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穩中求進 深化改革創新 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解讀

經濟 移動支付 投資 三農 中國經濟網 2017-06-05

剛剛閉幕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李克強總理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系統總結了過去一年政府工作,深入闡述了2017年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思路,全面部署了重點工作任務。《報告》堅持問題導向,深入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充分迴應了人民群眾的普遍關切,政策措施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是做好2017年政府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穩中向好 來之不易

2016年,我國發展面臨國內外多重矛盾疊加、風險隱患交匯的嚴峻挑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砥礪前行,圓滿完成了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併為2017年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這份亮麗的成績單,給人民群眾帶來了福祉,給艱難復甦的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動力,也有力迴應了中國經濟“悲觀論”、唱響了中國經濟光明論,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讚譽。

過去一年的成績可圈可點。這既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表象的、有形的、標誌性的重大成就,更體現在內在的、無形的、發展動力和體制機制方面的深刻變化,這是更為重要、更為長久、對我國未來發展更具決定性意義的。對2016年我國發展成就,《報告》做出了簡明扼要的回顧和總結。

第一,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4.4萬億元,增長6.7%。這一增長速度雖比上年有所回落,但穩定性增強,前三個季度增長速度均為6.7%,第四季度增長6.8%,是近年來首次走出的一條略微上揚的“微笑曲線”,而且經濟增量比上年多1600多億元,比前幾年兩位數增長時還要高。這一增長速度是在質量和效益提高基礎上實現的,工業企業利潤由上年下降2.3%轉為增長8.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0%。這一增長速度為世界平均增速的兩倍多,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3.2%。

第二,經濟結構加快調整優化。2016年我國發展不僅有量的擴張,更有質的變化。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3.2萬億元,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4.6%,連續3年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服務業增加值在多年提高的基礎上繼續保持上升勢頭,同比增長7.8%,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51.6%。工業結構加快轉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0.5%和10.8%,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5和4.8個百分點。農業穩中調優,糧食再獲豐收。庫存較多的玉米種植面積3676萬公頃,減少136萬公頃,產量減少2.3%,優質、綠色農產品產量增加。

第三,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新動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希望所在,這既來自於新興產業的加快成長和新興市場主體的大量湧現,也來自於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隨著改革創新深入推進和互聯網與各行業加速融合,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興起,機器人、虛擬現實、移動支付等產業出現爆發式增長,一些傳統行業煥發了新的生機。2016年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6.2%,比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快15.8個百分點;快遞業務量突破300億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開展,全年各類市場主體平均每天新增4.5萬戶,其中新登記企業平均每天1.5萬戶,比上年多增3000多戶。發展動能呈現增量擴大、存量激活、質量提升的態勢。

第四,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就業,家庭就有收入,發展就有後勁,社會就能穩定。2016年我國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大學畢業生765萬人,創歷史新高,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500萬人,還有去產能帶來的大量分流人員需要安置。面對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就業不降反增。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14萬人,超過年初1000萬人的預期目標,連續4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02%,為多年來最低。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快於人均GDP增速。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240萬,易地扶貧搬遷人口超過240萬。棚戶區住房改造600多萬套,農村危房改造380多萬戶。2016年國內遊客44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1.2%;國內居民出境1.35億人次,增長5.7%。

過去一年的發展歷經艱辛。一方面,外部環境非常嚴峻。2016年全球經濟仍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速為7年來最低,大宗商品價格低位震盪,英國脫歐公投、美元加息遊移不定等引發國際金融市場波動起伏。這些給我國進出口貿易和匯市、股市穩定等帶來很大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國內結構性問題突出,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一些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較多,地區經濟走勢分化,財政收支矛盾較大,經濟金融風險隱患顯現。同時,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利益關係錯綜複雜,影響社會穩定因素增多。在國際因素和國內因素相互影響、結構性因素與週期性因素相互疊加的情況下,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經過各方面艱苦努力,上半年穩住了經濟,下半年經濟運行出現更多積極變化。《報告》從八個方面,總結了2016年政府的主要工作。

