築以三條溪為軸線,以各祠堂為節點,紅樓橋以上為生活區,以下為商業區,形成完整的空間格局。查濟古村極盛時有四門三塔,一百零八座橋,一百零八座祠堂(廳屋),一百零八座廟,民居“粉牆矗矗,黛瓦鱗鱗,棹楔崢嶸,邸吻聳挺,宛如城郭”。

涇縣旅遊景點

茂林景區

茂林歷史悠久,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鎮域平坦開闊,府第軒園、樓亭坊塔尚存300餘處。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畫家吳作人等。

涇縣旅遊景點

黃田洋船屋

黃田洋船屋位於涇縣榔橋鎮,又名篤誠堂,建於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牆,兩側開有深渠,圍牆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築。“船頭”呈尖角狀,院牆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牆,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於牆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築,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牆,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馬頭牆,藉以遮蔽裡面的建築。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逆水而上。

涇縣旅遊景點

太平湖

太平湖位於涇縣桃花潭鎮東面,南依黃山,北鄰九華,是九華山進黃山公路必經之津,有“黃山情侶”、“東方日內瓦”、“未經雕琢的翡翠”之美譽。

涇縣旅遊景點

水西雙塔

水西雙塔位於安徽省涇縣境內,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塔內原有樓梯和樓板,今已無存,何時被毀,尚無確切考證,塔的內壁仍然殘留著被火燒過的焦木痕跡。

涇縣旅遊景點

黃村百歲坊

黃村百歲坊又叫“貞潔坊”,座落在黃村鄉九峰村村頭,建造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的歷史。牌坊的上端刻有圖案,是徐氏贍老撫幼的生動寫照。這位徐氏的四個兒子長大後相繼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建功立業,官位顯赫,為九峰王氏子孫作出了榜樣。後代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徐氏一百零一歲去世的那年聯名上書朝廷,請求旌表。皇帝下旨建造了這座牌坊,該坊雖然經受了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至今仍屹立在九峰村頭。百歲坊通體為上等的花崗石建築,高十二米左右。

涇縣旅遊景點

章渡吊棟閣

吊棟閣位於涇縣西南章渡鎮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後宅。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由於此建築一戶接一戶,綿延一、二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千條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攤成了長長的一片,似一張大木排順流而下;入夜燈明,燈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萬家燈火”,相互輝映,十分壯觀。獨看一家一戶,又似一盞盞吊在燈杆上的燈籠,故又稱“吊燈閣”;由於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個名稱“吊棟閣”。

涇縣旅遊景點

魁山·飛雄塔

魁山位於涇縣茂林鎮區南行約一公里處。此山拔地突起,獨聳一峰,圓如古鐘,秀拔出眾。飛雄塔山頂高處有座三層六角磚塔,飛簷翹脊,古意盎然,塔心內空,有梯可登,直上三層,該塔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縣貢生吳延選出資興建,名曰飛雄。建國後,政府在魁山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墓,闢為烈士陵園。這裡安葬了紅軍將領尋淮洲的忠骨,現藏有陳毅同志於1938年5月率部隊東進抗日途經茂林時,為尋淮洲烈士撰寫的墓誌銘,該碑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此外還安放了在“皖南事變”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遺骨。

涇縣旅遊景點

西陽花戲樓

涇縣西陽鄉座落著兩座花戲摟,一為裡西陽花戲樓,一為外西陽花戲樓。因建於同一時代且建築風格相似,故被當地人稱為姊妹花戲樓,每年九月廟會在此酬神唱戲,故又稱萬年臺。

涇縣旅遊景點

三吳紀念館

藝術大師吳作人、大書法家吳玉如、著名作家學者吳組緗同為涇縣茂林人,人稱“三吳”,聲播海內外。為彙集三位先生畢生之精粹,展示三位先生一生工作生活和創作經歷,弘揚三位先生藝術上永不止息的創新追求精神,光大一脈相傳孕育於佳山秀水中的涇川文化,涇縣特建立了三吳紀念館,館址選定在縣博物館內二樓,三個展廳300平方米。

涇縣旅遊景點

中華第一祠

中華第一祠——翟氏宗祠位於涇縣桃花潭東北,建於明嘉靖年間,坐北朝南,五楹三進,規模宏大,總建築面積6700平方米。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獅,祠內有前廳、天井、享堂和寢樓。地基為花崗石鋪成,建築採用銀杏木、紅木、桶木等名貴木材,上下木石結構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有歷代帝王將相、地方官吏所賜名匾108塊。大門上有“江南名族”橫匾,享堂中懸“忠孝堂”三字紅底金字木匾。

涇縣旅遊景點

吳氏大宗

茂林鎮現存宗祠當中,唯一稱“大宗祠”的,是茂林吳姓的祠堂。祠名匾上“吳氏大宗祠”五字,人稱“蒼龍脫骨體”。

涇縣旅遊景點

紅色景點

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是依託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軍部駐紮雲嶺期間留下的主要遺址而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位於涇縣西北部,北鄰蕪湖,東聯宣城,南與黃山相毗鄰,西與九華山接壤。新四軍軍部舊址1961年國務院公佈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7月陳毅元帥敬題“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館名。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涇縣旅遊景點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涇縣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

赤灘

赤灘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涇縣旅遊景點

查濟古建築群

查濟村位於安徽涇縣之西,東南緊靠太平湖,桃花潭,東南與黃山接壤,北和九華山相鄰。李白在《過汪倫別業》詩中雲道:“由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濟古村的建築以三條溪為軸線,以各祠堂為節點,紅樓橋以上為生活區,以下為商業區,形成完整的空間格局。查濟古村極盛時有四門三塔,一百零八座橋,一百零八座祠堂(廳屋),一百零八座廟,民居“粉牆矗矗,黛瓦鱗鱗,棹楔崢嶸,邸吻聳挺,宛如城郭”。

涇縣旅遊景點

茂林景區

茂林歷史悠久,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鎮域平坦開闊,府第軒園、樓亭坊塔尚存300餘處。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畫家吳作人等。

涇縣旅遊景點

黃田洋船屋

黃田洋船屋位於涇縣榔橋鎮,又名篤誠堂,建於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牆,兩側開有深渠,圍牆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築。“船頭”呈尖角狀,院牆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牆,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於牆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築,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牆,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馬頭牆,藉以遮蔽裡面的建築。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逆水而上。

涇縣旅遊景點

太平湖

太平湖位於涇縣桃花潭鎮東面,南依黃山,北鄰九華,是九華山進黃山公路必經之津,有“黃山情侶”、“東方日內瓦”、“未經雕琢的翡翠”之美譽。

涇縣旅遊景點

水西雙塔

水西雙塔位於安徽省涇縣境內,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塔內原有樓梯和樓板,今已無存,何時被毀,尚無確切考證,塔的內壁仍然殘留著被火燒過的焦木痕跡。

涇縣旅遊景點

黃村百歲坊

黃村百歲坊又叫“貞潔坊”,座落在黃村鄉九峰村村頭,建造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的歷史。牌坊的上端刻有圖案,是徐氏贍老撫幼的生動寫照。這位徐氏的四個兒子長大後相繼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建功立業,官位顯赫,為九峰王氏子孫作出了榜樣。後代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徐氏一百零一歲去世的那年聯名上書朝廷,請求旌表。皇帝下旨建造了這座牌坊,該坊雖然經受了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至今仍屹立在九峰村頭。百歲坊通體為上等的花崗石建築,高十二米左右。

