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觀濤:真實性正在被科學進步顛覆

金觀濤:真實性正在被科學進步顛覆

『人類解釋世界的努力,前有神話、巫術,後有哲學、科學。排除了千難萬險,才抵達日心說、牛頓力學、進化論、量子物理,才使得科學成為“真理”的代言者。一方面人們常常反思,科學為什麼會取得這樣的成功?人們經驗著同樣的世界,為什麼只有歐洲產生了科學?另一方面,我們也為科學之成功付出了代價:用科學來逼近“真理”,卻將人的心靈排除出真理的領域之外。用數學和實驗思維樹立的科學大廈裡,沒有人之善惡、悲喜的位置——科學果真是這個世界的全部答案嗎?』

上面這段話來自陳嘉映老師的《哲學·科學·常識》一書,哲學與科學的分離,是近代以來令人擔憂的顯著事實。在陳嘉映老師看來:今天所稱的哲學在上述意義上是傳統哲學名正言順的繼承者,儘管如此,近代科學已經改變了哲學面貌,科學從哲學內部接過了建構普適理論這一根本任務,一步步瓜分曾由哲學壟斷的知識世界這一敘事。科學取代哲學,不在於知識領域的瓜分,而在於知識觀念的根本轉變,占主導地位的認知形態變了,或說對“真實”的主導定義發生了轉變。

金觀濤老師認為,現代科學本身是現代價值(觀念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絕不可以把現代科學和現代價值系統剝離開來,僅僅從科學的角度來認識真實性。現代科學對真實性之認識實際上是和現代性展開過程中“工具理性”走向“大分離”同步,科學對真實性的認識只是普遍思潮變遷的一部分。“工具理性”並不意味著真實心靈的喪失,它是“大分離”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即使從現代科學本身來說,真實性亦不是人們以為的“客觀實在”。

在金觀濤老師提出的真實性哲學中,與主體無關的客觀存在的真實性處於最低層次,因為它屬於人類的本能。道德價值的真實性來自社會,是真實性的第二層次。也就是說,“對錯”不僅取決於評價對象是否符合主體的個人想象,還取決於社會的標準。只有當社會的真實性解體時,人才可能有第三個層次的真實性:終極關懷的真實性。為了克服死亡,人必須去尋找能夠超越死亡的意義。一旦找到了該目標,它也就構成了終極關懷的真實性。

當今世界真實性的喪失其實是現代性起源和不斷演進的結果。現代性的展開引發了一個與軸心文明形成相反的過程:先是終極關懷的真實性消失,再是基本價值和道德的真實性淪喪,最後只剩下客觀存在這一最原初的真實性。而客觀存在的真實性目前正在虛擬世界和量子通信的衝擊下風雨飄搖。“科學主義”盛行,在一個缺乏哲學和倫理反思能力的社會,人類是否會被持續擴張的虛擬真實吞沒,陷入一個“真假不分”的世界?因此,如何在現代社會重建真實性,這應當是我們思考的重大命題。本文原標題:《重建真實性哲學》


金觀濤:真實性正在被科學進步顛覆

自軸心文明起源以來,人類的巨大進步是讓真實性本能(常識的客觀性)處於終極關懷和相應價值的系統的支配之下。但是今天真實性的兩大柱石正在被科學進步顛覆,真正令人感到恐怖的事情發生了:人正在無法抗拒地淪為聰明的“動物”——在一個真假不分的世界裡,不會有是非,也不會有真正的道德感和生命的尊嚴。如果借用本書的提法,真實性的喪失,正是“賽先生”給現代社會帶來的巨大“夢魘”。在這篇文章中,我將立足於真實性的喪失與重建,簡要探討科技進步給人類社會造成的無遠弗屆的影響。


