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們在抱怨父親時,他們在抱怨什麼?那些被負面評價的父親,永遠失去了一些東西,還會繼續失去'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12期,原文標題《被束縛的爸爸們》

文/王海燕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12期,原文標題《被束縛的爸爸們》

文/王海燕

當他們在抱怨父親時,他們在抱怨什麼?那些被負面評價的父親,永遠失去了一些東西,還會繼續失去

(插圖 老牛)

兩個爸爸,兩種愛,兩種缺陷

一年多了,鄧苗苗再沒跟生父聯繫過。出國前,兩人大吵了一架,當時鄧苗苗大四,在準備去澳大利亞的留學考試,對父親說了自己的打算。但生父告訴她,國外特別亂,還是不要去了。鄧苗苗問他在哪裡看的消息,生父把鏈接發給她。她是學新聞的,一看就氣得不行,指出那些報道來源不明。生父批判鄧苗苗價值觀有問題,太丟人了,不配當他家的小孩。鄧苗苗聽完,好氣又好笑,“我只是指出他的信息來源不全面……況且,我從來就不是他家的小孩啊”。

鄧苗苗兩歲時,她生父和她母親就離婚了,離婚協議第一條就是生父放棄她的撫養權,因為他還想要個男孩。她記憶裡的畫面是,她從小跟著外婆住在省城,媽媽在其他城市工作,週末才回家,生父每個月給她送生活費,她總是拉著他聊很久。是喜歡生父嗎?似乎也不是,可能就是想找個人說話吧。她知道,生父後來事業一個接一個地失敗,便窩在家裡炒股了,越炒越差,直到如今依然跟父母住在一起,靠老人的養老金生活。他沒有第二次婚姻,也沒有得到夢想中的男孩。

小時候,生父去看鄧苗苗的時候,喜歡抓著她的手算命,並從中看出她長大後會很有出息,非常自豪。鄧苗苗聽著他的講解,覺得很不舒服,她還小,但已領悟到某種功利的成分。她勸過生父出門去工作,但生父告訴她,去自己姐姐家的工廠工作過,但姐姐態度不好,他就回家了。鄧苗苗理解不了,“在廠裡,人家是你老闆,又不是你姐姐”。形容生父時,她用了許多負面詞,“迷信,不切實際,充滿幻想,自大,懶惰”,那顯然與一個理想的父親毫無關係。

但如果是另外一種父親呢?鄧苗苗的繼父就幾乎是截然相反的人,早年獨自打拼、事業有成、責任感極強。繼父和鄧苗苗母親結婚時,鄧苗苗小學快畢業了,為了讓她順利上重點中學,繼父專門買了學區房。他是鄧苗苗見過的最勤勞和細心的男人,每天鄧苗苗還沒起床,繼父就出門了,她睡下後,繼父才回家,即便如此,他仍然事無鉅細地關注家裡的每一件事,窗戶是否關好,冰箱裡的過期食品扔了沒有。鄧苗苗出國前,家裡的現金流並不充裕,她想選個花費低的學校,母親也建議如此,但繼父告訴她:“哪個學校好選哪個,你管房租和學費幹什麼?”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12期,原文標題《被束縛的爸爸們》

文/王海燕

當他們在抱怨父親時,他們在抱怨什麼?那些被負面評價的父親,永遠失去了一些東西,還會繼續失去

(插圖 老牛)

兩個爸爸,兩種愛,兩種缺陷

一年多了,鄧苗苗再沒跟生父聯繫過。出國前,兩人大吵了一架,當時鄧苗苗大四,在準備去澳大利亞的留學考試,對父親說了自己的打算。但生父告訴她,國外特別亂,還是不要去了。鄧苗苗問他在哪裡看的消息,生父把鏈接發給她。她是學新聞的,一看就氣得不行,指出那些報道來源不明。生父批判鄧苗苗價值觀有問題,太丟人了,不配當他家的小孩。鄧苗苗聽完,好氣又好笑,“我只是指出他的信息來源不全面……況且,我從來就不是他家的小孩啊”。

鄧苗苗兩歲時,她生父和她母親就離婚了,離婚協議第一條就是生父放棄她的撫養權,因為他還想要個男孩。她記憶裡的畫面是,她從小跟著外婆住在省城,媽媽在其他城市工作,週末才回家,生父每個月給她送生活費,她總是拉著他聊很久。是喜歡生父嗎?似乎也不是,可能就是想找個人說話吧。她知道,生父後來事業一個接一個地失敗,便窩在家裡炒股了,越炒越差,直到如今依然跟父母住在一起,靠老人的養老金生活。他沒有第二次婚姻,也沒有得到夢想中的男孩。

