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寶鏡村:瑤山中的建築藝術寶庫'

"

凌翔

"

凌翔

江華寶鏡村:瑤山中的建築藝術寶庫

曾憲華 攝

在江華瑤族自治縣中部,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脈,名為勾掛嶺,嶺東有黃、唐、劉、黎、何姓五大家族。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五大家族之首——何氏寶鏡村。

寶鏡村原名竹元村,因村口水塘漾碧盈盈,猶如明鏡,故取名寶鏡。

據家譜記載,寶鏡何氏祖籍江西省泰和縣鵝頸塘村,明正德年間,先祖被朝廷派往道州為官,舉家南遷。清順治七年,先祖何應棋在玳瑁山下建造老堂屋,定居江華。

村內除老堂屋外,保留著新屋、下新屋、大新屋、圍姊地等幾處大院。進入村子,首先要經過一八字門樓,這種門樓通常只有家族中的達官顯貴才能建造,否則就是僭越。

據《何氏家譜》記載,清朝以來進士多達10餘人,文官最高者為正四品的何步庭,武官最高者為正三品的何嘉義。

門樓處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大門約齊腰處,左右各有一外小內寬孔洞。因當時社會動盪,局勢混亂,匪患眾多,為保護家族財富不受損害,村落的防禦顯得格外重要,而這兩個孔洞,就是起到瞭望觀察和射擊作用,構成了寶鏡村的外圍防禦體系。

新屋自1837年開始備料,花費5年時間,1842年正式破土動工,歷時數年才得以竣工,形成了現在“三堂九井十八廳,走馬吊樓月晒西”的格局。建築群坐南朝北,由中軸線上的三進堂屋和左右兩側廂房以及後院組成。建築主體結構採用穿鬥式屋架,四周用磚牆圍合,牆基用大塊麻石砌築,不僅堅固防潮,而且嚴絲合縫美觀大方。

新屋主入口處有一座造型優美、保存完好的門樓,鰲魚角樑栩栩如生。進入院落後的第一進天井處,左右各擺放一組石制銀錠型的汀石踏步。男性步履較大,故石錠橫放;另一側便於古代裹腳的婦女及孩童行走,因而豎放,減少間距。

"

凌翔

江華寶鏡村:瑤山中的建築藝術寶庫

曾憲華 攝

在江華瑤族自治縣中部,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脈,名為勾掛嶺,嶺東有黃、唐、劉、黎、何姓五大家族。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五大家族之首——何氏寶鏡村。

寶鏡村原名竹元村,因村口水塘漾碧盈盈,猶如明鏡,故取名寶鏡。

據家譜記載,寶鏡何氏祖籍江西省泰和縣鵝頸塘村,明正德年間,先祖被朝廷派往道州為官,舉家南遷。清順治七年,先祖何應棋在玳瑁山下建造老堂屋,定居江華。

村內除老堂屋外,保留著新屋、下新屋、大新屋、圍姊地等幾處大院。進入村子,首先要經過一八字門樓,這種門樓通常只有家族中的達官顯貴才能建造,否則就是僭越。

據《何氏家譜》記載,清朝以來進士多達10餘人,文官最高者為正四品的何步庭,武官最高者為正三品的何嘉義。

門樓處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大門約齊腰處,左右各有一外小內寬孔洞。因當時社會動盪,局勢混亂,匪患眾多,為保護家族財富不受損害,村落的防禦顯得格外重要,而這兩個孔洞,就是起到瞭望觀察和射擊作用,構成了寶鏡村的外圍防禦體系。

新屋自1837年開始備料,花費5年時間,1842年正式破土動工,歷時數年才得以竣工,形成了現在“三堂九井十八廳,走馬吊樓月晒西”的格局。建築群坐南朝北,由中軸線上的三進堂屋和左右兩側廂房以及後院組成。建築主體結構採用穿鬥式屋架,四周用磚牆圍合,牆基用大塊麻石砌築,不僅堅固防潮,而且嚴絲合縫美觀大方。

新屋主入口處有一座造型優美、保存完好的門樓,鰲魚角樑栩栩如生。進入院落後的第一進天井處,左右各擺放一組石制銀錠型的汀石踏步。男性步履較大,故石錠橫放;另一側便於古代裹腳的婦女及孩童行走,因而豎放,減少間距。

