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等教育實力:在校本專科人數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


"


城市高等教育實力:在校本專科人數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山川網: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所深刻理解。而地區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水平,往往又是直接影響人才數量及質量的最重要因素。

而中國高校資源,特別是優質高校資源的區域分佈,一般都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甚至民國時期。歷史的因素,造成了當下中國各地教育資源分佈的不均衡現狀。

而在過去漫長的百年時間中,中國的區域經濟格局又因為種種原因發生了諸多的變化。這樣也就造成了許多城市所擁有的經濟資源與高校資源高度不匹配,進而為接下來中國的教育、科研、創新等領域產生了甚遠的影響。

以下,我們就來看看現階段全國代表性城市的高等教育在校生分佈情況,從中找尋未來哪些城市可持續發展性更加出色。


全國主要城市2018年在校大學生人數排名


"


城市高等教育實力:在校本專科人數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山川網: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所深刻理解。而地區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水平,往往又是直接影響人才數量及質量的最重要因素。

而中國高校資源,特別是優質高校資源的區域分佈,一般都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甚至民國時期。歷史的因素,造成了當下中國各地教育資源分佈的不均衡現狀。

而在過去漫長的百年時間中,中國的區域經濟格局又因為種種原因發生了諸多的變化。這樣也就造成了許多城市所擁有的經濟資源與高校資源高度不匹配,進而為接下來中國的教育、科研、創新等領域產生了甚遠的影響。

以下,我們就來看看現階段全國代表性城市的高等教育在校生分佈情況,從中找尋未來哪些城市可持續發展性更加出色。


全國主要城市2018年在校大學生人數排名


城市高等教育實力:在校本專科人數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通過網絡上目前能夠檢索到的各類相關公開資料,我們統計了全國38座代表性城市的在校本專科學生人數情況。

由於上文中我們所提到的歷史因素,中國的主要高校,絕大多數都是分佈在高行政級別城市(直轄市、省會、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等)中的。通過觀察這些城市的高校在讀人數,能夠幫助我們對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的分佈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


城市高等教育實力:在校本專科人數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山川網: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所深刻理解。而地區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水平,往往又是直接影響人才數量及質量的最重要因素。

而中國高校資源,特別是優質高校資源的區域分佈,一般都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甚至民國時期。歷史的因素,造成了當下中國各地教育資源分佈的不均衡現狀。

而在過去漫長的百年時間中,中國的區域經濟格局又因為種種原因發生了諸多的變化。這樣也就造成了許多城市所擁有的經濟資源與高校資源高度不匹配,進而為接下來中國的教育、科研、創新等領域產生了甚遠的影響。

以下,我們就來看看現階段全國代表性城市的高等教育在校生分佈情況,從中找尋未來哪些城市可持續發展性更加出色。


全國主要城市2018年在校大學生人數排名


城市高等教育實力:在校本專科人數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通過網絡上目前能夠檢索到的各類相關公開資料,我們統計了全國38座代表性城市的在校本專科學生人數情況。

由於上文中我們所提到的歷史因素,中國的主要高校,絕大多數都是分佈在高行政級別城市(直轄市、省會、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等)中的。通過觀察這些城市的高校在讀人數,能夠幫助我們對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的分佈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城市高等教育實力:在校本專科人數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數據顯示,2018年,廣州是全國所有城市中本專科在讀學生數量最多的城市,在校生達到了108.64萬的水平,這也是國內唯一一座高校在讀人數超過百萬的城市。

廣州之後,鄭州、武漢、成都三座城市本專科在讀人數均超過了90萬,完全可以與廣州一併位列全國高校在校生榜單中的第一陣營。

以上城市有什麼共同特徵呢?首先城市級別較高,四城均為省會城市,同時還先後被設置為國家中心城市。這樣一來,四城在匯聚對應區域的教育資源時優勢就會十分突顯。

其次是四城中三城均背靠人口大省,本省歷年高考考生數量即十分巨大。2018年,廣東省常住人口11346萬人,河南省常住人口9605萬人,四川省常住人口8341萬人。相比之下,湖北省5917萬人常住人口雖然略少,但是省會武漢“九省通衢”的區位優勢和華中地區最多的高校資源,確保了武漢在校本專科生較高的數量。

