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創開放包容美好未來

經濟 佛教 泰國 非洲 光明網 2017-06-12

——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七次會議重要講話系列評論之二

光明日報評論員

“大足以容眾,德足以懷遠”,在《上海合作組織憲章》簽署15週年之際,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七次會議,正式給予印度、巴基斯坦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地位,實現成立以來的首次擴員。“對外開放是本組織成立之初就確立的基本原則。中方支持上海合作組織同觀察員國、對話夥伴以及其他國家開展多形式、寬領域合作,並根據有關規定和協商一致原則繼續認真研究有關國家獲得本組織法律地位的申請。”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充分展現了上合組織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開放與包容,是當今世界多元互鑑的主基調,也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文化品格。早在東漢時期,佛法東傳,漢明帝就敕令仿天竺式樣修建洛陽白馬寺,促進了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發展。大唐盛世,開放包容的中國成為當時世界的國際交往中心,唐都長安聚集了世界各國的外交使節、商人和留學生,呈現了一派盛世景象。宋元時期,海上貿易高度繁榮,在古泉州港等地有大量猶太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的歷史遺蹟。中華文化和而不同、和實生物、仁愛共濟的價值觀,吸引各國近悅遠來、盡展其能。

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成長。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共、休慼相關,和平力量的上升遠遠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任何只強調本國利益的單邊主義都難以凝聚共識,只有秉持開放包容精神,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才能消除疑慮和隔閡,把世界多樣性和各國差異性轉化為發展活力和動力。

“中國發展得益於國際社會,中國也要為全球發展作出貢獻。”近年來,中國更加積極參與構建包容聯動的全球發展治理格局,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投資規則體系,著力解決發展失衡、治理困境、數字鴻溝、分配差距等問題,建設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從非洲大陸上的亞吉鐵路到蒙內鐵路,從俄羅斯的莫喀高鐵到白俄羅斯的中白巨石工業園,從中巴經濟走廊到馬來西亞馬中關丹產業園、泰國泰中羅勇工業園,快速發展的中國正在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機遇,為攜手合作的各國人民帶來更多的福祉。

“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在歷史與現實的激盪迴響中,中國將繼續以更加開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態、更加寬廣的視角,推進全面對外開放和互利合作,促進世界可持續性和包容性發展。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將成為中國對世界的最新貢獻,為開創人類更美好的未來注入澎湃動力。

《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12日 01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