第一,繼續創新和加強宏觀調控。面對複雜局面和多難抉擇,統籌處理總量與結構、當前與長遠、國內與國外的關係,沒有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而是更加註重依靠改革創新來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相機調控,有針對性地出招發力。積極的財政政策力度加大,赤字率提高到3%,增加的財政赤字主要用於減稅降費。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將試點範圍擴大到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並將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範圍,新增試點行業全部實現總體稅負只減不增的預期目標。這項改革,不僅是近年來力度最大的減稅措施,全年降低企業稅負5700億元,而且規範了稅制,避免了重複徵稅,營造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了現代服務業發展,推動企業增加設備購置和技術創新投入,可謂一舉多得。在全面推開營改增的同時,同步出臺調整中央和地方增值稅收入劃分過渡方案。擴大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置換規模,降低利息負擔約4000億元。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廣義貨幣M2增長11.3%,低於13%左右的預期目標,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既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強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三農”等的支持,又防止貨幣供應過於寬鬆而產生加槓桿效應和放大資產泡沫。2016年匯率市場波動較大,我們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了在合理均衡水平的基本穩定。堅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分類調控房地產市場,遏制了部分熱點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

第二,著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補”。制定並實施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工作推進機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去產能方面,以煤炭、鋼鐵行業為重點,堅持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淘汰落後產能、化解過剩產能,超額完成了年度目標任務。中央財政分兩年安排1000億元獎補資金,主要用於支持地方進行分流人員安置,2016年安置了72萬多人。在去庫存方面,通過釋放農民工市民化住房需求、棚改貨幣化安置等措施,促進了房地產庫存連續下降。在去槓桿方面,推動企業兼併重組,發展直接融資,實施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8%,比上年末下降0.4個百分點。在降成本方面,出臺減稅降費等措施,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成本為85.52元,比上年下降0.1元。在補短板方面,支持扶貧移民搬遷、棚戶區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第三,大力深化改革開放。全面深化改革,推出一批標誌性、支柱性改革舉措。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關鍵是轉變政府職能,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本屆政府成立之初,國務院部門各類審批達1700多項, 4年來,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共取消和下放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事項618項,提前完成本屆政府減少1/3行政審批事項的目標,清理規範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323項,取消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434項,削減70%以上。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終結。三次修訂政府核准的投資項目目錄,中央層面核准的投資項目數量累計減少90%。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實施“五證合一、一照一碼”,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增強事中事後監管的有效性。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大力推行網上辦事。通過“放管服”改革,我國營商環境明顯改善,市場準入和運行的制度成本大幅降低,極大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積極擴大對外開放。“一帶一路”建設進展快速,一批重大工程和國際產能合作項目落地。2016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62517億元,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近一半來自這些國家。沿線國家對我國直接投資新設立企業2905家,增長34.1%。針對外部需求不足、我國進出口增速持續下降的嚴峻挑戰,進一步完善促進外貿發展措施,大力促進加工貿易,加快推進跨境電子商務、市場採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外貿新業態發展,千方百計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取消或降低一批收費項目,2016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24.3萬億元,降幅比上年收窄6.1個百分點,扭轉了上年大幅下降的局面。推廣上海等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成果,新設7個自貿試驗區。深化外資管理體制改革,除少數實行准入特別管理措施領域外,外資企業設立及變更一律由審批改為備案管理。

第四,強化創新引領。發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在推進“互聯網+”行動和國家大數據戰略、實施《中國製造2025》、促進“雙創”等方面,採取一系列重大舉措,有力促進了一二三產業創新發展、融合發展。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核心作用,出臺“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部署啟動面向2030年的科技創新重大項目,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新設6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出臺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調動了科技人員積極性。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5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4%,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08%。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100萬件,是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超過百萬件的國家。全國技術合同交易額達到1.14萬億元,增長16%。科技進步貢獻率上升到56.2%,創新對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第五,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繼續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出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項目三年(2016-2018)滾動計劃》,推動交通、能源、通信等領域重大標誌性工程取得早期收穫。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快綠色生態廊道和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編制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支持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出臺人錢掛鉤、人地掛鉤等相關政策,全面推行居住證制度,又有1600萬人進城落戶。2016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7.35%,比上年末提高1.25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1.2%,比上年末提高1.3個百分點。

