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京劇院第一代藝術大師們的不朽功績

中國京劇院(現“國家京劇院”)是中央文化部直屬的京劇院團,從成立之初就雲集了一大批最優秀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他們承前啟後,勤奮敬業,以全副精力和才華為劇院創造了令人敬仰的一代輝煌。他們是:

李少春先生

一位文武全才、技藝精湛、魅力無窮、全能的生行藝術家,在並不很長的一 生中所演出的幾十部劇目中的角色都達到了極高的境界。

從骨子老戲陳伯愚-《狀元譜》,禰衡-《擊鼓罵曹》,劉秀-《打金磚》,花雲-《戰太平》,黃忠-《定軍山》《陽平關》,陸登、陸文龍、王佐-《潞安州》《八大錘》,黃天霸-《連環套》《餓虎村》,趙雲-《長阪坡》,姜維-《鐵籠山》……到林沖-《野豬林》《夜奔梁山》,秦瓊-《響馬傳》,藺相如-《將相和》,白士永-《雲羅山》,孫悟空-《鬧天宮》,韓玄-《戰渭南》,關羽-《灞凌橋》……,直到現代戲之楊白勞-《白毛女》等,如此複雜、眾多、極難的角色,他都成功地、完美地以各種不同面貌、特色、個性和功力展現在廣大觀眾面前,傾倒了無數的觀眾,影響達到了國際舞臺,更深刻地影響了他同代和後代的專業人員。他曾在上海連演過四十場技巧繁難、成就極高的《野豬林》,而一票難求。

他文學餘叔巖,武承楊小樓,他英武儒雅的藝術氣質,精湛無比的[四功五法],他高深的悟性和創造天才,把他所承所演的各種角色全部“李派”化了,也就是化為己有、己用,進行深化再創作,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他具有自寫劇本、自創唱腔、自編武打、自悟表演的高深素質與才能,是一位天才的藝術家。

1958年,他首創京劇舞臺上的現代人物“楊白勞”,讓內外行看後拍案叫絕!一位演了幾十年傳統戲、古典戲的藝術家,一躍變成了現代生活中悽苦哀憐、怯懦無助又悲慘的赤貧老僱農。李先生逼真地演活了一個真正的楊白勞。人物動人,技巧的含金量閃爍著光輝!

天才加勤奮,成就了這位驕人的藝術家。他的成就堪稱開創了京劇藝術一個時期的先河。他被外國人稱為“中國猴王”,然而“猴王”僅僅是他經典傑作的一個側面而已。

李少春的一生為京劇藝術,為中國京劇院鑄造了不朽的輝煌!

鄭巖:中國京劇院第一代藝術大師們的不朽功績

袁世海先生

一位京劇架子花臉的典範,一位劃時期的表演藝術家。出身幾乎赤貧的他,苦戀京劇,痴迷不悔,進入“富連成”科班八年艱苦

磨練中,他一個又一個、一次又一次戰勝自己條件的不足、先天不夠的缺憾,終於以優異的成績出科成了“好角兒”,獲得了“活霸王”“活曹操”……的美譽。

他卻從未被既得的讚譽而滿足,在以後的藝術生涯中,他努力實踐,求師問友,又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成就。架子花臉以“做”為主,表演第一,幾十年的實踐,他演活了屬於架子花臉應工的複雜多種人物角色:張飛、李逵、牛皋、馬武、劉唐、魯智深、項羽、顧讀、董卓、秦燦、劉瑾、廉頗……都是他的拿手傑作。他與李少春先生同臺數十年,志同道合,表演默契,堪稱珠聯璧合的最佳搭檔。從《打金磚》到《野豬林》,從《響馬傳》到《將相和》……經典不斷,唱紅了劇壇,深入人心。為劇院建功立業,為京劇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他與李和曾先生同樣有較長的合作創造了不少成功的傑作,《除三害》、《贈綈袍》、《胭粉計》、《群·借·華》……都是他們紅極一時的好戲!

袁先生最大的貢獻是從1950年至1960年的十年間,他思考醞釀、創作、實踐,在幾十年藝術成就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京劇史上前所未見的以架子花臉為領銜主演的四臺大戲,這就是《黑旋風》、《李逵探母》、《西門豹》及與葉盛蘭先生聯手創作的《九江口》。四部戲成了當時京劇院的新作,也是京劇界的新作。因為它突破傳統架子花臉的種種侷限,創立了全新的藝術形式和特色:豐富了淨行的念、做、唱、舞、打,以此為元素,演活人物,深化了表演,推出了新成就!

他的老師郝壽臣先生看了《黑旋風》的演出,激動地說道:“創出架子花臉領銜的大戲是我一輩子的追求,卻沒能實現。世海成功了,他是趕上好時代了……”

袁世海先生舞臺上如生龍活虎,演人物是千人千面。他高深的藝術造詣源自畢生的勤奮、刻苦、兢兢業業、執著的事業心,他幾十年的辛勤勞動為劇院爭得了榮譽和光彩!