涇縣旅遊景點

章渡吊棟閣

吊棟閣位於涇縣西南章渡鎮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後宅。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由於此建築一戶接一戶,綿延一、二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千條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攤成了長長的一片,似一張大木排順流而下;入夜燈明,燈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萬家燈火”,相互輝映,十分壯觀。獨看一家一戶,又似一盞盞吊在燈杆上的燈籠,故又稱“吊燈閣”;由於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個名稱“吊棟閣”。

涇縣旅遊景點

魁山·飛雄塔

魁山位於涇縣茂林鎮區南行約一公里處。此山拔地突起,獨聳一峰,圓如古鐘,秀拔出眾。飛雄塔山頂高處有座三層六角磚塔,飛簷翹脊,古意盎然,塔心內空,有梯可登,直上三層,該塔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縣貢生吳延選出資興建,名曰飛雄。建國後,政府在魁山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墓,闢為烈士陵園。這裡安葬了紅軍將領尋淮洲的忠骨,現藏有陳毅同志於1938年5月率部隊東進抗日途經茂林時,為尋淮洲烈士撰寫的墓誌銘,該碑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此外還安放了在“皖南事變”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遺骨。

涇縣旅遊景點

西陽花戲樓

涇縣西陽鄉座落著兩座花戲摟,一為裡西陽花戲樓,一為外西陽花戲樓。因建於同一時代且建築風格相似,故被當地人稱為姊妹花戲樓,每年九月廟會在此酬神唱戲,故又稱萬年臺。

涇縣旅遊景點

三吳紀念館

藝術大師吳作人、大書法家吳玉如、著名作家學者吳組緗同為涇縣茂林人,人稱“三吳”,聲播海內外。為彙集三位先生畢生之精粹,展示三位先生一生工作生活和創作經歷,弘揚三位先生藝術上永不止息的創新追求精神,光大一脈相傳孕育於佳山秀水中的涇川文化,涇縣特建立了三吳紀念館,館址選定在縣博物館內二樓,三個展廳300平方米。

涇縣旅遊景點

中華第一祠

中華第一祠——翟氏宗祠位於涇縣桃花潭東北,建於明嘉靖年間,坐北朝南,五楹三進,規模宏大,總建築面積6700平方米。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獅,祠內有前廳、天井、享堂和寢樓。地基為花崗石鋪成,建築採用銀杏木、紅木、桶木等名貴木材,上下木石結構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有歷代帝王將相、地方官吏所賜名匾108塊。大門上有“江南名族”橫匾,享堂中懸“忠孝堂”三字紅底金字木匾。

涇縣旅遊景點

吳氏大宗

茂林鎮現存宗祠當中,唯一稱“大宗祠”的,是茂林吳姓的祠堂。祠名匾上“吳氏大宗祠”五字,人稱“蒼龍脫骨體”。

涇縣旅遊景點

紅色景點

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是依託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軍部駐紮雲嶺期間留下的主要遺址而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位於涇縣西北部,北鄰蕪湖,東聯宣城,南與黃山相毗鄰,西與九華山接壤。新四軍軍部舊址1961年國務院公佈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7月陳毅元帥敬題“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館名。

涇縣旅遊景點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位於皖南涇縣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為紀念皖南事變新四軍將士殉難五十週年而修建。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由入口紀念碑、主題廣場、主碑紀念廣場和無名英雄烈士墓四個紀念性空間序列配以皖南事變史料陳列室有機組合而成,整座陵園以鄧小平題寫的“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紀念主碑為中心,結合山形地勢,將各紀念建築組成一個完整有序、莊嚴肅穆的有機整體。陵園入口跨公路建有四座七米高具有皖南特色的石闕,四座廠闕以數字寓意新四軍的四,七米高隱喻皖南事蹟悲壯慘烈的七天七夜。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涇縣旅遊景點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涇縣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

赤灘

赤灘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涇縣旅遊景點

查濟古建築群

查濟村位於安徽涇縣之西,東南緊靠太平湖,桃花潭,東南與黃山接壤,北和九華山相鄰。李白在《過汪倫別業》詩中雲道:“由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濟古村的建築以三條溪為軸線,以各祠堂為節點,紅樓橋以上為生活區,以下為商業區,形成完整的空間格局。查濟古村極盛時有四門三塔,一百零八座橋,一百零八座祠堂(廳屋),一百零八座廟,民居“粉牆矗矗,黛瓦鱗鱗,棹楔崢嶸,邸吻聳挺,宛如城郭”。

涇縣旅遊景點

茂林景區

茂林歷史悠久,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鎮域平坦開闊,府第軒園、樓亭坊塔尚存300餘處。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畫家吳作人等。

涇縣旅遊景點

黃田洋船屋

黃田洋船屋位於涇縣榔橋鎮,又名篤誠堂,建於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牆,兩側開有深渠,圍牆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築。“船頭”呈尖角狀,院牆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牆,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於牆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築,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牆,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馬頭牆,藉以遮蔽裡面的建築。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逆水而上。

涇縣旅遊景點

太平湖

太平湖位於涇縣桃花潭鎮東面,南依黃山,北鄰九華,是九華山進黃山公路必經之津,有“黃山情侶”、“東方日內瓦”、“未經雕琢的翡翠”之美譽。

涇縣旅遊景點

水西雙塔

水西雙塔位於安徽省涇縣境內,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塔內原有樓梯和樓板,今已無存,何時被毀,尚無確切考證,塔的內壁仍然殘留著被火燒過的焦木痕跡。

涇縣旅遊景點

黃村百歲坊

黃村百歲坊又叫“貞潔坊”,座落在黃村鄉九峰村村頭,建造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的歷史。牌坊的上端刻有圖案,是徐氏贍老撫幼的生動寫照。這位徐氏的四個兒子長大後相繼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建功立業,官位顯赫,為九峰王氏子孫作出了榜樣。後代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徐氏一百零一歲去世的那年聯名上書朝廷,請求旌表。皇帝下旨建造了這座牌坊,該坊雖然經受了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至今仍屹立在九峰村頭。百歲坊通體為上等的花崗石建築,高十二米左右。

涇縣旅遊景點

章渡吊棟閣

吊棟閣位於涇縣西南章渡鎮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後宅。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由於此建築一戶接一戶,綿延一、二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千條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攤成了長長的一片,似一張大木排順流而下;入夜燈明,燈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萬家燈火”,相互輝映,十分壯觀。獨看一家一戶,又似一盞盞吊在燈杆上的燈籠,故又稱“吊燈閣”;由於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個名稱“吊棟閣”。

涇縣旅遊景點

魁山·飛雄塔

魁山位於涇縣茂林鎮區南行約一公里處。此山拔地突起,獨聳一峰,圓如古鐘,秀拔出眾。飛雄塔山頂高處有座三層六角磚塔,飛簷翹脊,古意盎然,塔心內空,有梯可登,直上三層,該塔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縣貢生吳延選出資興建,名曰飛雄。建國後,政府在魁山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墓,闢為烈士陵園。這裡安葬了紅軍將領尋淮洲的忠骨,現藏有陳毅同志於1938年5月率部隊東進抗日途經茂林時,為尋淮洲烈士撰寫的墓誌銘,該碑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此外還安放了在“皖南事變”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遺骨。