第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制定出臺了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大氣、水、土壤等汙染治理。以控制燃煤排放和機動車排放為重點,強化大氣汙染治理。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煤炭消費比重下降2.2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提高1.7個百分點。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404萬輛。2016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5.6%和4.0%,在監測的338個城市中,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平均濃度52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8.8%。74個重點城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下降9.1%。推進水汙染防治,完成11省(市)126個地級以上城市全部319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出臺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啟動6個土壤汙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以及第二批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試點項目。開展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嚴肅查處一批環境違法案件。

第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財政收入增長減緩、收支矛盾加大情況下,想方設法保障民生投入。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做好重點人群、重點地區就業工作。加大對脫貧攻堅支持力度,全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首次超過1000億元。城鄉低保人均補助標準分別提高5%和8%。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提高6.5%。為1700多萬困難和重度殘疾人發放生活或護理補貼。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繼續超過4%。免除農村貧困家庭學生普通高中學雜費。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財政補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大病保險實現全覆蓋,全年共賠付1000萬人次,有效減輕了大病患者負擔。中央財政安排城鄉醫療救助補助資金160億元,增長9.6%。符合規定的省內異地就醫住院費用實現直接結算。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財政補助從人均40元提高到45元。

第八,推進政府建設和治理創新。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法律議案13件,制定修訂行政法規8件。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公職律師制度。完善公共決策吸納民意機制,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推動了一批群眾關注問題的解決。推進政務公開,省級政府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全面公佈,市縣兩級權責清單編制工作基本完成。加大督查問責力度,組織開展第三次國務院大督查,實現地方和部門全覆蓋。實施淘汰落後、違法違規建設項目清理、聯合執法三個專項行動和專項督查。對重大政策落實“查哨查鋪”,讓制度和監管“長牙齒”,極大地推進了政府各項工作。

穩中求進 再創佳績

2017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2017年將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本屆政府任期的最後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託底的政策思路,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綜合分析各方面的情況,《報告》提出了2017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進出口回穩向好,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汙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報告》強調,做好2017年政府工作,要把握好五點。

第一,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戰略定力。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社會工作的方法論。這既是為黨的十九大召開營造良好環境條件的迫切需要,也是應對複雜多變國內外形勢的必然選擇。從國際看,地緣政治風險上升,世界經濟復甦乏力的態勢仍在延續,“逆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傾向抬頭,主要經濟體政策走向及外溢效應變數較大,一些出乎意料的“黑天鵝事件”可能隨時出現,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交融,世界經濟不景氣不穩定必然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直接衝擊和影響。從國內看,經濟發展正處在結構深度調整、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風險隱患也在增多。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穩住增長,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防範化解風險隱患,守住金融安全、民生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底線。因此,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穩是關鍵。只有行穩,才能致遠。新發展動能會在穩中加快成長,積極因素會在穩中加速蓄積。

第二,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有周期性、總量性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通過簡政減稅、放寬准入、鼓勵創新,持續激發微觀主體活力,減少無效低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通過有效化解過剩產能,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這既是一個伴隨陣痛的調整轉型過程,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升級過程。

第三,適度擴大總需求並提高有效性。無論是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好的環境,還是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都要適度擴大總需求。我國有13億多人口,中等收入群體數以億計並日益擴大,農村貧困人口逐年減少,城鎮常住人口每年增加上千萬,內需潛力巨大。但擴內需不能盲目而為,必須提高有效性。這就要著眼於更好滿足居民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來增加有效消費,著眼於補上發展短板、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來擴大有效投資,著眼於促進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發展來拓展有效需求新空間,使擴內需更加有效、更可持續,使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第四,依靠創新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對我國這麼大體量的經濟體來講,如果動力問題解決不好,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難以做到的。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我國有9億多勞動力,其中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有世界最大規模的科技隊伍,蘊藏著巨大的創新潛能。面對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趨勢,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人力人才資源為支撐,最大限度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

第五,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我們是人民政府,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必須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報告》指出,對群眾反映強烈、期待迫切的問題,有條件的要抓緊解決,把好事辦好;一時難以解決的,要努力創造條件逐步加以解決,顯示了政府咬定青山不放鬆,把發展硬道理更多體現在增進人民福祉上的決心和信心。

突出重點 協同推進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任務都十分繁重,我們既要通觀全局、統籌兼顧,又要把握關鍵,著力抓好重點工作。

(一)用改革的辦法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

“三去一降一補”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要在鞏固已有成果基礎上,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力爭取得更大成效。

