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2019年3月30日晚八點檔,在央視一套播出的大型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中,來自河南省郟縣姚莊鄉小張莊村張布朗自然村的117歲老人張學禮,與年齡相差100歲的五位00後臺風少年團成員丁程鑫、馬嘉祺、宋亞軒、劉耀文、姚景元合唱蒙學經典《三字經》的場景,感動了電視機前的無數觀眾。


河南郟縣117歲老人,活出一部中國近現代史


主持人撒貝寧說:“老人最開心的就是看到今天,依然有這麼多年輕人,還在傳承他小時候念過的經典,這些經典一代一代,在支撐著一個民族的靈魂。”


文 | 樑永剛

張學禮是中國健康老人之最

2017年,河南省郟縣被評為“中國長壽之鄉”,目前全縣健在的百歲老人有62位,最年長的就是117歲的張學禮老人。

2019年1月3日至5日,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會學會健康長壽分會經過現場調查,認定張學禮老人是我國罕有的110歲以上健康男性老人,為中國健康老人之最。

2019年1月8日,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會學會健康長壽分會確認現年117歲的張學禮老人為中國健康長壽老人。


河南郟縣117歲老人,活出一部中國近現代史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會學會健康長壽分會證明函



張學禮老人一生都很勤儉,吃農家飯穿粗布衣,飲食清淡,淡泊名利。

老人很勤快,幹莊稼活侍弄牲口都是老把式,一直到臨近百歲,才在家人的勸阻下停止下地勞作。

地裡活兒不幹了,老人就在家裡落落掃掃,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總也閒不住。

如今,老人的生活基本上能夠自理,拄著柺杖能走路,一日三餐能端碗,耳不聾眼不花,聲音洪亮,思維清晰。

老人的生活很有規律,每天早上六、七點起床,起床後喝一杯茶,早飯吃兩個雞蛋、喝一杯豆奶,午飯、晚飯和家人吃一鍋飯,稀飯、饃、麵條、餃子,做啥吃啥,從不挑食,也不暴飲暴食。

老人還很喜歡喝茶。

郟縣姚莊鄉是個回族鄉,地下水資源豐富,富含鍶、鍺等40多種微量元素,被河南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鑑定為天然鍶型礦泉水,有“長壽水”之稱。

千百年來,前來飲茶者絡繹不絕,大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三蘇父子曾在此品茗賦詩,留下了“遂令色香味,一日備三絕”的讚歎。

早些年,老人經常到周邊的茶館喝喝茶,和老夥計們聊聊天。後來年過百歲,腿腳不靈便,就由獨自前往改為女婿用三輪車拉著他去茶館喝茶。

現如今,家人考慮到老人年歲已高,不讓他去茶館了,但是在家裡喝茶他一天也沒有斷過。

長壽不是成為“明星”的主因

但張學禮老人在郟縣遠近聞名,長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河南郟縣117歲老人,活出一部中國近現代史



張學禮老人出生於1902年1月7日(清朝光緒二十八年)。

1902年,很多人乍然一看可能對這個年份沒有什麼概念,但翻開中國近代史你會發現在這一年裡發生了許多改變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剛簽了一年;入侵中國的八國聯軍剛剛撤軍;慈禧太后和光緒返回了闊別一年多的紫禁城……

從清末一路走來的張學禮老人,經歷清末、民國、新中國幾段歷史,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有如此經歷的老人都是屈指可數。

117歲的老人是什麼樣?或許已經不認人,眼花視力差,趴到耳朵上說話也聽不清;或許臥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吃飯需要喂,走路靠輪椅……

但是,張學禮老人卻不是大家想象的老態龍鍾的樣子,仍然耳聰目明、身體健康,而且堅持讀書看報,提筆能寫毛筆字,熟練背誦《三字經》。

前不久,在熱心村民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張學禮老人的家。


河南郟縣117歲老人,活出一部中國近現代史



這是豫中平原鄉間極普通的一個農家小院,院子裡拾掇得很乾淨,顯示出這家主人的勤勞。走進院門,迎面看到影壁上掛著兩塊匾額,一塊上書“道德模範”,另一塊寫著“郟縣好人”,都是由郟縣相關部門頒發的。

