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世界公認的有四大古都,它們是:巴比倫、開羅、長安、君士坦丁堡;中國自己也有四大古都:西安(長安)、洛陽、南京、北京。

這些歷史悠悠的古都中,唯有北京,不但建都幾朝都是統一的泱泱大國,而且基本沒換地方,保持至今;更有一個別處少有的特點:這幾個朝代的當朝皇上分別是契丹、女真、蒙古、漢和滿等不同的民族。他們的宗教信仰、文化傳承乃至脾氣秉性都各不相同。這就使北京具有了民族大摻和的特點和包容性極強的性格。

她筆下的北京生動多情:聽樑思成弟子、高曉鬆母親講北京古建築

因此,這座城市裡的建築,也從深厚的歷史背景中生長出古雅的氣象與極具包容的特性。

在《北京古建築物語》這套書裡,作者張克群從建築入手,將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民間風物娓娓道來。讓讀者重新發現這座古老城市的新面貌。

她筆下的北京生動多情:聽樑思成弟子、高曉鬆母親講北京古建築

張克群被人熟知的身份是著名音樂人高曉鬆的母親,實際上,她作為建築大家樑思成的親傳弟子、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在建築領域自有專業建樹。

張克群深厚的學術素養和文化底蘊離不開其家學淵源、親友中名人輩出:父親張維,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母親陸士嘉,流體力學家、教育家,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校教授之一。舅公施今墨,北京四大名醫之一。

張克群回憶:高一暑假,大學組織教師和家屬去北戴河海邊避暑,自己正坐在沙灘上寫生,住在自家後不遠的樑思成先生跟她聊了起來,鼓勵她考清華大學建築系,稱“建築比工程多藝術,比藝術多工程”。後來張克群確實成為了建築學大家樑思成的學生。畢業後一直從事建築設計工作。

不同於世俗印象中建築工程師“嚴謹刻板”的形象,張克群性格樂觀,充滿生活情趣。高曉鬆說:

“記得媽媽領著年幼的我和妹妹在頤和園長廊仰著頭講每幅畫的意義,在每一座有對聯的古老房子前面讀那些抑揚頓挫的文字,在門廳迴廊間讓我們猜那些下馬石和拴馬樁的作用,並從那些靜止的物件開始講述無比生動的歷史。那些頹敗但深蘊的歷史告訴了我和妹妹世界之遼闊,人生之倏忽,而美之永恆。媽媽從小告訴我們的許多話裡,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其實詩就是你心靈的最遠處。在我和妹妹長大的這麼多年裡,我們分別走遍了世界,但都沒買過一尺房子。因為我們始終堅信詩與遠方才是我們的家園。”高曉鬆

這樣一個追求詩和遠方的建築師,退休後跑遍北京城裡和遠近郊區的大小村莊,寫下了這座城的建築,和她熱愛的北京。

她筆下的北京生動多情:聽樑思成弟子、高曉鬆母親講北京古建築

《北京古建築物語》內頁

她筆下的北京生動多情:聽樑思成弟子、高曉鬆母親講北京古建築

張克群“只為此生的建築情結”而寫就的《北京古建築物語》集結三本:《紅牆黃瓦》,說的是皇家建築;《晨鐘暮鼓》,講的是宗教建築;《八面來風》,說的是早期洋人在北京蓋的建築。

張克群有深厚的建築學功底,在書中卻沒有用晦澀深奧的學術詞語堆砌,而是用老北京的口吻把建築的背景、歷史用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親切又幽默,讓人手不釋卷。

張克群老師還親筆繪製了一百多幅圖片,更生動直觀還原出古建築的樣貌和結構。此外,這套書為了方便讀者閱讀,特意做成精裝小開本,便於隨身攜帶,與書一起走進北京古老的建築。

因此,這不僅僅是一套建築書,更是一套淵博有趣的文化讀本。

書中有歷史變遷,比如寫“法源寺”時,就寫了這座傳奇建築如何見證了由唐到宋、再到明清的風雲變化、王朝更迭:

