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有自殺傾向的空心病患者做危機干預?'

"
"
如何給有自殺傾向的空心病患者做危機干預?

01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像樹一樣從一顆小小的種子,慢慢成長為一顆參天大樹。

原生家庭是我們的樹根,如果剛出生就受到傷害,有了創傷,樹根就一定會出問題,童年期的創傷經歷和不安全的依戀關係,會使我們不能跟人形成緊密的情感連接,遇到困難時容易感到絕望。

這是我們過去的經歷,不會寫在臉上,因此大多數時候,我們都看不到來訪者的童年創傷,只看到一個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人,只有通過建立諮詢關係,來訪者坦露後才會知道。

特別嚴重的心理創傷會在身體上留下痕跡,面部表情、肌肉、相貌上都會留有印記。

浮出地面的是樹幹,主要代表了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社會支持系統,即原生家庭之外的親密關係,如親密的朋友、周圍的鄰居等給予的支持和理解;另一部分是理想、信仰和價值觀。影響一個人生死的因素,不僅來自原生家庭,還與這個人的人生目標、人生追求和自我肯定有關。

最上面的是樹葉,樹葉代表一個人的成就。也許一個人的樹根很爛,樹幹長得也不好,但樹葉卻非常茂盛,有很高的成就,人很聰明,學習很棒,情商很高,經濟狀況很好,比如喬布斯。雖然外在的成就也能起到支撐作用,但顯然這不是一個人存在的根本原因,由此我們看到很多功成名就的人也會放棄生命,即使外在生活很好,但缺乏內在支持。

02

我最早接觸空心病是在2012年,儘管後來我回想起這類個案早就接觸過,但當時並未引起我過多關注。直到我遇到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生,寧願自殺也不願意學習,對學習充滿了厭惡,從那時開始,我明確地想要研究空心病,找出解決空心病的辦法。

這是諮詢師所面臨的新的挑戰,原有的醫學知識、藥物知識、心理學以及原生家庭的治療在空心病面前都顯得無力,於是我們要開始面對關於生與死、存在的價值、生命的意義等主題。

空心病也可以叫做價值觀缺失所致型障礙,但到底是不是價值觀所致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的研究。空心病在臨床上很容易診斷為抑鬱症,雖然它們的臨床表現很像,但又有區別:會有情緒低落,卻不明顯;興趣減退,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但還是會去做;快感缺乏,不會引發愉快的體驗等。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孤獨感。空心病患者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跟自己、他人和世界都沒有連接,所以沒有存在感和價值感,無論是面對生命還是學業,都會感到迷茫。

自我缺失。他們缺少支撐意義感的價值觀,不知道該做什麼,雖然有人告訴他們要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但他們就是對這些話沒有感覺,不覺得做這件事情有什麼意義。他們沒有人生目標,這是早期迷茫。

外部認同。他們特別需要他人的認同,從小就被教育要滿足周圍人的需要,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是跟人格障礙非常明顯的區別。為了維護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良好形象,他們需要高度的評價和讚美,需要別人對他們好,因此會討好和滿足周圍所有的人,儘管如此他們依然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從而對自己感到厭惡。

被評價的恐懼。他們一直處在恐懼和焦慮狀態中,雖然很努力地討好,但總有做不到的時候,因此,在沒有得到周圍人良好的評價時,就會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沒有誰能每一次都將事情做得完美,所以他們對他人的評價充滿了厭惡和恐懼,並且將對評價的厭惡擴展到對自己的厭惡。

自殺傾向。他們不知道生存價值是什麼,活著感覺很累,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但不是一心求死,而是不知道為什麼要活下去,想不出活著的理由,因此會選擇比較溫和、痛苦少的方式嘗試自殺。

病程特點。這樣的狀況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了,並且持續了至少一年以上。這是精神層面的問題,而不是情緒和行為層面的問題,因此傳統的生物性治療療效並不明顯。因為找不到內心衝突和原生家庭問題,所以無論是家庭治療、認知行為治療還是精神動力學治療,效果也都不明顯,不明顯的根本原因是諮詢師沒有面對過生與死的問題——如果諮詢師自己都想不明白關於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就很難從價值觀層面跟來訪者討論。

空心病很容易因無意義感而產生自殺、自殘的行為,當我們身邊出現這樣的人時,要格外注意,學一些危機干預技巧,以減少悲劇的發生。

03

危機干預非常具有挑戰性,干預者必須在短時間做出判斷和反應,才能挽救生命。

危機干預分為三部分,首先是行動干預,要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保證被幹預者的絕對安全。我們要做到被幹預者想死但死不成,然後進入下一個步驟——心理干預。

心理干預的時候要處理來訪者的自殺誘因和情緒問題,讓其放棄自殺的念頭。很多時候來訪者都是非衝動自殺,有很深層次的原因,例如空心病等問題。

最後,要通過長期的心理治療來完成對來訪者的救治。

危機干預就像打仗,幾乎都是突發事件,因此不能獨立作戰,而是需要一個團隊。資源越豐富,團隊越強大,勝算率就越大,同時,團隊工作還能抗下所有壓力,避免單獨一個人工作責任過大產生焦慮。

團隊的主要成員包括戰鬥員——具體執行者,即家人、朋友、同學、同事等監護人,保證24小時監督被幹預者,防止意外發生;領導,需要提供和支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才能確保戰鬥的勝利;心理專家,即決策者,制定干預方案,提供解決辦法。

危機干預的第一原則,就是安全。我們要保證有自殺傾向或攻擊他人傾向的人處在絕對的安全的境地,這個安全的境地必須是一樓或地下室,哪怕是二樓也會有跳樓身亡的危險。同時,保證身邊有人看護,看護人可以輪流交替。待被幹預者情緒穩定後,如有必要將其送往醫院就診。

例如,有為大學生存在自殺傾向,先派同學負責看護,然後找安全的場域。但因各種原因找不到,於是尋求領導幫助找資源解決,情緒穩定後送往醫院,但送往哪個醫院呢?這就是心理專家的工作——選擇合適的醫院和醫生。

心裡諮詢師要注意,我們在做諮詢時,如果發現來訪者有自殺傾向和念頭,一定要突破保密原則,因為生命才是最寶貴的,不能奢求一絲絲僥倖。用12個字來表達,就是——傾向必報,計劃必管。

本文整理自徐凱文老師“從樹理論到空心病——中國式心理危機干預理論與實踐十五講”。

原創:徐凱文

來源:開森心理

來源 | 微信公眾號:525心理網( ID:psy525_cn)一個有營養的心理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