什麼是真實性?從一本暢銷書談起

2014 年,印裔美籍醫生阿圖·葛文德(Atul Gawande)出版了一本暢銷書——《最好的告別》,書中探討了一個當今世界令人關注的問題——老年人的處境。在當代社會,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70 歲以上的老年人越來越多。一個人年老了以後,生命質量越來越差,生命的意義一天天地喪失。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別》一書中探討了老年人的生活狀況,以及目前醫療制度與養老院制度各式各樣的弊病。譬如很多病是不可治的,這時安樂死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它有何種前提?在某種意義上,《最好的告別》一書涉及的內容已經超出了醫學和老年問題的範疇,涉及人生意義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們看到意義和真實性的關係,普遍的價值虛無背後是當代世界真實性的逐漸喪失。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類生命的意義建立在思考對象的真實性之上,真實性作為主體對“對象”的真實感,實際上存在三個層次:第一,每個人時時刻刻面對外部世界,有其存在的真實感,我稱之為客觀存在(包括通過廣義的技術感受到)的真實性;第二,主體每天面對自己,自己作為一個行動和價值的載體,存在著真實感,我稱之為道德價值的真實性;第三,人是面對死亡的存在,在意識到死亡不可避免時,主體會面對生命終極意義之考問做出回答,我稱之為終極關懷的真實性。

所謂“真實性”,實際上是指上述真實感的總和。但時至今日,由於現代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其他所有層次的真實性都喪失掉了,只剩下客觀存在的真實性。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虛擬真實的擴張,使得這一個層次的真實性也處於瓦解中,我們極有可能要生活在一個真假不分的世界中。


金觀濤:真實性正在被科學進步顛覆

伴隨著真實性的喪失,當代人的一生變得相當灰暗,特別是在老年來臨以後

真實性三層次的同時存在是生命尊嚴所在,在一個真假不分的社會中,生命毫無意義可言。身處當下這個時代,很多人已經喪失了其中兩個層次的真實性。做人的基本價值和道德真偽對很多人已經無關緊要了,這在今天流行的各類影視作品中反映得尤為明顯。更嚴重的是,一個人死了以後,就什麼都沒有了,終極關懷的真實性也不再存在。只有客觀存在的真實性存留了下來,所以當代人的一生變得相當灰暗,特別是在老年來臨以後。

我們有一個繁華的物質文明,但反觀人類的心靈,從來沒有像今日這般脆弱、害怕死亡、懦弱和怯於反抗。真實性的缺失是如何形成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現代文明的進展,真實的心靈為何會淪落到今天這一地步?我們是否應該重建一個有尊嚴的人生?一個人只有具有真實的意義感,才能有有尊嚴的人生;只有存在有尊嚴的人生,才會有一個有尊嚴的社會。因此文化和社會重建的核心,是尋找真實性喪失的根源,但我們如何重建真實性的三個層次呢?這是時代向哲學家提出的問題,我稱其為真實性哲學的探討。

“真實性哲學”一詞是我提出的。因為我們今天一談真實性,往往是指客觀存在的真實性,道德價值和終極關懷的真實性也遭到了忽視;此外,客觀存在的真實性又往往被等同於科學的真實性,事實上,現代科學不僅包括客觀存在(物理)的真實性,還包含對數學真實性的探索,限於篇幅,這裡無法詳細展開討論數學真實與物理真實以及二者的差別。但要強調的是,對科學真實性的探索,將是重建現代社會真實性的重要路徑。

真實性具備三個層次,其中必定有著內在的統一性或互相聯繫,一旦這種統一性或應有的內在聯繫不復存在,就會發生最可怕的事情:真實心靈的逐步解體。事實上,當道德價值和終極關懷的真實性瓦解時,客觀存在的真實性也難以持久,人類最終會生活在一個真假不分的世界中。對於這一命運,人類真的無能為力嗎?這一切乃出於哲學的無能和幼稚。


傳統的心靈:真、善、美的統一

令人驚駭的是,在人類文明相當長的時期(主要是傳統社會)內,真實性三層次同時存在,而且相互之間沒有衝突。傳統社會的行動主體,既有外部世界存在的真實感,也有主體本身的道德價值的真實感,還有面對死亡的終極關懷的真實感,也就是通常所謂“真、善、美的統一”,我將其界定為“真實的心靈”。在何種前提下,人才具有真實的心靈呢?在傳統社會中,此一前提是三種真實性同源,它們由同一真實性法則支配。