小時候,生父去看鄧苗苗的時候,喜歡抓著她的手算命,並從中看出她長大後會很有出息,非常自豪。鄧苗苗聽著他的講解,覺得很不舒服,她還小,但已領悟到某種功利的成分。她勸過生父出門去工作,但生父告訴她,去自己姐姐家的工廠工作過,但姐姐態度不好,他就回家了。鄧苗苗理解不了,“在廠裡,人家是你老闆,又不是你姐姐”。形容生父時,她用了許多負面詞,“迷信,不切實際,充滿幻想,自大,懶惰”,那顯然與一個理想的父親毫無關係。

但如果是另外一種父親呢?鄧苗苗的繼父就幾乎是截然相反的人,早年獨自打拼、事業有成、責任感極強。繼父和鄧苗苗母親結婚時,鄧苗苗小學快畢業了,為了讓她順利上重點中學,繼父專門買了學區房。他是鄧苗苗見過的最勤勞和細心的男人,每天鄧苗苗還沒起床,繼父就出門了,她睡下後,繼父才回家,即便如此,他仍然事無鉅細地關注家裡的每一件事,窗戶是否關好,冰箱裡的過期食品扔了沒有。鄧苗苗出國前,家裡的現金流並不充裕,她想選個花費低的學校,母親也建議如此,但繼父告訴她:“哪個學校好選哪個,你管房租和學費幹什麼?”

當他們在抱怨父親時,他們在抱怨什麼?那些被負面評價的父親,永遠失去了一些東西,還會繼續失去

因為較少陪伴孩子,許多孩子對父親的態度取決於父親如何對待母親(視覺中國供圖)

鄧苗苗知道,做到繼父那樣並不容易。但繼父是個理想的父親嗎?“絕對不是。”繼父有兩個親生兒子,鄧苗苗叫大哥哥和小哥哥。她和小哥哥一起住過,不喜歡他,就陷害他,比如故意晚睡,把小哥哥擺好的鞋子弄亂。繼父有強迫症,看到亂的東西會發脾氣,小哥哥果然被罵“滾回去”(小哥哥的撫養權屬於生母,為了求學方便住在父親家)。鄧苗苗還買過黃色書籍放在小哥哥房裡,引來繼父對兒子的痛罵。這些事情,小哥哥都知道是誰幹的,但一件也沒有辯解過,因為知道沒用,他面對的是一個對孩子毫無耐心與洞察力的父親。

鄧苗苗還聽說過大哥哥小時候的事,學校老師打電話打到家裡,問孩子怎麼不去上學,繼父回家,才發現兒子的半間屋堆滿了遊戲帶。他解決的辦法是把遊戲帶一頓砸,然後把兒子送到寄宿學校。在那所學校裡,這位父親每次去都要結賬,因為兒子總在食堂賒賬請客。鄧苗苗有時候挺同情兩個哥哥的,“你可以想象,他們過的什麼日子”。

但她自己也沒有從繼父那裡獲得過什麼寵愛,小時候院子裡有小男生找鄧苗苗玩,如果被繼父看到了,他會告訴鄧苗苗的母親,“鄧苗苗又跟小男孩玩,不知道啥時候就手牽手了”。鄧苗苗覺得很吃驚,“他怎麼會那樣想”,有隱約的羞辱感。高中畢業時,鄧苗苗本來和同學約好去畢業旅行,但繼父知道是兩男兩女後,無論如何不許她去。她發現了,和生父一樣,繼父的觀念裡同樣深藏著根深蒂固的男女有別。繼父很愛她媽媽,但她發現,即使媽媽也不可以反駁他。

讀初中時,鄧苗苗學習不錯,經常考到班上第二名、第三名,繼父只會說:“你為什麼考不到第一名?”

