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觀中美貿易摩擦中的“局”與“勢”

目前中美貿易摩擦已經成為世界熱點,其間包括了複雜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背景,撲朔迷離。但任何複雜的事務,都是有蹤跡可尋的。那麼如何理清中美貿易摩擦的結構?本報特請上海浦東領航文化工程研究院研究員蘇世偉做詳細解析,可以看到:中美貿易摩擦的“局”在美國一邊,“勢”在中國一邊。


細觀中美貿易摩擦中的“局”與“勢”


圖說:中美貿易摩擦 IC圖

1 美國的霸權行徑與中國的舉國一致

:既然是貿易摩擦,必然有構成摩擦的前提,形成摩擦結構,那麼中美貿易摩擦的結構的主體框架什麼樣呢?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為各國間的貿易提供了越來越便利的環境和條件,經濟上的互惠互利,也增強了國際經濟體之間的互信。但本屆美國政府首先單方面退出由其發起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使其他參與國難以及時應對;接著美國又相續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使歐洲盟友愕然:美國已不再是歐盟可以信賴的安全夥伴。

當然,美國的兩面性手法在中美貿易摩擦中表現的更淋漓盡致。從2018年5月19日,中美雙方達成不打貿易戰的共識,到今年5月5日,美方又重啟關稅威脅。其間美方多次擅自放棄承諾,置自身信譽於不顧,對中國層層加碼,緊逼中國做出重大讓步。可見,追求現實利益成為美國發起貿易爭端的壓倒性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形象可以不顧,盟友可以忽略,未來可以透支。

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的傷害已經不止侷限在經濟領域,美國的一意孤行也沒有得到貿易談判的預期利益,強硬的嘴臉和強勢的態度激起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強烈不滿。歷史的前提是,“西方殖民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線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但美國人使中國人屈服的夢囈還沒有消去。美國曾經給中國人留下很多正面印象,無論是美國的價值觀,還是歷史敘事和當代故事,使“美國真美”成為不少人的信條。然而美國某些政客在中美貿易摩擦中的霸道和貪婪,讓世人看到了美國的真面目。貿易摩擦不但磨礪出真實的美國,也讓中國的“美粉”警醒。貿易摩擦中美方的霸權行徑,使中國社會空前團結,形成舉國一致的意志。

2 經濟的互補合作與爭端的結構性悖論

:美國選擇“封殺”華為後,美國一些供應商口頭上響應政府號召,私下卻努力備貨供應華為,這反映中美貿易摩擦的什麼結構?

:美國是希望把華為變成第二個中興,但是現在的華為已非昨日中興能比,華為早已未雨綢繆,準備了自救預案,憑華為現有的實力,已經讓美國擔憂。華為的幸運,就是因為厄運來得早。目前,華為安然未動,可華為在美國的供應商卻自亂手腳,因為美國有很多企業嚴重依賴於中國市場,僅僅一個華為就救活了很多硅谷的中小企業。不管美國怎樣防範制裁,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市場之一,充滿活力和發展空間,美國有幾個尖端科技公司能漠視中國的市場?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美國,這次任正非接受採訪時說得很到位:“我們還是要非常感謝美國公司的,三十年來美國公司伴隨著我們公司成長,做了很多貢獻,教明白了我們怎麼走路”。與傳統的製造業相比,芯片和操作系統研發在組織設計、用戶洞察、用戶體驗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國際分工更加明細,不是靠一國一家的自力更生所能成就。我們有共享單車,有高鐵、高樓,卻還沒有我們自己的操作系統;我們的網絡強國也是架構在微軟的Windows和Google的安卓上。原因是多方面的,核心在於我們創新生態發育還不完善,紮根於社會的創新文化還沒有形成。只有中國的創新文化超越美國了,才可能具備與美國比肩的創新能力。不論中美貿易摩擦多麼嚴峻,學習美國的先進科技和管理,都會使中國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當然,美國的發展也要借力於中國,《華爾街日報》報道,就連美國稀土礦開採出來的稀土原材料,都要送到中國來加工。美國想重振稀土產業需要一定的時間,還要向中國交上稀土專利費。由此可見,中美經濟的互補合作構成了貿易摩擦的結構性悖論。

如今的中美經濟客觀已經有機融合,美國政府不是看不到這一點,最要緊的是不能容忍中國的做大做強。在全球存量資源有限而人類尚未實現重大引領式科技突破之前,發達國家對後發國家的戒備和遏制是顯而易見的。中國的發展突破了原有世界秩序給後發國家設定的底線,美國“是可忍孰不可忍”。因為中國不是英、法、德等中等規模的強國,也不是如日、韓、澳這樣的體量,美國認為一旦有完全獨立主權的中國成為強國,必然擠壓美國的發展空間。現實的商業利益和長遠的發展利益,哪個緊要?美國的政客看得是比較清晰的,於是乎,趁自己還有一定的優勢,通過對中國企業下手的方式,企圖遏制中國的發展,成為美國的優先選項。

3 認知的國別差異與臆想的木桶效應

:貿易摩擦的產生,肯定有各自認識的原因,中美兩國不同的認知結構對此有什麼影響?

