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的老師,比他早十年就想攪亂天下,卻連遭挫折而憂憤致死'

"

大漢帝國最後的餘暉——涼州名將皇甫嵩(6)

公元184年,皇甫嵩剿滅了三十萬黃巾,威震天下,一時之間,天下無人不為之側目。然而,當一個人的功績和威勢達到最巔峰的時刻,其實,也往往是這個人最危險的時刻。

正所謂“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皇甫嵩雖然是拯救漢帝國的大英雄,但,如若放到後世,面對著當朝皇帝昏庸朝廷腐敗不堪的局面,難免落得個嶽武穆一般冤死風波亭的下場。李牧、章邯、周亞夫一干名將的下場仍是歷歷在目,皇甫嵩真的就沒有“舉重兵,清君側,匡扶天下”的想法嗎?

"

大漢帝國最後的餘暉——涼州名將皇甫嵩(6)

公元184年,皇甫嵩剿滅了三十萬黃巾,威震天下,一時之間,天下無人不為之側目。然而,當一個人的功績和威勢達到最巔峰的時刻,其實,也往往是這個人最危險的時刻。

正所謂“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皇甫嵩雖然是拯救漢帝國的大英雄,但,如若放到後世,面對著當朝皇帝昏庸朝廷腐敗不堪的局面,難免落得個嶽武穆一般冤死風波亭的下場。李牧、章邯、周亞夫一干名將的下場仍是歷歷在目,皇甫嵩真的就沒有“舉重兵,清君側,匡扶天下”的想法嗎?

賈詡的老師,比他早十年就想攪亂天下,卻連遭挫折而憂憤致死

然而在事實上,這其實都壓根不用皇甫嵩自己去想,早已經有人替皇甫嵩想好了。

“嵩既破黃巾,威震天下,而朝政日亂,海內虛困。故信都令漢陽閻忠幹說嵩曰:“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不旋踵者,幾也。故聖人順時而動,智者因幾以發。今將軍曹難得之運,蹈易駭之機,而踐運不撫,臨機不發,將何以保大名乎?”

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有中央朝廷該如何制衡手握重兵的邊地將領。如果手段過於強硬,對邊地將領嚴防死守,不免如同宋朝一般軍隊孱弱不堪。但是放任不管,又不免如同唐朝一般,藩鎮割據,天下大亂。

有的時候並非將領有意要反,而是權勢達到頂點,就算君主沒有猜忌,手下之人卻也不甘平庸。尤其是陳橋兵變,如若趙匡胤想反,早就反了。但是,卻因為下屬一個個爭當開國功臣,直接將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所以,趙匡胤也只能是騎虎難下,順勢而為了。

"

大漢帝國最後的餘暉——涼州名將皇甫嵩(6)

公元184年,皇甫嵩剿滅了三十萬黃巾,威震天下,一時之間,天下無人不為之側目。然而,當一個人的功績和威勢達到最巔峰的時刻,其實,也往往是這個人最危險的時刻。

正所謂“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皇甫嵩雖然是拯救漢帝國的大英雄,但,如若放到後世,面對著當朝皇帝昏庸朝廷腐敗不堪的局面,難免落得個嶽武穆一般冤死風波亭的下場。李牧、章邯、周亞夫一干名將的下場仍是歷歷在目,皇甫嵩真的就沒有“舉重兵,清君側,匡扶天下”的想法嗎?

賈詡的老師,比他早十年就想攪亂天下,卻連遭挫折而憂憤致死

然而在事實上,這其實都壓根不用皇甫嵩自己去想,早已經有人替皇甫嵩想好了。

“嵩既破黃巾,威震天下,而朝政日亂,海內虛困。故信都令漢陽閻忠幹說嵩曰:“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不旋踵者,幾也。故聖人順時而動,智者因幾以發。今將軍曹難得之運,蹈易駭之機,而踐運不撫,臨機不發,將何以保大名乎?”

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有中央朝廷該如何制衡手握重兵的邊地將領。如果手段過於強硬,對邊地將領嚴防死守,不免如同宋朝一般軍隊孱弱不堪。但是放任不管,又不免如同唐朝一般,藩鎮割據,天下大亂。

有的時候並非將領有意要反,而是權勢達到頂點,就算君主沒有猜忌,手下之人卻也不甘平庸。尤其是陳橋兵變,如若趙匡胤想反,早就反了。但是,卻因為下屬一個個爭當開國功臣,直接將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所以,趙匡胤也只能是騎虎難下,順勢而為了。

賈詡的老師,比他早十年就想攪亂天下,卻連遭挫折而憂憤致死

而皇甫嵩,現在所要面臨的問題,卻也正是這個情況。皇甫嵩要想個辦法,到底要怎麼樣才能保全自己,不走章邯、周亞夫這些人的老路?