所有這些成長窸窸窣窣的暗響,都變成鄧苗苗發奮的動力。採訪時,幾乎是在不經意間,她三次向我提起,她向上邁出的每一步都是靠自己的努力。

當然,生活並不是電視劇,生父和繼父都有很好的一面。生父固然因為她是女孩不願撫養她,但長大後,鄧苗苗漸漸知道,生父和母親離婚還有其他原因。他固然窮困潦倒,但是個很善良的人,也會偷偷幫助鄧苗苗。繼父呢,鄧苗苗以前並不接受這個男人,但越長大她越知道,他的確是個值得讚揚的人。大學畢業時,她邀請他出席了自己的畢業典禮。

但生父和繼父,誰更像一個“真正的爸爸”呢?鄧苗苗有時會想起初二時交過的一個男朋友,那時的鄧苗苗還是個孤僻笨拙的小女孩,除了悶頭學習,連跟同學打交道都不會。但男朋友是個非常溫暖陽光的男生,所有人都喜歡他,他帶著鄧苗苗補足了她14歲前應該擁有的社交知識,關心她每天穿什麼,做幾小時作業,規定她一週可以上多久的網,應該飯前還是飯後洗澡。她後來發現,自己的重大戀愛經歷裡,交往的都是這種類型的男生。

當他們在抱怨父親時,他們在抱怨什麼

並不是每一個人對父親的評價都是以愛為底色的。2018年8月,《人民日報》發了一條微博,引用了一個讚揚父親美好品質的視頻,並詢問網友們如何評價自己的父親。那條微博得到了8700多條評論,絕大多數使用了負面程度極高的詞語,甚至,前10條點贊最多的評論裡,有9條都是控訴,場面慘烈。荊楚楚和林涵都評論了那條微博。

我找荊楚楚聊天的時候,才剛開始,她就倒豆子般嘩啦啦重複了那一連串詞語,“好強、霸道、高調、驕傲自大、自以為是、不求上進……”。看起來,這個28歲的武漢姑娘對自己的父親充滿了濃霧般無法驅散的怨氣。印象最深的是家暴,她腦海裡有許多畫面,比如爸爸坐在床上大發脾氣,媽媽坐在一邊低著頭不敢說話,她自己則怕得要死;比如聽到父母吵架,荊楚楚把自己關在房裡不出門,媽媽叫她,她出去,爸爸又把媽媽拉進臥室,將門反鎖,房間裡隨後傳來媽媽的尖叫聲還有摔東西的聲音。

還有一次,她記得爸爸要出門,媽媽不讓,指責他是出去見別的女人,但爸爸還是走了,留下媽媽癱倒在地。荊楚楚走上去安慰媽媽:“你別哭,我以後聽話。”她總記得爸爸出門時,一副笑眯眯的樣子。另外一次則是高中時,媽媽割腕自殺,荊楚楚氣得發瘋,打電話給爸爸,用髒話罵他,後來她和媽媽回到家,爸爸甩了她耳光。荊楚楚不記得以前爸爸打過她,但她更失望的是,媽媽在一邊看著,一言不發。

而我則猛然意識到,荊楚楚說父親家暴,對象並不包括她自己。實際上,她和父親曾是那種親密無間的父女,荊楚楚小的時候,爸爸再忙也會抽空陪她玩,給她買東西,“上千塊的鞋子褲子都不眨眼的”。她初中就擁有自己的手機了,3000多元買的,那是15年前。雖然那時候父親也做一些讓人費解的事情,比如荊楚楚初中時患上近視,想配眼鏡,爸爸卻堅決認為她是為了趕時髦戴黑框眼鏡,拒絕帶她去驗光,但荊楚楚覺得,那時父親還是愛她的,他只是太固執了。

如果努力回想的話,還能想起另外一些事情,比如讀書時,荊楚楚在課上講話,老師要請家長,電話打到爸爸手機上,爸爸把老師懟了一頓。另一次,荊楚楚被老師罰站,老師又叫家長去,結果爸爸直接把她接回家了。印象最深的還有一件事,荊楚楚和外公生日相近,年年都一起過,但有一次客人多,大家都忙著給老人祝壽,完全把荊楚楚忘了。爸爸第二天帶她出門逛街,特意跟她說“生日快樂”。荊楚楚知道,她還小的時候,爸爸跟爺爺奶奶關係不大好,其中一個原因是,她是獨女,但爺爺奶奶重男輕女,不大喜歡她。