試舉一例,中國傳統文化以道德為終極關懷,個人是家庭倫理的載體,終極關懷和道德價值(家庭倫理)的真實性是確定無疑的,二者共同支撐著中國傳統文化最普遍、最核心的價值。中國傳統社會中這兩個層次的真實性與人們面對外部世界(今日所謂客觀世界)的真實性是統一的,由此形成中國文化獨特的“常識宇宙觀”。常識理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徵之一,其重點關注常識的無可懷疑及其合理性,也就是常識的真實性和道德價值真實性的整合。此外,傳統中國人真實的心靈,還包括價值(審美)與道德真實性的一致。例如,中國書法的審美也出於道德價值的真實性,儒家倫理的追求可用孔子的“博文約禮”“遊於藝”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來表達,而這正是中國書法的精神。

為什麼傳統社會可以達成真、善、美的統一呢?因為傳統社會是用某一種終極關懷來規定應然社會的形態,這樣一來,真實性的三層次都受到終極關懷的支配。終極關懷的真實性成為道德價值和客觀存在的真實性的根據。也就是說,一旦終極關懷的真實性形成,它立即會投射到價值和事實上,形成其他層次的真實觀。

在所有軸心文明中,終極關懷的真實性都規定了真實性各層次的意義。希伯來宗教、儒家文明和古希臘、羅馬文明皆是如此,因此傳統社會中真、善、美必定是統一的,當時的人都具有真實的心靈。舉個例子,戴震是考據大師,考據是為了尋求文獻的真實性。從表面上看,這種求真精神與今日的學術研究完全相同,但對戴震來講,“求真”這一學術追求的終極意義是論證終極關懷的真實性,戴震考據的最終目的是尋找儒家道德的真實性。

金觀濤:真實性正在被科學進步顛覆

金觀濤與劉青峰

以上論述表明,真實性三層次中最有力量、最深刻和最具支配性的是終極關懷的真實性。為什麼會如此呢?我認為這源於真實性觀念在人類歷史上的演變。


從“本能”到“社會”再到“超越突破”

真實性三層次中,與主體無關的客觀存在的真實性處於最低層次,因為它屬於人類的本能。人尚未從動物中分離出來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這種真實感。對任何動物而言,如果真假世界不分,是不能生存下來的。外界(客觀)存在為真,真實感的存在是區別“夢”和“醒”的前提。因此,真實性的第一個層次即客觀存在的真實感源於人的本能。

道德價值的真實性來自社會,是真實性的第二層次。也就是說,“對錯”不僅取決於評價對象是否符合主體的個人想象,還取決於社會的標準。一旦社會形成以後,人的行為的對錯規範,就轉化為道德價值,它在一個社會中必須具有公共性。這一切塑造了主體對自己存在的真實感,真實性第二層次成為籠罩第一層次的巨大力量。

人作為社會“動物”,其行為對錯(這是此世最重要的價值) 的標準本來都由社會規定,特別是在艱苦勞作和家庭責任佔據生命的大部分時間的時候,社會意義是最重要的。即使現代人有了空閒時間,意識到個人本質上是孤獨的,但大部分人都藉由參加聚會、請客社交來逃避孤獨,精英分子則通過參加各種研討會(symposium)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他們或許沒有想到,古希臘哲人早就知道這一點。柏拉圖在著名的《饗宴篇》(Symposium)中討論婚姻、愛情等的哲學意義,所謂symposium 在古希臘就是請客吃飯。換言之,任何一個主體,除了面對外部世界外,還必須面對作為社會行動承擔者的自己,這就是第二個層次的真實性。

只有當社會的真實性解體時,人才可能有第三個層次的真實性:終極關懷的真實性。我在《軸心文明和現代社會》中指出:終極關懷來自古文明滅亡以後人從社會中走出來,尋找生命的終極意義(超越突破)。因為人是必死的動物,為了克服死亡,人必須去尋找能夠超越死亡的意義。一旦找到了該目標,它也就構成了終極關懷的真實性。

當人從社會中走出來尋找不依賴於社會的終極目標時,人的行為對錯和意義、意識會分別向“求真”和“求善”兩個方向轉化,由此衍生出古希臘和中國兩種不同的超越視野。然而,人作為社會的動物,徹底離開社會往往意味著“舍離此世”,到另外一個世界中尋找意義。一旦把離開此世作為最重要的精神要求,行為對錯立即被其他類型的價值壓倒,即追求超越死亡的彼岸世界,希伯來宗教和印度的解脫宗教就屬於這兩種新類型的終極關懷。

