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受持修慧又能法施修福故能勝彼—— 《金剛經》研習(91)

金剛經 梵天 釋迦牟尼 佛教 惠能 沙門的世界 2019-04-13
既能受持修慧又能法施修福故能勝彼—— 《金剛經》研習(9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研習——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學習:

經:【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經:【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前面講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佈施,那麼大的福;那麼大的福,說實在話我們沒法子修,我們哪有那麼大的福報。沒有那麼大的財富,哪能做到那麼大的福?可是你要學了佛就有辦法,學了佛修福超過他們。佛說的話,一句假話都沒有。後面佛為我們說了,「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虛語者、不誑語者。」佛講的話句句真實,你要信得過。所以前面須菩提尊者心裡頭憂心忡忡,你們聽了能不能真的相信,能生實信否?你是不是真的相信?佛也答得好。就是末法時期,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有持戒修福的人他真相信,他會把佛的話當真。若復有人,看看我們自己是不是這個人?這最重要了,別的人與我們不相干,我們自己是不是這個人?於此經中,此經就是專指《金剛經》,金剛般若。受持,這兩個字最重要。受持,那你的福報就大了。如果再能夠以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受持是自行,為他人說是化他。你依《金剛經》的道理、方法修行,又能把《金剛經》的道理講解給別人聽,你的福報就超過前面所說的那個人,以大千世界七寶佈施,他那個福報比不上你,所以我們修大福報,機會來了!

講義:【看此節經文,若以為讀誦《金剛經》,其福德即勝過大梵天王,那就是很大的誤會。】

因為經上所講的,大千世界七寶佈施,只有大梵天王才能做得到;除他之外,我們世間人沒那麼大的福報。天有二十八層天,普通一般的天王,也沒有那麼大的福報。四王天、忉利天,那跟大梵天比,差太遠了!大梵天王好像一個國家的國王一樣,四王天好像鄉長、鎮長,忉利天是鄉長、鎮長之流的,那不能比。所以只有大梵天王能修這麼大的福報。我們要是以為念念《金剛經》,每天《金剛經》念幾遍,我就受持《金剛經》了,那你誤會了。你將來得不到那麼大的福報,你不能怪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你在經上說的,我得這麼大的福,為什麼沒得到?你錯解了佛的意思。佛是講受持,這個要知道。「實則應注意受持二字」,你要注意這兩個字。

講義:【是人能受持此經,又能佈施,福德方能勝過於彼。】

你那個福德才能夠超過大梵天王。由此可知,如果真正能夠受持《金剛經》,依照《金剛經》的理論方法去修行,又能夠為人演說;如果不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想來生去作大梵天王,你有資格,不成問題,這個不是假的。但是我們要清楚,大梵天王沒出六道輪迴,你福報享盡了,還是要墮落,所以他不究竟。這就是前面一再給你提示,不可以求人天福報,大梵天王是天上的福報,不可以求。

受持這兩個字必須要清楚、要明瞭。受是接受,

講義:【受是領納】

領納就是接受的意思。

講義:【是指真能領會經義,而得受用者,比解字更進一層。】

你解,你未必受。受,當然理解了,受就是你照做了。怎麼做?開經以來講得很多,一切相不執著,一切相認真努力去做,而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你要真做!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點點滴滴都要認真,把這些事做到盡善盡美,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就是照《金剛經》去修了。心地清淨,是應生無所住心,這心清淨了;而行佈施,我樣樣都做,本分的事情一定認真負責,做到盡善盡美。就在你自己現前的生活方式上,你的工作崗位上,你的身分本分的義務上,你把它做好就對了。要做,要不著相。不著相,應無所住;要做,就是而生其心,這才叫受持。所以它比解當然更高一層了。

講義:【持即拳拳服膺,一刻不放鬆之意,比受字又進一層。】

持是緊緊的抓住,一時一刻都不放鬆。我前面跟諸位說過,不僅說我這一天沒空過,一分一秒都不空過,那叫持。所以你來生才有資格當大梵天王,大梵天王不是那麼簡單當的。也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勇猛精進,要這樣去做才行。