兩人關係明確的轉折點發生在荊楚楚高中時,有一次她離家出走,回家後和爸爸陷入了冷戰。荊楚楚甚至想不起離家出走的具體原因了,但十多年裡,荊楚楚對父親的不滿一點點累積,那次冷戰成了一個開頭,往下延續是無盡的漫長的對峙。荊楚楚明顯地感受到,爸爸不再熱心地給她買東西了,兩人也不再一塊出門。她完全沒有和好的意願,爸爸有嗎?她非常努力地回憶,“可能有吧,比如偶爾主動跟我說笑”,但這種嘗試太微不足道了,荊楚楚沒有放在心上。愛變得稀薄後,父親身上讓她深惡痛絕的品質越來越多,她覺得,她跟他這輩子不可能再像從前一樣了,“可能是沒有緣分吧”。

她想了想,其實從小到大,對父親的怨氣裡,她更多的是心疼媽媽,替她不平和抗爭,但她後來發現,媽媽似乎並不想真的離開爸爸,這才是真正讓她失望的。

和荊楚楚一樣,林涵對父親的印象也是家暴。媽媽對林涵講過,自己懷孕時,因為一個煤球,被丈夫打到了河裡,幸虧被別人救了上來。如果沒人救呢?林涵想,“我爸爸就相當於殺人了”。但林涵自己看到的情況又不太一樣,因為她爸爸瘦弱,媽媽要壯一些,兩個人扭打在一起時,爸爸佔不了上風,林涵甚至記得,小時候爸爸會拿鐵鍬狠命敲自己的腦袋。還有一次,大概是5歲前,爸爸媽媽又在打架,林涵在邊上,爸爸抽了她一巴掌,但立刻就很後悔,遞給她一隻板凳,對林涵說“你抽我”,那似乎是爸爸唯一一次打她。

除此之外,爸爸還有什麼形象呢?林涵記得不太清楚了。她腦海裡有個印象特別深刻的畫面,小學時,有一次她去別人家叫他吃飯,當時他正在打牌,林涵叫“爸爸”,叫完突然有種微妙的新鮮感,因為感覺那時爸爸總在外打牌,在家也不帶小孩,林涵很少有機會喊他。

高中時,父親離開家去工作過,林涵發現,那段時間的爸爸臉上竟然有笑容了,並且很溫柔,跟林涵講許多話。比如有一次在路上看到豪華轎車,就拉過林涵說:“我們家條件不好,但孩子還是很優秀,所以人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對現在的林涵來說,這句話並不多麼高明,但當時她特別感動,覺得說到自己心坎裡了,因為媽媽從來沒有對她說過這樣的話,媽媽只會說自己很辛苦,付出了許多,林涵必須好好學習。

長大後回想,林涵有時候覺得爸爸在家裡就像玩偶一樣,從來沒做過什麼決定,說話也不管用,所有的事情都是媽媽做主。在外工作那段時間,似乎是他人生最高光的時刻,不打牌了,每天看新聞,總是爽朗地和人交流。但他很快就身體不好,又回到家裡和妻子一起做蔬菜生意,那個笑起來很溫柔的父親像一束轉瞬即逝的光,很快就消失無蹤了。林涵慢慢意識到,她腦子裡總是一張父親齜牙咧嘴生氣的臉,但實際上,他也過得很辛苦,因為除了發脾氣,扔東西,他完全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她有些憐憫他。如果10分表示完美的話,林涵以前最多給他打2分,但現在她可以給他6分了。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12期,原文標題《被束縛的爸爸們》

文/王海燕

當他們在抱怨父親時,他們在抱怨什麼?那些被負面評價的父親,永遠失去了一些東西,還會繼續失去

(插圖 老牛)

兩個爸爸,兩種愛,兩種缺陷

一年多了,鄧苗苗再沒跟生父聯繫過。出國前,兩人大吵了一架,當時鄧苗苗大四,在準備去澳大利亞的留學考試,對父親說了自己的打算。但生父告訴她,國外特別亂,還是不要去了。鄧苗苗問他在哪裡看的消息,生父把鏈接發給她。她是學新聞的,一看就氣得不行,指出那些報道來源不明。生父批判鄧苗苗價值觀有問題,太丟人了,不配當他家的小孩。鄧苗苗聽完,好氣又好笑,“我只是指出他的信息來源不全面……況且,我從來就不是他家的小孩啊”。

鄧苗苗兩歲時,她生父和她母親就離婚了,離婚協議第一條就是生父放棄她的撫養權,因為他還想要個男孩。她記憶裡的畫面是,她從小跟著外婆住在省城,媽媽在其他城市工作,週末才回家,生父每個月給她送生活費,她總是拉著他聊很久。是喜歡生父嗎?似乎也不是,可能就是想找個人說話吧。她知道,生父後來事業一個接一個地失敗,便窩在家裡炒股了,越炒越差,直到如今依然跟父母住在一起,靠老人的養老金生活。他沒有第二次婚姻,也沒有得到夢想中的男孩。