“法源寺在宣武門外教子衚衕東,原名憫忠寺。它是北京城內歷史最悠久的寺廟。公元645年3月,唐太宗李世民不聽勸阻一意孤行御駕親征高句麗國,8 個月後損兵折將敗回國來。為悼念戰死他鄉的忠勇將士並撫慰家屬,可能也因為有點後悔吧,唐太宗打算建一座廟........北宋滅亡時宋欽宗趙桓被金兵俘獲,曾被關在寺內好幾天。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 年),宋朝遺臣謝疊山被抓到北京,拒不降元,在此絕食而亡...明崇禎三年(公元1630 年)8 月16 日,由於崇禎不辨忠奸,聽信清皇太極的反間計,竟將屢敗清軍忠心報國的46歲的儒將袁崇煥凌遲處死,頭顱被割下。袁崇煥的家人佘義士半夜冒死從刑場上偷回了他的首級,立即帶到憫忠寺,向寺廟的主持哭訴其主人的冤屈....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再次重修後改名法源寺並沿用至今。”

書中有民間風物,北京的一橋一牆、隨處可見的石獅子和瓦片,都可能包含有趣的知識和傳說。

“盧溝橋始建於金代,具體來說是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9 年),距今已有820 多年的歷史啦。它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因為這段永定河裡長滿了蘆葦,橋就跟著河溝的名字,起了個盧溝橋......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經溜達到這裡來,估計那天有月亮,那連綿的拱殼,那清澈的倒影,再加上數不清的獅子,立即把小馬醉倒。他在他的遊記中盛讚盧溝橋道:“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當然啦,他們老外,按慈禧老佛爺講話,是化外之民,那會兒見過什麼呀!中國的好橋多得是。趙州橋,見過嗎?不過在北京附近,盧溝橋應該算是最傑出的了...為排水和美觀,橋面坡度約為8%,上面鋪著當時最耐久的材料——石板。石頭橋欄板和石頭柱子基本是金代原物。我數了數,北面的石柱有140 根,南面卻有141 根,不知為什麼不相等。盧溝橋最大的特點是兩側石雕欄杆上有498 只妙趣橫生、形態各異的石獅(20 世紀90 年代,原被雷擊損失的3 只石獅得到了修復,石獅總數成為501 只)。其實連大獅子帶小獅子帶母獅子肚子裡懷的,那就真是“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啦!1937 年7 月7 號之前,橋西頭歸日本人佔著,橋東頭的宛平城歸國軍第二十九軍把守。7 月7 號這一天,日本鬼子藉口丟了一個兵,非要過橋來找。二十九軍不幹,這才有了盧溝橋畔第一聲抗日的槍聲,也才有了史稱“盧溝橋事變”的事件......如果你去那裡旅遊,可以在城牆上找找,宛平城的城牆上至今還留著累累彈痕。”
她筆下的北京生動多情:聽樑思成弟子、高曉鬆母親講北京古建築

當然,也有野史軼事,比如張克群老師寫故宮的時候,就講了這一段故事:

“從虛的來看,中國人蓋房子,大到皇宮,小到百姓私宅墳地,無不重視風水。好的風水要背山面水,即使沒有真山真水,也要造它一個出來,才顯得平安吉祥,住著踏實。明代故宮在建設之前,城中原有的元代皇宮已被摧毀,所有的瓦礫都堆在了其主要建築延春閣的頭上,形成了一座搬不走的大山。聰明的設計者索性拿它當了新皇宮北山的基礎,再把挖護城河挖出來的100 萬立方米的土往上這麼一堆,挺好的一座山就有了,這就是景山。至於水就好辦了,在幾座重要的建築如天安門之南、午門之北挖了溝,再從筒子河裡引來水,2000 米長的河彎彎曲曲地在故宮裡一流,這就是玉帶河。河上架了大小20 座橋,既美觀又溼潤了空氣,還可以用做排雨水的明溝,真是一舉四得。
她筆下的北京生動多情:聽樑思成弟子、高曉鬆母親講北京古建築
這條河還有一個用處。說有一次乾隆和紀曉嵐在宮裡散步,走到玉帶河邊。乾隆靈機一動,想要給這個聰明過人的臣子出點難題,就對紀曉嵐說:“愛卿,昨日一妃子給我生了個孩子,朕命你以此為題寫首詩。”紀曉嵐也沒問問性別張口便給:“吾皇昨日降金龍,”乾隆搖搖頭說:“是個女孩子。”紀曉嵐偷偷一吐舌頭接道:“化作嫦娥下九重;”乾隆雙手一攤:“生下來就死啦。”紀曉嵐喲了一聲:“料得人間留不住,”皇上說:“扔在玉帶河裡了。”曉嵐道:“翻身落入九龍宮。”是否這條河還可當做水葬之處,也未可知。”

