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被誤讀的'政策頂'嚇掉了 200點!現在言'頂'為時尚早

預測市場基本上是一件“盲人摸象”的活計。

有人摸到了象腿,大象就是一根柱子,有人摸到了象的耳朵,大象就是一把扇子,有人摸到了象的鼻子,大象就是一條鞭子,有人摸到了象牙,大象就是上升趨勢……上週,有人摸到了象的頭頂了,就急不可耐地宣佈,大象就是一個“政策頂”!

預測具有盲人摸象的特徵並不是說預測沒有意義,因為,人們正是根據分析師“摸”到的象腿象耳象鼻象牙象頭來“拼”出一頭大象可能的樣子,儘管這個樣子離真實的大象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上週大盤的大幅下跌出乎意料,一週幹掉了200點,春節後還是第一次這麼義無反顧地從週一跌到週五。

至於原因,有很多“盲人摸象”式的說法,比如北上資金從流入轉為流出,公募基金由於倉位加到了88%以上而出現了所謂的“88魔咒”,由於短期漲幅過大浮盈豐厚而導致投資者集中的獲利瞭解等等。

但是,大爺我也“盲人摸象”摸出了另外一個原因:上週的下跌跟某位網紅經濟學家突然拋出的一個“政策頂”概念有莫大關係。

要知道,在四月中旬公佈的一季度經濟數據之後,樂觀情緒一度瀰漫股市,經濟見底回升,M2和社融增幅遠超預期,說明經濟開始向好的背景下,流動性仍然維持了寬鬆的環境,有分析師都在高喊這周3500了。

沒想到一覺醒來,好多人的臉都被打腫了。

真的是世事無絕對,但是也一點不奇怪,股票市場有一個規律就是“一致性預期大概率不會發生”,這次似乎又被驗證了。

“政策頂”一說來自某位網紅經濟學家解讀4月19日政治局會議精神後得出的一個結論,可能自我感覺對高層意圖一向領會得很深刻,為了給大家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一個宏大的詞彙就這樣被“發明”了出來。

4月19日的這次會議,有些表述與去年三四季度的兩次會議有所不同,除了積極財政政策繼續推進之外,穩健貨幣政策鬆緊適度,逆週期調節,去掉了“中性”兩字,讓人敏感覺得是不是貨幣要收緊了。

本來這個解讀還是挺有水平的,但是,據此拋出“政策頂”這個結論,就有牽強附會與混淆視聽之嫌疑,誤導了投資者。

A股向來有“資金推動的政策市”之說,經濟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對A股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因為貨幣政策影響資金流向,影響是直接的。

“政策頂”的拋出導致了投資者的多重誤讀:投資者首先想到的就是股市,因為這個“政策頂”太容易與“政策底”相對應,投資者的恐慌在於,半年前剛出“政策底”,現在就要出“政策頂”了?難道剛剛出臺的支持股票市場的政策要改變了嗎?然後就是經濟要出“政策頂”了?房地產要出“政策頂”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擴張的過程要“見頂”了?

看標題心驚肉跳,其實,讀完那篇報告才知道,那位仁兄無非就是想說,他“摸到象的腦門了”——貨幣政策的寬鬆“見頂”了。

即便如此,貌似也不能用“政策頂”去概括這個現象吧?

雖然政策的變化可以導致經濟增長趨勢或者股市趨勢出現“頂”與“底”的轉折,但是,政策本身難以量化,很難將政策的總效用做一個0到100的刻畫,所以,政策本身沒法用“見底”和“見頂”描述。如果“政策頂”的意思不是說政策的改變將導致經濟、股市、房地產等趨勢見頂的話,這個詞本身就是莫名其妙的,看來,這位網紅經濟學家的語文課需要找人補一補。

政策轉向的條件並不具備

四月份以來,A股市場的走勢與人間四月天的氣象頗為契合,既有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愉悅,也伴隨不期而至的雷暴的驚嚇。大盤該調不調,該漲不漲,忽冷忽熱,總是跟“一致性預期”唱反調,結果,“政策頂”論調一出,就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糾結格局演變成快速回調,百股跌停,幾大指數同步出現技術破位,悲觀之聲不絕於耳。

A股被誤讀的'政策頂'嚇掉了 200點!現在言'頂'為時尚早

有經濟學家分析說,央行的貨幣政策委員會例會的“管好貨幣政策總閘門”意味著貨幣寬鬆已經走到了盡頭,而部署下一步經濟工作的政治局會議“鬆緊適度的貨幣政策”的表述則可看作“貨幣政策收緊”的一次確認,簡直而言就是“政策頂”來了。

然而,這個危言聳聽的“政策頂”除了嚇了A股一趔趄之外,卻很少得到經濟學家和分析師的認可。

比如,國泰君安宏觀團隊旗幟鮮明地給出了自己的回答——收油並非剎車,七月之前,政策依然處於寬鬆期。

他們認為,雖然一季度經濟數據好於市場預期,但中央對“國內經濟存在下行壓力”的判斷總體未變。

“壓力”來自於兩個方面的擔憂:一是外部經濟環境總體趨緊;二是國內深層次的矛盾並沒有解決。

國君宏觀團隊認為7月之前政策仍然處於寬鬆期,因為有三個“不變”:

一是主線不變。堅持2018年四季度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確定的主線,體現在“突出主線”四個字上。這包括2018年四季度政治局會議的三大主線——振興實體經濟、提振資本市場信心、繼續加強黨的領導,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兩條主線——振興實體經濟(要解決企業家信心的問題)、提振市場信心(要解決資本市場信心)。

二是定位不變。“穩增長”和“防風險”的主次定位不變,延續了“穩增長”在“防風險”之前的基調。

三是基調不變。逆週期調節的兩大政策,即“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 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述沒有變。穩增長的主基調和防線不變主要是考慮到製造業投資仍在連續放緩。目前來看,雖然企業貸款意願回升顯著,且一季度的新增信貸中,企業中長期貸款和短期貸款同比增量也創新高。

國君宏調團隊認為,在宏觀調控“基調”未變,側重點“結構”調整下,關注二季度在四方面的政策落地:

第一是資本市場從“提振信心”到體制建設和制度創新。二季度“科創板”推進速度可能會進一步加快,這是二季度金融供給側改革政策落地的重點。會議提出“要以關鍵制度創新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科創板要真正落實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證券發行註冊制”。

二是可以期待針對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定向)降準和定向降息(類似TMLF等)政策。4月17號的國常會提出“抓緊建立對中小銀行實行較低存準率政策框架”。此次會議強調“要有效支持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加快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引導優勢民營企業加快轉型升級”。

三是強調“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擴大外資市場準入”。伴隨《外商投資法》的通過,中美和談之下我國會做哪些結構調整,這塊是二季度關鍵點。

四是“新興產業”配套政策的推出。會議提出“要把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穩增長的重要依託,引導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做強做大新興產業”。

不要自己嚇自己

“政策頂”一說不僅沒有得到廣泛認同,還有經濟學家更是表達了對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政策預期的呼籲。

A股被誤讀的'政策頂'嚇掉了 200點!現在言'頂'為時尚早

據證券時報報道,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撰文指出,當前經濟政策一動不如一靜。

管濤認為當前宜保持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不要輕易發生過緊或過鬆的政策搖擺。

經濟增長喜中有憂。第一季度,經濟實際增長6.4%,環比基本持平,好於市場普遍預期的6.2%~6.3%的水平,且處於6.0%~6.5%的宏觀調控目標區間上端。

市場信心明顯改善:3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時隔3個月重回榮枯線以上,2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再創歷史新高;第一季度,A股出現報復性反彈,人民幣匯率止跌回升再度擺脫破7魔咒。但是,第一季度經濟增速仍同比回落了0.4個百分點。尤其從年化環比增速看,當季為5.7%,環比回落了0.4個百分點,已連續第三個季度環比下滑,跌至2016年第二季度以來最低;從名義增速看,當季為7.4%,同比和環比分別回落了2.7和1.5個百分點,為2009年第三季度以來最低。所以,中央在明確定調當前經濟運行好於預期、開局良好的同時,繼續強調經濟存在下行壓力。

穩槓桿工作依然任重道遠。今年第一季度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專門強調, 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要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相匹配。下一步,加快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結構性去槓桿,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比增加貨幣供給更重要。

保持調控和調整的定力對於穩增長至關重要。一方面,政策不宜過早轉向,導致前功盡棄;另一方面,也要保持耐心,等待前期政策效果進一步顯現,避免過度刺激;再一方面,還是要堅持高質量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進一步激發市場微觀活力。事實上,從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看,除隔夜利率較上年底和上年6月底略有上升外,其他期限的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這表明儘管央行沒有如市場預期的那般進一步寬鬆,但市場流動性與前期相比仍然較為充裕。最近市場過分渲染市場流動性緊縮,很可能是自己嚇自己。

除了經濟學家提示“政策頂”是自己嚇自己之外,央行領導也出面否認貨幣政策轉向。

4月25日,國新辦舉行政策例行吹風會,來自發改委、央行、銀保監會的多位官員出席介紹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情況。

針對市場的爭論,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迴應稱,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依然錯綜複雜,不確定性因素還比較多。在這種情況下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根據經濟增長和價格形勢變化及時預調微調,滿足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需要。應當看到,穩健貨幣政策總體上力度得當、鬆緊適度,原來並沒有放鬆,現在也談不上收緊,始終與名義經濟增速相匹配。下一階段,央行將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把握好調控的度,注意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

央行副行長劉國強也強調,現階段的貨幣政策取向是穩健,操作方法是相機抉擇、預調微調,操作目標是鬆緊適度。“所以央行沒有收緊貨幣政策的意圖,也沒有放鬆貨幣政策的意圖。我們既不希望看到市場流動性短缺,也不希望看到市場流動性氾濫”。

