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名槍印象之PKM機槍

機關槍 狙擊步槍 射擊 蘇聯 設計 坦克 AK-47 溫哥華的魚 2019-07-07
國外名槍印象之PKM機槍

許多人都知道米哈伊爾·卡拉什尼柯夫設計了大名鼎鼎的AK步槍,卻只有一小部分人知道他還設計了PKM機槍,這並不是因為PKM不優秀,相反,作為“熱度”不高的機槍,PKM只是沒有AK那麼知名而已。

一般而言,一位傑出的槍械設計師,哪怕他再優秀,他所設計的槍械中,也往往只有一款知名,一般也是這名設計師的最優秀作品。比如美國設計師尤金·斯通納設計了眾多槍械,最為知名的是M16,蘇聯設計師費約道爾·託卡列夫設計的槍械中,最為著名的是託卡列夫手槍/TT30/TT33。

但對於卡拉什尼柯夫而言,世人大多都知道他設計了AK步槍,而對PKM機槍則瞭解甚少,這實在是有失公允。在筆者看來,從某種程度上講,誕生更晚、具有“後發優勢”的PKM機槍,要比AK步槍更優秀。作為一款通用機槍,PKM機槍和AK步槍職責不同,本不存在什麼競爭關係,而是“通力合作”、“缺一不可”,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火力體系。可惜的是,軍隊需要多種槍械,而媒體卻只需要一個明星。

PKM基本知識

在講述筆者和PKM式機槍的故事之前,我們照例先回顧下PKM機槍的基本知識。

1959年,蘇軍已經用卡拉什尼柯夫設計的AKM步槍和RPK機槍取代了此前裝備的三款槍械(AK47、SKS半自動步槍和RPD輕機槍)。AKM步槍和RPK機槍內部結構基本相同,班用槍械已經完全實現槍族化。1961年,蘇軍再接再厲,裝備了同樣由卡拉什尼柯夫設計的PK機槍,替代了此前裝備的郭留諾夫機槍(SG43)和一部分尚在“頑強”服役的DP輕機槍。

不同於此前裝備的輕機槍或者重機槍,PK機槍是一款輕重兩用機槍,或者說通用機槍,它有輕機槍、重機槍兩個狀態,輕機槍狀態時使用兩腳架進行射擊,安裝在三腳架時就“變身”為重機槍。如此一來,蘇軍就不必像此前裝備DP27/28和SG43一樣,裝備兩款不一樣的機槍,裝備、訓練都得到了大幅度簡化。

PK機槍發射7.62×54mmR槍彈,與發射7.62×39毫米M43槍彈的AKM步槍和RPK輕機槍形成高低搭配。PK機槍採用了和AK相同的迴轉閉鎖、長活塞導氣式自動方式,供彈機構採用單程輸彈+二次進彈的組合,彈鏈為不可散閉式彈鏈。PK機槍長度在1.2米左右,重量為9千克,三腳架由埃格尼·斯邁捷洛柯夫設計,重量為7.7千克。

國外名槍印象之PKM機槍

在卡拉什尼科夫參與的活動中,人們總喜歡給卡拉什尼柯夫配上AK步槍,而同樣優秀的PKH機槍卻默默無聞

國外名槍印象之PKM機槍

並不常見的原版PK機槍。PK機槍的槍管較為粗壯,槍管外有散熱槽,重量也比PKM機槍更大一些

國外名槍印象之PKM機槍

PKM機槍的槍管較為纖細,槍管外表面沒有散熱槽,十分光滑。PKM的槍管長度達到了645毫米,比FN MAG/M240機槍的槍管長了100毫米,因此,這個槍管看起來薄

國外名槍印象之PKM機槍

最新的PKP機槍,槍管外包有一個強制氣冷裝置,看起來更“粗壯”,連續射擊時也不會過度發熱,因此取消了快速換槍管功能,據稱槍管壽命在3萬發以上

國外名槍印象之PKM機槍

M240(近)與PKM。通用機槍概念由德國的MG34/MG42機槍發揚光大,戰後比利時的FN MAG、蘇聯的PKM、美國的M60,我國的67式都是在其影響下發展而來的

國外名槍印象之PKM機槍

PKM機槍與“前輩”SG43機槍相比,PKM擁有槍托和兩腳架,可以像輕機槍一樣射擊,而SG43卻只能在輪架上使用,通用機槍和傳統的重機槍對比明顯

作為槍族化影響的產物,PK機槍推出了一系列的延伸槍,有了很多“延伸名”,在輕機槍狀態下,它叫做PK輕機槍,在重機槍狀態下,則被稱為PKS重機槍,它的坦克機槍被稱為PKT,車載機槍則被稱為PKB。1969年,卡拉什尼柯夫對PK機槍進行了改進,推出了PKM機槍。

相比於PK機槍,PKM機槍換用了質量更輕的槍管,重量下降到了7.5千克,同時將PK機槍的傳統三腳架換為了由利昂尼特·斯特柏洛夫設計的彈性槍架,槍架質量下降到了4.5千克。最為有趣的是,蘇聯又給PKM機槍起了一套名字,PK變為了PKM,PKS變身為PKMS,PKT變為了PKMT,PKB也變為了PKMB,讓人眼花繚亂。所幸,PK機槍並不常見,我們常見的往往都是PKM機槍。