在不同的軸心文明中,終極關懷的真實性各異。希伯來宗教強調上帝存在是終極的真實;中國儒家學說以道德為終極真實,而且把道德倫理寄託於血緣關係上;印度宗教主張解脫的真實性,佛教中如來就是一個終極的解脫者;古希臘哲人把認知世界作為終極意義,也就是把揭示真理、認識真理看作高於一切的目標,至今追求真理仍是科學家認同的生命意義。


真實性的解體與重建

真實性的三層次中,終極關懷的真實性作為最高層次,往往規定了另外兩層次的存在和對它們的認識。因此在現代性形成前任何一個軸心文明中,真實性的三層次都是高度統一的,這也是傳統社會真實心靈的結構。真實心靈的解體,正是指真實性三個層次的一步步消失:真、善、美先是走向分離,接下來逐個消失。

真實心靈的解體可具體分為以下三種過程:第一,終極關懷(信仰)與認知理性分離,最後的結果是終極關懷(信仰)喪失了真實性;第二,主、客觀走向分離,事實被視作客觀的,而價值則是主觀的。主觀價值論興起以後,價值的公共性開始消失,道德價值也喪失了真實性;第三,現代科學的發展過程原本蘊含著數學和客觀存在(物理)這兩種真實性,數學真實逐漸被納入客觀存在(物理)的真實中,其意想不到的後果是數學真實性被忽略、湮沒,最終釀成了今日客觀存在的真實性成為唯一真實的現狀。當這一真實觀和不斷髮展的科學技術不一致時,該層面的真實性亦趨向解體。

上述三種過程互相交融,共同構成了現代性的興起及其展開。由此可見,當今世界真實性的喪失是現代性起源和不斷演進的結果。現代社會是軸心文明演變的產物,現代性起源之初,真實心靈並沒有解體。正因如此,現代性的起源和成熟才能作為軸心文明的偉大進步。弔詭之處在於,現代性的展開卻引發了一個與軸心文明形成相反的過程:先是終極關懷的真實性消失,再是基本價值和道德的真實性淪喪,最後只剩下客觀存在這一最原初的真實性。而客觀存在的真實性目前正在虛擬世界和量子通信的衝擊下風雨飄搖。上述過程之所以弔詭,乃在於現代性從軸心文明中起源和進一步演變是不可抗拒的,如果真實性三個層次逐步喪失亦不可避免,其難道意味著當下人類正在走出軸心文明、回到前文明的心靈狀態?

我堅信,人類不能因為現代性發展過程中出現真實性的危機以及傳統社會中存在真實的心靈,因而否認現代性展開是軸心文明演變的偉大進步。因為真實性喪失和現代性展開之間的關係不僅沒有被研究過,而且從未被人們真正關注過。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我認為,只要將其作為思想反思的對象,現代性的展開並不一定意味著真實心靈的喪失,這一結局並不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真實性的一步步消失畢竟是事實,由此給哲學帶來巨大的挑戰。這意味著真實性哲學重建的前提是正視歷史,我們必須考察上述真實性解體的三種過程的發生機制。只有找到現代性展開和真實性之間的邏輯關係,才能理解現代的真實心靈是否存在。如果存在,什麼是現代世界的真實心靈?它和傳統社會的真實心靈有何不同?換言之,必須在克服歷史慣性的基礎上才能討論真實性心靈的重建。

上述真實心靈解體的三種過程中,前兩種都可被歸為真、善、美的相分離,這似乎是現代社會出現的必然結果。事實上,終極關懷和認知理性的分離、價值和事實的分離並不一定意味著終極關懷和道德價值這兩個層面真實性的喪失。為什麼它們會消失呢?我們必須考察現代性起源和展開的歷史過程。這種分析屬於思想史(觀念史) 的領域。第三種過程涉及現代科學的起源、發展以及科學真實觀的形成,特別是數學真實和物理真實的關係。對該過程的剖析,本質上是要回答什麼是科學,什麼是數學,現代科學和現代社會的關係是什麼。它們屬於科學史、科學社會學和科學哲學的研究領域。