江華寶鏡村:瑤山中的建築藝術寶庫

潘華 攝

新屋除了石刻工藝外,還有不少精美的木製雕刻,三進堂屋的屋架還有著動人傳說,例如梅花樹上的喜鵲取“喜上眉梢”之意;猴子騎坐在馬上暗含“馬上封侯”,還有“麟吐玉書”“步步高昇”等豐富的寓意。

如果不是熱心村民的指引,你一定不會想到,當年鄧小平帶領的紅七軍團曾留宿寶鏡多日。據村內老人回憶,鄧小平當時就是居住在最後一進堂屋處,指揮紅七軍休整待命。新屋最後一進院落在古代,外人是不能進入的,這是何氏小姐和丫鬟居住的場所。繡樓分上下兩層,下面為丫鬟住所,上面為小姐閨房。緊鄰繡樓的西側,是寶鏡最有名氣的“走馬吊樓”。這一處長長的建築其實是何家的長工住所,共有14間,下面用來飼養馬匹,木製樓板上面就是長工們的大通鋪。據統計,該樓是現存湖南地區體量最大的雜屋類建築,其在使用功能上吸收了瑤族吊腳樓建築的設計理念,整體堅固而實用。改革開放後,海燕電影製片廠和瀟湘電影製片廠都曾來寶鏡取景拍電影,當時,演員和工作人員都住在這裡。

說到寶鏡古村的建築群,有一個人不得不提:第八代祖何瓚公。何瓚公育有三子:長子何育鬆、次子何育柏、三子何育慄。為使家族繁衍壯大,分家之時,老堂屋由次子何育柏主力,長子和三子各建新房。門樓北側的下新屋,就是長子何育鬆所建。而緊鄰門樓的新屋,則由何氏第九代、第十代先祖何育慄、何步月、何步庭父子三人共同修建。

何育慄進士出身,辭官歸隱後致力於家族教育事業,興辦“底書坊”。村口現在的荷花池原為公租田,所得費用均用於教育族中子弟。現在,村口左右兩側還保留文武書房各一處。

何育慄育有二子:長子何步月、次子何步庭。何步庭則常年在外為官,官至福建漳州府知府。步月公則一心學問,從未外出為官,育三子:長子何嘉仁秀才出身,曾就讀於嶽麓書院;次子何嘉義,正三品武官,時值中法戰爭之際,主持軍務的廣西巡撫徐延旭和朝廷軍機大臣李鴻章都是主持妥協的投降派,不許抵抗,而作為廣西巡檢的何嘉義堅決主戰,在戰爭爆發前夕,嘉義公遭人暗殺,出師未捷身先死,時年僅33歲;三子何嘉禮為吉安府典史。

作為勾掛嶺東麓的名門望族,寶鏡村家族成員眾多、家底豐厚,沿著玳瑁山山腳分佈數座炮樓,如今僅剩一座明遠樓,講述著昔日的輝煌。方形的明遠樓位於大新屋後側,是寶鏡村的最高點,有三層高。明遠樓採用攢尖頂形式,正面開有四扇窗戶,中間大書“明遠樓”三字,暗含何氏族人讀書明志之意。樓體四周有內寬外窄的槍眼多達27處,這些槍眼在和平時起到防火、防盜的作用,戰亂時就是佔領最高點,形成一道堅不可摧的軍事防禦體系。因此,在太平軍過境江華時,圍困全村三天也無法攻入。同時,明遠樓也是遠眺村北“松林淡月”景色的不二之選。

出了“松林淡月”,就是何氏祠堂所在地。這座始建於民國五年的家廟是由大門、過廳和中堂組成的三進兩院落。大門門框採用青石建造,最為精彩的當屬門樑上雕刻的獅子戲球。過廳雕刻細膩,無論前廊上的穿插枋,還是屋架部分,都雕刻有龍、麒麟、梅花鹿、喜鵲等吉祥動物。過廳於中堂之間還做有罩亭,上裝飾八角藻井,一方面起到裝飾作用,另一方面族人在祭拜的過程中,起到聚音、擴音的效果。最後一進的中堂,保留著完整的木製牌位臺,空蕩蕩的神臺似乎在述說著往昔的家族輝煌。

寶鏡村無疑是散落於永州大地上的一顆明珠,而她的美,需要身臨其境去感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