而就在這時候,這個信都令閻忠突然跳到皇甫嵩面前,開始對著皇甫嵩一頓口水轟炸。

上兩句就是“現在大好的機會就在眼前,你這個時候猶豫不決,簡直就是徒有虛名。”

皇甫嵩本來正在為了這件事頭疼,如今見到這個上來就開始噴自己的人,倒也願意聽聽這個人到底“有何高見”,故此皇甫嵩也沒用直接將閻忠趕出去,而是客客氣氣的回了句,“何謂也?”

閻忠聽到皇甫嵩沒有直接趕自己出去,而是願意聽自己的發言,不由得笑了。

“天道無親,百姓與能。今將軍受鉞於暮春,收功於末冬。兵動若神,謀不再計,摧強易於折枯,消堅甚於湯雪,旬月之間,神兵電埽,封屍刻石,南向以報,威德震本朝,風聲馳海外,雖湯、武之舉,未有高將軍者也。今身建不賞之功,體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

閻忠先是對著皇甫嵩拍了一頓馬屁,吹了吹了皇甫嵩大半年就滅了黃巾,十天半個月就鑄成“京觀”,震懾天下宵小。就算古代的聖賢也比不過皇甫嵩。接著,閻忠開始露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如今皇甫嵩展現出了無敵天下的軍事能力,高出天下人的德行,怎麼能繼續侍奉靈帝這個庸主呢?

"

大漢帝國最後的餘暉——涼州名將皇甫嵩(6)

公元184年,皇甫嵩剿滅了三十萬黃巾,威震天下,一時之間,天下無人不為之側目。然而,當一個人的功績和威勢達到最巔峰的時刻,其實,也往往是這個人最危險的時刻。

正所謂“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皇甫嵩雖然是拯救漢帝國的大英雄,但,如若放到後世,面對著當朝皇帝昏庸朝廷腐敗不堪的局面,難免落得個嶽武穆一般冤死風波亭的下場。李牧、章邯、周亞夫一干名將的下場仍是歷歷在目,皇甫嵩真的就沒有“舉重兵,清君側,匡扶天下”的想法嗎?

賈詡的老師,比他早十年就想攪亂天下,卻連遭挫折而憂憤致死

然而在事實上,這其實都壓根不用皇甫嵩自己去想,早已經有人替皇甫嵩想好了。

“嵩既破黃巾,威震天下,而朝政日亂,海內虛困。故信都令漢陽閻忠幹說嵩曰:“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不旋踵者,幾也。故聖人順時而動,智者因幾以發。今將軍曹難得之運,蹈易駭之機,而踐運不撫,臨機不發,將何以保大名乎?”

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有中央朝廷該如何制衡手握重兵的邊地將領。如果手段過於強硬,對邊地將領嚴防死守,不免如同宋朝一般軍隊孱弱不堪。但是放任不管,又不免如同唐朝一般,藩鎮割據,天下大亂。

有的時候並非將領有意要反,而是權勢達到頂點,就算君主沒有猜忌,手下之人卻也不甘平庸。尤其是陳橋兵變,如若趙匡胤想反,早就反了。但是,卻因為下屬一個個爭當開國功臣,直接將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所以,趙匡胤也只能是騎虎難下,順勢而為了。

賈詡的老師,比他早十年就想攪亂天下,卻連遭挫折而憂憤致死

而皇甫嵩,現在所要面臨的問題,卻也正是這個情況。皇甫嵩要想個辦法,到底要怎麼樣才能保全自己,不走章邯、周亞夫這些人的老路?

而就在這時候,這個信都令閻忠突然跳到皇甫嵩面前,開始對著皇甫嵩一頓口水轟炸。

上兩句就是“現在大好的機會就在眼前,你這個時候猶豫不決,簡直就是徒有虛名。”

皇甫嵩本來正在為了這件事頭疼,如今見到這個上來就開始噴自己的人,倒也願意聽聽這個人到底“有何高見”,故此皇甫嵩也沒用直接將閻忠趕出去,而是客客氣氣的回了句,“何謂也?”

閻忠聽到皇甫嵩沒有直接趕自己出去,而是願意聽自己的發言,不由得笑了。

“天道無親,百姓與能。今將軍受鉞於暮春,收功於末冬。兵動若神,謀不再計,摧強易於折枯,消堅甚於湯雪,旬月之間,神兵電埽,封屍刻石,南向以報,威德震本朝,風聲馳海外,雖湯、武之舉,未有高將軍者也。今身建不賞之功,體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

閻忠先是對著皇甫嵩拍了一頓馬屁,吹了吹了皇甫嵩大半年就滅了黃巾,十天半個月就鑄成“京觀”,震懾天下宵小。就算古代的聖賢也比不過皇甫嵩。接著,閻忠開始露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如今皇甫嵩展現出了無敵天下的軍事能力,高出天下人的德行,怎麼能繼續侍奉靈帝這個庸主呢?

