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望洋生嘆

衛固鎮衛固村位於鎮政府駐地,北與桓臺縣三龍村搭界,東與臨淄區鳳凰鎮南金村接壤,西南兩面分別與本鎮傅山村、北河南村、小寨村相鄰。

衛固村傳說建於戰國時期。初有周、齊、劉等姓氏遷來定居。村名含義有二:一是該村位於齊國西門戶,東距臨淄約 15 公里,為保衛都城安全,駐有重兵,取“保衛固守”之意;二是齊國曾在此處接受衛國贈送的石鼓。

衛固村  曾是齊國的西大門

當年張店區衛固鄉黨委歡送下放幹部的合影

送石鼓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時衛國企圖打探齊國的民情及實力,派人給齊國送來一面直徑一米,厚半米的石鼓,聲稱是衛國樂器,詢問齊人“能否演奏?”

正當圍觀眾人瞠目之時,一位馭馬能手高舉皮鞭朝鼓抽去,石鼓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送鼓人驚恐不已,悻悻而去。齊國由此名聲大震。後齊國將石鼓置放於通都大道(今衛固村太平橋頭)供路人瞻仰。惜石鼓已在“文革”中損毀。

太平古橋位於衛固村東西大街,始建年代無考。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 年)曾重修 。碑文橫眉為“萬古流芳”。石碑現存該村孫月文宅基南側水井旁。太平橋為舊時濟南、章丘、鄒平、長山通臨淄的必經之地。

衛固村  曾是齊國的西大門

位於淄博張店區東北部衛固的黑鐵山,古時稱“商山”,或稱“西山”,海拔254.6米,面積10平方公里。齊桓公時期,商山一帶俗鑄銅鐵,人們已逐漸掌握了冶煉的技術,大量製造鐵器。既加強了兵器設施,又提高了農田耕作效益。但是,冶鐵工藝還是相當的簡易、簡陋,大型冶鐵更是難上加難。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商山出現了鐵牛。李父等眾冶匠應徵築爐除惡。繼而出現了李娥救父,投身火爐的壯烈場面及感人至孝的悲歌。李娥被當地人尊為爐神姑。《爐神姑》的故事流傳很廣,不僅在淄博地區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且還廣泛影響至濰坊、廣饒、肥城、濟南、益都、安徽、臺北、黑龍江等省市地區。爐神姑的故事不僅僅是對“孝”文化的傳承與延續,它更是古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淄博地域的民間文學和民俗文化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及意義。

衛固村  曾是齊國的西大門

鐵山一帶群山起伏,溝壑縱橫,地勢複雜。抗戰前是長山縣的一塊“飛地”,隸屬長山九區管轄。因統治勢力鞭長莫及,早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裡的農民協會就非常活躍。1927年,在鐵山大窪裡誕生的中共鐵山特別支部,是淄博地區早期的黨組織之一。

抗戰爆發後,一批中共黨員受黨組織派遣來到長山,在長山中學校長馬耀南支持、參與下,組織培訓抗日力量,在40裡外的鐵山西麓太平莊小學,發動了震驚山東省的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半年內,這支隊伍發展到30多箇中隊、近6000名戰士,成為一支無堅不摧的鐵軍,為民族解放立下不朽功勳。抗日將士遂將鐵山冠以“黑”字以體現起義隊伍的鋼鐵意志,這便是“黑鐵山”、“黑鐵山起義”兩個名詞的由來。

自1984年起,黑鐵山抗日武裝起義舊址先後被列為市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山東省委確定為全省愛國教育基地。基地由坐落在張店區衛固鎮鐵山西麓的黑鐵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館、紀念碑、紀念壁組成。

衛固村  曾是齊國的西大門


衛固村  曾是齊國的西大門


衛固村  曾是齊國的西大門


衛固村  曾是齊國的西大門


衛固村  曾是齊國的西大門


衛固村  曾是齊國的西大門


衛固村  曾是齊國的西大門


衛固村  曾是齊國的西大門


衛固村  曾是齊國的西大門


衛固村  曾是齊國的西大門


衛固村  曾是齊國的西大門


衛固村  曾是齊國的西大門


衛固村  曾是齊國的西大門


衛固村  曾是齊國的西大門


衛固村  曾是齊國的西大門


衛固村  曾是齊國的西大門


衛固村  曾是齊國的西大門


衛固村  曾是齊國的西大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