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濟南實踐”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濟南這座宜居宜業宜遊的城市正邁著矯健的步伐,向1000萬市民走來。

數據為證。日前,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新聞發佈會,通報了全省16市和163個縣(市、區)環境空氣質量月排名。在5月的排名中,濟南市細顆粒物(PM2.5)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兩項指標,在全省16市中改善幅度均排在首位。在全省163個縣(市、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和綜合指數兩項排名中,後20名均無濟南區縣。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近年來,濟南把打贏藍天保衛戰作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首要標誌性戰役來抓,全市上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攻堅克難、鍥而不捨。尤其在今年我市在建工地激增、全市有1000多個工地同時施工的不利因素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各個部門不斷出硬招實招,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漸成常態。

治理理念不靠颳風靠作風

“不靠颳風靠作風。”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忠林曾用一席話點醒了所有幹部:濟南治霾要“多找主觀原因,少找客觀理由”。濟南要在“人努力”上下功夫,而不能坐等“天幫忙”。

4月17日,市委副書記、市長孫述濤召開會議安排部署大氣汙染防治工作,要求瞪起眼來、攥起拳來,以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姿態,堅決做好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並在揚塵汙染防治、工業企業汙染源和移動汙染源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立了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指揮部。自2015年以來,已連續五年實施市領導帶隊督導制度。7月2日下午,市委副書記蘇樹偉帶隊赴歷城區督導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工作,檢查5個項目的揚塵防治工作。就在3天前,市委常委、市總工會主席雷天太帶隊赴章丘區督導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工作,實地察看了4個項目的揚塵防治工作。

全市上下始終牢記“人努力”是治霾的決勝因素,提高政治站位,不斷改進作風,加強隊伍建設,以“揚眉劍出鞘”的勇氣和決心,為濟南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披荊斬棘。 2016年,我市出臺各區縣空氣質量考核排名辦法,每月在媒體上通報,對連續兩個月惡化且排名末位的區縣進行約談,鞭策後進,傳導壓力;2018年7月,將考核範圍延伸至全部街鎮,每月公開通報,獎優罰劣……一系列鐵腕治霾舉措出臺。

今年,打好生態環保攻堅戰被納入“1+ 474”工作體系強力推進,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市領導帶隊督導制度從原來的8組擴充為15組,督導頻次從每月一次增加為每半月一次,並帶動了區縣黨委政府全面行動。

治理舉措聚焦重點精準發力

生態環境問題千頭萬緒,覆蓋面寬,涉及面廣,需要全市上下同心協力,克難攻堅。

2018年,我市相繼出臺《濟南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暨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三期)》和《濟南市加強汙染源頭防治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由市生態環境局牽頭抓好各項措施、任務的協調、調度和考核。

根據汙染源監測和空氣質量數據分析,千方百計降低揚塵和移動源汙染,是改變我市排名落後局面的重中之重。

針對揚塵等面源汙染,我市嚴格落實揚塵等級化掛牌獎罰辦法,加強動態監管,今年3月,出臺《濟南市嚴格揚塵治理七項規定》,採取限制投標、暫停執業、清出市場等措施。近日又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強化揚塵汙染治理的通知》,持續發力,嚴懲揚塵汙染行為;對所有在建工程項目使用的渣土車進行徹底清查,要求老舊渣土車一律停運,新型渣土車必須嚴格做到“不帶泥”、“不撒漏”,否則一律停運;在剛剛過去的麥收時節,按照農業部門主抓秸稈綜合利用、生態環境部門主抓禁燒的分工,強化夏秋兩季秸稈禁燒監管。

針對移動源及油氣汙染管控,我市在全省率先出臺老舊柴油車報廢更新補貼政策;嚴格外埠轉入機動車管控,將萊蕪、鋼城兩區納入管控範圍;劃定非道路移動機械低排放控制區及國Ⅳ排放標準以下重型柴油貨車限行區域;實施機動車排放檢驗與維護制度。

截至目前,我市累計淘汰老舊柴油車1.83萬輛,補貼資金2.4億元;2019年以來,我市受理外地二手車轉入審核業務7920件,退辦139件;1.3萬輛超標排放車輛被強制要求維修整治後複測;查處闖限行重型柴油車約2萬起;開展在用車聯合路檢388次,停放地抽檢294次,監督抽測在用車11.7餘萬輛,並在臨境區縣柴油貨車集中通行路段設置12個聯合執法固定站點;組織開展工程機械監督檢查70餘次,檢查各類工程機械400餘臺,對冒黑煙的車輛責令立即撤場維修,推進平陰、濟陽非道路移動機械編碼登記及遠程定位裝置安裝工作。

