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鴻觀察│江浩:舊城“微改造”,尋找文化之魂,探索改造之策

建築 城市更新產業發展中心 2017-05-14

《房地產導刊》專訪廣州現代城市更新產業發展中心執行院長江浩。

主題:舊城“微改造”

十里荔枝灣,千年西關情。

想要領略道地的廣府文化精髓,又豈能錯過地處西關腹地的荔枝灣。四月的廣州,正是滿城新綠、繁花似錦。如詩似畫的荔枝灣湧旁,一座由老舊建築改造的復古咖啡館裡,筆者再次見到了百忙之中的江浩。

致力城市更新,助力產業發展,作為廣州現代城市更新產業發展中心和天鴻智庫(GRID)的執行院長,江浩在廣州規劃管理,城市改造和產業發展領域從業二十五年,參與過大批項目開發建設和產業引入工作,對廣州這座城市有著深厚情懷。

多年來,他和團隊專注於城市更新和產業發展項目,大量參與改造類項目策劃和運營,積累了豐富的本土經驗,摸索和建立了一套改造實施路徑和數據庫,尤其是針對深厚歷史文化積澱的老舊城區改造,從尋找文化靈魂到探索改造策略,見解獨到。在老城區更新改造過程中,除了重點關注城市文化肌理保護和文商旅互動之外,他們更深刻地體會到改善生活環境,完善公建配套,產業增效提質對於老舊城區改造的必要性。

近一兩年來,隨著廣州城市更新之風越刮越猛,江浩和他的團隊也變得愈發忙碌。“‘微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主流形態”,在他看來,“只要承認改造是改良,不是‘革命’,舊城微改造就具有必然性”。從荔枝灣湧的揭蓋復湧,到恩寧路改造引發的爭議,再到泮塘五約微改造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我們的話題圍繞廣州城市更新微改造展開。

“微改造雖然面子形態改變不大,但內容要做到很精彩”,要實現“對現有的尊重、對文化的挖掘、對建築的活化,以及文商旅的互動”,他一再強調,只有真正找到老城之“魂”,輔以現代設計理念和人文關懷,微改造才能做好。文化有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讓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相喜相融。

天鴻觀察│江浩:舊城“微改造”,尋找文化之魂,探索改造之策

江浩:

微改造,是相對於“大”改造而言,核心就整治改造,不大拆大建,是屬於包括舊城、舊村、舊 廠房在內的“三舊”改造的重要形式。而且,除了舊城,廣州目前約138個老舊城中村,除了30多個報大拆大建外,70多個都是微改造。其實,不僅僅是廣州,上海的新天地、成都寬窄巷子、東莞下壩坊等,各個城市都出現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微改造項目,併成為城市的精神地標。

江浩認為,改造不是“革命”,產業改造是“三舊”改造的核心,“三舊”改造要注重“裡子”改造,其次才是“面子”改造。2008年廣州“三舊”改造提出之初,有兩條不同的道路,一是“大拆大建”,另外一條是“整治改造”。儘管當時“大拆大建”受到很多開發商,甚至政府的青睞。但是,隨著城市“三舊”改造的深入,對城市原有文化、肌理、人文、面貌等充分關注的情況下,“整治”型改造越來越受到重視。

天鴻觀察│江浩:舊城“微改造”,尋找文化之魂,探索改造之策

恩寧路

目前,廣州城市更新面臨的現狀就是,全面改造的政策難度和實施難度均較大,而且很多地方是沒必要大拆大建的。微改造,形微神巨,給很多低效地塊或片區帶來了改造的可能性,啟動更簡單,會是未來的趨勢,改造後的產業引入,文化昇華也是非常重要的。

天鴻觀察│江浩:舊城“微改造”,尋找文化之魂,探索改造之策

江浩:

由於歷史原因,城市舊城、舊村和舊廠的更新改造面臨諸多爭議是正常的,尤其是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澱的老城區。最好的保護,一定是“改造”型的保護,微改造是非常好的一種城市更新模式。雖然動作“小”,但並不意味著不改造,而是產業有更新、裡子有變化,也就是精神變化大。

天鴻觀察│江浩:舊城“微改造”,尋找文化之魂,探索改造之策

荔枝灣

以荔枝灣整治改造為例。荔枝灣地處西關腹地,廣州亞運會召開之前,荔枝灣的揭蓋復湧,“水”元素的注入使得西關大屋社區與荔枝灣湖所在片區連成一個整體,並得以“活化”。在完好保留傳統西關文化建築文物的同時,隨著人居環境、交通配套設施的改善,如今荔枝灣湖公園已經成功地被打造成為廣州著名景點,外地遊客體驗西關文化風情的必到之地。