涇縣旅遊景點

西陽花戲樓

涇縣西陽鄉座落著兩座花戲摟,一為裡西陽花戲樓,一為外西陽花戲樓。因建於同一時代且建築風格相似,故被當地人稱為姊妹花戲樓,每年九月廟會在此酬神唱戲,故又稱萬年臺。

涇縣旅遊景點

三吳紀念館

藝術大師吳作人、大書法家吳玉如、著名作家學者吳組緗同為涇縣茂林人,人稱“三吳”,聲播海內外。為彙集三位先生畢生之精粹,展示三位先生一生工作生活和創作經歷,弘揚三位先生藝術上永不止息的創新追求精神,光大一脈相傳孕育於佳山秀水中的涇川文化,涇縣特建立了三吳紀念館,館址選定在縣博物館內二樓,三個展廳300平方米。

涇縣旅遊景點

中華第一祠

中華第一祠——翟氏宗祠位於涇縣桃花潭東北,建於明嘉靖年間,坐北朝南,五楹三進,規模宏大,總建築面積6700平方米。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獅,祠內有前廳、天井、享堂和寢樓。地基為花崗石鋪成,建築採用銀杏木、紅木、桶木等名貴木材,上下木石結構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有歷代帝王將相、地方官吏所賜名匾108塊。大門上有“江南名族”橫匾,享堂中懸“忠孝堂”三字紅底金字木匾。

涇縣旅遊景點

吳氏大宗

茂林鎮現存宗祠當中,唯一稱“大宗祠”的,是茂林吳姓的祠堂。祠名匾上“吳氏大宗祠”五字,人稱“蒼龍脫骨體”。

涇縣旅遊景點

紅色景點

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是依託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軍部駐紮雲嶺期間留下的主要遺址而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位於涇縣西北部,北鄰蕪湖,東聯宣城,南與黃山相毗鄰,西與九華山接壤。新四軍軍部舊址1961年國務院公佈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7月陳毅元帥敬題“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館名。

涇縣旅遊景點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位於皖南涇縣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為紀念皖南事變新四軍將士殉難五十週年而修建。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由入口紀念碑、主題廣場、主碑紀念廣場和無名英雄烈士墓四個紀念性空間序列配以皖南事變史料陳列室有機組合而成,整座陵園以鄧小平題寫的“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紀念主碑為中心,結合山形地勢,將各紀念建築組成一個完整有序、莊嚴肅穆的有機整體。陵園入口跨公路建有四座七米高具有皖南特色的石闕,四座廠闕以數字寓意新四軍的四,七米高隱喻皖南事蹟悲壯慘烈的七天七夜。

涇縣旅遊景點

王稼祥故居紀念館

王稼祥故居在涇縣西南厚岸鄉,距縣城37公里。故居系清末民居建築,磚木結構,坐東朝西,位柳溪邊。故居中陳列著王稼祥同志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和學習用具,展出了王稼祥同志一生中主要革命活動照片,供人們參觀瞻仰。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涇縣旅遊景點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涇縣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

赤灘

赤灘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涇縣旅遊景點

查濟古建築群

查濟村位於安徽涇縣之西,東南緊靠太平湖,桃花潭,東南與黃山接壤,北和九華山相鄰。李白在《過汪倫別業》詩中雲道:“由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濟古村的建築以三條溪為軸線,以各祠堂為節點,紅樓橋以上為生活區,以下為商業區,形成完整的空間格局。查濟古村極盛時有四門三塔,一百零八座橋,一百零八座祠堂(廳屋),一百零八座廟,民居“粉牆矗矗,黛瓦鱗鱗,棹楔崢嶸,邸吻聳挺,宛如城郭”。

涇縣旅遊景點

茂林景區

茂林歷史悠久,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鎮域平坦開闊,府第軒園、樓亭坊塔尚存300餘處。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畫家吳作人等。

涇縣旅遊景點

黃田洋船屋

黃田洋船屋位於涇縣榔橋鎮,又名篤誠堂,建於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牆,兩側開有深渠,圍牆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築。“船頭”呈尖角狀,院牆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牆,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於牆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築,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牆,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馬頭牆,藉以遮蔽裡面的建築。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逆水而上。

涇縣旅遊景點

太平湖

太平湖位於涇縣桃花潭鎮東面,南依黃山,北鄰九華,是九華山進黃山公路必經之津,有“黃山情侶”、“東方日內瓦”、“未經雕琢的翡翠”之美譽。

涇縣旅遊景點

水西雙塔

水西雙塔位於安徽省涇縣境內,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塔內原有樓梯和樓板,今已無存,何時被毀,尚無確切考證,塔的內壁仍然殘留著被火燒過的焦木痕跡。

涇縣旅遊景點

黃村百歲坊

黃村百歲坊又叫“貞潔坊”,座落在黃村鄉九峰村村頭,建造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的歷史。牌坊的上端刻有圖案,是徐氏贍老撫幼的生動寫照。這位徐氏的四個兒子長大後相繼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建功立業,官位顯赫,為九峰王氏子孫作出了榜樣。後代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徐氏一百零一歲去世的那年聯名上書朝廷,請求旌表。皇帝下旨建造了這座牌坊,該坊雖然經受了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至今仍屹立在九峰村頭。百歲坊通體為上等的花崗石建築,高十二米左右。

涇縣旅遊景點

章渡吊棟閣

吊棟閣位於涇縣西南章渡鎮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後宅。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由於此建築一戶接一戶,綿延一、二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千條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攤成了長長的一片,似一張大木排順流而下;入夜燈明,燈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萬家燈火”,相互輝映,十分壯觀。獨看一家一戶,又似一盞盞吊在燈杆上的燈籠,故又稱“吊燈閣”;由於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個名稱“吊棟閣”。

涇縣旅遊景點

魁山·飛雄塔

魁山位於涇縣茂林鎮區南行約一公里處。此山拔地突起,獨聳一峰,圓如古鐘,秀拔出眾。飛雄塔山頂高處有座三層六角磚塔,飛簷翹脊,古意盎然,塔心內空,有梯可登,直上三層,該塔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縣貢生吳延選出資興建,名曰飛雄。建國後,政府在魁山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墓,闢為烈士陵園。這裡安葬了紅軍將領尋淮洲的忠骨,現藏有陳毅同志於1938年5月率部隊東進抗日途經茂林時,為尋淮洲烈士撰寫的墓誌銘,該碑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此外還安放了在“皖南事變”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遺骨。

涇縣旅遊景點

西陽花戲樓

涇縣西陽鄉座落著兩座花戲摟,一為裡西陽花戲樓,一為外西陽花戲樓。因建於同一時代且建築風格相似,故被當地人稱為姊妹花戲樓,每年九月廟會在此酬神唱戲,故又稱萬年臺。

涇縣旅遊景點

三吳紀念館

藝術大師吳作人、大書法家吳玉如、著名作家學者吳組緗同為涇縣茂林人,人稱“三吳”,聲播海內外。為彙集三位先生畢生之精粹,展示三位先生一生工作生活和創作經歷,弘揚三位先生藝術上永不止息的創新追求精神,光大一脈相傳孕育於佳山秀水中的涇川文化,涇縣特建立了三吳紀念館,館址選定在縣博物館內二樓,三個展廳300平方米。