賈詡的老師,比他早十年就想攪亂天下,卻連遭挫折而憂憤致死

圖:皇甫嵩

這段話,只要不是智力障礙者,都能聽出來這是要勸自己造反了。皇甫嵩一聽到這個話,心中立馬一沉。

依照皇甫嵩的性子,斷然不會造反。閻忠過來勸說皇甫嵩造反,可真是找錯人了。不過皇甫嵩還是那樣的人,深諳中庸之道,想要想辦法試探試探閻忠到底有沒有其他好辦法,故此也沒有直接把閻忠抓起來,也沒有讓閻忠滾蛋,卻是繼續開始裝傻充愣起來,“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

皇甫嵩之所以繼續跟閻忠在這裡周旋,乃是皇甫嵩想要看看閻忠有沒有什麼其他好辦法可以幫自己擺脫這種困境,至於造反,那是想都不用想,不可能的。

但是閻忠顯然會錯了意,以為皇甫嵩是真沒聽明白,或者是皇甫嵩還在優柔寡斷,舉棋不定。於是閻忠開始繼續加大力度,開始勸說。

“不然。昔韓信不忍一餐之遇,而棄三分之業,利劍已揣其喉,方發悔毒之嘆者,機失而謀乖地。今主上勢弱於劉、項,將軍權重於淮陰,指捴足以振風雲,叱吒可以興雷電。赫然奮發,因危抵頹,崇恩以綏先附,振武以臨後服,徵冀方之士,動七州之眾,羽檄先馳於前,大軍響振於後,蹈流漳河,飲馬孟津,誅閹官之罪,除群凶之積,雖僮兒可使奮拳以致力,女子可使褰裳以用命,況厲熊羆之卒,因迅風之勢哉!功業已就,天下已順,然後請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齊六合,南面稱制,移寶器於將興,推亡漢於已墜,實神機之至會,風發之良時也。夫既朽不雕,衰世難佐。若欲輔難佐之朝,雕朽敗之木,是猶逆阪走丸,迎風縱棹,豈雲易哉?且今豎宦群居,同惡如市,上命不行,權歸近習,昏主之下,難以久居,不賞之功,讒人側目,如不早圖,後悔無及。”

皇甫嵩聽著閻忠在這裡“胡說八道”,心中不由得一陣冷笑。說來說去,說了這麼長一段,總結到最後就是濃縮成兩個字“造反”!

閻忠先是以韓信猶豫不決,放棄三分天下,而一心幫助漢王劉邦滅了項羽,直到後來臨死的時候才後悔之事來勸說皇甫嵩。

一上來就先用典故開始嚇唬皇甫嵩,你現在這個地位、權勢,再加上手下全是精兵強將,如果不造反,遲早落得個韓信一般的下場。

"

大漢帝國最後的餘暉——涼州名將皇甫嵩(6)

公元184年,皇甫嵩剿滅了三十萬黃巾,威震天下,一時之間,天下無人不為之側目。然而,當一個人的功績和威勢達到最巔峰的時刻,其實,也往往是這個人最危險的時刻。

正所謂“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皇甫嵩雖然是拯救漢帝國的大英雄,但,如若放到後世,面對著當朝皇帝昏庸朝廷腐敗不堪的局面,難免落得個嶽武穆一般冤死風波亭的下場。李牧、章邯、周亞夫一干名將的下場仍是歷歷在目,皇甫嵩真的就沒有“舉重兵,清君側,匡扶天下”的想法嗎?

賈詡的老師,比他早十年就想攪亂天下,卻連遭挫折而憂憤致死

然而在事實上,這其實都壓根不用皇甫嵩自己去想,早已經有人替皇甫嵩想好了。

“嵩既破黃巾,威震天下,而朝政日亂,海內虛困。故信都令漢陽閻忠幹說嵩曰:“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不旋踵者,幾也。故聖人順時而動,智者因幾以發。今將軍曹難得之運,蹈易駭之機,而踐運不撫,臨機不發,將何以保大名乎?”

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有中央朝廷該如何制衡手握重兵的邊地將領。如果手段過於強硬,對邊地將領嚴防死守,不免如同宋朝一般軍隊孱弱不堪。但是放任不管,又不免如同唐朝一般,藩鎮割據,天下大亂。

有的時候並非將領有意要反,而是權勢達到頂點,就算君主沒有猜忌,手下之人卻也不甘平庸。尤其是陳橋兵變,如若趙匡胤想反,早就反了。但是,卻因為下屬一個個爭當開國功臣,直接將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所以,趙匡胤也只能是騎虎難下,順勢而為了。

賈詡的老師,比他早十年就想攪亂天下,卻連遭挫折而憂憤致死

而皇甫嵩,現在所要面臨的問題,卻也正是這個情況。皇甫嵩要想個辦法,到底要怎麼樣才能保全自己,不走章邯、周亞夫這些人的老路?