“走恁遠路了,趕緊坐下歇歇,喝點茶”,坐在堂屋沙發上的張學禮老人看到有人來,面帶微笑打著招呼,洪亮的聲音聽上去根本不像是一位100多歲的老人。

他衣著乾淨整潔,蓄著白鬍子,紅光滿面,慈眉善目,用“鶴髮童顏”形容,一點不為過。

“我今年117歲了,戶口簿和身份證上都寫著哩!”當問及老人高壽,張學禮老人笑呵呵地說。


河南郟縣117歲老人,活出一部中國近現代史

張學禮老人的戶口本



張學禮老人的幼年時代,處在內憂外患、動盪不安的清末,當時他也曾蓄過長辮子,進入民國後就把辮子剪了。

雖說家境十分困難,但他的父親卻極其重視教育,省吃儉用,讓他得以進入私塾學堂唸書。

也正是這一段私塾的經歷,奠定了張學禮一生的做人基調。

幼時的張學禮聰穎好學,深知窮人家孩子讀書的不易,學習很是用功,幾年下來把《三字經》《詩經》《論語》《大學》等經典背得滾瓜爛熟,從四書五經中認識世界。

只是,隨著年齡增大,張學禮老人的記憶遠不如從前,之前能夠熟背的四書五經,都忘得差不多了,唯獨《三字經》爛熟於心。

時隔百年,張學禮老人之所以對《三字經》記憶猶新,是因為他一生都在按照《三字經》做人處世,《三字經》已經鐫刻在了他的骨血記憶之中。

在村人的眼中,張學禮老人是大家公認的老好人,德行好心態好脾氣好,為人寬厚,樂善好施,不斤斤計較,從來沒有埋怨過人,也沒有和人吵過一句嘴、紅過一次臉,別人開口找他幫忙,他從來沒有說過不字,總會忙前忙後,忘記吃飯是常有的事,因此在村中口碑極佳。


河南郟縣117歲老人,活出一部中國近現代史



有一年,村上要徵用張學禮老人三女兒家的一塊閒置宅基地建文化健身廣場,考慮到自家宅基地位置好,出路方便,況且自己有三個兒子,將來成家立業每人都要蓋一處房子,一開始他的三女兒說啥也不同意。

張學禮老人就給女兒講歷史上“舍小家顧大家”的故事,並結合自身的人生經歷勸告女兒“住在一方,靠在一邦”“吃虧是福”,讓她遇事不要光想自己的小家,要多考慮大家的利益。

老父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說,讓女兒解開了思想疙瘩,打消了顧慮,讓出了自己的宅基地,為全村人帶了個好頭,贏得了全村幹群的讚譽。

歷經百年傳承,《三字經》中弘揚的真善美已經轉化為他豁達樂觀、宅心仁厚、樂於助人、知足常樂的人生態度,或許這才是老人長壽的最大“祕訣”所在。

私塾經歷,除了讓張學禮認識了世界,還讓他練就了一手好毛筆字。


河南郟縣117歲老人,活出一部中國近現代史



百歲之前,過年時家裡的春聯都是老人親自書寫,不光給自家寫,還義務為村人寫。

老人古道熱腸,早些年村上人家遇到紅白大事有求他寫對聯的,他都來者不拒,不少時候還要搭上自家的紙張。

“現在的日子跟掉進蜜糖罐裡一樣甜”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張學禮老人已經走過了117年的風雨歷程,經歷了清末、民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見證了中國的百年滄桑鉅變,也把自己活成了一部厚重的中國近現代史。

張學禮老人24歲結婚,與妻子含辛茹苦撫養3個女兒長大成人。

二十多年前,他的老伴去世。如今,張學禮老人家中已是五世同堂,一大家子有六十多口人。

一直以來,老人都是和小女兒一起生活,女兒、女婿多年如一日精心侍奉父親,就連他們的3個兒子也對老人孝敬有加,曾多次被評為縣鄉道德模範家庭。


河南郟縣117歲老人,活出一部中國近現代史



早在四五年前,張學禮老人的左眼經常流淚,看不清東西,當時也沒在意,以為上火了,家人到附近藥店買點眼藥水滴了滴。

滴了幾天,症狀並沒有減輕,於是帶著老人去醫院檢查,被確診為白內障。在縣鄉民政部門的關心下,當地一家眼科醫院免費為老人做了手術,手術很成功,老人左眼的視力得以恢復。

張學禮老人很愛笑,談及現在的好生活,高興地合不攏嘴。

“如今的生活好得沒法說,吃不愁穿不愁,天天都跟過年一樣。逢年過節,縣裡鄉里的領導都拿著東西來看我,政府每月還發給我幾百塊養老錢,現在的日子跟掉進蜜糖罐裡一樣甜。”張學禮老人樂呵呵地說。

經歷過時局的動盪不安,戰火的硝煙瀰漫,年饉的忍飢挨餓,117歲的張學禮老人比任何人都珍惜滿足當下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樑永剛,男,1977年生,河南平頂山人,散文作品《風吹過村莊》2016年4月入圍首屆浩然文學獎,出版有散文隨筆集《愛到深處情自濃》,現供職於河南省平頂山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關注“豫記”微信公眾號,後臺回覆“轉載”。投稿請發送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