涇縣旅遊景點

中華第一祠

中華第一祠——翟氏宗祠位於涇縣桃花潭東北,建於明嘉靖年間,坐北朝南,五楹三進,規模宏大,總建築面積6700平方米。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獅,祠內有前廳、天井、享堂和寢樓。地基為花崗石鋪成,建築採用銀杏木、紅木、桶木等名貴木材,上下木石結構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有歷代帝王將相、地方官吏所賜名匾108塊。大門上有“江南名族”橫匾,享堂中懸“忠孝堂”三字紅底金字木匾。

涇縣旅遊景點

吳氏大宗

茂林鎮現存宗祠當中,唯一稱“大宗祠”的,是茂林吳姓的祠堂。祠名匾上“吳氏大宗祠”五字,人稱“蒼龍脫骨體”。

涇縣旅遊景點

紅色景點

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是依託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軍部駐紮雲嶺期間留下的主要遺址而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位於涇縣西北部,北鄰蕪湖,東聯宣城,南與黃山相毗鄰,西與九華山接壤。新四軍軍部舊址1961年國務院公佈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7月陳毅元帥敬題“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館名。

涇縣旅遊景點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位於皖南涇縣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為紀念皖南事變新四軍將士殉難五十週年而修建。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由入口紀念碑、主題廣場、主碑紀念廣場和無名英雄烈士墓四個紀念性空間序列配以皖南事變史料陳列室有機組合而成,整座陵園以鄧小平題寫的“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紀念主碑為中心,結合山形地勢,將各紀念建築組成一個完整有序、莊嚴肅穆的有機整體。陵園入口跨公路建有四座七米高具有皖南特色的石闕,四座廠闕以數字寓意新四軍的四,七米高隱喻皖南事蹟悲壯慘烈的七天七夜。

涇縣旅遊景點

王稼祥故居紀念館

王稼祥故居在涇縣西南厚岸鄉,距縣城37公里。故居系清末民居建築,磚木結構,坐東朝西,位柳溪邊。故居中陳列著王稼祥同志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和學習用具,展出了王稼祥同志一生中主要革命活動照片,供人們參觀瞻仰。

涇縣旅遊景點

地方特產

木梳

涇縣是中國最大的木梳加工生產基地。有木梳生產企業60餘戶,擁有十幾種木梳品牌,開發出保健木梳、工藝木梳、竹梳等5大系列300多個品種。涇縣木梳採用上等黃楊木、檀木、桃木、梨木、沉香木、棗木等天然名貴材料,傳承了傳統的手工制梳工藝。色澤美觀自然,梳齒圓滑、光潔,造型別致。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涇縣旅遊景點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涇縣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

赤灘

赤灘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涇縣旅遊景點

查濟古建築群

查濟村位於安徽涇縣之西,東南緊靠太平湖,桃花潭,東南與黃山接壤,北和九華山相鄰。李白在《過汪倫別業》詩中雲道:“由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濟古村的建築以三條溪為軸線,以各祠堂為節點,紅樓橋以上為生活區,以下為商業區,形成完整的空間格局。查濟古村極盛時有四門三塔,一百零八座橋,一百零八座祠堂(廳屋),一百零八座廟,民居“粉牆矗矗,黛瓦鱗鱗,棹楔崢嶸,邸吻聳挺,宛如城郭”。

涇縣旅遊景點

茂林景區

茂林歷史悠久,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鎮域平坦開闊,府第軒園、樓亭坊塔尚存300餘處。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畫家吳作人等。

涇縣旅遊景點

黃田洋船屋

黃田洋船屋位於涇縣榔橋鎮,又名篤誠堂,建於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牆,兩側開有深渠,圍牆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築。“船頭”呈尖角狀,院牆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牆,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於牆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築,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牆,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馬頭牆,藉以遮蔽裡面的建築。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逆水而上。

涇縣旅遊景點

太平湖

太平湖位於涇縣桃花潭鎮東面,南依黃山,北鄰九華,是九華山進黃山公路必經之津,有“黃山情侶”、“東方日內瓦”、“未經雕琢的翡翠”之美譽。

涇縣旅遊景點

水西雙塔

水西雙塔位於安徽省涇縣境內,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塔內原有樓梯和樓板,今已無存,何時被毀,尚無確切考證,塔的內壁仍然殘留著被火燒過的焦木痕跡。

涇縣旅遊景點

黃村百歲坊

黃村百歲坊又叫“貞潔坊”,座落在黃村鄉九峰村村頭,建造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的歷史。牌坊的上端刻有圖案,是徐氏贍老撫幼的生動寫照。這位徐氏的四個兒子長大後相繼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建功立業,官位顯赫,為九峰王氏子孫作出了榜樣。後代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徐氏一百零一歲去世的那年聯名上書朝廷,請求旌表。皇帝下旨建造了這座牌坊,該坊雖然經受了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至今仍屹立在九峰村頭。百歲坊通體為上等的花崗石建築,高十二米左右。

涇縣旅遊景點

章渡吊棟閣

吊棟閣位於涇縣西南章渡鎮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後宅。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由於此建築一戶接一戶,綿延一、二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千條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攤成了長長的一片,似一張大木排順流而下;入夜燈明,燈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萬家燈火”,相互輝映,十分壯觀。獨看一家一戶,又似一盞盞吊在燈杆上的燈籠,故又稱“吊燈閣”;由於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個名稱“吊棟閣”。

涇縣旅遊景點

魁山·飛雄塔

魁山位於涇縣茂林鎮區南行約一公里處。此山拔地突起,獨聳一峰,圓如古鐘,秀拔出眾。飛雄塔山頂高處有座三層六角磚塔,飛簷翹脊,古意盎然,塔心內空,有梯可登,直上三層,該塔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縣貢生吳延選出資興建,名曰飛雄。建國後,政府在魁山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墓,闢為烈士陵園。這裡安葬了紅軍將領尋淮洲的忠骨,現藏有陳毅同志於1938年5月率部隊東進抗日途經茂林時,為尋淮洲烈士撰寫的墓誌銘,該碑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此外還安放了在“皖南事變”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遺骨。

涇縣旅遊景點

西陽花戲樓

涇縣西陽鄉座落著兩座花戲摟,一為裡西陽花戲樓,一為外西陽花戲樓。因建於同一時代且建築風格相似,故被當地人稱為姊妹花戲樓,每年九月廟會在此酬神唱戲,故又稱萬年臺。

涇縣旅遊景點

三吳紀念館

藝術大師吳作人、大書法家吳玉如、著名作家學者吳組緗同為涇縣茂林人,人稱“三吳”,聲播海內外。為彙集三位先生畢生之精粹,展示三位先生一生工作生活和創作經歷,弘揚三位先生藝術上永不止息的創新追求精神,光大一脈相傳孕育於佳山秀水中的涇川文化,涇縣特建立了三吳紀念館,館址選定在縣博物館內二樓,三個展廳300平方米。

涇縣旅遊景點

中華第一祠

中華第一祠——翟氏宗祠位於涇縣桃花潭東北,建於明嘉靖年間,坐北朝南,五楹三進,規模宏大,總建築面積6700平方米。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獅,祠內有前廳、天井、享堂和寢樓。地基為花崗石鋪成,建築採用銀杏木、紅木、桶木等名貴木材,上下木石結構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有歷代帝王將相、地方官吏所賜名匾108塊。大門上有“江南名族”橫匾,享堂中懸“忠孝堂”三字紅底金字木匾。