劉國強透露,中央政治局在分析一季度經濟形勢的時候,沒有提出改變貨幣政策取向。所以,如果某一天央行開展逆回購或者中期借貸便利操作(MLF),這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大的方向轉向寬鬆,這僅僅是對短期流動性進行調節。反過來,如果央行好幾天不做逆回購操作,也不意味著貨幣政策要收緊,因為不做意味著流動性已經合理充裕,沒有必要再操作。

“如果說政策一年變來變去好幾次,一會兒緊,一會兒鬆,誰也受不了。”劉國強稱。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讓市場更好地把握“鬆緊適度”的內涵,劉國強“提示”了一個可供參考的判斷指標——7天期銀行間質押回購利率(DR007)。他表示,利率是資金價格,資金價格能夠反映資金的供求狀況。“看這個(DR007)價格的變動,就可以看出流動性到底是鬆了還是緊了”。

股市要見“政策頂”需要幾個條件

大家知道,2019年10月19日劉鶴副總理親自出馬發表了力挺A股的長篇談話,隨後一行兩會的領導也紛紛表示對股市的呵護與扶持態度,隨後一大撥利好股市走強的政策相繼出臺,A股終於迎來了春天。

A股被誤讀的'政策頂'嚇掉了 200點!現在言'頂'為時尚早

這就是這波行情的“政策底”,距離現在也就半年時間。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政策不可能永遠只有一個方向,不可能一直緊繃著,逆週期而動,保持預調微調和節奏,其實正是政策調控的藝術。

目前市場剛剛從熊市中擺脫出來,還沒有突破去年年初的最高點,更加不用說6124點與5178點了。

現在談頂還言之尚早。

從技術面來看,A股還剛剛走到2007年的半山腰,從點位上看,離“頂”還遠著呢。

估值上看,還沒有回到合理水平,離“高估”還遠著呢。

科創板正處於推出的關鍵時期,A股市場保持較高的活躍度有利於投資者信心的恢復與維持,為科創板的推出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所以說,科創板都沒有正式推出,政策不可能鬆懈,“政策頂”沒有道理。

高層在強調“房住不炒”的同時,不斷提升資本市場在中國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最新的提法是“核心競爭力”,目前的資本市場才從低迷中走出來,還處於市場建設的初級階段,距離歐美成熟市場還遠,離黨中央對資本市場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定位與要求也還遠著呢。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A股市場來說,政策支持的力度不會減弱,還會不斷加強,離“政策頂”還遠著。

假如A股真的有個“政策頂”的話,這個“政策頂”就該是用政策之手直接干預導致行情開始出現向下的轉折,說明那個時候股市出現了市場之手解決不了的問題,非得要政策之手不可。

我想,要達到“政策頂”的那種市場環境,至少需要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是股市走出持續較長時間的瘋牛行情,泡沫化程度達到了足以造成金融危機的地步。

第二是銀行資金大量流入股市。

第三是場外高槓杆配資得不到有效控制。

第四是出現全民炒股熱潮,有發展到大癲狂的失控狀態的危險。

第五是市場失靈。

不過,在易主席“敬畏市場”的監管理念之下,目前的市場環境還是有利於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明顯減少了對市場的干預。如果一直堅持把市場的交給市場,一般情況下,政策就不會輕易出手,市場頂有可能出現,政策頂不走到極端情況下是不會出現的。

明明知道這個“政策頂”會引起誤解,並可能會引起投資者的焦慮,但是,有些人卻刻意“發明”這種容易想偏的詞語,去營造這樣的“效果”,目的在於吸引眼球。

散戶盲目崇拜網紅經濟學家或者分析師,容易被這些人身上的光環所迷惑,對他們的“驚人之語”總是照單全收。

這個世界上有些現象真沒法解釋,比如說,我們都傾向於相信瞎子,會按摩的多是盲人,會算命的都是瞎子,還有就是,會喜歡“問道於盲”。

因為明眼的人大多是迷茫的,所以,他們需要一個瞎子來為自己指路?

然而,真正有道德與責任感的學者一定會牢記,容易引起歧義製造混亂的詞語創新要慎重,尤其當你影響力巨大之時。

愛危言聳聽,愛博出位,當一個經濟學家或證券分析師放棄嚴謹客觀的態度,轉而以一種網紅的思維與模式發表自己的預測報告,必定就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為吸引眼球而譁眾取寵,故意混淆視聽,目的只為稻樑謀,這個出發點背離了分析師的職業操守。

記得高善文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差不多一千年以前,范仲淹勉勵士大夫要“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證券公司的研究人員從事的是商業工作,以賺錢為己任,處於江湖之遠;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沒有超越個人利益的高尚追求,沒有維護公眾利益的廟堂之憂。

身處這個喧囂的時代與行業,只講道德不講利益、只講奉獻不講回報是過於苛求,但是,作為古之士大夫、今之讀書人,“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動物本性之外,是不是還需要一點更高的精神追求?

來源 券商中國 程大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