第一,關於去產能。2017年要再壓減鋼鐵產能5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同時,要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5000萬千瓦以上,以防範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提高煤電行業效率,優化能源結構,為清潔能源發展騰空間。要抓住處置“殭屍企業”這個“牛鼻子”,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推進企業兼併重組、債務重組或破產清算。2017年既要安置2016年去產能中部分仍處於待業狀態的職工,還要安置好新增的幾十萬下崗分流職工。中央獎補資金要按照各地安置職工進度及時撥付,地方政府和企業要多渠道籌集配套資金,切實做到職工轉崗不下崗。各級地方政府必須嚴格控制新上產能,堅決查處違規違法項目。

第二,關於去庫存。現在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仍然較多。一方面要拓需求,支持城鎮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完善農民工市民化配套政策,規範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逐步消化房地產庫存。另一方面要控供給,嚴格控制新增房地產土地供應,對未建項目用地進行必要調整,對違約、爛尾項目進行專項整治,對棚戶區改造、保障性住房儘可能採取貨幣化方式安置。要準確把握住房的居住屬性,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加快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健全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要因城施策加強調控,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規範開發、銷售、中介等行為,遏制熱點城市房價過快上漲,抑制房地產市場泡沫,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第三,關於去槓桿。當前我國債務結構不太均衡,政府、居民和金融部門槓桿率並不高,突出的是非金融企業槓桿率較高,其中又主要是國有企業槓桿率偏高。這與我國儲蓄率高、以信貸為主的融資結構密切相關。要控制總槓桿率的上升勢頭,重點是降低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負債水平。要盤活企業存量資產,加快處置“殭屍企業”,採取多種方式激活土地、廠房、設備等閒置資產,幫助企業解決資金拖欠問題。調整現有債務結構,推進企業資產證券化,指導銀行、資產管理機構和企業通過自主協商開展市場化債轉股。根據資本市場情況,適時適當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支持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發展,為企業擴大股權融資創造條件。

第四,關於降成本。我國宏觀稅負總體上並不重,在國際上處於中等水平,但非稅負擔比較重,名目繁多的收費使許多企業不堪重負。要在落實《報告》提出的減少企業稅負3500億元左右、涉企收費約2000億元任務的同時,採取有力舉措,降低其他方面的成本。要深化簡政放權改革,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有序放開發電用電計劃,擴大電力多方直接交易,理順油氣價格形成機制,降低企業用能成本。強化普惠金融服務,提高勞動力市場靈活性,降低生產要素成本。要多措並舉降低物流成本。延長2016年年底到期的物流企業大宗商品倉儲設施城鎮土地使用稅政策,推動降低鐵路貨運涉企經營性收費,推進公路收費制度改革,治理整頓亂收費和變相延長收費期。

第五,關於補短板。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報告》提出2017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40萬人。要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加強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開發,加快改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勞務輸出、教育和健康扶貧,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報告》強調,要切實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實施最嚴格的評估考核,嚴肅查處假脫貧、“被脫貧”、數字脫貧,確保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使脫貧得到群眾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二)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改革是推動發展的不竭動力。《報告》對一些重大基礎性、關鍵性改革進行了部署。

第一,深化“放管服”改革。要圍繞解決群眾辦事創業難問題,更大力度地放權,更加有效地監管,更為高效地服務。一要健全清單管理制度,以清單減權限權。目前一些領域的審批事項仍然不少,一些部門自行設置的事項還有很多。釜底抽薪之策就是全面實行清單管理,把各級政府和部門所有權責事項都詳盡地列入清單。清單之內政府部門必須履職盡責,清單之外禁止擅自設權擴權,減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權,增加市場的自主選擇權。在省、市、縣政府部門權責清單基本完成基礎上,抓緊制定國務院部門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對投資核准、行政審批中介服務及收費、工商登記前置審批和企業設立後經營許可等,都要實施清單管理,並及時向社會公開。擴大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試點和“證照分離”改革試點。需要強調的是,清單不能太長太煩瑣,能簡盡簡。有關部門要加快制定相關標準,提高清單編制的科學性、嚴肅性,既防止以清單形式固化權力,又防止藉機推卸責任。二要完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圍繞創造公平可預期的市場環境,推行“雙隨機、一公開”聯合檢查,實現監管全覆蓋。推進綜合行政執法,加強智能監管、信用監管,提高監管效能。全面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三要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推進國務院部門和地方政府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加快形成全國統一的政務服務平臺。開展“減證便民”專項行動,對各種證明和手續,能取消的一律取消,能合併的一律合併。