除此之外,本專科學生總量在50萬~90萬之間的城市,還有10座,分別是:重慶、西安、南京、長沙、南昌、北京、哈爾濱、昆明、天津、上海。以上城市,基本上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科教大市,不少城市更是名校雲集(北京、上海、南京等)。

以上城市雖然在校本專科學生總量突出,但由於不同城市的常住人口總量差別明顯,所以在校本專科學生佔比城市常住人口總量數據,同樣非常有意思。

在這一數據上,排名最靠前的城市變為了:蘭州(12.88%),南昌(11.01%),太原(10.04%)。三座城市均為省會城市,且對應省份的經濟總量水平均位於全國省級行政區的中偏下水平。

省會身份,確保了三城區域科教中心的資源優勢;而相對其他省份省會較弱的經濟總量,進一步影響了對應城市的常住人口彙集能力(南昌554.55萬,太原442.15萬,蘭州375.36萬)。相對較大的分子對上較小的分母后,自然形成了地區本專科在校生佔比城市常住人口偏高的情況。這樣同樣意味著,這些城市未來要在如何打好在校大學生數量這張牌上,更多地動腦筋。

而在榜單上,無論是在校本專科生總量還是佔比常住人口比值都明顯較低的城市,如寧波、泉州、佛山、東莞、南通、無錫、溫州、深圳等經濟強市,未來則應該進一步加強高校資源的引進,保證城市未來經濟迭代與產業升級的人才需用。


全國主要城市2018年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


城市高等教育實力:在校本專科人數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山川網: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所深刻理解。而地區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水平,往往又是直接影響人才數量及質量的最重要因素。

而中國高校資源,特別是優質高校資源的區域分佈,一般都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甚至民國時期。歷史的因素,造成了當下中國各地教育資源分佈的不均衡現狀。

而在過去漫長的百年時間中,中國的區域經濟格局又因為種種原因發生了諸多的變化。這樣也就造成了許多城市所擁有的經濟資源與高校資源高度不匹配,進而為接下來中國的教育、科研、創新等領域產生了甚遠的影響。

以下,我們就來看看現階段全國代表性城市的高等教育在校生分佈情況,從中找尋未來哪些城市可持續發展性更加出色。


全國主要城市2018年在校大學生人數排名


城市高等教育實力:在校本專科人數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通過網絡上目前能夠檢索到的各類相關公開資料,我們統計了全國38座代表性城市的在校本專科學生人數情況。

由於上文中我們所提到的歷史因素,中國的主要高校,絕大多數都是分佈在高行政級別城市(直轄市、省會、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等)中的。通過觀察這些城市的高校在讀人數,能夠幫助我們對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的分佈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城市高等教育實力:在校本專科人數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數據顯示,2018年,廣州是全國所有城市中本專科在讀學生數量最多的城市,在校生達到了108.64萬的水平,這也是國內唯一一座高校在讀人數超過百萬的城市。

廣州之後,鄭州、武漢、成都三座城市本專科在讀人數均超過了90萬,完全可以與廣州一併位列全國高校在校生榜單中的第一陣營。

以上城市有什麼共同特徵呢?首先城市級別較高,四城均為省會城市,同時還先後被設置為國家中心城市。這樣一來,四城在匯聚對應區域的教育資源時優勢就會十分突顯。

其次是四城中三城均背靠人口大省,本省歷年高考考生數量即十分巨大。2018年,廣東省常住人口11346萬人,河南省常住人口9605萬人,四川省常住人口8341萬人。相比之下,湖北省5917萬人常住人口雖然略少,但是省會武漢“九省通衢”的區位優勢和華中地區最多的高校資源,確保了武漢在校本專科生較高的數量。

除此之外,本專科學生總量在50萬~90萬之間的城市,還有10座,分別是:重慶、西安、南京、長沙、南昌、北京、哈爾濱、昆明、天津、上海。以上城市,基本上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科教大市,不少城市更是名校雲集(北京、上海、南京等)。

以上城市雖然在校本專科學生總量突出,但由於不同城市的常住人口總量差別明顯,所以在校本專科學生佔比城市常住人口總量數據,同樣非常有意思。

在這一數據上,排名最靠前的城市變為了:蘭州(12.88%),南昌(11.01%),太原(10.04%)。三座城市均為省會城市,且對應省份的經濟總量水平均位於全國省級行政區的中偏下水平。