涇縣旅遊景點

吳氏大宗

茂林鎮現存宗祠當中,唯一稱“大宗祠”的,是茂林吳姓的祠堂。祠名匾上“吳氏大宗祠”五字,人稱“蒼龍脫骨體”。

涇縣旅遊景點

紅色景點

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是依託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軍部駐紮雲嶺期間留下的主要遺址而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位於涇縣西北部,北鄰蕪湖,東聯宣城,南與黃山相毗鄰,西與九華山接壤。新四軍軍部舊址1961年國務院公佈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7月陳毅元帥敬題“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館名。

涇縣旅遊景點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位於皖南涇縣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為紀念皖南事變新四軍將士殉難五十週年而修建。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由入口紀念碑、主題廣場、主碑紀念廣場和無名英雄烈士墓四個紀念性空間序列配以皖南事變史料陳列室有機組合而成,整座陵園以鄧小平題寫的“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紀念主碑為中心,結合山形地勢,將各紀念建築組成一個完整有序、莊嚴肅穆的有機整體。陵園入口跨公路建有四座七米高具有皖南特色的石闕,四座廠闕以數字寓意新四軍的四,七米高隱喻皖南事蹟悲壯慘烈的七天七夜。

涇縣旅遊景點

王稼祥故居紀念館

王稼祥故居在涇縣西南厚岸鄉,距縣城37公里。故居系清末民居建築,磚木結構,坐東朝西,位柳溪邊。故居中陳列著王稼祥同志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和學習用具,展出了王稼祥同志一生中主要革命活動照片,供人們參觀瞻仰。

涇縣旅遊景點

地方特產

木梳

涇縣是中國最大的木梳加工生產基地。有木梳生產企業60餘戶,擁有十幾種木梳品牌,開發出保健木梳、工藝木梳、竹梳等5大系列300多個品種。涇縣木梳採用上等黃楊木、檀木、桃木、梨木、沉香木、棗木等天然名貴材料,傳承了傳統的手工制梳工藝。色澤美觀自然,梳齒圓滑、光潔,造型別致。

涇縣旅遊景點

琴魚

相傳晉代時,有一位隱士叫琴高在涇縣修仙煉丹,“修煉道成,控鯉上升”。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山下石臺叫“琴高臺”;水溪取名“琴溪”;溪中小魚則稱為“琴魚”。琴魚乾,是一種罕見的小魚乾,為涇縣獨有的著名特產。這種魚乾一般不作食用,多用來泡水代茶飲,故有“琴魚茶”之稱。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涇縣旅遊景點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涇縣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

赤灘

赤灘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涇縣旅遊景點

查濟古建築群

查濟村位於安徽涇縣之西,東南緊靠太平湖,桃花潭,東南與黃山接壤,北和九華山相鄰。李白在《過汪倫別業》詩中雲道:“由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濟古村的建築以三條溪為軸線,以各祠堂為節點,紅樓橋以上為生活區,以下為商業區,形成完整的空間格局。查濟古村極盛時有四門三塔,一百零八座橋,一百零八座祠堂(廳屋),一百零八座廟,民居“粉牆矗矗,黛瓦鱗鱗,棹楔崢嶸,邸吻聳挺,宛如城郭”。

涇縣旅遊景點

茂林景區

茂林歷史悠久,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鎮域平坦開闊,府第軒園、樓亭坊塔尚存300餘處。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畫家吳作人等。

涇縣旅遊景點

黃田洋船屋

黃田洋船屋位於涇縣榔橋鎮,又名篤誠堂,建於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牆,兩側開有深渠,圍牆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築。“船頭”呈尖角狀,院牆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牆,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於牆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築,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牆,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馬頭牆,藉以遮蔽裡面的建築。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逆水而上。

涇縣旅遊景點

太平湖

太平湖位於涇縣桃花潭鎮東面,南依黃山,北鄰九華,是九華山進黃山公路必經之津,有“黃山情侶”、“東方日內瓦”、“未經雕琢的翡翠”之美譽。

涇縣旅遊景點

水西雙塔

水西雙塔位於安徽省涇縣境內,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塔內原有樓梯和樓板,今已無存,何時被毀,尚無確切考證,塔的內壁仍然殘留著被火燒過的焦木痕跡。

涇縣旅遊景點

黃村百歲坊

黃村百歲坊又叫“貞潔坊”,座落在黃村鄉九峰村村頭,建造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的歷史。牌坊的上端刻有圖案,是徐氏贍老撫幼的生動寫照。這位徐氏的四個兒子長大後相繼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建功立業,官位顯赫,為九峰王氏子孫作出了榜樣。後代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徐氏一百零一歲去世的那年聯名上書朝廷,請求旌表。皇帝下旨建造了這座牌坊,該坊雖然經受了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至今仍屹立在九峰村頭。百歲坊通體為上等的花崗石建築,高十二米左右。

涇縣旅遊景點

章渡吊棟閣

吊棟閣位於涇縣西南章渡鎮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後宅。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由於此建築一戶接一戶,綿延一、二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千條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攤成了長長的一片,似一張大木排順流而下;入夜燈明,燈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萬家燈火”,相互輝映,十分壯觀。獨看一家一戶,又似一盞盞吊在燈杆上的燈籠,故又稱“吊燈閣”;由於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個名稱“吊棟閣”。

涇縣旅遊景點

魁山·飛雄塔

魁山位於涇縣茂林鎮區南行約一公里處。此山拔地突起,獨聳一峰,圓如古鐘,秀拔出眾。飛雄塔山頂高處有座三層六角磚塔,飛簷翹脊,古意盎然,塔心內空,有梯可登,直上三層,該塔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縣貢生吳延選出資興建,名曰飛雄。建國後,政府在魁山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墓,闢為烈士陵園。這裡安葬了紅軍將領尋淮洲的忠骨,現藏有陳毅同志於1938年5月率部隊東進抗日途經茂林時,為尋淮洲烈士撰寫的墓誌銘,該碑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此外還安放了在“皖南事變”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遺骨。

涇縣旅遊景點

西陽花戲樓

涇縣西陽鄉座落著兩座花戲摟,一為裡西陽花戲樓,一為外西陽花戲樓。因建於同一時代且建築風格相似,故被當地人稱為姊妹花戲樓,每年九月廟會在此酬神唱戲,故又稱萬年臺。

涇縣旅遊景點

三吳紀念館

藝術大師吳作人、大書法家吳玉如、著名作家學者吳組緗同為涇縣茂林人,人稱“三吳”,聲播海內外。為彙集三位先生畢生之精粹,展示三位先生一生工作生活和創作經歷,弘揚三位先生藝術上永不止息的創新追求精神,光大一脈相傳孕育於佳山秀水中的涇川文化,涇縣特建立了三吳紀念館,館址選定在縣博物館內二樓,三個展廳300平方米。

涇縣旅遊景點

中華第一祠

中華第一祠——翟氏宗祠位於涇縣桃花潭東北,建於明嘉靖年間,坐北朝南,五楹三進,規模宏大,總建築面積6700平方米。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獅,祠內有前廳、天井、享堂和寢樓。地基為花崗石鋪成,建築採用銀杏木、紅木、桶木等名貴木材,上下木石結構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有歷代帝王將相、地方官吏所賜名匾108塊。大門上有“江南名族”橫匾,享堂中懸“忠孝堂”三字紅底金字木匾。

