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鄉村遊:郟縣有個罕見村級古寨牆,號稱中原第一紅石古寨

建築 寨河 汝河 同治 華哥找鋪 華哥找鋪 2017-09-04

臨灃寨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堂街鎮,該鎮地質資源豐富。處域東高西低,包括平、沙、山、崗、窪五種地形。曾列入《名山記》的紫雲山一峰秀出,紫雲環繞,山林疊翠,山泉叮咚,“紫雲晴雪”被列為郟縣八大景之首。

臨灃寨被專家譽為中原第一紅石古寨, 始建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迄今已有143年的歷史,被譽為“中原第一紅石古寨”、“古村寨博物館”,有“汝河南岸第一府”之稱。

臨灃寨坐落在碧波盪漾的北汝河畔,發源於香山的利溥、灃溪兩水分別從寨東寨西流過,流向北汝河。整個村落被一種淺紅色條石砌築的寨牆緊緊圍著,圍長約1100米、高6米多的寨牆上有城垛800個。故當地人又稱臨灃寨叫“紅石寨”或“紅石古寨”。

由臨灃寨通往村外的是東、西、南三個寨門,其中西寨門取名“臨灃”,東寨門取名“溥濱”,意為此寨瀕臨灃溪、利溥兩水。東、西寨門由木板鑲鐵皮製成,至今仍保存完好,其上“同治元年”四字清晰可辨;南寨門毀壞較重,只剩半個門洞。

臨灃寨為一窪地型古村落,周圍千畝蘆葦、百畝竹園。楊柳河、北汝河繞寨而過,終年綠水長流。臨灃寨的窪地聚落、古寨牆、古寨河、明清時期古民居、宗祠、關帝廟融為一體,成為中原民居文化中一塊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寨內現有159戶人家,600多口人,其中朱姓人口占90%。寨內還有較為完整的清代四合院、三合院20多座,清代民居近400間。這些建築既有中原農村特有的以磚、石為主體的高大深邃,也有南方以木格子門窗為裝飾的小巧玲瓏。一些古老的宅院用多層弧形石板作為門洞的拱頂,每層石板上都雕有圖案,十分美觀。

河南鄉村遊:郟縣有個罕見村級古寨牆,號稱中原第一紅石古寨

臨灃寨因紅石而得名,是全國罕見的保存完好的古寨,是國家文物局公佈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它有雄偉的紅石寨城牆、潺潺的護寨河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宅。

河南鄉村遊:郟縣有個罕見村級古寨牆,號稱中原第一紅石古寨

臨灃寨坐落在碧波盪漾的北汝河畔,整個村落被一種淺紅色條石砌築的寨牆緊緊圍著,圍長約1100米、高6米多的寨牆上有城垛800個。

河南鄉村遊:郟縣有個罕見村級古寨牆,號稱中原第一紅石古寨

臨灃寨為一窪地型古村落,周圍千畝蘆葦、百畝竹園。楊柳河、北汝河繞寨而過,終年綠水長流。

河南鄉村遊:郟縣有個罕見村級古寨牆,號稱中原第一紅石古寨

臨灃寨的窪地聚落、古寨牆、古寨河、明清時期古民居、宗祠、關帝廟融為一體,成為中原民居文化中一塊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臨灃寨共有3個寨門,按八卦的三個方向設置,其中西北門因臨灃溪而取名“臨灃”,這也正是今天臨灃寨寨名的由來,寨門上方紅石匾上有楷書“臨灃”二字,下邊兩扇榆木大門上包的鐵皮已鏽跡斑斑,鐵皮上“同治元年”、“歲在壬戍”的字樣仍清晰可辨;正方向的南門叫“來曛”門,取自《詩經》“曛風南來”一句;東南門叫“溥(柏)濱”門,取自“利溥渠之濱”之意。

臨灃寨的每個寨門上都有滅火水槽,還有用於對外射擊的高低不等的槍眼。寨門外邊均有兩道防洪閘門和向寨外排水的暗道,設計精巧,防守自如,使人不得不歎服100多年前臨灃寨人的智慧。臨灃寨寨牆外是繞寨一週長達1500米的護寨河,據說當年與寨牆同時完工的護寨河寬15米、深4米,而今的護寨河寬仍有10米左右,深約2米。臨灃寨南門一側,灃溪潺潺匯入護寨河,與紅石寨牆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古建築專家到臨灃寨考察後認為:“臨灃寨民居建築從明至清,在時代上沒有缺環。它們集中地出現在一個村落中,這在中國實屬罕見。在北京城裡現存的9999座古代建築中只有一間半是明代民居,想不到臨灃寨居然有3間。臨灃寨填補了中國古建築在村寨方面的空白。”

新中國成立後,各地開始拆除古寨牆,其中郟縣拆除100多座古寨牆,唯有臨灃寨倖存下來。原因是臨灃寨處兩河交界處,地勢低窪,極易發生洪澇災害,當年就在準備拆除臨灃寨古寨牆時,洪水圍困寨牆數米高而寨內安然無恙,出於防汛需要,臨灃寨古寨牆保存了下來,臨灃寨古寨才因此成為全國罕見的保存完好的村級古寨牆。

▲地址:河南省平頂山郟縣堂街鎮境內

▲特色景點:朱家大院、古寨牆

▲簡介:有“中原第一紅石古寨”之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