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董耀會,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著名長城專家

進入河西走廊,好幾位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同學們問,哪是祁連山啊?大家都在找祁連山,都想在山上找長城。一直到了嘉峪關,都還在拍攝祁連山。這幾天很晴朗,祁連山頂的皚皚白雪清晰可見。

陰山山脈的秦始皇長城,很多都是修建在陰山之上。燕山山脈的明長城,絕大部分都是修建於燕山之上。祁連山脈的長城,則與其他山脈的長城不一樣,沒有任何一處是修建在祁連山上。

"

作者:董耀會,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著名長城專家

進入河西走廊,好幾位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同學們問,哪是祁連山啊?大家都在找祁連山,都想在山上找長城。一直到了嘉峪關,都還在拍攝祁連山。這幾天很晴朗,祁連山頂的皚皚白雪清晰可見。

陰山山脈的秦始皇長城,很多都是修建在陰山之上。燕山山脈的明長城,絕大部分都是修建於燕山之上。祁連山脈的長城,則與其他山脈的長城不一樣,沒有任何一處是修建在祁連山上。

嘉峪關紀行:長城相伴的祁連山與戈壁灘

長城大多都是修建在祁連山下,綠洲之北的戈壁灘上。祁連山是一座高傲的山,“祁連”兩個字來源於匈奴語,為“天”的意思。祁連山因此又稱“天山”,因位於河西走廊以南,故歷史上也稱南山。

祁連山是中國北方比較靠北部的山系,這條山系的內外地區約為北緯41°-42°之間。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條決定了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山系。山系的南邊為農耕經濟,北邊則是遊牧地區,歷代長城就修建於此山系的兩側。這條山系由東向西,分別為大興安嶺、燕山、陰山、太行山、賀蘭山、六盤山、祁連山、天山等山脈。

祁連山是這條山系中很重要的一個山脈,嘉峪關市地處於祁連山北。在劇烈的海西寧造山運動時期,及經過中、新生代的各次構造運動,使祁連山成為高山區,河西走廊成為介於南北兩山間的斷陷沉降帶。在600萬年前至2000萬年前的第三紀至第四紀時期,形成境內文殊山傾斜臺地和酒泉盆地西南部邊緣高臺地。

祁連山劇烈上升,成為近代高大山體勢態。南為祁連山,北為黑山。嘉峪關盆地也在這一地質時期形成,也就是說今天我們看到的嘉峪關市地形的大輪廓,基本形成於這個時期。其中包括,從黑山至文殊山間,嘉峪關斷層把酒泉盆地分成了東西兩個盆地,西盆地亦稱為嘉峪關盆地。

祁連山位於河西走廊南側,山脈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可達400公里。祁連山是一條褶皺斷裂山。早在2.5億年前的海西寧造山運動時,這裡就褶皺成為山脈了,但在中生代曾被夷成準平原,到了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時期,又被斷裂抬升而成為高山,形成今天所見到的地理景觀。

"

作者:董耀會,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著名長城專家

進入河西走廊,好幾位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同學們問,哪是祁連山啊?大家都在找祁連山,都想在山上找長城。一直到了嘉峪關,都還在拍攝祁連山。這幾天很晴朗,祁連山頂的皚皚白雪清晰可見。

陰山山脈的秦始皇長城,很多都是修建在陰山之上。燕山山脈的明長城,絕大部分都是修建於燕山之上。祁連山脈的長城,則與其他山脈的長城不一樣,沒有任何一處是修建在祁連山上。

嘉峪關紀行:長城相伴的祁連山與戈壁灘

長城大多都是修建在祁連山下,綠洲之北的戈壁灘上。祁連山是一座高傲的山,“祁連”兩個字來源於匈奴語,為“天”的意思。祁連山因此又稱“天山”,因位於河西走廊以南,故歷史上也稱南山。

祁連山是中國北方比較靠北部的山系,這條山系的內外地區約為北緯41°-42°之間。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條決定了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山系。山系的南邊為農耕經濟,北邊則是遊牧地區,歷代長城就修建於此山系的兩側。這條山系由東向西,分別為大興安嶺、燕山、陰山、太行山、賀蘭山、六盤山、祁連山、天山等山脈。

祁連山是這條山系中很重要的一個山脈,嘉峪關市地處於祁連山北。在劇烈的海西寧造山運動時期,及經過中、新生代的各次構造運動,使祁連山成為高山區,河西走廊成為介於南北兩山間的斷陷沉降帶。在600萬年前至2000萬年前的第三紀至第四紀時期,形成境內文殊山傾斜臺地和酒泉盆地西南部邊緣高臺地。