小時候,生父去看鄧苗苗的時候,喜歡抓著她的手算命,並從中看出她長大後會很有出息,非常自豪。鄧苗苗聽著他的講解,覺得很不舒服,她還小,但已領悟到某種功利的成分。她勸過生父出門去工作,但生父告訴她,去自己姐姐家的工廠工作過,但姐姐態度不好,他就回家了。鄧苗苗理解不了,“在廠裡,人家是你老闆,又不是你姐姐”。形容生父時,她用了許多負面詞,“迷信,不切實際,充滿幻想,自大,懶惰”,那顯然與一個理想的父親毫無關係。

但如果是另外一種父親呢?鄧苗苗的繼父就幾乎是截然相反的人,早年獨自打拼、事業有成、責任感極強。繼父和鄧苗苗母親結婚時,鄧苗苗小學快畢業了,為了讓她順利上重點中學,繼父專門買了學區房。他是鄧苗苗見過的最勤勞和細心的男人,每天鄧苗苗還沒起床,繼父就出門了,她睡下後,繼父才回家,即便如此,他仍然事無鉅細地關注家裡的每一件事,窗戶是否關好,冰箱裡的過期食品扔了沒有。鄧苗苗出國前,家裡的現金流並不充裕,她想選個花費低的學校,母親也建議如此,但繼父告訴她:“哪個學校好選哪個,你管房租和學費幹什麼?”

當他們在抱怨父親時,他們在抱怨什麼?那些被負面評價的父親,永遠失去了一些東西,還會繼續失去

因為較少陪伴孩子,許多孩子對父親的態度取決於父親如何對待母親(視覺中國供圖)

鄧苗苗知道,做到繼父那樣並不容易。但繼父是個理想的父親嗎?“絕對不是。”繼父有兩個親生兒子,鄧苗苗叫大哥哥和小哥哥。她和小哥哥一起住過,不喜歡他,就陷害他,比如故意晚睡,把小哥哥擺好的鞋子弄亂。繼父有強迫症,看到亂的東西會發脾氣,小哥哥果然被罵“滾回去”(小哥哥的撫養權屬於生母,為了求學方便住在父親家)。鄧苗苗還買過黃色書籍放在小哥哥房裡,引來繼父對兒子的痛罵。這些事情,小哥哥都知道是誰幹的,但一件也沒有辯解過,因為知道沒用,他面對的是一個對孩子毫無耐心與洞察力的父親。

鄧苗苗還聽說過大哥哥小時候的事,學校老師打電話打到家裡,問孩子怎麼不去上學,繼父回家,才發現兒子的半間屋堆滿了遊戲帶。他解決的辦法是把遊戲帶一頓砸,然後把兒子送到寄宿學校。在那所學校裡,這位父親每次去都要結賬,因為兒子總在食堂賒賬請客。鄧苗苗有時候挺同情兩個哥哥的,“你可以想象,他們過的什麼日子”。

但她自己也沒有從繼父那裡獲得過什麼寵愛,小時候院子裡有小男生找鄧苗苗玩,如果被繼父看到了,他會告訴鄧苗苗的母親,“鄧苗苗又跟小男孩玩,不知道啥時候就手牽手了”。鄧苗苗覺得很吃驚,“他怎麼會那樣想”,有隱約的羞辱感。高中畢業時,鄧苗苗本來和同學約好去畢業旅行,但繼父知道是兩男兩女後,無論如何不許她去。她發現了,和生父一樣,繼父的觀念裡同樣深藏著根深蒂固的男女有別。繼父很愛她媽媽,但她發現,即使媽媽也不可以反駁他。

讀初中時,鄧苗苗學習不錯,經常考到班上第二名、第三名,繼父只會說:“你為什麼考不到第一名?”

