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去過江西井岡山的人們,大多都會為紅色之旅的行程留下或多或少的難忘印象,記者就是其中之一。記得首次登上井岡山是在九年前的2004年8月30日,當時還沒有通往井岡山的高速公路,我們乘旅遊專列從北京西站出發後的翌日清晨抵達江西吉安火車站。之後乘旅遊大巴整整走了近三個小時,才抵達距吉安西南138公里之遙的井岡山風景中心區所在地的茨坪。沒想到九年過去了,記者又重上井岡山再走紅色之旅。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井岡山紅色旅遊風景區(攝影:馮贛勇)

2013年4月26日一早,記者一行從江西省會城市南昌出發向井岡山進發。當天清晨的南昌濃霧茫茫,能見度基本不足20米。沒辦法高速公路肯定是沒指望了,只好一直順105國道前行。途中擔任此行講解的南昌金翔旅行社的導遊湯茹新繪聲繪色,妙語連珠地向大家介紹江西的旅遊特色,不僅為枯燥的行程帶來不少樂趣,而且其標準的普通話令大家感到十分親切。司機張晉師傅不時地通過電話聯繫交通部門,瞭解高速公路是否解禁封閉的信息。我們的車經過豐城、樟樹、新干,走了兩個多小時後大霧逐漸散去,終於在南安入口進入了高速公路,並於下午兩點左右順利抵達了井岡山。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井岡山遊客服務中心大樓(攝影:馮贛勇)

九年時間未來井岡山,感覺這裡已經建設的相當規範,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剛出井岡山高速路口,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就是一面巨大的紅色旗幟造型的雕塑。這座被譽為“井岡紅旗”的巨型雕塑是為紀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80週年而建立的。它高19.27米,跨度27米,寓意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於1927年。材質為內鋼骨架,外噴氟碳漆。高高飄揚的紅旗中間鑲嵌五角星、鐮刀斧頭和“井岡山”三字,熠熠生輝,光彩奪目。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井岡山觀光旅遊專車(攝影:馮贛勇)

據介紹,雄偉壯美的“井岡紅旗”大型雕塑有三層寓意。一是它像一塊屹立不倒的巨石,象徵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井岡山奠基;二是它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寓意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從井岡山燎原;三是它像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矗立在四面環山的平疇之上,刺向蒼穹,昭示了中國革命從井岡山走向勝利。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井岡紅旗”大型雕塑前留影(攝影:馮贛勇)

驅車繼續順著盤山道行進,終於來到位於茨坪的井岡山風景區,一座井岡山遊客中心大樓矗立在人們面前。遊客中心具備多種服務功能,既是票務中心也是通往井岡山16個景點的旅遊景區專車的總站。記者一行的首站行程是黃洋界哨口。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黃洋界保衛戰油畫(攝影:馮贛勇)

位於井岡山茨坪西北17公里處著名的黃洋界哨口。這裡景色秀麗,海拔1343米,因黃洋界經常濃霧瀰漫,好似汪洋大海一望無垠,故又名:汪洋界。黃洋界哨口是井岡山軍事根據地五大哨口之一。哨口扼守湖南酃縣、江西寧岡上井岡山的要隘。1928年夏,紅軍在這裡修築了三個工事,還在原來一家客棧的遺址上建造了一棟紅軍營房,布兵駐守。如今這些遺蹟依然存在。很多遊客都穿著當年紅軍的軍裝在這裡留影。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從黃洋界遠眺連綿起伏的群山(攝影:馮贛勇)

在這裡參觀,記者的腦海中立刻湧現出了毛澤東當年的那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岡山》: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登上黃洋界的觀光棧道(攝影:馮贛勇)

1928年8月30日,湘贛兩省敵軍以四個團的兵力進攻井岡山,我守山軍民在團長朱雲卿、黨代表何挺穎、營長陳毅安的指揮下,憑險抵抗,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朱德題字的黃洋界紀念碑(攝影:馮贛勇)

為紀念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1965年修造了黃洋界紀念碑,碑上刻著朱德的題字“黃洋界”三個大字的紀念碑”。在這裡一挺重機槍的碑石上還銘刻著“黃洋界上炮聲隆”的詩句。記者依稀記得當年上面好像刻的是“山下旌旗在望”。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黃洋界留影(攝影:馮贛勇)

井岡山共有五井,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也是因為群山環繞從高空佔俯視有如一口口井因而得名,大井村因是其中最大的一個村莊故名大井。在結束了黃洋界哨口的參觀後記者一行來到了位於大井的毛澤東舊居。記者首次來井岡山時,當時這裡還正在修繕中。如今終於可以在此瞻仰一下曾經在井岡山戰鬥過的毛澤東、朱德、彭德環、陳毅、滕代遠等人的舊居了。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大井毛澤東舊居(攝影:馮贛勇)