涇縣旅遊景點

吳氏大宗

茂林鎮現存宗祠當中,唯一稱“大宗祠”的,是茂林吳姓的祠堂。祠名匾上“吳氏大宗祠”五字,人稱“蒼龍脫骨體”。

涇縣旅遊景點

紅色景點

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是依託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軍部駐紮雲嶺期間留下的主要遺址而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位於涇縣西北部,北鄰蕪湖,東聯宣城,南與黃山相毗鄰,西與九華山接壤。新四軍軍部舊址1961年國務院公佈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7月陳毅元帥敬題“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館名。

涇縣旅遊景點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位於皖南涇縣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為紀念皖南事變新四軍將士殉難五十週年而修建。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由入口紀念碑、主題廣場、主碑紀念廣場和無名英雄烈士墓四個紀念性空間序列配以皖南事變史料陳列室有機組合而成,整座陵園以鄧小平題寫的“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紀念主碑為中心,結合山形地勢,將各紀念建築組成一個完整有序、莊嚴肅穆的有機整體。陵園入口跨公路建有四座七米高具有皖南特色的石闕,四座廠闕以數字寓意新四軍的四,七米高隱喻皖南事蹟悲壯慘烈的七天七夜。

涇縣旅遊景點

王稼祥故居紀念館

王稼祥故居在涇縣西南厚岸鄉,距縣城37公里。故居系清末民居建築,磚木結構,坐東朝西,位柳溪邊。故居中陳列著王稼祥同志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和學習用具,展出了王稼祥同志一生中主要革命活動照片,供人們參觀瞻仰。

涇縣旅遊景點

地方特產

木梳

涇縣是中國最大的木梳加工生產基地。有木梳生產企業60餘戶,擁有十幾種木梳品牌,開發出保健木梳、工藝木梳、竹梳等5大系列300多個品種。涇縣木梳採用上等黃楊木、檀木、桃木、梨木、沉香木、棗木等天然名貴材料,傳承了傳統的手工制梳工藝。色澤美觀自然,梳齒圓滑、光潔,造型別致。

涇縣旅遊景點

琴魚

相傳晉代時,有一位隱士叫琴高在涇縣修仙煉丹,“修煉道成,控鯉上升”。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山下石臺叫“琴高臺”;水溪取名“琴溪”;溪中小魚則稱為“琴魚”。琴魚乾,是一種罕見的小魚乾,為涇縣獨有的著名特產。這種魚乾一般不作食用,多用來泡水代茶飲,故有“琴魚茶”之稱。

涇縣旅遊景點

宣筆

宣筆以選料嚴格、精工細作著稱,具有裝模雅緻,毛純耐用,剛柔得中,尖圓齊健兼全的獨特風格。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涇縣旅遊景點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涇縣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

赤灘

赤灘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涇縣旅遊景點

查濟古建築群

查濟村位於安徽涇縣之西,東南緊靠太平湖,桃花潭,東南與黃山接壤,北和九華山相鄰。李白在《過汪倫別業》詩中雲道:“由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濟古村的建築以三條溪為軸線,以各祠堂為節點,紅樓橋以上為生活區,以下為商業區,形成完整的空間格局。查濟古村極盛時有四門三塔,一百零八座橋,一百零八座祠堂(廳屋),一百零八座廟,民居“粉牆矗矗,黛瓦鱗鱗,棹楔崢嶸,邸吻聳挺,宛如城郭”。

涇縣旅遊景點

茂林景區

茂林歷史悠久,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鎮域平坦開闊,府第軒園、樓亭坊塔尚存300餘處。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畫家吳作人等。

涇縣旅遊景點

黃田洋船屋

黃田洋船屋位於涇縣榔橋鎮,又名篤誠堂,建於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牆,兩側開有深渠,圍牆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築。“船頭”呈尖角狀,院牆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牆,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於牆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築,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牆,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馬頭牆,藉以遮蔽裡面的建築。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逆水而上。

涇縣旅遊景點

太平湖

太平湖位於涇縣桃花潭鎮東面,南依黃山,北鄰九華,是九華山進黃山公路必經之津,有“黃山情侶”、“東方日內瓦”、“未經雕琢的翡翠”之美譽。

涇縣旅遊景點

水西雙塔

水西雙塔位於安徽省涇縣境內,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塔內原有樓梯和樓板,今已無存,何時被毀,尚無確切考證,塔的內壁仍然殘留著被火燒過的焦木痕跡。

涇縣旅遊景點

黃村百歲坊

黃村百歲坊又叫“貞潔坊”,座落在黃村鄉九峰村村頭,建造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的歷史。牌坊的上端刻有圖案,是徐氏贍老撫幼的生動寫照。這位徐氏的四個兒子長大後相繼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建功立業,官位顯赫,為九峰王氏子孫作出了榜樣。後代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徐氏一百零一歲去世的那年聯名上書朝廷,請求旌表。皇帝下旨建造了這座牌坊,該坊雖然經受了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至今仍屹立在九峰村頭。百歲坊通體為上等的花崗石建築,高十二米左右。

涇縣旅遊景點

章渡吊棟閣

吊棟閣位於涇縣西南章渡鎮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後宅。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由於此建築一戶接一戶,綿延一、二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千條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攤成了長長的一片,似一張大木排順流而下;入夜燈明,燈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萬家燈火”,相互輝映,十分壯觀。獨看一家一戶,又似一盞盞吊在燈杆上的燈籠,故又稱“吊燈閣”;由於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個名稱“吊棟閣”。

涇縣旅遊景點

魁山·飛雄塔

魁山位於涇縣茂林鎮區南行約一公里處。此山拔地突起,獨聳一峰,圓如古鐘,秀拔出眾。飛雄塔山頂高處有座三層六角磚塔,飛簷翹脊,古意盎然,塔心內空,有梯可登,直上三層,該塔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縣貢生吳延選出資興建,名曰飛雄。建國後,政府在魁山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墓,闢為烈士陵園。這裡安葬了紅軍將領尋淮洲的忠骨,現藏有陳毅同志於1938年5月率部隊東進抗日途經茂林時,為尋淮洲烈士撰寫的墓誌銘,該碑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此外還安放了在“皖南事變”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遺骨。

涇縣旅遊景點

西陽花戲樓

涇縣西陽鄉座落著兩座花戲摟,一為裡西陽花戲樓,一為外西陽花戲樓。因建於同一時代且建築風格相似,故被當地人稱為姊妹花戲樓,每年九月廟會在此酬神唱戲,故又稱萬年臺。

涇縣旅遊景點

三吳紀念館

藝術大師吳作人、大書法家吳玉如、著名作家學者吳組緗同為涇縣茂林人,人稱“三吳”,聲播海內外。為彙集三位先生畢生之精粹,展示三位先生一生工作生活和創作經歷,弘揚三位先生藝術上永不止息的創新追求精神,光大一脈相傳孕育於佳山秀水中的涇川文化,涇縣特建立了三吳紀念館,館址選定在縣博物館內二樓,三個展廳300平方米。