1980年,我國對PKM機槍進行了仿製,仿製產品就是我們的80式通用機槍,也是筆者實際接觸的槍械。一般而言,我國槍械命名為“XX式”的,都會進入軍隊服役,而不按照此規則命名的槍械,往往並不會自用。比如我們仿製自蘇聯SVD狙擊步槍的79/85式狙擊步槍就進入了部隊服役,而仿製M16步槍的C0步槍就基本全部用於出口。

而80式機槍雖然有“80式”的名號,其“上鏡率”卻很低,遠沒有85式狙擊步槍那麼為人所知。一方面,當時我國沒有制式的狙擊步槍,85式解決了有無問題,自然裝備的多一些。而80式誕生時,我國已經有定位相同的67式機槍。因此,80式雖好,卻沒有能夠廣泛裝備,這也不奇怪了。

讓人驚訝的名家手筆

在接觸PKM時,筆者已經接觸了包括米尼米機槍、MG34在內的眾多國外機槍,對其相似的內部結構多少有些審美疲勞,思路也有點慣性化了。因此,當筆者接觸到設計風格獨樹一幟PKM時,一眼就發現了很多讓人眼前一亮的驚豔設計,堪稱名家手筆。

PKM的槍機框、槍機與擊針。明顯可見PKM槍機框尾端非常短,而擊針則是一個片狀,非常的獨特

國外名槍印象之PKM機槍

開鎖狀態的PKM自動機,槍機的開閉鎖凸筍在開鎖時位於機頭下方,“搭在”開閉鎖螺旋槽內,起到支撐作用,因此PKM的槍機框尾端設計得非常短

國外名槍印象之PKM機槍

FN MAG/M240機槍的自動機則非常臃腫,因此機匣(紅框)非常長、非常重,不但難看,還增加了不少體重

國外名槍印象之PKM機槍

從外表看,PKM機匣右側有一個明顯的凸起(紅圈),內藏輸彈臂,PKM在裝彈時,彈鏈恰好遮住這個凸起

舉個例子,PKM機槍的槍機框設計十分獨特,其槍機框尾端(即機框和機匣的配合部分)非常之短。其實在AK步槍上,槍機框尾端就已經非常短了。一般而言,槍械的機匣是一個相當巨大的部件,機匣的長度大致相當於自動機行程長+自動機開鎖時長度+必要的安裝尺寸。如果能夠縮短槍機框尾端長度,自動機開鎖長度也會大幅度縮短,機匣也會相應縮短、減輕,槍械就會更加緊湊,重量也會更輕。

減輕機匣並不是什麼爭議設計,如何實現卻是一個難題。美國M16/M4/AR15步槍的自動機在後坐時“縮”進槍托,槍托承擔了機匣的部分“職責”,因此機匣可以做得很短,槍械非常緊湊。無託步槍取消了槍托,把機匣後置,擔任實際上的槍托功能,也能使槍械緊湊。而PKM則在槍機框設計上做足了功夫,依靠極短的槍機框尾端,有效減短了機匣長度,使得PKM成為一種緊湊、輕量的武器。

輸彈機構

PKM採用經典的單程輸彈,這種原理平淡無奇,但它的輸彈機構設計卻十分有趣。

我們知道,傳統機槍的輸彈槓桿(撥彈臂)位於機匣蓋內,而PKM的輸彈機構脫胎於郭留諾夫機槍,沒有傳統機槍的輸彈槓桿,槍機框兩側挖出了兩條輸彈螺旋槽,機匣右側則設計有側置的輸彈臂,以此完成輸彈功能。

相比於位於機匣蓋內的傳統輸彈槓桿,PKM的側置輸彈臂好處多多,其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避開“擁擠”的空間。傳統輸彈槓桿體積巨大,位於機匣蓋內,也就是位於機匣的頂部。對於機槍而言,機匣頂部可是“寸土寸金”之地,受彈器座、彈鏈、輸彈槓桿在此“爭奪地盤”,每一個部件都十分重要,誰都“委屈”不得。最終,為了足夠的空間,往往要加長槍機框和機匣,才能有足夠的空間佈置下這些機構,但槍械也會因此變得更為臃腫。

而PKM的輸彈螺旋槽刻在槍機框上,兩條螺旋槽分別位於槍機框的左下和右下方,撥彈臂則位於機匣右側、彈匣的下方,兩個位置空間都沒那麼緊張,完全可以輕鬆佈置,機匣頂部不再擁擠。因此,PKM的槍機框和機匣也就不會那麼臃腫。

進彈機構

輸彈機構優秀,進彈機構同樣別出心裁。一般而言,在惡劣環境下,機槍的可靠性要低於步槍,罪魁禍首就是彈鏈。畢竟,把槍彈從彈鏈中推入彈膛,可比從彈匣內推入彈膛難多了。

為了解決可靠性問題,PKM採用了看似落伍的二次進彈設計。

所謂一次進彈,就是直接把彈鏈上的槍彈,由後向前推入彈膛,只有“向前推”一個動作,故名一次進彈,FN MAG/M240機槍就採用了這種設計。而二次進彈,則要先把彈鏈上的槍彈由前向後取下,再由後向前推入彈膛,需要“向後抽”、“向前送”兩個動作,因此稱為二次進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