講義:【為他人說,是利他。其字,即指受持為說之福,超過前說只做佈施之人。】

前面那個人,實在講就是指的大梵天王;他以大千世界七寶佈施,他是財施,是財佈施。財佈施,濟人一時之急,幫助人眼前的困難,不能幫助人圓滿的解決問題。這是財施不如法施。我們在六道里面眾生,最困難的問題就是生死大事,我們沒有辦法了生死、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這是一樁大事情,這個財不能解決,無量無邊大千世界七寶也不能解決,慧能解決,金剛般若能解決。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財,比不上《金剛經》上的四句偈,道理就在這裡。此處講的四句偈,是說《金剛經》上任何四句,這個要知道。不一定是專指後頭一切有為法……,不一定,任何四句。在古印度四句就叫一首偈,所以無論哪四句都行,都可以用它來做觀照的功夫,都能夠得真實的受用。所以它為什麼會超過,我們把這個理事都搞清楚了。依照《金剛經》修行的人,就是受持之人。受持《金剛經》,沒有不行佈施的;《金剛經》上教給我們:應生無所住心而行佈施,那當然肯佈施,當然行,哪有不佈施的。他修的這個佈施,說實在的話,我們在相上看,好像比不上大梵天王的大千世界七寶佈施,好像是比不上,形相上不如;而實際上,已經超過大千世界七寶佈施。為什麼?這個地方講過,前頭說過,他那個財施是福德相,受持《金剛經》的人佈施是福德性,那怎麼會一樣!福德相怎麼會變成福德性?因為他不執著、他不著相,不著相就跟性相應。性德盡虛空遍法界,哪裡是三千大千世界能比得了的。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知道的人就很少很少了。你才曉得受持《金剛經》的人了不起,真正不可思議!諸佛菩薩見到,沒有不讚嘆的。

講義:【此人既能受持修慧】

這是講受持《金剛經》的這個人。

講義:【又能法施修福】

他所施的財也變成法了,怎麼說財都變成法?稱性。他佈施一塊錢,那一塊錢的福超過大梵天王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佈施。什麼原因?大梵天王著相,著相的福就有限,多大它有限度的。不著相,沒有限度,無相,沒有限度;無相,稱性!這個事實,我們在本經一開端,世尊所示現表演的,就非常明顯。釋迦牟尼佛著衣,著衣是不是佈施?持缽,持缽是不是佈施?統統是。一些人真的是心太粗了,也迷惑,世尊表演得那麼清楚、那麼明白,沒看見。說實在話,我們看不見,當然不能怪,煩惱太重了。連釋迦牟尼佛天天跟著的那些學生,也沒看出來,須菩提看出來了,總有聰明人看出來,心很細,被他看出來了。所以說諸佛菩薩穿衣吃飯,真的是一言一笑、一舉一動都是佈施,他哪裡空過?沒空過!確實一分一秒都沒空過。我們在這些地方、極微細的地方,能夠體會到了,才曉得怎樣用功;才曉得,實在講怎樣用功就是怎樣過日子、怎樣生活。這個生活才是真實、究竟、美滿,因為這個生活是福慧雙修、福慧雙得,都得到!大家要是稍稍能體會到這一點意思,我想《金剛經》不管講多久,你一天都不會缺席,真有味道!這個世間沒有比這個更好的,再也找不到了。所以你真正能體會、真正能明瞭,真得受用,法喜充滿,前途展現出一片光明。所以知道這個法施,點點滴滴都是法施。

不過一般眾生,特別是在末法時期,正如同世尊所揀別的,必須持戒修福,他接觸到,才能得到這個利益;若不是持戒修福,縱然聽到《金剛經》、遇到《金剛經》,也是空過了。原因在哪裡?經遇到了、聽到了,沒有聽懂、沒有看懂;換句話說,還是迷惑顛倒,這一生當中依舊是醉生夢死,還是搞六道輪迴,這就真可惜了。你能夠聽懂、看清楚了,那就是佛所說的,你是持戒修福之人。我們對於那些業障習氣重的人,還是要幫助他;不幫助他,就放了、算了,捨棄掉了,我們的大悲心又缺了一塊,不圓滿了,也要幫助。自行化他,福慧雙修,我們自己所得到的,「悲智具足,乃是福德性」,我們修的是福德性,他們修的是福德相。

福德相再多都有限;福德性再少,都不可思議,沒有邊際。所以,你是要修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大福德,還是修那一點小小福德?在從前不知道這個道理,不曉得這個方法,情有可原,不能怪你。今天你知道了,理論你搞清楚了,方法你也明白了;換句話說,現在問題在你自己,你可不能怪佛菩薩,還有這麼好的方法,你為什麼不告訴我?你不告訴我,你對不起我!佛菩薩都告訴你了、都講清楚了,那問題在自己了,肯不肯認真去做。

講義:【故能勝彼】

這個結論下得非常的肯定,決定是超過大千世界七寶佈施,決定超過大梵天王的福報。六道里面福報最大的就是大梵天王,沒有一個超過大梵天王的,世尊用他來做比喻。說實在話,這在經論上講得清楚,很清楚的。天上這些天王,都是在佛門裡修行的人,如果不是在佛門當中修福,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不但是天上,人間也不例外,人間大富長者,大富大貴的人,前世都是在佛門修福的。唯有佛門當中,這個福報才真實不可思議,因為它是福德性。縱然不能證得圓滿的福德性,證得一分、二分都不可思議。甚至於說,一分、二分我們也沒有證得;但是靠近了,沾到一點邊。像大梵天王去到天上作天王,享天福了,他不是福德性。福德性超過三界,超越六道;他還在六道里面,那就是相似位,沾到這麼一點氣分而已。這一點氣分我們多多少少也沾到一點,這個福報都很不可思議。

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

淨空法師“金剛般若研習報告”講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