省會身份,確保了三城區域科教中心的資源優勢;而相對其他省份省會較弱的經濟總量,進一步影響了對應城市的常住人口彙集能力(南昌554.55萬,太原442.15萬,蘭州375.36萬)。相對較大的分子對上較小的分母后,自然形成了地區本專科在校生佔比城市常住人口偏高的情況。這樣同樣意味著,這些城市未來要在如何打好在校大學生數量這張牌上,更多地動腦筋。

而在榜單上,無論是在校本專科生總量還是佔比常住人口比值都明顯較低的城市,如寧波、泉州、佛山、東莞、南通、無錫、溫州、深圳等經濟強市,未來則應該進一步加強高校資源的引進,保證城市未來經濟迭代與產業升級的人才需用。


全國主要城市2018年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城市高等教育實力:在校本專科人數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在上文之中,我們通過代表性城市的在校本專科人數,初步瞭解了中國科教資源的大致分佈情況。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看到,在過去較長時間段內實行高校擴招政策後,高等教育的定位正在日益成為全民性的素質教育。以全國在校本專科生數量的廣州為例,大量的高職高專類院校,為廣州總的在校大學生數量貢獻巨大。

在我們衡量一個城市的科教實力時,量的數據固然重要,但是質的數據顯然更具前瞻性和可持續性。一流高校與研究機構,是決定尖端科研實力的有力保證。在校研究生數量,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反映出城市更高維度的科教實力。


"


城市高等教育實力:在校本專科人數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山川網: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所深刻理解。而地區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水平,往往又是直接影響人才數量及質量的最重要因素。

而中國高校資源,特別是優質高校資源的區域分佈,一般都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甚至民國時期。歷史的因素,造成了當下中國各地教育資源分佈的不均衡現狀。

而在過去漫長的百年時間中,中國的區域經濟格局又因為種種原因發生了諸多的變化。這樣也就造成了許多城市所擁有的經濟資源與高校資源高度不匹配,進而為接下來中國的教育、科研、創新等領域產生了甚遠的影響。

以下,我們就來看看現階段全國代表性城市的高等教育在校生分佈情況,從中找尋未來哪些城市可持續發展性更加出色。


全國主要城市2018年在校大學生人數排名


城市高等教育實力:在校本專科人數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通過網絡上目前能夠檢索到的各類相關公開資料,我們統計了全國38座代表性城市的在校本專科學生人數情況。

由於上文中我們所提到的歷史因素,中國的主要高校,絕大多數都是分佈在高行政級別城市(直轄市、省會、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等)中的。通過觀察這些城市的高校在讀人數,能夠幫助我們對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的分佈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城市高等教育實力:在校本專科人數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數據顯示,2018年,廣州是全國所有城市中本專科在讀學生數量最多的城市,在校生達到了108.64萬的水平,這也是國內唯一一座高校在讀人數超過百萬的城市。

廣州之後,鄭州、武漢、成都三座城市本專科在讀人數均超過了90萬,完全可以與廣州一併位列全國高校在校生榜單中的第一陣營。

以上城市有什麼共同特徵呢?首先城市級別較高,四城均為省會城市,同時還先後被設置為國家中心城市。這樣一來,四城在匯聚對應區域的教育資源時優勢就會十分突顯。

其次是四城中三城均背靠人口大省,本省歷年高考考生數量即十分巨大。2018年,廣東省常住人口11346萬人,河南省常住人口9605萬人,四川省常住人口8341萬人。相比之下,湖北省5917萬人常住人口雖然略少,但是省會武漢“九省通衢”的區位優勢和華中地區最多的高校資源,確保了武漢在校本專科生較高的數量。

除此之外,本專科學生總量在50萬~90萬之間的城市,還有10座,分別是:重慶、西安、南京、長沙、南昌、北京、哈爾濱、昆明、天津、上海。以上城市,基本上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科教大市,不少城市更是名校雲集(北京、上海、南京等)。

