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被車撞後遭二次碾壓!不止冷漠,還有惡劣的公路生態

交通 法律 社會 中青評論 2017-06-09

一段發生於4月21日的車禍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顯示:一女子在過馬路時被撞倒地,但路人無一上前施救,結果女子再遭車輛碾壓身亡。

6月7日深夜,河南駐馬店市公安局通過其官方微博發佈通告證實,當事女子已身亡,此案系一起交通肇事逃逸事故。

視頻傳播後,公共討論聚焦於路人的冷漠。誠然,在女子被撞後的第一時間,如果有路人上前施救,引導後續車輛繞行,女子完全可能避免被二次碾壓。為什麼視頻畫面中十幾位路人都沒有施以援手,有待更詳細和準確的信息披露。不容忽視的另一個說法是:事故發生後曾有多名路人報警,但沒有人敢輕易移動傷者。

女子被車撞後遭二次碾壓!不止冷漠,還有惡劣的公路生態

然而,正如交通專業人士所分析的,事故責任要由兩位肇事司機承擔。我們更不能遺漏悲劇更重要的情境——女子是在斑馬線上被撞,也在斑馬線上被二次碾壓。

早先發布這段視頻的車評人袁啟聰就把問題歸結於“中國的公路生態”。機動車經過人行橫道(斑馬線)讓行,是常識和規範,也是司機的基本道德倫理。《道路交通安全法》明文規定: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

女子被車撞後遭二次碾壓!不止冷漠,還有惡劣的公路生態

看清楚了!即使斑馬線上沒有人,機動車也應當減速,如果斑馬線上有人經過,機動車應該直接停下。但在實際公路生態中,不管是老司機還是新手,習慣性地將法律規定降格遵守——看到斑馬線上有行人,能夠減速讓行就不錯了,至於看不到人甚至可能加速通過。駐馬店這起事故的視頻清楚地顯示,兩輛肇事車經過時根本沒有減速跡象。

據媒體報道和街景地圖對比,事發路段沒有設置交通信號燈,一些網友在評論中認為這也造成了安全隱患。首先應當承認,在當前的交通秩序下,紅綠燈比人體對司機更有約束力

女子被車撞後遭二次碾壓!不止冷漠,還有惡劣的公路生態

不少司機忌憚闖紅燈的處罰,卻絲毫不顧忌行人的通行需求。這種情形引發了道路交通管理設施的“加碼”現象。因為斑馬線形同虛設,交管部門不得不添設紅綠燈。有些幾百米長的道路有好幾個紅綠燈,這種做法看似方便行人,實則只是對公路生態的無奈妥協。設置了交通信號燈,紅燈一亮,不管有沒有人,車都要停下來。除非在人流密集的路段,行人有頻繁的通過需求,否則讓車輛在紅燈前空等,照樣不利於道路通暢。

國人前往社會道路文明素質高、交通秩序良好的國家旅行和生活後,感受到機動車司機的彬彬有禮,“車讓人”成為規則和習慣,回國以後產生不適感,恐怕是普遍情況。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面對惡劣的公路生態,奢談中國司機的整體文明素質一夜之間提高並不現實。一起起事故,一次次教訓,血與淚照樣沒改變一些人的駕駛習慣。大有司機仍然不懂作為公路上的強者要禮讓弱者,秉持“我開車我就是大爺”的思維。

女子被車撞後遭二次碾壓!不止冷漠,還有惡劣的公路生態

惡劣的公路生態是怎樣造成的?於很多司機而言,他們怕的不是交通規則的管,更不怕道路文明的道德約束,卻只怕法律法規的處罰。強力整治酒駕以後,喝酒不開車自然而然成了多數人的習慣;闖紅燈扣分處罰加重以後,老司機看到信號燈也變得慎重幾分。相信只要加大處罰力度,輔以有效的技術手段,同樣可以治好車輛過斑馬線不減速、不讓人的毛病。

女子被車撞後遭二次碾壓,血淋淋的教訓足以讓每一個道路交通的使用者反思:如果路人及時救援,阻止車禍的次生傷害,悲劇或許不至於如此慘烈;為從根本上規避事故、消除風險,面對惡劣的公路生態,誰都不能再保持“存在即合理”的態度。道路交通安全,從你我做起,更要從“沉痾用猛藥”的角度開展治理。

王鐘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