鄭巖:中國京劇院第一代藝術大師們的不朽功績

葉盛蘭先生

一代小生泰斗,承前啟後,以其天才和造詣創造了小生藝術的新階段。葉先生師承程繼先,程老先生則師承清代“四大徽班”之一“三慶班”後代班主“活周瑜”王楞仙。葉先生自少年時代就技藝出眾,幾十年來,葉先生何止是“活周瑜”,他的雉尾生戲,若干出周瑜,出出有突出的成就;他演的呂布、陸文龍,個性深刻,精彩動人;他演羅成,唱、念、做、打,傾倒同行。同時,他演小生各種形象、性格皆為上品,可稱為絕。趙寵、王金龍、周仁、李存孝、盧昆傑、陳大官……各有過人之處,而絕不雷同。

尤其重要的貢獻,是他在劇院自1950年後與杜近芳先生長期合作,不僅推出許多優秀傳統戲,如《玉堂春》、《雙合印》、《奇雙會》……更是創作了大批的系列劇目:《柳蔭記》、《白蛇傳》、《桃花扇》、《玉簪記》、《蝴蝶杯》、《桃花村》、《佘賽花》、《周仁獻嫂》……創新劇目之豐,難有第二。如此繁多的劇目,形形色色的角色,葉先生演來得心應手,嫻熟自如。其藝術特色和精深的造詣達到了大師的境界。

像李少春先生、袁世海先生一樣,葉先生無論傳統戲、新編戲,各種角色經他一演,已經昇華到了一種新的高尚風格和境界。所以“葉派”小生是最恰當的評價和定位。

李、袁,被譽為“李派”、“袁派”,葉先生的風格被譽為“葉派”,都代表京劇表演藝術當年已達到了一個新境界,新高峰。

鄭巖:中國京劇院第一代藝術大師們的不朽功績

葉盛章先生

葉先生畢業於“富連成”科班,師承王長林、王福山等前輩武丑大家。

葉氏武功極佳,快捷、輕巧、凌厲、脆狠,都是他特殊的專長。他表演技巧、刻畫人物尤其獨到。他的表演風格詼諧、樂觀、冷雋、幽默,演繹傳統戲中的俠義之士,身懷絕技、扶危濟困的英雄好漢、獨行俠客,都是他的拿手絕活。京劇史上以武丑單獨挑樑組班擔當領銜主演的好角兒,僅有葉先生一人矣!老人們介紹葉氏早年獨挑“金升社”劇團專演武丑當家戲,在北京前門外有唱紅了一條街的聲譽。他的《三盜九龍杯》、《歐陽德》、《酒丐》、《佛手橘·盜銀壺》、《智化盜冠》、《藏珍樓》、《徐良出世》、《蔣平鬧舟·蔣平撈印》及《時遷偷雞·盜甲》、《白泰官》——精彩好戲幾乎每演必滿。他與李少春、袁世海先生多年合作的《連環套》、《野豬林》、《雲羅山》、《虎符援趙》,珠聯璧合,極受歡迎。

葉先生在劇院曾創排了《東方朔偷桃》、《程咬金招親》等新型大型劇目。他參與劇院出國公演《秋江》、《三岔口》、《鬧天宮》,十分成功。

葉先生文丑戲同樣一流,從湯勤、蔣幹,到崇公道、教師爺,大家風采,倍受歡迎。

葉先生卓越的成就和貢獻,是名列劇院第一代藝術大師的前輩名家!

鄭巖:中國京劇院第一代藝術大師們的不朽功績

杜近芳先生

旦行藝術家,建院之初的領銜名旦。天生麗質,嗓音甜美嘹亮是她的最大優勢。她承繼梅蘭芳院長傑作《霸王別姬》、《貴妃醉酒》、《鳳還巢》、《廉錦楓》、《奇雙會》……極富聲望。特別應該提出的是她與葉盛蘭先生同臺合作二十多年,在繼承創造的道路上有著卓越的貢獻。他們共同為劇院的廣大戲迷觀眾創演了《柳蔭記》、《白蛇傳》、《桃花扇》等為代表的一系列小生、旦角合作的精品傑作,成為了全國許多專業劇團、劇種和後來人借鑑、學習、移植上演的精品。滿足了廣大愛好者的需求,弘揚了劇院高端的藝術風格和特徵,成為了京劇藝術一個時期的絢麗的鮮花。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杜近芳先生創排的田漢先生名作《謝瑤環》,也是她的精品傑作之一。謝瑤環,一個隻身女巡按,為民請命,不畏強權、惡少,以生命拼搏,以犧牲控訴強權,終獲勝利。杜老師以挺拔、嫵媚、剛正的人物個性和嘹亮、優美、獨具特徵的聲腔唱紅了這部名劇。流傳至今,成了旦行青年演員追學的劇目。這是她的一大貢獻!

總之,中國京劇院以李、袁、葉、杜合作的一團,他們藝術高深,不懈創造,辛勤勞動,經典倍出,影響深遠,是一支德藝雙馨的團隊。是劇院的棟樑和驕傲!