所有這些成長窸窸窣窣的暗響,都變成鄧苗苗發奮的動力。採訪時,幾乎是在不經意間,她三次向我提起,她向上邁出的每一步都是靠自己的努力。

當然,生活並不是電視劇,生父和繼父都有很好的一面。生父固然因為她是女孩不願撫養她,但長大後,鄧苗苗漸漸知道,生父和母親離婚還有其他原因。他固然窮困潦倒,但是個很善良的人,也會偷偷幫助鄧苗苗。繼父呢,鄧苗苗以前並不接受這個男人,但越長大她越知道,他的確是個值得讚揚的人。大學畢業時,她邀請他出席了自己的畢業典禮。

但生父和繼父,誰更像一個“真正的爸爸”呢?鄧苗苗有時會想起初二時交過的一個男朋友,那時的鄧苗苗還是個孤僻笨拙的小女孩,除了悶頭學習,連跟同學打交道都不會。但男朋友是個非常溫暖陽光的男生,所有人都喜歡他,他帶著鄧苗苗補足了她14歲前應該擁有的社交知識,關心她每天穿什麼,做幾小時作業,規定她一週可以上多久的網,應該飯前還是飯後洗澡。她後來發現,自己的重大戀愛經歷裡,交往的都是這種類型的男生。

當他們在抱怨父親時,他們在抱怨什麼

並不是每一個人對父親的評價都是以愛為底色的。2018年8月,《人民日報》發了一條微博,引用了一個讚揚父親美好品質的視頻,並詢問網友們如何評價自己的父親。那條微博得到了8700多條評論,絕大多數使用了負面程度極高的詞語,甚至,前10條點贊最多的評論裡,有9條都是控訴,場面慘烈。荊楚楚和林涵都評論了那條微博。

我找荊楚楚聊天的時候,才剛開始,她就倒豆子般嘩啦啦重複了那一連串詞語,“好強、霸道、高調、驕傲自大、自以為是、不求上進……”。看起來,這個28歲的武漢姑娘對自己的父親充滿了濃霧般無法驅散的怨氣。印象最深的是家暴,她腦海裡有許多畫面,比如爸爸坐在床上大發脾氣,媽媽坐在一邊低著頭不敢說話,她自己則怕得要死;比如聽到父母吵架,荊楚楚把自己關在房裡不出門,媽媽叫她,她出去,爸爸又把媽媽拉進臥室,將門反鎖,房間裡隨後傳來媽媽的尖叫聲還有摔東西的聲音。

還有一次,她記得爸爸要出門,媽媽不讓,指責他是出去見別的女人,但爸爸還是走了,留下媽媽癱倒在地。荊楚楚走上去安慰媽媽:“你別哭,我以後聽話。”她總記得爸爸出門時,一副笑眯眯的樣子。另外一次則是高中時,媽媽割腕自殺,荊楚楚氣得發瘋,打電話給爸爸,用髒話罵他,後來她和媽媽回到家,爸爸甩了她耳光。荊楚楚不記得以前爸爸打過她,但她更失望的是,媽媽在一邊看著,一言不發。

而我則猛然意識到,荊楚楚說父親家暴,對象並不包括她自己。實際上,她和父親曾是那種親密無間的父女,荊楚楚小的時候,爸爸再忙也會抽空陪她玩,給她買東西,“上千塊的鞋子褲子都不眨眼的”。她初中就擁有自己的手機了,3000多元買的,那是15年前。雖然那時候父親也做一些讓人費解的事情,比如荊楚楚初中時患上近視,想配眼鏡,爸爸卻堅決認為她是為了趕時髦戴黑框眼鏡,拒絕帶她去驗光,但荊楚楚覺得,那時父親還是愛她的,他只是太固執了。

如果努力回想的話,還能想起另外一些事情,比如讀書時,荊楚楚在課上講話,老師要請家長,電話打到爸爸手機上,爸爸把老師懟了一頓。另一次,荊楚楚被老師罰站,老師又叫家長去,結果爸爸直接把她接回家了。印象最深的還有一件事,荊楚楚和外公生日相近,年年都一起過,但有一次客人多,大家都忙著給老人祝壽,完全把荊楚楚忘了。爸爸第二天帶她出門逛街,特意跟她說“生日快樂”。荊楚楚知道,她還小的時候,爸爸跟爺爺奶奶關係不大好,其中一個原因是,她是獨女,但爺爺奶奶重男輕女,不大喜歡她。