祁連山劇烈上升,成為近代高大山體勢態。南為祁連山,北為黑山。嘉峪關盆地也在這一地質時期形成,也就是說今天我們看到的嘉峪關市地形的大輪廓,基本形成於這個時期。其中包括,從黑山至文殊山間,嘉峪關斷層把酒泉盆地分成了東西兩個盆地,西盆地亦稱為嘉峪關盆地。

祁連山位於河西走廊南側,山脈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可達400公里。祁連山是一條褶皺斷裂山。早在2.5億年前的海西寧造山運動時,這裡就褶皺成為山脈了,但在中生代曾被夷成準平原,到了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時期,又被斷裂抬升而成為高山,形成今天所見到的地理景觀。

嘉峪關紀行:長城相伴的祁連山與戈壁灘

嘉峪關屬於河西走廊地震帶,發生的地震多受北西向深大斷裂的強烈活動所控制。據《嘉峪關市志》記載“嘉峪關市境處於河西地震活動區。在過去的2000年中,據不完全記載,曾發生地震100餘次。1965年,西北地震考察隊經過對嘉峪關斷層地震勘探,認為因歷經地層構造變動,地層受到擠壓,致有大斷層出現。

綜合地震、地質、水文及電法資料,肯定斷面近於直立。在嘉峪關以北,斷面略向西傾,斷層性質應為逆斷層。自黑山經嘉峪關城東側、蘭新鐵路線,東南至文殊山,長35公里,有嘉峪關斷層。斷層地面確切位置呈北西35°南東方向延展。斷層面傾向面大致為東北,傾角為48°,並在第四紀以前斷裂的基礎上繼續活動。”

根據有關部門統計,歷史上嘉峪關及其附近地區共發生中強以上破壞性地震46次。其中8級特大地震一次,7級以上地震4次,6級以上地震6次。

萬曆三十七年(1609 )6月11日夜,甘肅大地震,紅崖、清水等堡房倒屋塌,軍民被壓死者840 人。長城邊牆約870裡倒塌嚴重。肅州南山一帶有山體崩塌滑坡,常年奔湧的討賴河竟然絕流數日。此後,嘉峪關一代還多次發生地震,每次長城沿線軍民都損失慘重。

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本帶地震活動雖然具有明顯增強的趨勢,但有關部門根據構造類比原則和地震地質、地震活動及深部構造指標來判定,在未來的百年內嘉峪關斷層不具備發生八級以上地震的條件。

"

作者:董耀會,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著名長城專家

進入河西走廊,好幾位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同學們問,哪是祁連山啊?大家都在找祁連山,都想在山上找長城。一直到了嘉峪關,都還在拍攝祁連山。這幾天很晴朗,祁連山頂的皚皚白雪清晰可見。

陰山山脈的秦始皇長城,很多都是修建在陰山之上。燕山山脈的明長城,絕大部分都是修建於燕山之上。祁連山脈的長城,則與其他山脈的長城不一樣,沒有任何一處是修建在祁連山上。

嘉峪關紀行:長城相伴的祁連山與戈壁灘

長城大多都是修建在祁連山下,綠洲之北的戈壁灘上。祁連山是一座高傲的山,“祁連”兩個字來源於匈奴語,為“天”的意思。祁連山因此又稱“天山”,因位於河西走廊以南,故歷史上也稱南山。

祁連山是中國北方比較靠北部的山系,這條山系的內外地區約為北緯41°-42°之間。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條決定了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山系。山系的南邊為農耕經濟,北邊則是遊牧地區,歷代長城就修建於此山系的兩側。這條山系由東向西,分別為大興安嶺、燕山、陰山、太行山、賀蘭山、六盤山、祁連山、天山等山脈。

祁連山是這條山系中很重要的一個山脈,嘉峪關市地處於祁連山北。在劇烈的海西寧造山運動時期,及經過中、新生代的各次構造運動,使祁連山成為高山區,河西走廊成為介於南北兩山間的斷陷沉降帶。在600萬年前至2000萬年前的第三紀至第四紀時期,形成境內文殊山傾斜臺地和酒泉盆地西南部邊緣高臺地。