而就在這時候,這個信都令閻忠突然跳到皇甫嵩面前,開始對著皇甫嵩一頓口水轟炸。

上兩句就是“現在大好的機會就在眼前,你這個時候猶豫不決,簡直就是徒有虛名。”

皇甫嵩本來正在為了這件事頭疼,如今見到這個上來就開始噴自己的人,倒也願意聽聽這個人到底“有何高見”,故此皇甫嵩也沒用直接將閻忠趕出去,而是客客氣氣的回了句,“何謂也?”

閻忠聽到皇甫嵩沒有直接趕自己出去,而是願意聽自己的發言,不由得笑了。

“天道無親,百姓與能。今將軍受鉞於暮春,收功於末冬。兵動若神,謀不再計,摧強易於折枯,消堅甚於湯雪,旬月之間,神兵電埽,封屍刻石,南向以報,威德震本朝,風聲馳海外,雖湯、武之舉,未有高將軍者也。今身建不賞之功,體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

閻忠先是對著皇甫嵩拍了一頓馬屁,吹了吹了皇甫嵩大半年就滅了黃巾,十天半個月就鑄成“京觀”,震懾天下宵小。就算古代的聖賢也比不過皇甫嵩。接著,閻忠開始露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如今皇甫嵩展現出了無敵天下的軍事能力,高出天下人的德行,怎麼能繼續侍奉靈帝這個庸主呢?

賈詡的老師,比他早十年就想攪亂天下,卻連遭挫折而憂憤致死

圖:皇甫嵩

這段話,只要不是智力障礙者,都能聽出來這是要勸自己造反了。皇甫嵩一聽到這個話,心中立馬一沉。

依照皇甫嵩的性子,斷然不會造反。閻忠過來勸說皇甫嵩造反,可真是找錯人了。不過皇甫嵩還是那樣的人,深諳中庸之道,想要想辦法試探試探閻忠到底有沒有其他好辦法,故此也沒有直接把閻忠抓起來,也沒有讓閻忠滾蛋,卻是繼續開始裝傻充愣起來,“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

皇甫嵩之所以繼續跟閻忠在這裡周旋,乃是皇甫嵩想要看看閻忠有沒有什麼其他好辦法可以幫自己擺脫這種困境,至於造反,那是想都不用想,不可能的。

但是閻忠顯然會錯了意,以為皇甫嵩是真沒聽明白,或者是皇甫嵩還在優柔寡斷,舉棋不定。於是閻忠開始繼續加大力度,開始勸說。

“不然。昔韓信不忍一餐之遇,而棄三分之業,利劍已揣其喉,方發悔毒之嘆者,機失而謀乖地。今主上勢弱於劉、項,將軍權重於淮陰,指捴足以振風雲,叱吒可以興雷電。赫然奮發,因危抵頹,崇恩以綏先附,振武以臨後服,徵冀方之士,動七州之眾,羽檄先馳於前,大軍響振於後,蹈流漳河,飲馬孟津,誅閹官之罪,除群凶之積,雖僮兒可使奮拳以致力,女子可使褰裳以用命,況厲熊羆之卒,因迅風之勢哉!功業已就,天下已順,然後請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齊六合,南面稱制,移寶器於將興,推亡漢於已墜,實神機之至會,風發之良時也。夫既朽不雕,衰世難佐。若欲輔難佐之朝,雕朽敗之木,是猶逆阪走丸,迎風縱棹,豈雲易哉?且今豎宦群居,同惡如市,上命不行,權歸近習,昏主之下,難以久居,不賞之功,讒人側目,如不早圖,後悔無及。”

皇甫嵩聽著閻忠在這裡“胡說八道”,心中不由得一陣冷笑。說來說去,說了這麼長一段,總結到最後就是濃縮成兩個字“造反”!

閻忠先是以韓信猶豫不決,放棄三分天下,而一心幫助漢王劉邦滅了項羽,直到後來臨死的時候才後悔之事來勸說皇甫嵩。

一上來就先用典故開始嚇唬皇甫嵩,你現在這個地位、權勢,再加上手下全是精兵強將,如果不造反,遲早落得個韓信一般的下場。

賈詡的老師,比他早十年就想攪亂天下,卻連遭挫折而憂憤致死

接著又開始列舉皇甫嵩造反的好處,什麼舉大軍入駐帝都,清君側,殺閹官,正朝綱,便能真正匡扶天下,這幾句聽起來倒還有點為國為民的意思,可後面的“功業已就,天下已順,然後請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齊六合,南面稱制,移寶器於將興,推亡漢於已墜,實神機之至會,風發之良時也。”那就是直接勸說皇甫嵩造反,到時候能當個皇帝,自己說不定也有機會成個從龍之臣。