兩人關係明確的轉折點發生在荊楚楚高中時,有一次她離家出走,回家後和爸爸陷入了冷戰。荊楚楚甚至想不起離家出走的具體原因了,但十多年裡,荊楚楚對父親的不滿一點點累積,那次冷戰成了一個開頭,往下延續是無盡的漫長的對峙。荊楚楚明顯地感受到,爸爸不再熱心地給她買東西了,兩人也不再一塊出門。她完全沒有和好的意願,爸爸有嗎?她非常努力地回憶,“可能有吧,比如偶爾主動跟我說笑”,但這種嘗試太微不足道了,荊楚楚沒有放在心上。愛變得稀薄後,父親身上讓她深惡痛絕的品質越來越多,她覺得,她跟他這輩子不可能再像從前一樣了,“可能是沒有緣分吧”。

她想了想,其實從小到大,對父親的怨氣裡,她更多的是心疼媽媽,替她不平和抗爭,但她後來發現,媽媽似乎並不想真的離開爸爸,這才是真正讓她失望的。

和荊楚楚一樣,林涵對父親的印象也是家暴。媽媽對林涵講過,自己懷孕時,因為一個煤球,被丈夫打到了河裡,幸虧被別人救了上來。如果沒人救呢?林涵想,“我爸爸就相當於殺人了”。但林涵自己看到的情況又不太一樣,因為她爸爸瘦弱,媽媽要壯一些,兩個人扭打在一起時,爸爸佔不了上風,林涵甚至記得,小時候爸爸會拿鐵鍬狠命敲自己的腦袋。還有一次,大概是5歲前,爸爸媽媽又在打架,林涵在邊上,爸爸抽了她一巴掌,但立刻就很後悔,遞給她一隻板凳,對林涵說“你抽我”,那似乎是爸爸唯一一次打她。

除此之外,爸爸還有什麼形象呢?林涵記得不太清楚了。她腦海裡有個印象特別深刻的畫面,小學時,有一次她去別人家叫他吃飯,當時他正在打牌,林涵叫“爸爸”,叫完突然有種微妙的新鮮感,因為感覺那時爸爸總在外打牌,在家也不帶小孩,林涵很少有機會喊他。

高中時,父親離開家去工作過,林涵發現,那段時間的爸爸臉上竟然有笑容了,並且很溫柔,跟林涵講許多話。比如有一次在路上看到豪華轎車,就拉過林涵說:“我們家條件不好,但孩子還是很優秀,所以人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對現在的林涵來說,這句話並不多麼高明,但當時她特別感動,覺得說到自己心坎裡了,因為媽媽從來沒有對她說過這樣的話,媽媽只會說自己很辛苦,付出了許多,林涵必須好好學習。

長大後回想,林涵有時候覺得爸爸在家裡就像玩偶一樣,從來沒做過什麼決定,說話也不管用,所有的事情都是媽媽做主。在外工作那段時間,似乎是他人生最高光的時刻,不打牌了,每天看新聞,總是爽朗地和人交流。但他很快就身體不好,又回到家裡和妻子一起做蔬菜生意,那個笑起來很溫柔的父親像一束轉瞬即逝的光,很快就消失無蹤了。林涵慢慢意識到,她腦子裡總是一張父親齜牙咧嘴生氣的臉,但實際上,他也過得很辛苦,因為除了發脾氣,扔東西,他完全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她有些憐憫他。如果10分表示完美的話,林涵以前最多給他打2分,但現在她可以給他6分了。

當他們在抱怨父親時,他們在抱怨什麼?那些被負面評價的父親,永遠失去了一些東西,還會繼續失去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陳默(張敏 攝)

作為男性家長,他們失去的是什麼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陳默有個觀察,她發現在中國,如果是母親讓孩子難受,孩子很難具體地形容出來,因為總有一層愛的包裹;但父親就不同,父親的壞品質是顯而易見的,“情緒惡劣、罵人、脾氣不好,全是這個類型”。她對此的解釋是,男孩們從小就不被允許哭泣,一個小男孩如果10歲還老哭,家長會急得找心理醫生,這樣的男孩只能成長為不善表達的父親,遇到問題,他們要麼選擇逃避,要麼在情緒鬱積的臨界點爆發。

性學家方剛是做廣義的性別研究的,他以前很想寫一本關於父親參與的書,在初步調研中,他發現大學生們對父親絕大多數是負面評價。後來他還開設過一個男德班,其中一堂課是讓學員們分別寫下父親對自己的正面和負面影響,並將負面影響踩在腳下,留下正面影響用來學習。結果寫負面影響的紙片“嘩嘩”往地下掉,而手上卻剩不下什麼東西。