涇縣旅遊景點

中華第一祠

中華第一祠——翟氏宗祠位於涇縣桃花潭東北,建於明嘉靖年間,坐北朝南,五楹三進,規模宏大,總建築面積6700平方米。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獅,祠內有前廳、天井、享堂和寢樓。地基為花崗石鋪成,建築採用銀杏木、紅木、桶木等名貴木材,上下木石結構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有歷代帝王將相、地方官吏所賜名匾108塊。大門上有“江南名族”橫匾,享堂中懸“忠孝堂”三字紅底金字木匾。

涇縣旅遊景點

吳氏大宗

茂林鎮現存宗祠當中,唯一稱“大宗祠”的,是茂林吳姓的祠堂。祠名匾上“吳氏大宗祠”五字,人稱“蒼龍脫骨體”。

涇縣旅遊景點

紅色景點

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是依託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軍部駐紮雲嶺期間留下的主要遺址而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位於涇縣西北部,北鄰蕪湖,東聯宣城,南與黃山相毗鄰,西與九華山接壤。新四軍軍部舊址1961年國務院公佈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7月陳毅元帥敬題“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館名。

涇縣旅遊景點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位於皖南涇縣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為紀念皖南事變新四軍將士殉難五十週年而修建。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由入口紀念碑、主題廣場、主碑紀念廣場和無名英雄烈士墓四個紀念性空間序列配以皖南事變史料陳列室有機組合而成,整座陵園以鄧小平題寫的“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紀念主碑為中心,結合山形地勢,將各紀念建築組成一個完整有序、莊嚴肅穆的有機整體。陵園入口跨公路建有四座七米高具有皖南特色的石闕,四座廠闕以數字寓意新四軍的四,七米高隱喻皖南事蹟悲壯慘烈的七天七夜。

涇縣旅遊景點

王稼祥故居紀念館

王稼祥故居在涇縣西南厚岸鄉,距縣城37公里。故居系清末民居建築,磚木結構,坐東朝西,位柳溪邊。故居中陳列著王稼祥同志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和學習用具,展出了王稼祥同志一生中主要革命活動照片,供人們參觀瞻仰。

涇縣旅遊景點

地方特產

木梳

涇縣是中國最大的木梳加工生產基地。有木梳生產企業60餘戶,擁有十幾種木梳品牌,開發出保健木梳、工藝木梳、竹梳等5大系列300多個品種。涇縣木梳採用上等黃楊木、檀木、桃木、梨木、沉香木、棗木等天然名貴材料,傳承了傳統的手工制梳工藝。色澤美觀自然,梳齒圓滑、光潔,造型別致。

涇縣旅遊景點

琴魚

相傳晉代時,有一位隱士叫琴高在涇縣修仙煉丹,“修煉道成,控鯉上升”。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山下石臺叫“琴高臺”;水溪取名“琴溪”;溪中小魚則稱為“琴魚”。琴魚乾,是一種罕見的小魚乾,為涇縣獨有的著名特產。這種魚乾一般不作食用,多用來泡水代茶飲,故有“琴魚茶”之稱。

涇縣旅遊景點

宣筆

宣筆以選料嚴格、精工細作著稱,具有裝模雅緻,毛純耐用,剛柔得中,尖圓齊健兼全的獨特風格。

涇縣旅遊景點

涇縣茶葉

涇縣產茶歷史悠久。據《寧國府志》記載:“宋時涇縣有茶樹四百萬六千六百八十七株”。遠在唐代就曾出產過白雲茶,塗尖等名貴茶葉。相傳乾隆六下江南途經寧國府時,知府獻上涇縣產的貢尖,乾隆嘗後讚不絕口,吩咐隨從帶上飲用。清朝晚期,涇縣尖茶已暢銷沿江各大城市,並隨出洋華人批量銷往東南亞一帶,故在當時,尖茶又有“洋尖”之稱。明朝末年,居住在涇縣黃田湧溪的羅隱和尚,又創制出風格獨特的“湧溪火青”,並以其腰圓緊結,味甘香濃的特點聞名,1982年被國家商業部和中國茶學會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

"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

方言

涇縣地方語種為涇縣話,屬吳語宣州片,譜系關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支→涇縣語種。因地處吳語區跟徽語區以及江淮官話交界處,故而雖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使用的都稱為涇縣話,但卻有較大差異,縣民一般稱東部地區所使用的涇縣話為“東鄉話”,屬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主要分佈在榔橋鎮(含原榔橋鎮、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烏溪鄉)、原蘇紅鄉部分地區(今屬汀溪鄉)、蔡村鎮部分地區一帶,西部地區所使用的稱為“西鄉話”,主要分佈在茂林鎮、雲嶺鎮、桃花潭鎮、丁家橋鎮、黃村鎮一帶,其中西鄉話中融入了較多的徽語詞素和語音,東西語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難。加上歷史上本地區的外來徙入移民較眾,縣內除涇縣話外,操江淮官話者有之,操徽語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話者亦有之(主要分佈在汀溪鄉)。

戲曲

涇縣民間戲曲班社始見於清末,盛於民國時期。班社藝人或終身從藝或農忙務農、農閒走鄉串鎮演出,風餐露宿,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戲花子”。班社亦時演時停,自生自滅。1982—1983年,縣內先後有涇縣和平黃梅戲劇團、涇縣大眾黃梅戲劇團、涇縣孤峰黃梅戲劇團、孤峰廬劇團4個民間職業劇團相繼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黃梅戲劇團尚在繼續演出外,其餘3個劇團先後解體。

曲藝

涇縣城鄉集鎮向有曲藝演出,主要為“評書”(俗稱“說大鼓書”)。內容多為歷史通俗演義、武俠奇案(包公案、施公案等)小說之類。外來說書藝人居多,本縣縣城、赤灘等地只有評書藝人三、四人,建國後改從他業。20世紀70年代間有說書藝人來涇演出,除傳統書目外,同時亦演說現代文藝作品如《歐陽海之歌》、《林海雪原》等,並在“書頭”(開場小段)中講述短小革命故事。20世紀80年代,由縣、鄉文化館、站提供有償場所組織演出。

宣紙

宣紙問世於唐朝初期。《新唐書·地理志》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宣州土貢中上貢“紙、筆”的記載。《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制尤工”。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紙。

涇縣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涇縣旅遊景點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涇縣旅遊景點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涇縣旅遊景點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涇縣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

赤灘

赤灘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涇縣旅遊景點

查濟古建築群

查濟村位於安徽涇縣之西,東南緊靠太平湖,桃花潭,東南與黃山接壤,北和九華山相鄰。李白在《過汪倫別業》詩中雲道:“由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濟古村的建築以三條溪為軸線,以各祠堂為節點,紅樓橋以上為生活區,以下為商業區,形成完整的空間格局。查濟古村極盛時有四門三塔,一百零八座橋,一百零八座祠堂(廳屋),一百零八座廟,民居“粉牆矗矗,黛瓦鱗鱗,棹楔崢嶸,邸吻聳挺,宛如城郭”。

涇縣旅遊景點

茂林景區

茂林歷史悠久,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鎮域平坦開闊,府第軒園、樓亭坊塔尚存300餘處。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畫家吳作人等。

涇縣旅遊景點

黃田洋船屋

黃田洋船屋位於涇縣榔橋鎮,又名篤誠堂,建於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牆,兩側開有深渠,圍牆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築。“船頭”呈尖角狀,院牆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牆,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於牆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築,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牆,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馬頭牆,藉以遮蔽裡面的建築。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逆水而上。