鄭巖:中國京劇院第一代藝術大師們的不朽功績

李和曾先生

京劇界不多的高(高慶奎)派藝術家。嗓音高亢、嘹亮,有驚人的耐力。一生主演高派生行劇目,很受歡迎。代表作如《逍遙津》、《哭秦庭》、《群·借·華》、《斬黃袍》、《轅門斬子》、《失·空·斬》、《碰碑》……

李和曾先生善於創新,代表劇目有《孫安動本》、《夷陵之戰》、《生死牌》、《摘星樓》……每演必滿,極受歡迎。他與袁世海先生改編創排的《除三害》、《贈綈袍》、《胭粉計·七星燈》等傑作影響廣泛,倍受歡迎。

李先生嘹亮嗓音和功力深厚的聲腔藝術,最為典型的事例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十年不能登臺,在“幹校”接受改造。1996年突接錄製《逍遙津》緊急任務。當時他正值骨折,重傷初愈,急促中毫無準備,竟只用一個日夜,在電臺連續說腔、錄音達八小時,聲音如舊,毫不疲勞,完滿完成了錄製。在場人員無不驚訝,欽佩!文革後,他重返舞臺,仍然全力以赴,率團演出創作。直至年事已高,重病在身,仍以積極態度支持“音配像”工程的進行。親臨現場為學生錄製他的作品把關指導。他以畢生精力獻給了京劇事業,是劇院享有盛譽的藝術家!

鄭巖:中國京劇院第一代藝術大師們的不朽功績

張云溪 張春華先生

兩位藝術家幾十年的藝術搭檔,珠聯璧合,不可分割。一位武生,一位武丑。幾十年來好戲頻出,精彩多姿。二張的武戲,技藝精湛,武功超群。表演上極富創造力,常演常新,名聲遠揚。二張最具代表性作品《三岔口》,把短打武戲發揮到了極致。不僅武功敏捷、嫻熟,緊張流暢,且表演藝術虛擬手法達到了極高境界。他們將《三岔口》唱紅了劇壇,影響了海外。從1950年以後,多次出國公演,必然載譽而歸!

作為劇院當年二團的主演,他們合作創排了許多精品傑作,從《三打祝家莊》、《三盜令》到《神海蠣》、《銅網陣》、《五鼠鬧東京》、《松江五義》……同時他們還各自有拿手好戲。張云溪先生的《武松打虎》、《龍潭鮑駱》、《花蝴蝶》……短打武生戲,更有與李和曾先生合作的《連營寨》之《戰猇亭》,他飾趙雲,長靠、長髯,長槍飛舞,烈火廝殺中搶救劉備,急切、勇武、所向無敵的氣概和從不露演的[靠把]功夫,讓人驚訝欽佩!

張春華先生是葉盛章先生的弟子,酷似乃師,幾乎全部繼承了老師的傑作。他演的《九龍杯》,武功輕巧精湛,觀眾稱“張春華會飛!”傳統武丑戲他能得心應手,同時又是一位極富創新的藝術家。他曾創排過一個小型現代劇目《插蒺藜》。他飾演一個飽經戰爭苦難的越南老游擊隊員,腿已殘疾,單臂架拐,滿頭銀髮。他把野生多刺的蒺藜埋在地上,引誘美國侵略軍落入泥濘中的“蒺藜陣”而寸步難行,游擊隊乘機迅猛殺出,消滅了敵人。戲不大,但他把傳統“李鐵柺”武打運用在劇中,精彩新奇。同時他又把傳統老生戲《文昭關》的大段唱腔運用到了老人身上,使小戲豐滿多元,精彩非常。一個小戲的技藝含金量達到了高峰,觀眾無不欣喜讚歎!

鄭巖:中國京劇院第一代藝術大師們的不朽功績

張云溪

“老二團”是劇院前輩以武戲著稱的特色劇團,美不勝收。

由於有以上多位在京劇藝術中領軍的大師級專家雲集劇院,同時劇院無論從演員、樂隊、舞美、編導……諸方面都呈專家薈萃、人才雲集的藝術優勢,才創造了一代輝煌,深入人心,為各界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由衷喜愛歡迎。當年我無數次親睹熱情的觀眾為購戲票在各劇院的“售票處”排起長龍,甚至通宵達旦守在劇院門前等候啟窗售票的情景。在北京、劇院在各地的大小城鎮演出時,這是普遍的購票現象,那是多麼令人欣喜興奮啊!

記得約在1961年的全院總結大會上,中國文化部徐平羽副部長親自到會祝賀,在他的講話中,我記得最清楚的是“中國京劇院的演出所取得的優異成績和市場效益(當時正處在困難時期,以演出效益爭取貨幣回籠是劇團的一項重要任務),充分證明了京劇藝術繁榮旺盛的生命力,……我向劇院表示祝賀!……”

鄭巖:中國京劇院第一代藝術大師們的不朽功績

張春華

中國京劇院第一代藝術家和劇院的成就永遠值得我們牢記,永遠值得驕傲!

本文節選自鄭巖著作《那些年,那些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