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文:貿易戰只有池魚,不會有得利漁翁

美國強徵對華鉅額關稅這一霸凌主義行徑,給中美兩國乃至整個世界經濟貿易帶來重大風險。但與此同時,一些所謂“中美相爭,漁翁得利”的豆腐賬也紛紛浮現。日本貿易振興會一份報告估計,中美如果互徵25%關稅並持續到2021年,日本和馬來西亞GDP增長率將分別提高0.2%和0.5%。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網站刊登的另一份報告則估計,中美貿易戰將使歐盟出口增加710億美元,墨西哥、日本、加拿大出口分別增加280億、240億和220億美元。

這些估計的詳細依據沒有披露。但很可能僅僅是依照單純的貿易轉移效應單一因素做出的靜態模型。中美相互關稅升級後,會引起一些貿易流向改變。但如果把中美貿易戰帶來的全球負面影響及所涉多重複雜因素考慮進去,就會發現“漁翁們”太過於樂觀了。

首先,貿易戰沒有贏家,它帶來的衝擊將波及整個世界貿易和世界經濟,波及絕大多數經濟體。在很大程度上,受貿易戰升級陰影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2019年世界經濟增長率調低到3.3%,比2018年降低0.3個百分點。全球大多數國家增長預期均有下調。IMF總裁拉加德稱,中美關係緊張是世界經濟面臨的主要威脅。經合組織去年曾估計,如果各國關稅均提高10%,世界貿易總額將下降6%,世界GDP將下降1.4%。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指出:“當貿易緊張關係加劇時,沒有贏家,只有輸家,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中。”

其次,如果對具體國家和行業間的貿易轉移進行更細緻的分析,上述國家和地區能否獲得那些利益,也值得懷疑。

第一,中美之間的關稅提高不一定必然帶來貿易轉移,它取決於現行貿易產品的可替代性。據統計,在美國對華加徵關稅25%的全部產品中,佔總額40%以上的項目,美國從全球進口對中國的依存度超過50%。這部分由於涉及全球產業鏈佈局,無法在數年內改變。因此儘管關稅提高,從中國進口卻減少有限。美國貿易代表署公佈的擬加徵關稅的3250億美元中國產品,美國進口對中國的依存度也非常高。例如計算機及電子產品,2018年美國從全球進口額為4140.31億美元,其中的45.0%,即1864.52億美元產品從中國進口,比從第二位至第九位(墨西哥、馬來西亞、中國臺灣、日本、韓國、泰國、越南和德國)進口之和還要多。這麼大的進口供應量,美國到哪裡找替代?美國玩具進口對中國的依存度還要高,達到80%。到哪裡找替代呢?顯然不可能。因此絕大多數仍將從中國進口,只不過90%的關稅開支由美國進口商支付,並接著傳導到消費者或下游廠商罷了。

第二,美國從中國的進口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全球供應鏈,即多個國家和地區。據統計,2017年,中國對美國出口的產品中,中間品佔17%;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中,中間品佔33%。中國對美出口受阻,也將殃及供應鏈上的其他國家和地區。蘋果iPad是中國對美國出口一大產品。但其供應鏈涉及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德國、法國、荷蘭及美國,中國只是組裝。對美出口如減少,所有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相關中間品對華出口都將減少。

第三,供應鏈的轉移往往需要十幾年、二十年,且需要完整的產業集群。世界上具備聯合國公佈的所有產業門類的國家只有中國,任何其他國家都不具備。因此,其他國家迅速填補中國對美出口空白,基本上還停留在理論上。

第四,即便實際上可以替代中國擴大對美出口的某些產品,在具體實施上也會遇到美國新的障礙。寶馬汽車如果在德國生產出口美國,將立即面臨美國對德國汽車提高關稅的前景。

第五,上述國家和地區可能乘機擴大出口,填補中美部分市場,但同時面臨中美產品向它們擴大出口的前景,從而部分沖銷這些地區的出口增長。2019年前4個月,中國對美出口同比淨減135.38億美元,對歐盟和東盟出口則合計淨增162.6億美元。

第六,中美貿易戰如果全面升級,世界經濟大幅度下行難以避免,多數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經濟可能紛紛下滑,潛在的出口增長很難彌補。利弊權衡,還是保持經濟增長更重要。

正如德國基爾研究所指出的那樣,中美全面貿易戰如爆發,世界經濟將遭受毀滅性打擊。因此,各國的當務之急是攜手捍衛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堅決反對美國的單邊主義和霸凌主義,盡一切努力防止世界經濟和貿易大幅下滑,從而維護本國經濟的穩定增長。漁翁能否得利的小算盤並不重要。(作者是人大重陽高級研究員,前駐舊金山、紐約總領館經濟商務參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