第二,繼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重點要抓好落實完善營改增政策和公共財政建設。世界上實行增值稅的國家,稅率大多為一檔,也有少量是兩擋的。我們國家的增值稅率是四檔。為了營造簡潔透明、更加公平的稅收環境,進一步減輕企業稅收負擔,《報告》提出要落實和完善全面推開營改增政策,簡化增值稅稅率結構,2017年先由四檔稅率簡併至三檔。加快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制定收入劃分總體方案,健全地方稅體系。要改善和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行為,有效防範財政風險。

第三,抓好金融體制改革。要圍繞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防控金融風險兩大任務,推動金融改革。當前企業仍反映融資難融資貴,主要是由於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不暢,“脫實向虛”問題突出。解決這一問題,要多措並舉,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報告》指出,鼓勵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國有大型銀行要率先做到,實行差別化考核評價辦法和支持政策。這是從機制上保障金融對小微企業和“三農”支持的重大舉措。

第四,深入推進國企國資改革。針對國企活力不足、效益下降等突出問題,《報告》提出,要以提高核心競爭力和資源配置效率為目標,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2017年要基本完成公司制改革,在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進國企瘦身健體和提質增效、推進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改革試點、改善和加強國資監管等方面邁出新步伐。

第五,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擴大就業、增加投資的主力軍。2016年民間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61.2%,比上年有所下降。2017年要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必須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作用。針對當前社會反映強烈的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等問題,《報告》分門別類明確解決措施,即凡法律法規未明確禁入的行業和領域,都要允許各類市場主體平等進入;凡向外資開放的行業和領域,都要向民間資本開放;凡影響市場公平競爭的不合理行為,都要堅決制止。

第六,加強產權保護制度建設。保護產權就是保護勞動、保護髮明創造、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報告》明確要求,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障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公民財產權,激勵人們創業創新創富,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對於侵害企業和公民產權的行為,必須嚴肅查處、有錯必糾。

第七,大力推進社會體制改革。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穩步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增強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研究落實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方案,積極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商業養老保險。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深化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協調推進醫療價格、人事薪酬、藥品流通等改革。改革醫保支付方式。繼續推進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合和政策統一。

第八,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體制機制保障。《報告》對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開展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等做出了部署。

(三)進一步釋放國內需求潛力

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基點。《報告》從消費、投資、區域、城鎮化等方面進行了部署。

第一,促進消費穩定增長。壯大服務消費,積極支持社會力量提供教育、文化、養老、醫療等服務。發展全域旅遊,提供更豐富的旅遊項目選擇。擴大信息消費,滿足數字生活新需求。擴大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實施範圍,增加高品質產品消費。嚴肅查處假冒偽劣、虛假廣告、價格欺詐等行為,維護消費者利益。

第二,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我國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還有許多薄弱環節,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同時,推動技術進步、產業改造升級也離不開投資,有效投資需求有很大潛力。我國總儲蓄率高,社會資金充裕,擴大有效投資也有條件。《報告》提出,2017年要完成鐵路建設投資8000億元、公路水運投資1.8萬億元,再開工15項重大水利工程,繼續加強軌道交通、民用和通用航空、電信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5076億元。《報告》強調,要落實和完善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要深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完善相關價格、稅費等優惠政策,政府要誠信履約,解除民間投資的後顧之憂。

第三,優化區域發展格局。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有一個新的特點,就是區域走勢分化。過去一個時期是東部和中西部差距拉大,現在又出現了南北分化,南方地區經濟比較活躍,北方由於傳統包袱比較重等原因,經濟轉型困難。要加快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激發區域經濟發展潛力和活力,形成促進全國經濟發展的整體合力。《報告》提出要統籌推進三大戰略和“四大板塊”發展,實施好相關規劃,研究制定新舉措。我國已建設大量新區、開發區、產業園區,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但這些新區多是政府主導型的開發體制,過多地依賴行政力量,導致土地利用效率低、要素集聚能力弱、發展活力不足等問題日益突出。為此,《報告》要求推動國家級新區、開發區、產業園區等創新發展,通過改革體制機制,增強內生活力和輻射帶動能力。