對於老城區改造來講,評價改造成功與否的標準有四個基本要求。

一是,對現有的尊重;

二是,對文化的挖掘;

三是,對建築的活化;

四是,文商旅的互動。

也就是說,微改造就是“面子”改變不大,裡面要做到很精彩,那就要找到文化這個“魂”。

也就是說,老城區的改造,只有通過文化產業的導入帶動,實現老舊城區微更新下的精明增長,才能實現了人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與之間的多方共贏。隨著社會資本的參與度越來越深,但不是以前的房地產開發,以後的參與方一定是需要做好產業運營這一塊才可以。

天鴻觀察│江浩:舊城“微改造”,尋找文化之魂,探索改造之策

江浩:

這些年來,我們考察研究過很多地方,包括廣州在內城市老城區改造案例,也參與一些項目的推進和落實。比如,近期開展的泮塘五約和增城正果兩個老城區的微改造,這兩個案例都是在通過文化找魂,活動策劃,硬件完善,適度遷出,產業植入,達到改造後的區域環境和產業多方提質。

在廣州,泮塘是一個非常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它是廣州千年古村落,毗鄰荔枝灣湖和仁威廟,泮塘五約微更新項目也可以說是整個荔枝灣片區整治改造的延續。從這個角度來看,泮塘這條千年古村的真正的“魂”是什麼呢?我們通過研究策劃發現,“水”文化和“龍船”文化值得我們深入挖掘。

天鴻觀察│江浩:舊城“微改造”,尋找文化之魂,探索改造之策

泮塘龍船

泮塘五約項目改造,最初有想法要做成廣彩、廣繡的非遺基地。但我們通過實地深入調研可以發現,泮塘五約村規模不大,街巷窄,且有原住民穿插,旁邊的荔灣湖,廣州聚集老人家最多的公園之一。而且,受空間侷限,如果做成“高大上”的文化綜合體,和周邊生活氛圍脫節。

所以,我們認為,泮塘五約,文化之魂是龍船文化,而龍船文化是廣州甚至中國友善互敬的文化傳承,他的改造,應該做到“兩借、兩補”,借周邊,借文化,補配套,補活動,打造“接地氣”的文商旅項目。依託周邊荔灣湖、西關大屋、海山仙館等強大的資源,將項目作為整個西關風情景區的補充和推動。與此同時,補充作為老城區所缺乏的輕餐飲、休閒娛樂、購物等服務配套,以及活動。文化是“魂”,活動是抓手,文化只有通過活動才能有很好的表現形式,獲得更廣泛和深遠的傳播效果。

而增城的正果文旅小鎮建設項目,也是該區的微改造試點項目。我們找的魂是客家和廣府等多種文化的融合,沿老街片區發展美食體驗、佛教文化體驗等,配套建設禪修主題酒店,結合周邊的自然資源,發展綠道騎行、畲族文化體驗和親子游等項目,同時提升居民生活環境及經濟收益,將正果打造成特色文旅小鎮,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結合,政府、企業和居民三方共贏。

天鴻觀察│江浩:舊城“微改造”,尋找文化之魂,探索改造之策

江浩:

老舊城區的微改造,應該與舊村和舊廠的改造區別開來。老舊城區改造更多的是在保留城市肌理的前提下,補充交通、配套等公共服務設施,改善城市居住的環境以及居住條件,屬於“微利”。但在改造過程中,卻涉及多方監管職能部門的統一協調,以及各方利益平衡。要想建立共生共商機制,實現多方共贏,老城微改造,政府不能無為,文化不能缺位,開發商不能越位。

其次,老城區的改造除了產業,解決民生問題也是很重要的一項。比如泮塘,通過尋找其文化的根源,將其與周邊荔灣湖等資源結合共同打造成廣府文化的體驗地。同時,現狀巷子裡已自發形成了沿街擺攤的菜市,影響環境,改造後這些小攤肯定不能繼續存在,但趕走這些攤販後,會帶來居民買菜不方便、攤販沒有收入來源等實際問題,改造不能為了高大上的定位而忽略了居民的生活問題,解決各項基礎設施很關鍵。這樣的情況向,可以在村內找到合適的建築改造成市場進行統一安置。

編輯:LD(集地寶)

發佈:Ericwong(集地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