涇縣旅遊景點

太平湖

太平湖位於涇縣桃花潭鎮東面,南依黃山,北鄰九華,是九華山進黃山公路必經之津,有“黃山情侶”、“東方日內瓦”、“未經雕琢的翡翠”之美譽。

涇縣旅遊景點

水西雙塔

水西雙塔位於安徽省涇縣境內,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塔內原有樓梯和樓板,今已無存,何時被毀,尚無確切考證,塔的內壁仍然殘留著被火燒過的焦木痕跡。

涇縣旅遊景點

黃村百歲坊

黃村百歲坊又叫“貞潔坊”,座落在黃村鄉九峰村村頭,建造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的歷史。牌坊的上端刻有圖案,是徐氏贍老撫幼的生動寫照。這位徐氏的四個兒子長大後相繼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建功立業,官位顯赫,為九峰王氏子孫作出了榜樣。後代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徐氏一百零一歲去世的那年聯名上書朝廷,請求旌表。皇帝下旨建造了這座牌坊,該坊雖然經受了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至今仍屹立在九峰村頭。百歲坊通體為上等的花崗石建築,高十二米左右。

涇縣旅遊景點

章渡吊棟閣

吊棟閣位於涇縣西南章渡鎮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後宅。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由於此建築一戶接一戶,綿延一、二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千條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攤成了長長的一片,似一張大木排順流而下;入夜燈明,燈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萬家燈火”,相互輝映,十分壯觀。獨看一家一戶,又似一盞盞吊在燈杆上的燈籠,故又稱“吊燈閣”;由於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個名稱“吊棟閣”。

涇縣旅遊景點

魁山·飛雄塔

魁山位於涇縣茂林鎮區南行約一公里處。此山拔地突起,獨聳一峰,圓如古鐘,秀拔出眾。飛雄塔山頂高處有座三層六角磚塔,飛簷翹脊,古意盎然,塔心內空,有梯可登,直上三層,該塔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縣貢生吳延選出資興建,名曰飛雄。建國後,政府在魁山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墓,闢為烈士陵園。這裡安葬了紅軍將領尋淮洲的忠骨,現藏有陳毅同志於1938年5月率部隊東進抗日途經茂林時,為尋淮洲烈士撰寫的墓誌銘,該碑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此外還安放了在“皖南事變”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遺骨。

涇縣旅遊景點

西陽花戲樓

涇縣西陽鄉座落著兩座花戲摟,一為裡西陽花戲樓,一為外西陽花戲樓。因建於同一時代且建築風格相似,故被當地人稱為姊妹花戲樓,每年九月廟會在此酬神唱戲,故又稱萬年臺。

涇縣旅遊景點

三吳紀念館

藝術大師吳作人、大書法家吳玉如、著名作家學者吳組緗同為涇縣茂林人,人稱“三吳”,聲播海內外。為彙集三位先生畢生之精粹,展示三位先生一生工作生活和創作經歷,弘揚三位先生藝術上永不止息的創新追求精神,光大一脈相傳孕育於佳山秀水中的涇川文化,涇縣特建立了三吳紀念館,館址選定在縣博物館內二樓,三個展廳300平方米。

涇縣旅遊景點

中華第一祠

中華第一祠——翟氏宗祠位於涇縣桃花潭東北,建於明嘉靖年間,坐北朝南,五楹三進,規模宏大,總建築面積6700平方米。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獅,祠內有前廳、天井、享堂和寢樓。地基為花崗石鋪成,建築採用銀杏木、紅木、桶木等名貴木材,上下木石結構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有歷代帝王將相、地方官吏所賜名匾108塊。大門上有“江南名族”橫匾,享堂中懸“忠孝堂”三字紅底金字木匾。

涇縣旅遊景點

吳氏大宗

茂林鎮現存宗祠當中,唯一稱“大宗祠”的,是茂林吳姓的祠堂。祠名匾上“吳氏大宗祠”五字,人稱“蒼龍脫骨體”。

涇縣旅遊景點

紅色景點

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是依託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軍部駐紮雲嶺期間留下的主要遺址而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位於涇縣西北部,北鄰蕪湖,東聯宣城,南與黃山相毗鄰,西與九華山接壤。新四軍軍部舊址1961年國務院公佈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7月陳毅元帥敬題“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館名。

涇縣旅遊景點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位於皖南涇縣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為紀念皖南事變新四軍將士殉難五十週年而修建。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由入口紀念碑、主題廣場、主碑紀念廣場和無名英雄烈士墓四個紀念性空間序列配以皖南事變史料陳列室有機組合而成,整座陵園以鄧小平題寫的“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紀念主碑為中心,結合山形地勢,將各紀念建築組成一個完整有序、莊嚴肅穆的有機整體。陵園入口跨公路建有四座七米高具有皖南特色的石闕,四座廠闕以數字寓意新四軍的四,七米高隱喻皖南事蹟悲壯慘烈的七天七夜。

涇縣旅遊景點

王稼祥故居紀念館

王稼祥故居在涇縣西南厚岸鄉,距縣城37公里。故居系清末民居建築,磚木結構,坐東朝西,位柳溪邊。故居中陳列著王稼祥同志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和學習用具,展出了王稼祥同志一生中主要革命活動照片,供人們參觀瞻仰。

涇縣旅遊景點

地方特產

木梳

涇縣是中國最大的木梳加工生產基地。有木梳生產企業60餘戶,擁有十幾種木梳品牌,開發出保健木梳、工藝木梳、竹梳等5大系列300多個品種。涇縣木梳採用上等黃楊木、檀木、桃木、梨木、沉香木、棗木等天然名貴材料,傳承了傳統的手工制梳工藝。色澤美觀自然,梳齒圓滑、光潔,造型別致。

涇縣旅遊景點

琴魚

相傳晉代時,有一位隱士叫琴高在涇縣修仙煉丹,“修煉道成,控鯉上升”。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山下石臺叫“琴高臺”;水溪取名“琴溪”;溪中小魚則稱為“琴魚”。琴魚乾,是一種罕見的小魚乾,為涇縣獨有的著名特產。這種魚乾一般不作食用,多用來泡水代茶飲,故有“琴魚茶”之稱。

涇縣旅遊景點

宣筆

宣筆以選料嚴格、精工細作著稱,具有裝模雅緻,毛純耐用,剛柔得中,尖圓齊健兼全的獨特風格。

涇縣旅遊景點

涇縣茶葉

涇縣產茶歷史悠久。據《寧國府志》記載:“宋時涇縣有茶樹四百萬六千六百八十七株”。遠在唐代就曾出產過白雲茶,塗尖等名貴茶葉。相傳乾隆六下江南途經寧國府時,知府獻上涇縣產的貢尖,乾隆嘗後讚不絕口,吩咐隨從帶上飲用。清朝晚期,涇縣尖茶已暢銷沿江各大城市,並隨出洋華人批量銷往東南亞一帶,故在當時,尖茶又有“洋尖”之稱。明朝末年,居住在涇縣黃田湧溪的羅隱和尚,又創制出風格獨特的“湧溪火青”,並以其腰圓緊結,味甘香濃的特點聞名,1982年被國家商業部和中國茶學會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

涇縣旅遊景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