第四,紮實推進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既可帶動居民增加消費,又可擴大有效投資,是擴大內需的綜合大平臺和最大潛力所在。《報告》要求深化戶籍制度改革,2017年實現城鎮外來人口落戶1300萬人以上,加快居住證制度全覆蓋。《報告》強調,要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這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思想。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間,提高綜合承載能力,促進集約化、可持續發展。《報告》要求,加強城市地質調查,再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啟動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三年行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有效治理交通擁堵等“城市病”。

(四)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我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報告》強調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實體經濟優化結構,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第一,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創新的核心是科技創新,關鍵是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創造性。《報告》提出了一系列舉措。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要完善支持機制,讓研究人員心無旁騖地探索。落實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領軍人才更大科研決策權。要深化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落實完善股權期權和分紅等激勵政策,激發科技人員持久創造動力。深化科研項目管理制度改革,切實改變不合理的財務報銷制度,砍掉繁文縟節。深化科研評價、人才評價機制改革,讓更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加強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加大引技引才引智力度。

第二,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我國新興產業發展活力足、成長性好、帶動力強,正在迅速崛起,要因勢利導,使其更好更快成長。《報告》對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做大做強產業集群、支持和引導分享經濟發展等做出了部署。需要指出的是,新的產業、業態和模式等與傳統的有很大不同,有的遠遠超出已有的認知能力,不能簡單套用老辦法來監管。如何對之進行合理有效監管,既支持創新發展又防止出現偏差,或者說既不能管死又要防範風險,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報告》指出,要本著鼓勵創新、包容審慎原則,制定新興產業監管規則,引領和促進新興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對那些看得準的新生事物,比如對基於“互聯網+”和分享經濟的新業態,要量身定製監管模式,不能削足適履。對有些一時看不準的,可以先觀察一段時間,不要一上來就把它管死。對於那些潛在風險很大、有可能造成嚴重不良社會後果的,要嚴格加強監管,發現問題果斷出手。對那些打著創新之名行非法經營之實的,要堅決予以取締。總之,要通過審慎而有效的監管,去蕪存菁、修枝壯幹,推動新興產業健康發展。

第三,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強調培育新動能,既包括髮展壯大新興產業,也包括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兩者相輔相成、有機統一。製造業是我國實體經濟的骨架和支撐,也是我國的傳統優勢。要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使之煥發新的生機。要堅持把智能製造作為實施《中國製造2025》的主攻方向,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推進國家智能製造示範區、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深入實施工業強基、重大裝備專項工程,大力發展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中國製造加速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完善製造強國建設政策支撐體系,加大重大裝備首臺套推廣應用支持力度,擴大加速折舊政策適用範圍,以多種方式支持技術改造,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第四,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創新最重要的資源。實踐證明,“雙創”是以創業創新帶動就業的有效方式,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是促進機會公平和社會縱向流動的現實渠道。據有關機構測算,我國創業投資領域募集資金量,2016年是上年的1.79倍;目前我國早期創業活動指數為12.84,在全球主要國家當中位於前列。要營造更好環境,打造更大平臺,努力讓人人有創業創新機會、處處是創業創新沃土,使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提高社會整體創新效率。

(五)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這幾年,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增產,為穩定物價、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但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資源環境壓力加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乏力等問題突出,增加產量與提升品質、成本攀升與價格低迷、庫存高企與銷售不暢、小生產與大市場、國內外價格倒掛等矛盾亟待破解。必須順應新形勢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深化農村改革,拓展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著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報告》強調,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戶均經營土地只有半公頃多一些,在世界上屬於超小規模。隨著國內外環境條件變化,這種小規模經營越來越顯示出侷限性,無論是先進科技成果應用、金融服務提供,還是農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益增加、市場競爭力提升,都遇到很大困難。農業要持續穩定發展,必須逐步擴大經營規模。基層和農民群眾已經探索出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家庭農場、股份合作、訂單農業、企業加農戶等發展迅速,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量已經超過270萬個,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面積佔比超過30%。

(六)積極主動擴大對外開放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報告》提出,面對國際環境新變化和國內發展新要求,要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戰略佈局,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第一,紮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實現共贏共享發展。目前,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支持,一大批早期收穫項目落地開花。