在閻忠看來,恐怕只要是功高蓋主,手握精兵強將,便可仗著自己實力強大,就能威逼朝廷,甚至直接是自己取而代之。

而這些人的想法,大致可以歸結為三類:第一類,寧教我負朝廷,休教朝廷負我。不造反那就是個死字,不如先下手為強。第二類,朝廷腐敗不堪,就應該起重兵入主中央,從而清君側,誅奸佞,振朝綱;第三類,朝廷已經是朽木不可雕,爛泥扶不上牆,天下已經到了不破不立的時候。自己應該“順天而為”,取而代之,建立新朝,從而福利更多的人。

然而,偏偏皇甫嵩根本不是這三類人。皇甫嵩其實沒有多大的雄心壯志,只要能保住自己,守護住皇甫家的榮耀,守護住大漢的江山,至於這些其他的東西,皇甫嵩也沒什麼追求。明哲保身,該退讓的時候,退一步,也沒什麼不好的……

皇甫嵩很清楚,黃巾起義之後的帝國,雖然已經殘破,但好歹中央權威依舊,天下也能勉強保持一個相對的和平,然而如若其起兵造反,那麼,縱然能夠成功,這天下,可不就又是遭受了一場黃巾之亂嗎?

"

大漢帝國最後的餘暉——涼州名將皇甫嵩(6)

公元184年,皇甫嵩剿滅了三十萬黃巾,威震天下,一時之間,天下無人不為之側目。然而,當一個人的功績和威勢達到最巔峰的時刻,其實,也往往是這個人最危險的時刻。

正所謂“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皇甫嵩雖然是拯救漢帝國的大英雄,但,如若放到後世,面對著當朝皇帝昏庸朝廷腐敗不堪的局面,難免落得個嶽武穆一般冤死風波亭的下場。李牧、章邯、周亞夫一干名將的下場仍是歷歷在目,皇甫嵩真的就沒有“舉重兵,清君側,匡扶天下”的想法嗎?

賈詡的老師,比他早十年就想攪亂天下,卻連遭挫折而憂憤致死

然而在事實上,這其實都壓根不用皇甫嵩自己去想,早已經有人替皇甫嵩想好了。

“嵩既破黃巾,威震天下,而朝政日亂,海內虛困。故信都令漢陽閻忠幹說嵩曰:“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不旋踵者,幾也。故聖人順時而動,智者因幾以發。今將軍曹難得之運,蹈易駭之機,而踐運不撫,臨機不發,將何以保大名乎?”

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有中央朝廷該如何制衡手握重兵的邊地將領。如果手段過於強硬,對邊地將領嚴防死守,不免如同宋朝一般軍隊孱弱不堪。但是放任不管,又不免如同唐朝一般,藩鎮割據,天下大亂。

有的時候並非將領有意要反,而是權勢達到頂點,就算君主沒有猜忌,手下之人卻也不甘平庸。尤其是陳橋兵變,如若趙匡胤想反,早就反了。但是,卻因為下屬一個個爭當開國功臣,直接將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所以,趙匡胤也只能是騎虎難下,順勢而為了。

賈詡的老師,比他早十年就想攪亂天下,卻連遭挫折而憂憤致死

而皇甫嵩,現在所要面臨的問題,卻也正是這個情況。皇甫嵩要想個辦法,到底要怎麼樣才能保全自己,不走章邯、周亞夫這些人的老路?

而就在這時候,這個信都令閻忠突然跳到皇甫嵩面前,開始對著皇甫嵩一頓口水轟炸。

上兩句就是“現在大好的機會就在眼前,你這個時候猶豫不決,簡直就是徒有虛名。”

皇甫嵩本來正在為了這件事頭疼,如今見到這個上來就開始噴自己的人,倒也願意聽聽這個人到底“有何高見”,故此皇甫嵩也沒用直接將閻忠趕出去,而是客客氣氣的回了句,“何謂也?”

閻忠聽到皇甫嵩沒有直接趕自己出去,而是願意聽自己的發言,不由得笑了。

“天道無親,百姓與能。今將軍受鉞於暮春,收功於末冬。兵動若神,謀不再計,摧強易於折枯,消堅甚於湯雪,旬月之間,神兵電埽,封屍刻石,南向以報,威德震本朝,風聲馳海外,雖湯、武之舉,未有高將軍者也。今身建不賞之功,體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

閻忠先是對著皇甫嵩拍了一頓馬屁,吹了吹了皇甫嵩大半年就滅了黃巾,十天半個月就鑄成“京觀”,震懾天下宵小。就算古代的聖賢也比不過皇甫嵩。接著,閻忠開始露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如今皇甫嵩展現出了無敵天下的軍事能力,高出天下人的德行,怎麼能繼續侍奉靈帝這個庸主呢?