金觀濤:真實性正在被科學進步顛覆

量子中醫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正反映出現代科學精神的喪失

或許有人認為,對象是否真實以及“真”和“假”的區別屬於純粹認識論問題。終極關懷的真實性的消失以及主觀價值論的出現都是認知理性不斷展開(現代科學技術進步)不可避免的結果,它們雖然發生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但本質上卻和社會思想史無關。其實,這是一個巨大的幻覺。其實,現代科學本身是現代價值(觀念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絕不可以把現代科學和現代價值系統剝離開來,僅僅從科學的角度來認識真實性。現代科學對真實性之認識實際上是和現代性展開過程中“工具理性”走向“大分離”同步,科學對真實性的認識只是普遍思潮變遷的一部分。“工具理性”並不意味著真實心靈的喪失,它是“大分離”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即使從現代科學本身來說,真實性亦不是人們以為的“客觀實在”,最新的科學進展正在證明這一點。

總之,無論是有關真實性解體的思想史(觀念史)分析,還是涉及科學真實觀起源的研究,都旨在證明:今日所謂不容置疑的客觀存在的真實性,並非真實性本身,而是歷史上形成的真實性觀念。正因為今天的人類被束縛在該觀念中,才會有真實心靈在現代性展開中的解體。所有這一切在根源上均是當前哲學的幼稚所致。

我之所以要把問題的根源歸為哲學特別是認識論的幼稚,關鍵在於,真實性觀念和其他觀念不同,如果我們不能在哲學(特別是認識論)上證明今人將真實等同於客觀存在是錯的。即使終極關懷真實性和道德價值真實性,與科學真實性沒有關係,只要誤把科學真實等同於客觀真實,已經喪失的終極關懷真實性和道德價值真實性是不可能恢復的。換言之,本來哲學有可能讓人們走出困境,但因為被束縛在童年的想象而無能為力。

舉個例子,科學真實從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數學真實,二是物理真實。數學真實與道德價值、終極關懷的真實性並不矛盾。當前數學對科學越來越重要,但人們一講起科學的真實性,並不認為它與另外兩重真實性互相一致。為什麼?因為很少有人注重數學的真實性。在數學家看來,數學從來不是科學,至於數學是什麼,科學哲學至今不能回答。而絕大多數人都不是從數學入手認識科學的真實性,因為數學真實早已想當然地被納入物理真實中。維基百科記載了學界對數學的經典定義: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空間和變化的科學。數量、結構、空間和變化都是客觀世界的屬性,那麼數學真實也就變成物理真實的一部分,這就是“客觀存在的真實性”。這種真實觀實際上是錯的,但它在今日世界卻根深蒂固、愈演愈烈,構成了道德價值和終極關懷的真實性日趨瓦解的重要原因。

今日哲學流派無論如何不同,但一涉及真實性,都指向本體論。什麼是本體論?“本體論”(Ontology)或“實在論”(Realism)之核心乃是真實即“存在”或“存有”(Being)。換言之,真實獨立於主體,也就是“客觀存在”或“實在”。今天道德價值和終極關懷的真實性論證,必須從某種存在推出。既然真實性是客體獨立於主體,其不依賴人的想象而存在,它們必須先具有某種超越主體的性質,否則便不能算作客觀的或存在的。如此一來,道德價值和終極關懷遲早要面臨真實性喪失的危機。

鑑於真實性的結構,真實性哲學研究必須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傳統真實心靈形成和解體的歷史,從歷史的分析中把握真實性的三個層次如何互相影響。二是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研究,並把它們和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結合起來,證明把科學真實等同於客觀存在只是歷史造成的過時觀念。從這一觀念中解放出來,才能實現真實心靈的重建。

總之,我相信真實性在現代社會是可以重建的,其核心便是對科學精神的探索和恢復——科學和現代普世價值是互相關聯的,但這種關聯往往遭到忽略;而科學之所以帶來種種問題,恰恰是因為科學精神的喪失。這裡借撰寫這篇序言的機會,我希望能夠拋磚引玉,通過將自己的一些宏觀構想分享給讀者,進而引發大家對此問題的討論與反思。


金觀濤:真實性正在被科學進步顛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