此外,在工業汙染治理方面,我市積極開展工業源提標改造,基本完成無組織排放整治,涉VOCs企業嚴格執行省地方標準,加快推進燃氣鍋爐低氮改造;按照上級部署,對涉及我市的電力、鋼鐵、水泥等12個行業198家單位核發排汙許可證;在重汙染天氣應對方面,將1243家企業和1177家工地納入應急減排清單。2019年以來共發佈5次重汙染天氣預警,及時啟動應急響應,該停工的停工,該限產的限產。

治理保障發動群眾全方位精準靶向監督

初心在誓言中鐫刻,使命在奮鬥中堅定。濟南的藍天白雲越來越多,離不開一線執法人員的辛勤勞動和生態環境部門的嚴格監管。2018年以來,我市持續開展“泉城環保利劍行動”,生態環境部門多次組織市、區縣聯合交叉互查,強化與公安機關聯勤聯動,2018年全年共查處大氣違法案件309件,罰款1597萬元,移送行政拘留8件;我市建立起三級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各區縣均有專職的環保網格員隊伍,專職網格員達730名,將監管延伸到所有鎮街區域,第一時間發現問題並及時解決;全市161個街鎮全部建成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標準站,建成區建設2000個微站,實現公里級的網格化監控;建立道路顆粒物走航監測系統,將城區道路劃分為1021條路段,每月進行顆粒物汙染狀況量化評價和考核。

濟南的藍天白雲越來越多,離不開一系列保障措施的出臺和人民群眾的群策群力。我市先後出臺《濟南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修訂《濟南市揚塵汙染防治管理規定》,《濟南市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汙染防治條例》也已列入今年立法計劃;去年啟動智慧環保綜合監管平臺開發,納入網格化監管平臺系統、機動車監控系統、空氣質量微站系統等模塊,為業務管理提供有力科技支撐;按照“分類處置、正向激勵、獎優罰劣”的原則建立工業企業“藍綠名單”動態管理制度,避免一刀切,引導企業主動實施綠色環保改造。開展“泉城環保世紀行”、“啄木鳥在行動”等活動,發動群眾廣泛參與;開發完成全國功能最全、開放度最高、不區分政府和公眾的“濟南環境”APP,動員全民參與,接受社會監督。泉城市民日益同呼吸、共命運。

治理展望“幸福藍天”天天見

盛夏的濟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今年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之年,全市上下將繼續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不動搖、不鬆勁、不開口子,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堅定信心,迎難而上,進一步改善我市生態環境質量,為奪取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打下決定性基礎。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我市將繼續狠抓揚塵和移動源等汙染管控,認真落實已出臺的各項制度規定,對揚塵汙染違規行為嚴懲嚴處。

下一步,我市將加快推進非道路移動機械管理,落實低排放控制區管理要求;擴展高汙染車輛限行車型範圍,禁止所有達不到國Ⅳ標準的柴油貨車進入市內五區及長清萊蕪兩區建成區;深入推進渣土車整治,嚴控渣土車不按規定路線行駛、超速行駛等違法違規行為,違法違規車輛一律停運;全面推進“衝、灑、掃、洗、吸”多功能道路清掃保潔機械化作業;統籌駐點監察和無人機等科技手段應用,繼續強化夏秋兩季秸稈禁燒;年底前完成3.4萬輛老舊柴油車提前報廢更新;實施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標準改造,以省定第四時段標準限值為抓手,全力推進工業汙染源深度治理,開展工業VOCs深度治理,出臺我市分行業精細化治理方案並組織落實。

我市將繼續加強重汙染天氣應急聯動,充分利用電量監控等手段,完善重汙染天氣應急工作核查機制;建設覆蓋全市各區縣的揮發性有機物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進一步推廣企業治汙用電量監控安裝工作;持續開展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和汙染源清單編制工作,深化臭氧來源解析,為科學治霾提供支持。

我市將咬定目標,真抓實幹,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進一步鞏固藍天保衛戰的戰果,在1000萬泉城市民共建共治的努力下,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讓泉城市民共享良好生態環境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讓“幸福藍天”天天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