以上城市雖然在校本專科學生總量突出,但由於不同城市的常住人口總量差別明顯,所以在校本專科學生佔比城市常住人口總量數據,同樣非常有意思。

在這一數據上,排名最靠前的城市變為了:蘭州(12.88%),南昌(11.01%),太原(10.04%)。三座城市均為省會城市,且對應省份的經濟總量水平均位於全國省級行政區的中偏下水平。

省會身份,確保了三城區域科教中心的資源優勢;而相對其他省份省會較弱的經濟總量,進一步影響了對應城市的常住人口彙集能力(南昌554.55萬,太原442.15萬,蘭州375.36萬)。相對較大的分子對上較小的分母后,自然形成了地區本專科在校生佔比城市常住人口偏高的情況。這樣同樣意味著,這些城市未來要在如何打好在校大學生數量這張牌上,更多地動腦筋。

而在榜單上,無論是在校本專科生總量還是佔比常住人口比值都明顯較低的城市,如寧波、泉州、佛山、東莞、南通、無錫、溫州、深圳等經濟強市,未來則應該進一步加強高校資源的引進,保證城市未來經濟迭代與產業升級的人才需用。


全國主要城市2018年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城市高等教育實力:在校本專科人數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在上文之中,我們通過代表性城市的在校本專科人數,初步瞭解了中國科教資源的大致分佈情況。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看到,在過去較長時間段內實行高校擴招政策後,高等教育的定位正在日益成為全民性的素質教育。以全國在校本專科生數量的廣州為例,大量的高職高專類院校,為廣州總的在校大學生數量貢獻巨大。

在我們衡量一個城市的科教實力時,量的數據固然重要,但是質的數據顯然更具前瞻性和可持續性。一流高校與研究機構,是決定尖端科研實力的有力保證。在校研究生數量,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反映出城市更高維度的科教實力。


城市高等教育實力:在校本專科人數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此時我們就可以清楚發現,廣州市雖然整體的在校本專科學生數量眾多,位居全國第一位。但是在研究生數量上,短板就十分凸顯。2018年在校研究生總量為10.11萬,不僅明顯落後於北京、上海,且與武漢、南京也存在一定體量的差距,與西安的10.41萬處於相同區間。

如果我們綜合在校本專科學生數量和在校研究生數量,再進一步結合各城市擁有的985/211高校數量,就可以清楚發現:北京、上海顯然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綜合科教實力最強陣營,且綜合實力明顯與其他城市存在維度性差別。

廣州、武漢、南京、成都、西安等城市同樣是科教重地,區別是各自偏重的維度略有不同。如果一定要進一步再從中挑選出略有優勢城市的話,南京和武漢的綜合屬性會略好一些(兩城的在校研究生佔比城市常住人口比重僅次於北京)。

那麼對於南京和武漢這樣的城市而言,擁有一流高校和較高水平的科研實力,會有哪些利好呢?對於知識密集型產業領域的科技型公司,往往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比如以總部設置在北京的小米科技為例,在過去的幾年間,小米先後設立武漢總部和南京總部,目的正是因為兩座城市科研實力與人才的突出。

加之兩城又均為對應大區(華中、華東)的交通樞紐型城市,無論是進行生產還是外貿,都十分便利。所以長期來看,擁有高水平科教實力的城市,前景必然十分值得被看好,這是城市發展後勁十足的最有力保證。

短期內受限於階段性城市經濟體量,畢業後難免會有較大比重的優質人才流向全國、甚至全球各地。但是隻要所在區域經濟(城市群)本身發展向好,源源不斷的人才培養永遠會是以上城市在未來競爭中的決勝利器。


通過行政手段干涉人才流動不可取


"


城市高等教育實力:在校本專科人數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山川網: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所深刻理解。而地區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水平,往往又是直接影響人才數量及質量的最重要因素。

而中國高校資源,特別是優質高校資源的區域分佈,一般都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甚至民國時期。歷史的因素,造成了當下中國各地教育資源分佈的不均衡現狀。

而在過去漫長的百年時間中,中國的區域經濟格局又因為種種原因發生了諸多的變化。這樣也就造成了許多城市所擁有的經濟資源與高校資源高度不匹配,進而為接下來中國的教育、科研、創新等領域產生了甚遠的影響。