賈詡的老師,比他早十年就想攪亂天下,卻連遭挫折而憂憤致死

圖:皇甫嵩

這段話,只要不是智力障礙者,都能聽出來這是要勸自己造反了。皇甫嵩一聽到這個話,心中立馬一沉。

依照皇甫嵩的性子,斷然不會造反。閻忠過來勸說皇甫嵩造反,可真是找錯人了。不過皇甫嵩還是那樣的人,深諳中庸之道,想要想辦法試探試探閻忠到底有沒有其他好辦法,故此也沒有直接把閻忠抓起來,也沒有讓閻忠滾蛋,卻是繼續開始裝傻充愣起來,“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

皇甫嵩之所以繼續跟閻忠在這裡周旋,乃是皇甫嵩想要看看閻忠有沒有什麼其他好辦法可以幫自己擺脫這種困境,至於造反,那是想都不用想,不可能的。

但是閻忠顯然會錯了意,以為皇甫嵩是真沒聽明白,或者是皇甫嵩還在優柔寡斷,舉棋不定。於是閻忠開始繼續加大力度,開始勸說。

“不然。昔韓信不忍一餐之遇,而棄三分之業,利劍已揣其喉,方發悔毒之嘆者,機失而謀乖地。今主上勢弱於劉、項,將軍權重於淮陰,指捴足以振風雲,叱吒可以興雷電。赫然奮發,因危抵頹,崇恩以綏先附,振武以臨後服,徵冀方之士,動七州之眾,羽檄先馳於前,大軍響振於後,蹈流漳河,飲馬孟津,誅閹官之罪,除群凶之積,雖僮兒可使奮拳以致力,女子可使褰裳以用命,況厲熊羆之卒,因迅風之勢哉!功業已就,天下已順,然後請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齊六合,南面稱制,移寶器於將興,推亡漢於已墜,實神機之至會,風發之良時也。夫既朽不雕,衰世難佐。若欲輔難佐之朝,雕朽敗之木,是猶逆阪走丸,迎風縱棹,豈雲易哉?且今豎宦群居,同惡如市,上命不行,權歸近習,昏主之下,難以久居,不賞之功,讒人側目,如不早圖,後悔無及。”

皇甫嵩聽著閻忠在這裡“胡說八道”,心中不由得一陣冷笑。說來說去,說了這麼長一段,總結到最後就是濃縮成兩個字“造反”!

閻忠先是以韓信猶豫不決,放棄三分天下,而一心幫助漢王劉邦滅了項羽,直到後來臨死的時候才後悔之事來勸說皇甫嵩。

一上來就先用典故開始嚇唬皇甫嵩,你現在這個地位、權勢,再加上手下全是精兵強將,如果不造反,遲早落得個韓信一般的下場。

賈詡的老師,比他早十年就想攪亂天下,卻連遭挫折而憂憤致死

接著又開始列舉皇甫嵩造反的好處,什麼舉大軍入駐帝都,清君側,殺閹官,正朝綱,便能真正匡扶天下,這幾句聽起來倒還有點為國為民的意思,可後面的“功業已就,天下已順,然後請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齊六合,南面稱制,移寶器於將興,推亡漢於已墜,實神機之至會,風發之良時也。”那就是直接勸說皇甫嵩造反,到時候能當個皇帝,自己說不定也有機會成個從龍之臣。

在閻忠看來,恐怕只要是功高蓋主,手握精兵強將,便可仗著自己實力強大,就能威逼朝廷,甚至直接是自己取而代之。

而這些人的想法,大致可以歸結為三類:第一類,寧教我負朝廷,休教朝廷負我。不造反那就是個死字,不如先下手為強。第二類,朝廷腐敗不堪,就應該起重兵入主中央,從而清君側,誅奸佞,振朝綱;第三類,朝廷已經是朽木不可雕,爛泥扶不上牆,天下已經到了不破不立的時候。自己應該“順天而為”,取而代之,建立新朝,從而福利更多的人。

然而,偏偏皇甫嵩根本不是這三類人。皇甫嵩其實沒有多大的雄心壯志,只要能保住自己,守護住皇甫家的榮耀,守護住大漢的江山,至於這些其他的東西,皇甫嵩也沒什麼追求。明哲保身,該退讓的時候,退一步,也沒什麼不好的……

皇甫嵩很清楚,黃巾起義之後的帝國,雖然已經殘破,但好歹中央權威依舊,天下也能勉強保持一個相對的和平,然而如若其起兵造反,那麼,縱然能夠成功,這天下,可不就又是遭受了一場黃巾之亂嗎?

賈詡的老師,比他早十年就想攪亂天下,卻連遭挫折而憂憤致死

為了這一切,個人的榮辱又算得了什麼?