:貿易摩擦本身具有動力機制與平衡機制,兩種機制平穩有序,保障貿易摩擦在可控範圍內運行。兩種機制將中美貿易的各個部分和要素組合起來,在運行中某種程度的動力機制失範或平衡機制欠缺,都可能影響貿易摩擦的強度和走向。

中美建交40年來,兩國的貿易關係的發展總體而言是平穩的,現在為什麼會出現問題?美國精英與民眾認知的差異不可繞過。與中國人的家國情懷不同,美國人奉行的是個體與國家存在契約關係,人人都選擇自己偏好的信息,統一思想不但不容易,還可能產生各種極端的看法。新生代的美國人看和平、合作,不同於二戰前後出生的那一代,他們更傾向於先考慮自己的事。美國的工商界人士大多對中美貿易持正面立場,但一些人認為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還不完善;美國研究中國的學者群體意識到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也在為貿易摩擦積極發聲。

美國朝野用西方的價值觀來審視世界,中國的資源不是市場自由配置,政府幹預過多,彭佩奧把中國的經濟模式看作具有掠奪性,一手掠奪財富(順差問題),一手掠奪科技(知識產權問題)。不侷限於美國,歐洲、日本等也是以此類眼光看待中國。特朗普企圖通過製造貿易摩擦清剿中國外匯的源頭,通過科技封鎖阻隔中國科技交流的源頭,寧肯自損八百,也要重組全球價值鏈、科技鏈和供應鏈,信心滿滿,且勢頭不減。美國抓住中國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軟肋,拼命扼殺,無不是對中國深層審視的結果。

通過製造貿易摩擦,美國希望中國重走閉關鎖國的老路,遠離現代科技文明體系。尖端科技產品的木桶效應,就是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木桶的容量。

當下世界的每個的科技公司都做不到全部自力更生,必須與外部合作。無論大而全,還是小而全,五臟俱全的科技麻雀是飛不遠的。中國只有追本溯源,從尊重人的價值做起,尊重知識,尊重科學,百家爭鳴,廣集民智,真正打造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的社會生態。

4 貿易摩擦的僵局就是美國的敗局

:貿易摩擦的結構必然影響結局,中美貿易摩擦的前景如何?

:對美國而言,3年或5年之內中國的產品不是那麼容易被替代的,打破產業鏈容易,重組產業鏈要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美國消費者等得起嗎?美國的政界精英、學界精英、科技精英會坐視中美關係一直緊張下去嗎?同時,美國的歐洲、日本等盟友通過中美貿易摩擦,也會掂量自身在美國牌局中的分量,不可能任由美國破壞規則、信步江湖。

目前形勢的倒逼,反而促進中國加速改革對外開放。製造業產業鏈在亞洲的產業集群效應在美國很難複製,美國的人口結構也很難承接製造業的迴流和升級。同時,世界經濟尚未走出低谷,理性的國家不會跟隨美國背離中國。美國國內矛盾難以調和,對外政策以自我為中心,給中國加強和各國經貿聯繫提供了新的機會。中國一些產業已經接近到美國的技術水平,而且在戰略佈局上取得了初步的優勢。一旦技術上突破,達到美國公司同等水平,美國產品就會被很快替代,幾乎不能再回中國市場。在積極意義上講,中美貿易摩擦也是中國面臨的機遇。

改變人類的認知往往需要標誌性的歷史事件。目前中國或美國對另一方的認知都很難改變。長期以來,美國人對中國人有一種優勢心理。1999年美國拋出考克斯報告,認為中國偷竊了美國的W88核彈技術才完成了核彈小型化。20年後的今天,這種認知在美國還有共識,指責中國偷竊了美國的知識產權,其背後的邏輯就是中國人沒有發展科技的能力。

把華為公司作為貿易爭端的突破口,實質是美國技術上的進攻,戰略上的防禦。中美貿易摩擦的“局”在美國一邊,“勢”在中國一邊,中美貿易摩擦“局”與“勢”轉換的中樞在於中美兩國認知的改變。中美貿易爭端的僵局就是美國的敗局,“局”與“勢”轉換具有長期性。對中國來說,中國保持發展的“勢”比破貿易摩擦的“局”還重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