考察歷史古籍,採集民間傳說、運用建築知識專業分析...張克群花了10餘年時間完成了這套《北京古建築物語》,將這些浸染了歷史風韻的古建築呈現在我們面前,講述自身的風風雨雨。

她筆下的北京生動多情:聽樑思成弟子、高曉鬆母親講北京古建築

張克群在《北京古建築物語》的“跋:我的北京”中說:

“常常不明白我算不算是老北京。說不算吧,我確實在北京從4 歲長到60 幾歲,如果繼續活著(這種可能性極大),以後的日子恐怕也多數在北京過。以活到84 歲計,在北京陸陸續續待80 年,還不算“老”嗎?說算吧,我不是在北京出生的。論起“生與斯,長於斯”,就有點兒底氣不足。加之我生活的地域既不在北京城裡,也不在北京鄉下,而是在一個不城不鄉的地方——清華大學裡。對北京城裡的好多物事兒,就不大瞭解。雖然不夠純粹,但我還是愛以北京人自居。我愛北京的一切:那如詩如畫的風景、那四季分明的氣候、那宏大氣派的建築。更愛北京人的一切:帶些兒化的口音、苦中作樂的脾氣、南北兼收的吃食。”

張克群在德國留學,長居美國...正是這種多元的成長環境和身份認同,使她能用更多的角度去解讀建築,對各類文化也隨手拈來,行文之中,即有“老北京”的熱情與颯氣,又有一定的距離感,並不侷限於建築本身,而是通過建築,看歷史,看人物,看文化。

她筆下的北京生動多情:聽樑思成弟子、高曉鬆母親講北京古建築

張克群說,“北京的建築明晃晃地戳在路旁,北京的長城彎曲曲地盤在山上,以其雄偉、華麗、端莊、氣派,吸引著各地的人,也感動著北京人自己。這其中必有它的道理。看完這本書,也許你能對它的原因品出一兩分來。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畢竟,當我們走在鼓樓紅牆外的桃花下,走在波光粼粼的後海邊,走在大雪紛飛的故宮裡,不僅是為景緻本身的美而感動,更是為了千年歷史風霜與古城中流傳的故事而感動。

不妨跟張老師走進北京古建築的世界,這裡不止是“詩和遠方”的出處,還收藏著一座古城數百年的沉浮。

她筆下的北京生動多情:聽樑思成弟子、高曉鬆母親講北京古建築
她筆下的北京生動多情:聽樑思成弟子、高曉鬆母親講北京古建築
她筆下的北京生動多情:聽樑思成弟子、高曉鬆母親講北京古建築

END

文/張叢,妍書

編/妍書

配圖©攝圖網

內文圖、資料/《北京古建築物語》


推 薦 閱 讀

她筆下的北京生動多情:聽樑思成弟子、高曉鬆母親講北京古建築

《北京古建築物語》(套裝三種)

世家出身的張克群眼中的老北京是怎樣的?140處北京古建築為什麼如此與眾不同?千年古建築背後有哪些人?那些事?且聽建築大家樑思成先生親傳弟子張克群為您解說。

瞭解更多,點擊閱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