以下,我們就來看看現階段全國代表性城市的高等教育在校生分佈情況,從中找尋未來哪些城市可持續發展性更加出色。


全國主要城市2018年在校大學生人數排名


城市高等教育實力:在校本專科人數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通過網絡上目前能夠檢索到的各類相關公開資料,我們統計了全國38座代表性城市的在校本專科學生人數情況。

由於上文中我們所提到的歷史因素,中國的主要高校,絕大多數都是分佈在高行政級別城市(直轄市、省會、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等)中的。通過觀察這些城市的高校在讀人數,能夠幫助我們對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的分佈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城市高等教育實力:在校本專科人數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數據顯示,2018年,廣州是全國所有城市中本專科在讀學生數量最多的城市,在校生達到了108.64萬的水平,這也是國內唯一一座高校在讀人數超過百萬的城市。

廣州之後,鄭州、武漢、成都三座城市本專科在讀人數均超過了90萬,完全可以與廣州一併位列全國高校在校生榜單中的第一陣營。

以上城市有什麼共同特徵呢?首先城市級別較高,四城均為省會城市,同時還先後被設置為國家中心城市。這樣一來,四城在匯聚對應區域的教育資源時優勢就會十分突顯。

其次是四城中三城均背靠人口大省,本省歷年高考考生數量即十分巨大。2018年,廣東省常住人口11346萬人,河南省常住人口9605萬人,四川省常住人口8341萬人。相比之下,湖北省5917萬人常住人口雖然略少,但是省會武漢“九省通衢”的區位優勢和華中地區最多的高校資源,確保了武漢在校本專科生較高的數量。

除此之外,本專科學生總量在50萬~90萬之間的城市,還有10座,分別是:重慶、西安、南京、長沙、南昌、北京、哈爾濱、昆明、天津、上海。以上城市,基本上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科教大市,不少城市更是名校雲集(北京、上海、南京等)。

以上城市雖然在校本專科學生總量突出,但由於不同城市的常住人口總量差別明顯,所以在校本專科學生佔比城市常住人口總量數據,同樣非常有意思。

在這一數據上,排名最靠前的城市變為了:蘭州(12.88%),南昌(11.01%),太原(10.04%)。三座城市均為省會城市,且對應省份的經濟總量水平均位於全國省級行政區的中偏下水平。

省會身份,確保了三城區域科教中心的資源優勢;而相對其他省份省會較弱的經濟總量,進一步影響了對應城市的常住人口彙集能力(南昌554.55萬,太原442.15萬,蘭州375.36萬)。相對較大的分子對上較小的分母后,自然形成了地區本專科在校生佔比城市常住人口偏高的情況。這樣同樣意味著,這些城市未來要在如何打好在校大學生數量這張牌上,更多地動腦筋。

而在榜單上,無論是在校本專科生總量還是佔比常住人口比值都明顯較低的城市,如寧波、泉州、佛山、東莞、南通、無錫、溫州、深圳等經濟強市,未來則應該進一步加強高校資源的引進,保證城市未來經濟迭代與產業升級的人才需用。


全國主要城市2018年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城市高等教育實力:在校本專科人數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在上文之中,我們通過代表性城市的在校本專科人數,初步瞭解了中國科教資源的大致分佈情況。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看到,在過去較長時間段內實行高校擴招政策後,高等教育的定位正在日益成為全民性的素質教育。以全國在校本專科生數量的廣州為例,大量的高職高專類院校,為廣州總的在校大學生數量貢獻巨大。

在我們衡量一個城市的科教實力時,量的數據固然重要,但是質的數據顯然更具前瞻性和可持續性。一流高校與研究機構,是決定尖端科研實力的有力保證。在校研究生數量,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反映出城市更高維度的科教實力。


城市高等教育實力:在校本專科人數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此時我們就可以清楚發現,廣州市雖然整體的在校本專科學生數量眾多,位居全國第一位。但是在研究生數量上,短板就十分凸顯。2018年在校研究生總量為10.11萬,不僅明顯落後於北京、上海,且與武漢、南京也存在一定體量的差距,與西安的10.41萬處於相同區間。

