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大石橋迷鎮山娘娘廟廟會

建築 彌勒菩薩 雕塑 泥塑 營口春秋 2017-05-14

營口大石橋迷鎮山娘娘廟廟會

營口地區的廟會活動由來已久,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為營口楞嚴寺廟會日、四月十八為大石橋迷鎮山娘娘廟廟會日、四月二十八為營口市天后行宮(西大廟)廟會日。今天是農曆四月十七,恰逢大石橋迷鎮山娘娘廟廟會首日,香客、遊人眾多,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下面就請跟隨“營口春秋”瞭解一下大石橋迷鎮山娘娘廟的來龍去脈。

營口大石橋迷鎮山娘娘廟廟會

迷鎮山在大石橋鎮西南2.5公里處,娘娘廟建在山頂上。

迷鎮山娘娘廟歷史悠久,但究竟建於哪朝哪代,無據可考。唯一作為依據的是後金天聰九年(1635)孟冬所立《敕建重修娘娘廟碑記》記載:“惟娘娘廟食茲土,蓋且有年,乃古剎也。”這說明早在此時之前娘娘廟就已經是座古寺了。

營口大石橋迷鎮山娘娘廟廟會

娘娘廟坐落在迷鎮山主峰,依山做基,就巖起宇,分前、中、後三層殿,巍然聳立。廟宇建築一律採用明清時建築方式,以仿製的秦磚、漢瓦為建築材料,木製結構,建築嚴謹精細,斗拱飛簷,雕樑畫棟,好生氣派。各殿建築同中有異,虛實相生。頭層殿又叫山門殿,在殿內的兩柱間橫架的木板上,有彌勒佛一尊,兩側有對聯一副。上聯是:“大肚能容,容人間難容之事”,下聯是:“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橫批是“皆大歡喜”。彌勒佛像背後半壁相隔處有韋馱站像一尊,武將打扮,身穿盔甲,手持金剛杵,面北而立,另有哼哈二將像立於兩邊。走出頭層殿後門,登過二十八級臺階,便進入中殿,又叫“天王殿”,內有神像數尊,都塑在1米高的神臺上,正中是釋迦牟尼,東面是觀世音,西面是地藏王,全是泥塑金身。東面靠神臺的山牆上,塑有1.5米高的十八羅漢像,行走立坐,姿態各異,喜怒哀樂,各顯表情,文雅粗獷,各具性格,漁樵耕讀,各有職司,洋溢著世人的特色。在羅漢像的後面,塑有2米高的“四大天王”像,意在“風調雨順”。天王像的左右各有鐘樓、鼓樓一座,玲瓏別緻,蔚為大觀。過了中殿,再登十八級臺階,就到了後殿,也就是娘娘殿,是全廟的主殿。殿內正中建有4尺高的神臺,臺上並列坐有三位娘娘(雲霄、碧霄、瓊霄)的金像。墨發金面,身批絲緞斗篷。靠東西兩牆分別有泥塑站像四尊,亦都姿態各異、表情不一。三層殿宇周圍套有2米多高的圍牆。牆以石為基,青磚拉帶,白灰抹面,以磚罩頂,十分雅緻。整個殿宇遠望好似帝王宮殿,近看如同鳳閣龍亭,既威嚴又壯觀。

如今,每逢四月十八廟會活動期間,迷鎮山娘娘廟都會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香客、遊人,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熱鬧非凡。

營口大石橋迷鎮山娘娘廟廟會

如果您對營口的歷史文化感興趣或是手中有相關資料,歡迎您投稿到營口市史志辦編輯的《營口春秋》期刊,與我們共同講述營口的歷史故事!

郵箱:[email protected]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營口春秋”,讓您足不出戶,動動手指就能瞭解營口的歷史文化。“營口春秋”───您身邊的圖書館。

微信號:yksszb-2012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