於是皇甫嵩斷然拒絕閻忠,也打破了閻忠的幻想。閻忠只能灰溜溜的逃到涼州。後來被韓遂、馬騰起兵,脅迫他做叛軍首領,閻忠不願做傀儡,最終在憂憤中病逝。

不過這裡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閻忠在涼州的時候倒是對一個青年人十分看好,認為此人有張良、陳平之才。而此人也正是後來,勸李郭反攻長安,宛城磕掉曹操一顆牙,一封書信毀了馬超韓遂十餘萬聯軍的毒士賈詡。

"

大漢帝國最後的餘暉——涼州名將皇甫嵩(6)

公元184年,皇甫嵩剿滅了三十萬黃巾,威震天下,一時之間,天下無人不為之側目。然而,當一個人的功績和威勢達到最巔峰的時刻,其實,也往往是這個人最危險的時刻。

正所謂“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皇甫嵩雖然是拯救漢帝國的大英雄,但,如若放到後世,面對著當朝皇帝昏庸朝廷腐敗不堪的局面,難免落得個嶽武穆一般冤死風波亭的下場。李牧、章邯、周亞夫一干名將的下場仍是歷歷在目,皇甫嵩真的就沒有“舉重兵,清君側,匡扶天下”的想法嗎?

賈詡的老師,比他早十年就想攪亂天下,卻連遭挫折而憂憤致死

然而在事實上,這其實都壓根不用皇甫嵩自己去想,早已經有人替皇甫嵩想好了。

“嵩既破黃巾,威震天下,而朝政日亂,海內虛困。故信都令漢陽閻忠幹說嵩曰:“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不旋踵者,幾也。故聖人順時而動,智者因幾以發。今將軍曹難得之運,蹈易駭之機,而踐運不撫,臨機不發,將何以保大名乎?”

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有中央朝廷該如何制衡手握重兵的邊地將領。如果手段過於強硬,對邊地將領嚴防死守,不免如同宋朝一般軍隊孱弱不堪。但是放任不管,又不免如同唐朝一般,藩鎮割據,天下大亂。

有的時候並非將領有意要反,而是權勢達到頂點,就算君主沒有猜忌,手下之人卻也不甘平庸。尤其是陳橋兵變,如若趙匡胤想反,早就反了。但是,卻因為下屬一個個爭當開國功臣,直接將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所以,趙匡胤也只能是騎虎難下,順勢而為了。

賈詡的老師,比他早十年就想攪亂天下,卻連遭挫折而憂憤致死

而皇甫嵩,現在所要面臨的問題,卻也正是這個情況。皇甫嵩要想個辦法,到底要怎麼樣才能保全自己,不走章邯、周亞夫這些人的老路?

而就在這時候,這個信都令閻忠突然跳到皇甫嵩面前,開始對著皇甫嵩一頓口水轟炸。

上兩句就是“現在大好的機會就在眼前,你這個時候猶豫不決,簡直就是徒有虛名。”

皇甫嵩本來正在為了這件事頭疼,如今見到這個上來就開始噴自己的人,倒也願意聽聽這個人到底“有何高見”,故此皇甫嵩也沒用直接將閻忠趕出去,而是客客氣氣的回了句,“何謂也?”

閻忠聽到皇甫嵩沒有直接趕自己出去,而是願意聽自己的發言,不由得笑了。

“天道無親,百姓與能。今將軍受鉞於暮春,收功於末冬。兵動若神,謀不再計,摧強易於折枯,消堅甚於湯雪,旬月之間,神兵電埽,封屍刻石,南向以報,威德震本朝,風聲馳海外,雖湯、武之舉,未有高將軍者也。今身建不賞之功,體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

閻忠先是對著皇甫嵩拍了一頓馬屁,吹了吹了皇甫嵩大半年就滅了黃巾,十天半個月就鑄成“京觀”,震懾天下宵小。就算古代的聖賢也比不過皇甫嵩。接著,閻忠開始露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如今皇甫嵩展現出了無敵天下的軍事能力,高出天下人的德行,怎麼能繼續侍奉靈帝這個庸主呢?

賈詡的老師,比他早十年就想攪亂天下,卻連遭挫折而憂憤致死

圖:皇甫嵩

這段話,只要不是智力障礙者,都能聽出來這是要勸自己造反了。皇甫嵩一聽到這個話,心中立馬一沉。

依照皇甫嵩的性子,斷然不會造反。閻忠過來勸說皇甫嵩造反,可真是找錯人了。不過皇甫嵩還是那樣的人,深諳中庸之道,想要想辦法試探試探閻忠到底有沒有其他好辦法,故此也沒有直接把閻忠抓起來,也沒有讓閻忠滾蛋,卻是繼續開始裝傻充愣起來,“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