第二,促進外貿繼續回穩向好。落實和完善進出口政策,支持市場採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發展,促進加工貿易向產業鏈中高端延伸、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實現全國通關一體化。

第三,大力優化外商投資環境。為進一步吸引外資投資中國、紮根中國,《報告》從放寬外資准入、支持外商投資企業在國內上市發債、允許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等多個方面進行了部署,提出在資質許可、標準制定、政府採購、享受《中國製造2025》政策等方面,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

第四,推進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經濟全球化符合世界各國的根本利益,中國將堅定不移推動全球經濟合作,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主渠道地位,積極參與多邊貿易談判。“入世”15年來,我國嚴格遵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認真履行應盡義務,為推動國際經濟貿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一些國家沒有如期終止對華反傾銷“替代國”做法,搞雙重標準,“合則用,不合則棄”,嚴重失信背信。《報告》強調,中國是負責任的國家,做出的承諾一直認真履行,應有的權益將堅決捍衛。

(七)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生態環境雖有所好轉,但與人民群眾的期待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一些地區嚴重霧霾頻發,已成為民生之痛、心肺之患。必須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科學施策、標本兼治、鐵腕治理,新賬不再欠、老賬加快還,推動生態環境進一步好轉,努力向人民群眾交出合格答卷。

《報告》提出,要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並做了周密部署。2017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別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明顯下降。

第一,加快解決燃煤汙染問題。我國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目前煤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仍超過60%,燃煤汙染是主要汙染源之一。要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全面實施散煤綜合治理,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提高集中供熱比例,淘汰排放高的燃煤小鍋爐,加大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在重點區域和重點城市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完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發展扶持政策,優先保障清潔能源發電上網,增加天然氣供應,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300萬戶以上,提高清潔能源比重。

第二,全面推進汙染源治理。加快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汙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實行排汙許可“一證式管理”。對所有重點工業汙染源,實行24小時在線監控,明確排放不達標企業最後達標時限,到期不達標的堅決依法關停。火電、鋼鐵、水泥、石化等行業是汙染排放大戶,要對這些重點行業開展汙染治理專項行動。

第三,強化機動車尾氣治理。基本淘汰黃標車,加快淘汰老舊機動車。對柴油運輸車等高排放機動車進行專項整治,依法查處不達標車輛及生產企業。鼓勵使用清潔能源汽車。提高燃油品質,在重點區域加快推廣使用國六標準燃油。

第四,有效應對重汙染天氣。要提高重汙染天氣預測預報的精準度,完善預警和應急措施,增強應對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擴大重點區域聯防聯控範圍,共同應對重汙染天氣。加大中央大氣汙染防治資金支持力度,向空氣質量改善幅度大、工作任務重的省份和城市傾斜。

第五,嚴格環境執法和督查問責。長期以來,很多地方重經濟增長、輕汙染治理,對環境執法失之於寬、失之於軟,以至於違法者得利、守法者吃虧,形成了逆向激勵機制。這種狀況必須堅決加以改變。

(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報告》強調,在當前國內外形勢嚴峻複雜的情況下,更要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基本民生的底線要堅決兜牢。

第一,促進就業創業。要完善就業政策,加大就業培訓力度,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要做好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人群的就業工作,確保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

第二,辦好公平優質教育。要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不斷縮小城鄉、區域、校際辦學差距。

第三,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擴大用藥保障範圍,實現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要通過啟動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擴大分級診療試點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增強基層服務能力。

第四,保障民生底線。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確保按時足額發放。要切實做好民生託底工作,使困難群眾也有機會追逐自己的“詩和遠方”。

(九)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經濟社會越發展,國內外環境越複雜,對政府自身建設的要求就越高。當前,政府工作中還存在這樣那樣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報告》要求,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堅持依法全面履職,始終保持廉潔本色,勤勉盡責幹事創業。《報告》要求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嚴厲整肅庸政懶政怠政行為,從機制上改變多幹多出事、少幹少出事、不幹不出事的逆向激勵,保護想幹事、多幹事的熱情,鼓勵廣大幹部銳意進取,爭做“實幹家”和“行動派”。

2017年是農曆雞年。“擊楫誓清,聞雞起舞,畢竟英雄得”。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同心同德,開拓進取,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