來自武漢的鄧凡經常反思自己和父母的關係,他父母都是體制內的職工,當年為了生下他,父親事業受到重創,比父親學歷更高的母親則放棄了事業追求,把精力放在了養育孩子上。成長中,鄧凡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和母親一起度過的,父親似乎總是在外應酬,他記得一家人似乎很少一起吃晚飯。有時候父親回來了,鄧凡還在做作業或者看電視,父親也不會專門過來跟他打招呼,鄧凡幾乎想不起來和父親有什麼互動的場景。

但爸爸肯定是在乎他的,小時候,鄧凡偶爾聽到爸爸跟朋友誇耀,自己跟兒子關係很好,像兄弟一樣,因為鄧凡偶爾叫他“老鄧”。他還誇鄧凡懂事,會幫媽媽收衣服。但鄧凡並不認為“老鄧”就代表是兄弟,幫媽媽收衣服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這兩個評價都“太假了”。當然,爸爸的評價也有真的時候。高中畢業時,鄧凡有一次和爸爸聊起大學專業的事情,聊到土木專業了,鄧凡說:“這麼辛苦的專業,幹嗎要學。”爸爸接了一句:“原來你是這麼怕吃苦的人。”鄧凡心想:“我一直都是這樣的人啊,難道你現在才知道嗎?”他並不覺得被否定了或者失望,他就是特別吃驚。這件事後來在鄧凡心裡留下了特別重的一筆,有時候在工作中扛不住了,他會為了反駁父親而堅持下去,而另外一些時候,他會覺得父親說出了真相,順勢放棄。看起來,那句話並沒有扭轉乾坤的魔力,但它就是一直在那兒,在鄧凡的腦海裡迴盪。

這幾年,鄧凡跟父親的矛盾越來越大了,他發現退休後的父親突然變得無所事事,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對鄧凡的逼婚上,到處打聽女孩子,對鄧凡的每一次相親都緊追不放,還讓鄧凡多看《非誠勿擾》,但實際上,鄧凡今年才滿30歲而已。為了這件事,父子倆發生過嚴重的正面衝突,鄧凡發現,父親完全不瞭解自己,甚至兩人的交流都是通過鄧凡媽媽傳達的。鄧凡最近還聽媽媽講,爸爸非常失落,因為發現子女都跟自己不親近。鄧凡記憶裡似乎有許多父親主動親近自己的時刻,但那到底是什麼場景呢,他一個都想不起來了,那些笨拙的努力並沒有被放在心上過。

方剛也見過這樣的案例。他記得自己在林業大學上課時,曾要求學生們每人寫一篇和父親有關的文章,其中有一個女孩子寫,不記得父親牽過她抱過她,兩個人在家看電視都隔得遠遠的,她甚至覺得她的父親平時都不用正眼看她,她多希望父親能夠更愛她。方剛建議她把那封信寄給她爸爸,結果女孩收到媽媽的電話,說爸爸看到信後就一個人去陽臺看,含著淚看了一遍又一遍。方剛後來知道這件事,覺得那位父親太可憐了。“你家裡總共就夫妻兩人,你幹嗎還去陽臺上躲著看?躲著看了,眼淚還要含著不掉下來,不累嗎?”

方剛認為,實際上,這種父母形象來自社會性別角色的劃分,“社會要求男性陽剛主宰,女性溫柔細膩……在理想的性別社會中,無論父親母親都是既獨立又溫柔,既陪伴又剛強,既保護又有榜樣的,也從養育孩子中獲得生命成長”。

但方剛的觀點並不是主流。3月8日,我在唐山一所中學聽陳默的家庭教育講座,臺下聽課的90%都是女性家長。陳默講了一個場景,一家人中,兒子在做作業,父親在看手機,在廚房忙活完畢的母親因為焦慮突然開始指責兒子,並拽著父親教訓兒子,父親最終情緒爆發,與兒子大吵一場。陳默對這個場景的總結是,媽媽們應該更放鬆,不要讓自己的焦慮成為家庭矛盾的源頭。事後,我問她,這個場景是否還有其他解決辦法?陳默說,實際上,這個父親如果真的是一名理性成人的話,他不應該被妻子的情緒挑動起來,而應盡力安撫妻子,化解她的焦慮,結局同樣可以是完美的,但“理性的父親太少了,願意學習的也少”。言下之意,還是要求媽媽們更切實際。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那些被負面評價的父親永遠失去了一些東西,還會繼續失去。

(鄧苗苗、荊楚楚、林涵、鄧凡均為化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