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珍檔|未曾失蹤的歷史現場 見證上清寺的百年滄桑

建築 黃葛樹 潘文華 嘉陵江 上游新聞 2017-05-09
重慶珍檔|未曾失蹤的歷史現場 見證上清寺的百年滄桑

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怡園。

重慶珍檔|未曾失蹤的歷史現場 見證上清寺的百年滄桑

飽經滄桑的羅馬柱。

說起上清寺,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山四路。可能有朋友要說了,這條街上的周公館、戴公館、潘文華公館以及桂園與特園,哪個重慶人不曉得?

五一期間,一個名為“百年上清寺”的影像展在中山四路王琦美術館開展,除展出了市民們熟悉的老照片外,還有許多鮮為人知卻至今有跡可尋的老建築與歷史遺蹟。老煉挑了幾處按圖索驥,尋訪過程真的充滿了驚喜。

羅馬柱

影像展上年代最久遠的照片是一張攝於清末的修女照。據資料顯示,1918年,加爾默羅女修會置地15畝,在曾家巖龍家灣修建加爾默羅女修會苦修院與教堂。1920年,重慶加爾默羅女修會成立。1951年前,歷任院長皆為外籍修女,1951年開始由中國修女萬席珍任院長。苦修院在1995年舊城改造時被完全拆除,旁邊的三德堂(天主教教堂)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拆除,原址上建起了今天的霧都賓館。如今,在曾家巖渝建村126號後面,還能看見幾根殘缺的羅馬柱。

在霧都賓館後的小巷子裡,先找到曾家巖小學,再從大門右側的院牆邊進入一個標有“關聖梯”三個大字的青磚大門,走下一坡近百步的石梯坎,便來到了“關聖梯”的下口,一個與上口幾乎一模一樣的青磚大門外是一個大的平臺。一位過路的老者告訴老煉,關聖廟就在平臺下方的巖壁上,要通過旁邊一個小區的停車場才能進入,“不過要初一、十五才開門。”

關於羅馬柱和渝建村126號,老者也不清楚,讓我們到關聖梯半坡上行靠左的一個院子裡去找找。於是一干人又折回關聖梯,進入那個下來時忽略了的院門。

院門上沒有門牌,裡面是一棟大約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住宅樓。院子裡沒有一個人,正在思忖著向誰打聽時,走在前面的一位美女突然驚叫:“在裡頭,在裡頭,羅馬柱在裡頭!”

原來,她說的裡頭,是住宅樓最裡面的崖壁,站在院子門口根本無法看到。這個看似像堡坎的崖壁,應該是原來教堂的一面外牆,有幾根柱頭鑲嵌在牆壁裡。而在正中位置,一根與牆壁分開的完整羅馬柱十分顯眼,與鑲嵌在牆壁裡的柱頭不同的是,這根柱頭頂端的裝飾,不是簡潔的愛奧尼克式,而是繁複的科林斯式。在牆壁上方,還有兩條橫向的裝飾花帶,上方為具有歐羅巴風格的花葉紋,下方為極具中國傳統風格的回字紋。

由於通道狹窄,光線十分幽暗,更強化了時光倒流的穿越感。

五星樓

鮮為人知的風景中,有一處老院子不得不說。它,就是人民小學的五星樓。

人民小學創建於1945年,原名晉冀魯豫軍區幹部子弟校,後隨劉鄧大軍南下重慶,改名為中共中央西南局人民小學。劉伯承元帥為學校命名並題寫校訓,賀龍元帥任學校首任董事長,鄧小平夫人卓琳女士任首任校長。

很多人逛中山四路時,都會在人民小學鑲嵌有五個五角星的大門前留影。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大門是前些年才建的,而它的原版,是位於校區後面山坡上的五星樓大門。

沿著學校大門左面的一條小馬路上坡,前行約200米右轉,就看到了修建於1952年的五星樓大門,大門前面有一個八字形的高臺,高臺的堡坎上長滿了茂密的藤蔓植物。大門前的牆壁上,有一塊渝中區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顯示,此地是原晉冀魯豫軍區幹部子弟學校的宿舍,大門的上方,鑲嵌有一大四小五顆五角星。

這裡像一個袖珍的甕城,院內小廣場兩邊,對稱排列著兩棟典型的蘇式建築,主樓為三層,每棟樓都有兩個四層高的門樓,入口上方呈弧形,時代感極強。整個大院的風格,讓人想起《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的軍區大院。

怡園

熟悉上清寺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在沒有嘉陵江大橋之前,道路兩邊的山是一個整體,後來,通往大橋的路將它一分為二。如今的東村,完整地保留了特園的兩棟老樓,而在對面的嘉陵橋西村,還保留了特園的部分建築,以及後來復建的達觀亭。

雖然嘉陵橋西村有許多近幾十年來新建的樓房,但整體風貌還是充分體現出重慶山地建築的特色。它的美是生活化的美——乾淨,整潔。漫步其間,既有黃葛樹濃蔭下古舊的石梯石欄杆讓人懷舊,又有臨江的觀景臺讓人抒懷,更有居民們安靜祥和的生活場景讓人感到溫馨。位於半山腰的一棟居民樓前,種滿了各種奇花異草,主人還在門口掛了一塊“卉園”的牌子,引得遊客駐足拍照。

如果你從上清寺市郵局大門旁進入嘉陵橋西村,可翻過整個山坡到達軌道三號線的牛角沱站旁。路口的怡園,將為上清寺懷舊之旅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這棟已有80年曆史的小洋樓,抗戰期間為宋子文公館,1945年底,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來華時也曾經下榻於此。1946年1月5日,周恩來與張群在怡園簽訂國共第一次停止軍事衝突協定。如今,它已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李煉 攝影報道

原標題:未曾失蹤的歷史現場 見證上清寺的百年滄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