祁連山劇烈上升,成為近代高大山體勢態。南為祁連山,北為黑山。嘉峪關盆地也在這一地質時期形成,也就是說今天我們看到的嘉峪關市地形的大輪廓,基本形成於這個時期。其中包括,從黑山至文殊山間,嘉峪關斷層把酒泉盆地分成了東西兩個盆地,西盆地亦稱為嘉峪關盆地。

祁連山位於河西走廊南側,山脈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可達400公里。祁連山是一條褶皺斷裂山。早在2.5億年前的海西寧造山運動時,這裡就褶皺成為山脈了,但在中生代曾被夷成準平原,到了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時期,又被斷裂抬升而成為高山,形成今天所見到的地理景觀。

嘉峪關紀行:長城相伴的祁連山與戈壁灘

嘉峪關屬於河西走廊地震帶,發生的地震多受北西向深大斷裂的強烈活動所控制。據《嘉峪關市志》記載“嘉峪關市境處於河西地震活動區。在過去的2000年中,據不完全記載,曾發生地震100餘次。1965年,西北地震考察隊經過對嘉峪關斷層地震勘探,認為因歷經地層構造變動,地層受到擠壓,致有大斷層出現。

綜合地震、地質、水文及電法資料,肯定斷面近於直立。在嘉峪關以北,斷面略向西傾,斷層性質應為逆斷層。自黑山經嘉峪關城東側、蘭新鐵路線,東南至文殊山,長35公里,有嘉峪關斷層。斷層地面確切位置呈北西35°南東方向延展。斷層面傾向面大致為東北,傾角為48°,並在第四紀以前斷裂的基礎上繼續活動。”

根據有關部門統計,歷史上嘉峪關及其附近地區共發生中強以上破壞性地震46次。其中8級特大地震一次,7級以上地震4次,6級以上地震6次。

萬曆三十七年(1609 )6月11日夜,甘肅大地震,紅崖、清水等堡房倒屋塌,軍民被壓死者840 人。長城邊牆約870裡倒塌嚴重。肅州南山一帶有山體崩塌滑坡,常年奔湧的討賴河竟然絕流數日。此後,嘉峪關一代還多次發生地震,每次長城沿線軍民都損失慘重。

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本帶地震活動雖然具有明顯增強的趨勢,但有關部門根據構造類比原則和地震地質、地震活動及深部構造指標來判定,在未來的百年內嘉峪關斷層不具備發生八級以上地震的條件。

嘉峪關紀行:長城相伴的祁連山與戈壁灘

到了河西走廊除了祁連山,吸引大家的就是遼闊的戈壁灘。開車在茫茫戈壁行進,每隔一段不長的距離,就有一個黃土夯築的墩臺,高高的靜靜的矗立在大地上。有的地方還會有一段段連綿的黃土牆體,這就是長城和長城的墩臺。

明代建造的嘉峪關城,就橫臥於河西走廊的戈壁灘上。嘉峪關市轄區平面略呈平行四邊形,東西長而南北窄,地勢則西南高而東北低,自然坡度為13.3‰。嘉峪關各類地形都有,分別佔全市總面積的比例:山地約佔40%,平地砂磧約佔32%,盆地可耕地約佔28%,綠洲佔1.9%。

嘉峪關市海拔在1430米至2799米之間,大的環境地貌為戈壁形態。砂磧分佈於海拔1500—1800米之間,綠洲分佈於1430一1700米之間,境內地勢平坦,土地類型多樣。城市的中西部多為戈壁,東南、東北為被戈壁分割為點、塊、條、帶狀的綠洲。

嘉峪關市屬於溫帶大陸性荒漠氣候,降水遠遠小於蒸發,早晚和中午溫差很大,晝夜溫差更大,日溫差平均在10—15℃。年平均氣溫在6.7—7.7℃之間,最冷的時候是1月,最熱的時候是7月,年最高氣溫接近39℃,最低氣溫接近-32℃。根據考古發現,舊石器時期這一代出現過一個高溫期,年平均氣溫比現在高2-4℃。

這裡的風也多而且大,夏秋兩季多東南風,冬春兩季多西北風,年平均風速在2.5m/s。現在城裡的綠化多了,風吹的感覺也小了很多。我們考察長城,在郊外還是大風如舊。

紀曉嵐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名人,河北獻縣人。他是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深受乾隆帝的賞識。《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紀曉嵐因向即將被革職查辦的營私貪汙官員通風報信,而獲罪謫戊新疆烏魯木齊。