皇甫嵩之所以繼續跟閻忠在這裡周旋,乃是皇甫嵩想要看看閻忠有沒有什麼其他好辦法可以幫自己擺脫這種困境,至於造反,那是想都不用想,不可能的。

但是閻忠顯然會錯了意,以為皇甫嵩是真沒聽明白,或者是皇甫嵩還在優柔寡斷,舉棋不定。於是閻忠開始繼續加大力度,開始勸說。

“不然。昔韓信不忍一餐之遇,而棄三分之業,利劍已揣其喉,方發悔毒之嘆者,機失而謀乖地。今主上勢弱於劉、項,將軍權重於淮陰,指捴足以振風雲,叱吒可以興雷電。赫然奮發,因危抵頹,崇恩以綏先附,振武以臨後服,徵冀方之士,動七州之眾,羽檄先馳於前,大軍響振於後,蹈流漳河,飲馬孟津,誅閹官之罪,除群凶之積,雖僮兒可使奮拳以致力,女子可使褰裳以用命,況厲熊羆之卒,因迅風之勢哉!功業已就,天下已順,然後請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齊六合,南面稱制,移寶器於將興,推亡漢於已墜,實神機之至會,風發之良時也。夫既朽不雕,衰世難佐。若欲輔難佐之朝,雕朽敗之木,是猶逆阪走丸,迎風縱棹,豈雲易哉?且今豎宦群居,同惡如市,上命不行,權歸近習,昏主之下,難以久居,不賞之功,讒人側目,如不早圖,後悔無及。”

皇甫嵩聽著閻忠在這裡“胡說八道”,心中不由得一陣冷笑。說來說去,說了這麼長一段,總結到最後就是濃縮成兩個字“造反”!

閻忠先是以韓信猶豫不決,放棄三分天下,而一心幫助漢王劉邦滅了項羽,直到後來臨死的時候才後悔之事來勸說皇甫嵩。

一上來就先用典故開始嚇唬皇甫嵩,你現在這個地位、權勢,再加上手下全是精兵強將,如果不造反,遲早落得個韓信一般的下場。

賈詡的老師,比他早十年就想攪亂天下,卻連遭挫折而憂憤致死

接著又開始列舉皇甫嵩造反的好處,什麼舉大軍入駐帝都,清君側,殺閹官,正朝綱,便能真正匡扶天下,這幾句聽起來倒還有點為國為民的意思,可後面的“功業已就,天下已順,然後請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齊六合,南面稱制,移寶器於將興,推亡漢於已墜,實神機之至會,風發之良時也。”那就是直接勸說皇甫嵩造反,到時候能當個皇帝,自己說不定也有機會成個從龍之臣。

在閻忠看來,恐怕只要是功高蓋主,手握精兵強將,便可仗著自己實力強大,就能威逼朝廷,甚至直接是自己取而代之。

而這些人的想法,大致可以歸結為三類:第一類,寧教我負朝廷,休教朝廷負我。不造反那就是個死字,不如先下手為強。第二類,朝廷腐敗不堪,就應該起重兵入主中央,從而清君側,誅奸佞,振朝綱;第三類,朝廷已經是朽木不可雕,爛泥扶不上牆,天下已經到了不破不立的時候。自己應該“順天而為”,取而代之,建立新朝,從而福利更多的人。

然而,偏偏皇甫嵩根本不是這三類人。皇甫嵩其實沒有多大的雄心壯志,只要能保住自己,守護住皇甫家的榮耀,守護住大漢的江山,至於這些其他的東西,皇甫嵩也沒什麼追求。明哲保身,該退讓的時候,退一步,也沒什麼不好的……

皇甫嵩很清楚,黃巾起義之後的帝國,雖然已經殘破,但好歹中央權威依舊,天下也能勉強保持一個相對的和平,然而如若其起兵造反,那麼,縱然能夠成功,這天下,可不就又是遭受了一場黃巾之亂嗎?

賈詡的老師,比他早十年就想攪亂天下,卻連遭挫折而憂憤致死

為了這一切,個人的榮辱又算得了什麼?

於是皇甫嵩斷然拒絕閻忠,也打破了閻忠的幻想。閻忠只能灰溜溜的逃到涼州。後來被韓遂、馬騰起兵,脅迫他做叛軍首領,閻忠不願做傀儡,最終在憂憤中病逝。

不過這裡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閻忠在涼州的時候倒是對一個青年人十分看好,認為此人有張良、陳平之才。而此人也正是後來,勸李郭反攻長安,宛城磕掉曹操一顆牙,一封書信毀了馬超韓遂十餘萬聯軍的毒士賈詡。

賈詡的老師,比他早十年就想攪亂天下,卻連遭挫折而憂憤致死

圖:賈詡

閻忠喜歡到處勸人造反,而賈詡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麼看來,賈詡到還有可能是這個閻忠的門生。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舟郎才盡”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