大井毛澤東舊居處在一個田園風光濃郁的環境中,四處有很多水田,如今也是供來此的黨員同志們進行體驗耕種的地方。庭院內有觀光甬道和一片綠茵茵的草坪。舊居房屋群坐北朝南,土木結構,因牆壁為白色,當地人習慣稱它為“白屋”。1927年10月24日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來到大井村時,駐紮在“白屋”中的農民自衛軍首領王佐,將他這幢兵營騰出給工農革命軍做營房,毛澤東便居住在此屋的東廂房內。在與毛澤東舊居相鄰的黃屋是朱德、陳毅的舊居。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大井毛澤東舊居處在一個田園風光濃郁的環境中(攝影:馮贛勇)

毛澤東的舊居前有一棵樹,樹下有塊烏黑的石頭,據說是毛澤東當年讀書的地方,叫讀書石。現在它的周圍用木柵欄圍著。房屋的後面有兩棵長青樹,據說當時被燒成灰燼。只是很奇怪,解放後,1949年這樹居然又重新長了出來,因此井岡山人將其又稱之為“神樹”。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共產黨員體驗田(攝影:馮贛勇)

1929年2月,敵軍佔領了井岡山大小五井,實行了三光政策,石頭要過刀、茅草要過火,大小五井幾乎所有的房子被毀,大井白屋也未能倖免,1960年,江西省政府按原貌複製,把當年的三堵殘牆鑲在新建的房子裡,這要算是三件歷史原物之一。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毛澤東舊居前的雕像(攝影:馮贛勇)

還有二件原物,一件是門口的讀書石,當年主席在此批閱文件,還有一件就是屋後的常青樹,當年這樹也被燒枯了,1965年主度重回井岡山,離別38年後這二棵樹又在原根上發了新芽,開了銀色的小花,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佈“大井毛澤東舊居”為全國文物重點文物。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毛澤東同志舊居(攝影:馮贛勇)

4月27日,記者一行繼續井岡山的紅色之旅,一早乘景區專車來到龍潭風景區觀光。龍潭位於茨坪西北七公里,由五龍潭和金獅面兩個景區組合而成,是近年來開發的以自然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旅遊風景區。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龍潭風景區(攝影:馮贛勇)

五神河是龍潭“五潭十八瀑”的源泉。溪水衝擊小井峽谷後,陡然跌落絕壁之下,又連續飛下四級斷崖,形成梯狀的五個氣勢磅礴的瀑布和深潭,這就是碧玉、金鎖、珍珠、飛鳳、仙女等五潭五瀑。細察五潭,碧水泱泱,樹影幢幢,崖壁如刀削斧鑿,崖腳怪石,汀芷競秀,綠蔭覆蓋四周。仰觀五瀑,潭潭無俗水,瀑瀑似神女,隨景暢想曲,千姿心中意。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龍潭風景區山色(攝影:馮贛勇)

遊覽龍潭有兩條路,一是穿過刻有“龍潭”二字的月亮門後順山沿石階而下到山中、山底的不同位置觀賞。再有就是乘纜車下山,在行進途中觀瀑。然而,乘纜車雖然舒服但卻影響拍照。記者首次來龍潭時由於時間所限只下到一潭碧玉潭,就從中站乘索道回返了。在下山途中,還能觀賞一幅幅名人志士的碑帖墨寶。給記者印象最深的就是老一輩革命家董必武同志於1960年題寫的一幅字:四面重巒障,五溪曲水縈。字體雄渾蒼勁有力。極為貼切地體現了龍潭的意境。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龍潭碧玉潭溪水飛流直下(攝影:馮贛勇)

此次在記者的建議下,大家一直順著山間棧道往下逐級觀景,龍潭碧玉、金鎖、珍珠、飛鳳、仙女等五潭景緻及此地的風光美景盡收其中。龍潭還是天然大氧吧,觀景的過程中人們吞吐著新鮮的空氣,沐浴在大自然的環抱中,聽山澗溪水之聲,品聞鳥語花香,如在畫中游。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龍潭五潭景點導示牌(攝影:馮贛勇)

暢遊在龍潭叢林之中,首先會看到碧玉潭的瀑布水從小井山澗五神河溪水飛流直下,猶如一條白練凌空垂掛,噴珠吐玉,氣勢磅礴。瀑布跌水高近70米,崖壁中段褶皺,酷似一觀音坐在蓬花上,在簾中沐浴;又似一座觀音坐蓮,側左身雙手捧著淨水瓶將甘露灑向人間。這是井岡山最壯觀的瀑布之一。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龍潭旅遊觀光索道(攝影:馮贛勇)

接著來到金鎖潭,這裡的瀑布掩映在深邃的幽谷和杜鵑林中,水聲諳啞,碧水泱泱,汀芷競秀,委婉動人,好似未出閣的龍女鎖在深閨,羞於見人,特別耐人尋味。再往下就是第三潭的珍珠潭。瀑布從高空傾瀉而下,落差30餘米,激起潭面水花四射,如同串串珍珠,在陽光下閃灼耀眼,美麗無比。仙女潭,是五潭中形態最美的,在瀑布落水口有一塊卷髻狀蒼石,水流分成兩股迂迥,在蒼石下又合成一股直衝而下,遠看第五潭瀑布,好像一位身著大袍裙的仙女在翩翩起舞,線條輪廓極其分明。仙女潭瀑布落差四十餘米,潭面開闊,深不見底,潭的右側凌空伸出一矩形石板,成了天然跳水臺,旅遊者往往要在此潭徘徊一番。至此龍潭五潭美景也全部觀光完畢,於是從下站乘索道返回。龍潭可以說是記者重上井岡山之旅最完美的行程之一。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井岡山茨坪街景(攝影:馮贛勇)