這年九月,紀曉嵐路過嘉峪關。乾隆三十六年(1771)二月,從烏魯木齊返京又再次途經嘉峪關。他在《閱微草堂筆記》第8卷中,記錄了幾段關於嘉峪關外的見聞。

“嘉峪關外有戈壁,徑一百二十里,皆積沙無寸土。惟居中一巨阜,名天生墩,戍卒守之。冬積冰,夏儲水,以供釋使之往來。初,威信公嶽公鍾琅西征時,疑此墩本一土山,為飛沙所沒,僅露其頂。既有山,必有水,發卒鑿之。穿至數十丈,忽持插者皆墮下。在穴上者俯聽之,聞風聲如雷吼。乃掇役。穴今已記,餘出塞時,彷彿尚見其遺蹟。”

“嘉峪關外,有闊石圖嶺,為哈密巴爾庫爾界。闊石圖。譯言碑也。有唐太宗時侯君集平高昌碑在山脊。守將砌以磚石,不使人讀。雲讀之則風雪立至,屢試皆不變。蓋山神木石有精,示怪異以要血食,理固有之。”

"

作者:董耀會,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著名長城專家

進入河西走廊,好幾位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同學們問,哪是祁連山啊?大家都在找祁連山,都想在山上找長城。一直到了嘉峪關,都還在拍攝祁連山。這幾天很晴朗,祁連山頂的皚皚白雪清晰可見。

陰山山脈的秦始皇長城,很多都是修建在陰山之上。燕山山脈的明長城,絕大部分都是修建於燕山之上。祁連山脈的長城,則與其他山脈的長城不一樣,沒有任何一處是修建在祁連山上。

嘉峪關紀行:長城相伴的祁連山與戈壁灘

長城大多都是修建在祁連山下,綠洲之北的戈壁灘上。祁連山是一座高傲的山,“祁連”兩個字來源於匈奴語,為“天”的意思。祁連山因此又稱“天山”,因位於河西走廊以南,故歷史上也稱南山。

祁連山是中國北方比較靠北部的山系,這條山系的內外地區約為北緯41°-42°之間。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條決定了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山系。山系的南邊為農耕經濟,北邊則是遊牧地區,歷代長城就修建於此山系的兩側。這條山系由東向西,分別為大興安嶺、燕山、陰山、太行山、賀蘭山、六盤山、祁連山、天山等山脈。

祁連山是這條山系中很重要的一個山脈,嘉峪關市地處於祁連山北。在劇烈的海西寧造山運動時期,及經過中、新生代的各次構造運動,使祁連山成為高山區,河西走廊成為介於南北兩山間的斷陷沉降帶。在600萬年前至2000萬年前的第三紀至第四紀時期,形成境內文殊山傾斜臺地和酒泉盆地西南部邊緣高臺地。

祁連山劇烈上升,成為近代高大山體勢態。南為祁連山,北為黑山。嘉峪關盆地也在這一地質時期形成,也就是說今天我們看到的嘉峪關市地形的大輪廓,基本形成於這個時期。其中包括,從黑山至文殊山間,嘉峪關斷層把酒泉盆地分成了東西兩個盆地,西盆地亦稱為嘉峪關盆地。

祁連山位於河西走廊南側,山脈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可達400公里。祁連山是一條褶皺斷裂山。早在2.5億年前的海西寧造山運動時,這裡就褶皺成為山脈了,但在中生代曾被夷成準平原,到了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時期,又被斷裂抬升而成為高山,形成今天所見到的地理景觀。

嘉峪關紀行:長城相伴的祁連山與戈壁灘

嘉峪關屬於河西走廊地震帶,發生的地震多受北西向深大斷裂的強烈活動所控制。據《嘉峪關市志》記載“嘉峪關市境處於河西地震活動區。在過去的2000年中,據不完全記載,曾發生地震100餘次。1965年,西北地震考察隊經過對嘉峪關斷層地震勘探,認為因歷經地層構造變動,地層受到擠壓,致有大斷層出現。

綜合地震、地質、水文及電法資料,肯定斷面近於直立。在嘉峪關以北,斷面略向西傾,斷層性質應為逆斷層。自黑山經嘉峪關城東側、蘭新鐵路線,東南至文殊山,長35公里,有嘉峪關斷層。斷層地面確切位置呈北西35°南東方向延展。斷層面傾向面大致為東北,傾角為48°,並在第四紀以前斷裂的基礎上繼續活動。”