如果我們綜合在校本專科學生數量和在校研究生數量,再進一步結合各城市擁有的985/211高校數量,就可以清楚發現:北京、上海顯然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綜合科教實力最強陣營,且綜合實力明顯與其他城市存在維度性差別。

廣州、武漢、南京、成都、西安等城市同樣是科教重地,區別是各自偏重的維度略有不同。如果一定要進一步再從中挑選出略有優勢城市的話,南京和武漢的綜合屬性會略好一些(兩城的在校研究生佔比城市常住人口比重僅次於北京)。

那麼對於南京和武漢這樣的城市而言,擁有一流高校和較高水平的科研實力,會有哪些利好呢?對於知識密集型產業領域的科技型公司,往往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比如以總部設置在北京的小米科技為例,在過去的幾年間,小米先後設立武漢總部和南京總部,目的正是因為兩座城市科研實力與人才的突出。

加之兩城又均為對應大區(華中、華東)的交通樞紐型城市,無論是進行生產還是外貿,都十分便利。所以長期來看,擁有高水平科教實力的城市,前景必然十分值得被看好,這是城市發展後勁十足的最有力保證。

短期內受限於階段性城市經濟體量,畢業後難免會有較大比重的優質人才流向全國、甚至全球各地。但是隻要所在區域經濟(城市群)本身發展向好,源源不斷的人才培養永遠會是以上城市在未來競爭中的決勝利器。


通過行政手段干涉人才流動不可取


城市高等教育實力:在校本專科人數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數排名


在中國,同時擁有較多數量和較高質量高校的城市,被稱為高教大市。但是如果想要成為高教強市,需要考察的維度顯然不僅僅只是學校和學生的數量,還要充分結合當地的產業與經濟情況,綜合考量地區產學研轉化水平。

長期來看,如果一個地區產業結構落後,經濟發展緩慢,那麼必然會造成地區高校綜合實力的持續性下滑,哪怕學校本身是一流名校,但是區域環境是影響高校可持續發展水平的最重要因素。

教育本身是一種資源,這種資源既依賴於硬件的設施水平,同時也十分強調軟件的持續性更新。上一代的師資力量正在加速成為過去,而新一代的師資力量顯然受市場化影響遠大於政策性影響。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當下這個時代背景下,“大師”或許言之過重,但是一些日漸“落寞”中西部高校中不乏優質人才。而受限於經濟實力,當地高校能夠給出的條件與東部發達地區高校差距明顯。

早在2017年初,教育部即出臺了規範高校教師流動的文件,明確提出不鼓勵東部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

背後原因,正是近些年來東部地區的一些高校憑藉相對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頻頻將西部地區高校的一些學術尖子、教學骨幹挖到東部條件較好的高校。這種“孔雀東南飛”現象炒高了人才價格,增加了辦學成本,一些原本整體實力雄厚的中西部高校,被搶得傷筋動骨,出現人才斷檔的風險。

但毫無疑問的是,在市場開放程度與日俱增的今天,任何試圖想要通過行政手段影響市場化發展趨勢的想法,最終的結果都是不盡如人意的。

作為高校,同樣應該清楚看到區域經濟之間巨大的差異,順應師資與學生兩方選擇趨勢的變化。與其被動等著自己的人才被挖,不如主動出擊直接與東部發達城市進行合作。你有師資力量,對方有經濟實力,完全可以通過開設分校、異地辦校等方式實現雙方的共贏。

許多擁有優質高效資源的城市,因為自身經濟發展水平的落後,導致科研與轉化之間的斷檔,大量的科研項目缺乏實際的應用落地承接企業,最終都變成了“紙上談兵”。

科研最終要通過落地的方式推動人類社會的文明演進,而這顯然就倒逼著科研機構要主動親近市場,親近企業,親近經濟更發達、信息更豐富、環境更優良的地區。

以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深圳為例,為了更快地發展高等教育,深圳近些年來積極引進外地高校,目前已經有很多國內知名大學入駐,包括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湖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另外,深圳還引進了很多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比如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深圳吉大昆士蘭大學、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等。深圳之外,佛山、福州等多座城市也都在通過和深圳類似的道路,與北方優質高校達成合作。

由此我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還將會有更多優質的高校,選擇南下和東進,與市場、資本進行進一步融合、創新,讓資源盡其用,讓人才盡其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