離開龍潭後,記者一行首先來到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參觀。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坐落在茨坪中心的街道上,博物館對面是風光如畫的挹翠湖。博物館磚瓦結構、飛簷挑角,整個建築既有秀麗典雅的南方特色,又具古香古色的民族風格。它建於1959年,是我國第一個地方性革命博物館,1962年由朱德同志題寫了館名。2005年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被評為中宣部直屬的紅色旅遊一號工程。在此基礎上擴建了新的展廳!2008年,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此次來此參觀,記者發現改建後的博物館規模比以前更加壯觀。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攝影:馮贛勇)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是一個全面陳列和宣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鬥爭歷史的綜合館。在這裡,遊客們通過大量的歷史文物和翔實的歷史資料瞭解到那段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歷史: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在中國革命重心從城市轉向農村的道路上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隨後朱德、陳毅和彭德懷等人先後率領隊伍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的部隊勝利會師。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井岡山根據地的軍事“會剿”和經濟封鎖,取得了井岡山斗爭的勝利。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內的毛澤東詩詞《西江月.井岡山》(攝影:馮贛勇)

在展館最上面還新建了一座十分壯觀的“勝利的起點”的雕塑群,整個形狀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象徵著和平和勝利;又似一個搖籃,象徵著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還象一座山,象徵著兩偉人以大山的胸懷身處井岡,放眼天下。中心為毛澤東和朱德圓雕,兩翼為革命隊伍的勝利會師。雕塑長度為19.27米,寓意1927年中國共產黨人在這裡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高度為8米,寓意今年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80週年。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勝利的起點”的雕塑群(攝影:馮贛勇)

最後來到的是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它是井岡山中心景區新闢的主要革命人文景觀。位於茨坪北面的北巖峰上。遊客們來到這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橫式牌坊園標“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九個燙金大字,為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宋任窮同志題寫。進門後,經過花壇園庭,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109級臺階,威嚴肅穆的紀念堂就矗立在山頂上。寬闊平臺臺階分為兩組,第一組49級,象徵1949年新中國成立。第二組60級,寓意陵園是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六十週年的1987年建成。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攝影:馮贛勇)

登上寬闊的臺階即進入紀念堂。紀念堂大門上方燙金橫幅“井岡山根據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彭真委員長1987年視察井岡山時為陵園題寫的。紀念堂設有瞻仰大廳、陳列室、弔唁大廳、忠魂堂。瞻仰大廳正面漢白玉牆面的“死難烈士萬歲”六個大字是毛澤東1946年為革命烈士題寫的。正面玻璃櫃存放的是井岡山革命烈士的花名冊。大廳內放置的花圈、花籃,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井岡山時向烈士們敬獻的,有社會團體及旅遊觀光團敬獻而留下來作為紀念的。記者一行也向這裡的革命先烈們敬獻了花圈。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記者一行向井岡山革命烈士敬獻花圈(攝影:馮贛勇)

在大廳裡能瞻仰到建國後去世的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51位領導人的掛像。他們當中有開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彭德環、陳毅;有軍隊中的一大批將帥;如元帥朱德、彭德懷、陳毅、羅榮桓。大將譚政、粟裕、黃克城。上將陳伯鈞、賴傳珠、楊得志、朱良材。中將楊梅生、畢佔雲、張國華、譚家述。少將龍開富等;有建國後調離軍隊,到黨政部門擔任領導的。他們是何長工、賀敏學、賀子珍、陳正人、彭儒、曾志等。


重上江西井岡山走紅色之旅紀行(圖文)


從井岡山烈士陵園遠眺五指峰(攝影:馮贛勇)

由於井岡山烈士陵園所處的位置是在高處,向對面遠眺剛好是井岡山著名的五指峰。五指峰又名井岡山主峰,山峰並列如五指,因而得名。海拔1586米,是自然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景區。景區內山巒疊峰,溝壑縱橫,飛瀑傾瀉。山峰下是綠水映天波光流漣的井岡湖。 這裡動植物物種特別豐富,是一個有山、有水、有林、有洞、有鳥獸的原始深秀的旅遊景區。老版100元人民幣的背面圖案即五指峰。導遊介紹說,當年為搞好首張百元人民幣這幅圖案的創作,幾位著名畫家乘直升飛機在五指峰上空盤旋俯瞰,最終完成了如今落在百元幣背面的這幅流芳百世的畫作。

此次重上井岡山的紅色之旅,帶給人們愉悅的同時也有震撼和激勵。瞭解了當年鬥爭的艱辛歲月,才會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無形的愛國主義教育潛移默化地植於每位登上井岡山的人的心田。同時,井岡山大自然的山川美景,秀麗風光也如詩如畫般地陶冶了人們的心靈,令遊客們賞心悅目,流連忘返。(圖文:馮贛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