根據有關部門統計,歷史上嘉峪關及其附近地區共發生中強以上破壞性地震46次。其中8級特大地震一次,7級以上地震4次,6級以上地震6次。

萬曆三十七年(1609 )6月11日夜,甘肅大地震,紅崖、清水等堡房倒屋塌,軍民被壓死者840 人。長城邊牆約870裡倒塌嚴重。肅州南山一帶有山體崩塌滑坡,常年奔湧的討賴河竟然絕流數日。此後,嘉峪關一代還多次發生地震,每次長城沿線軍民都損失慘重。

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本帶地震活動雖然具有明顯增強的趨勢,但有關部門根據構造類比原則和地震地質、地震活動及深部構造指標來判定,在未來的百年內嘉峪關斷層不具備發生八級以上地震的條件。

嘉峪關紀行:長城相伴的祁連山與戈壁灘

到了河西走廊除了祁連山,吸引大家的就是遼闊的戈壁灘。開車在茫茫戈壁行進,每隔一段不長的距離,就有一個黃土夯築的墩臺,高高的靜靜的矗立在大地上。有的地方還會有一段段連綿的黃土牆體,這就是長城和長城的墩臺。

明代建造的嘉峪關城,就橫臥於河西走廊的戈壁灘上。嘉峪關市轄區平面略呈平行四邊形,東西長而南北窄,地勢則西南高而東北低,自然坡度為13.3‰。嘉峪關各類地形都有,分別佔全市總面積的比例:山地約佔40%,平地砂磧約佔32%,盆地可耕地約佔28%,綠洲佔1.9%。

嘉峪關市海拔在1430米至2799米之間,大的環境地貌為戈壁形態。砂磧分佈於海拔1500—1800米之間,綠洲分佈於1430一1700米之間,境內地勢平坦,土地類型多樣。城市的中西部多為戈壁,東南、東北為被戈壁分割為點、塊、條、帶狀的綠洲。

嘉峪關市屬於溫帶大陸性荒漠氣候,降水遠遠小於蒸發,早晚和中午溫差很大,晝夜溫差更大,日溫差平均在10—15℃。年平均氣溫在6.7—7.7℃之間,最冷的時候是1月,最熱的時候是7月,年最高氣溫接近39℃,最低氣溫接近-32℃。根據考古發現,舊石器時期這一代出現過一個高溫期,年平均氣溫比現在高2-4℃。

這裡的風也多而且大,夏秋兩季多東南風,冬春兩季多西北風,年平均風速在2.5m/s。現在城裡的綠化多了,風吹的感覺也小了很多。我們考察長城,在郊外還是大風如舊。

紀曉嵐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名人,河北獻縣人。他是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深受乾隆帝的賞識。《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紀曉嵐因向即將被革職查辦的營私貪汙官員通風報信,而獲罪謫戊新疆烏魯木齊。

這年九月,紀曉嵐路過嘉峪關。乾隆三十六年(1771)二月,從烏魯木齊返京又再次途經嘉峪關。他在《閱微草堂筆記》第8卷中,記錄了幾段關於嘉峪關外的見聞。

“嘉峪關外有戈壁,徑一百二十里,皆積沙無寸土。惟居中一巨阜,名天生墩,戍卒守之。冬積冰,夏儲水,以供釋使之往來。初,威信公嶽公鍾琅西征時,疑此墩本一土山,為飛沙所沒,僅露其頂。既有山,必有水,發卒鑿之。穿至數十丈,忽持插者皆墮下。在穴上者俯聽之,聞風聲如雷吼。乃掇役。穴今已記,餘出塞時,彷彿尚見其遺蹟。”

“嘉峪關外,有闊石圖嶺,為哈密巴爾庫爾界。闊石圖。譯言碑也。有唐太宗時侯君集平高昌碑在山脊。守將砌以磚石,不使人讀。雲讀之則風雪立至,屢試皆不變。蓋山神木石有精,示怪異以要血食,理固有之。”

嘉峪關紀行:長城相伴的祁連山與戈壁灘

嘉峪關市的南面是祁連山,外郊四面都是荒涼的戈壁灘。站在深幽幽野茫茫的戈壁灘上,心中會升騰起一種蕭瑟蒼涼的感覺。嘉峪關外討賴河邊,滔滔討賴河乳白色的河水,是因為祁連雪山融化的水裹夾著山上乳色的山皮土。

漢代匈奴失去祁連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匈奴民謠唱出的那首淒涼的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漢匈雙方,都是在爭奪生存空間。在利益之爭的情況下,力量的強弱就是關鍵了,古今中外皆如此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