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秦道明關 滇黔鎖鑰”可渡

建築 可渡河 北盤江 考古 出路宣威 2017-06-08

清明時節,古道逢春。筆者跟隨原曲靖市政協主席趙建華一行踏進號稱"秦道明關、滇黔鎖鑰"的可渡村,聽取當村民講述古驛道上千年往事,用鏡頭記錄古道滄桑。

探訪“秦道明關 滇黔鎖鑰”可渡

古道人家

可渡就好

北盤江把滇黔兩省南北劃分,南岸屬於雲南,北岸屬於貴州。可是,在北岸卻有一個名叫“舊城”的自然村屬於雲南宣威楊柳鄉的可渡行政村管轄,可渡也因此橫跨盤江兩岸。

可渡村,古道自北而來,被洶湧的北盤江所阻擋,夏雨時節,雲貴交通幾乎斷絕,多少人望河興嘆:咫尺天涯,生不逢時。於是就有好事者沿江勘踏,發現一處可以渡河之地——沒有文人雅士為它取個充滿意象的名字,可渡——幾千年一直沿用下來。

探訪“秦道明關 滇黔鎖鑰”可渡

穿著漢服走過頂平壁峭翠屏巖下可渡河的女子

然而,在楊柳鄉黨委政府編輯的《雲南省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可渡》一書中有著這樣一個有趣故事: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分三路大軍入滇,東路軍馬忠、西路軍諸葛亮、中路軍李恢,三軍會師於曲靖。諸葛亮“班師回朝,取道滇東北”,來到這裡,正遇害江水猛漲,便下令沿江探尋,回報曰:“前面江水猛漲,但有舟楫可渡。”將軍甚喜曰:“可渡就好!”此乃“可渡”之名由來也。

探訪“秦道明關 滇黔鎖鑰”可渡

漢服表演,讓人彷彿回到了歷史的時光

可渡作成為古往今來雲南人出入境入滇的大門,彎彎曲曲的古道全部由青石板鋪成,寬約2米,呈"之"字形沿河岸盤旋而上。這裡,在歷史上曾是宣威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是雲南人民傳承中原文化、推介邊疆文化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曾是雲南通往京城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素有“入滇鎖鑰”之稱。如今,可渡村村作為宣威市楊柳鄉鄉政府所在地,距宣威市市區67公里,東鄰雙河鄉,南鄰貴州省威寧縣金斗鄉,西與貴州省威寧縣金斗鄉接壤,北鄰本鄉水塘村。轄舊城、荷花、關上、三甲街、大水田等21個村民小組,有國土面積13.22平方公里。它沉澱了眾多歷史餘跡以及文人墨客的手跡。

可渡舊城

可渡舊城之名源於可渡關建成之前,可渡的"關上"為"新城",故其為"舊城"。小城街道寬4米,全長不到一華里,全部用石板鋪成。現街兩側居住的百姓,幾乎都是當年吃驛道飯的客戶的後裔。如今還保留有500米長的城牆、東西城門遺址及當年百姓居住的建築。城內設有驛站、衙門、湯家馬店、城隍廟、上帝廟等古建築。1991年,中央電視臺專題片《南方絲綢之路》在這裡攝取了大量鏡頭,拍攝鏡頭為出東門沿古驛道至觀音堂暫住亭。這裡有可渡八景之一的"葆元洞天";有保存完好的驛道達兩公里長,五釐米深的馬蹄印隨處可見。翻過山頭,有貴州省轄區內的古驛道,取名站坡;還有當年吳三桂稱霸雲南所建的"金殿"遺址。在可渡舊城內有座上帝廟,建築為階梯形狀,由三層組成,下層為"五穀廟",是驛道線上的一個獨特的客棧;中層為"城隍廟",內設一個大殿,門前有一石香爐,為燒香拜佛的地方;上層為"上帝廟",是供奉玉皇大帝的地方。但是年久失修,損毀嚴重,現今只能看到殘磚古牆、枯草悽悽。

探訪“秦道明關 滇黔鎖鑰”可渡

可渡古村落遠景

飛虹竚鶴

“飛虹竚鶴”位於可渡河北岸,在翠屏巖半山腰處,是保存較完整的一組摩崖石刻,四字組合為印章體形,石刻面積約10平方米,每字約1.2米見方。字體筆法渾然重厚,書風多變,四字亦行亦楷亦隸,卻又相互統一,相得益彰,刻工精細,有較高的書法價值。因題款已風化脫落,不知是何人手筆,傳說是諸葛亮所題,也說是明嘉靖年間,曾任河南道御史的繆文龍所題。但不管誰人所題,只能說,此人真浪漫、真性情,將浪漫美妙的場景、動靜相間的聯想低調的印刻於石上。

探訪“秦道明關 滇黔鎖鑰”可渡

石刻:飛虹竚鶴

“飛虹竚鶴”四字動靜皆有:且可隨個人的感知變化。一為動景,詩人來此恰逢雨後河畔有彩虹,兩岸河邊有丹頂鶴駐足停留覓食。一為靜景,寫可渡河南北兩岸的山川。北岸翠屏巖從西向東綿延就像彩虹架在北盤江上,南岸群山起伏,以安蛋坡為主峰向西向東各為一支鶴的翅膀,營盤坡、諸葛大營像鶴身,獅子頭、得勝坡相連至大橋,像鶴的頭和嘴,炮臺的山樑至船邊像鶴腳,整體看,恰似一隻仙鶴佇立在可渡河畔。後人有詩讚曰:鐵畫銀鉤神鬼驚,矗天拔地力千鈞。劍橫虎嘯將軍志,筆落兔奔丞相情。水環九曲飄日月,山高百丈定乾坤。金戈羽扇今安在,飛虹竚鶴可渡春。

可渡石橋

可渡橋為三孔石拱橋,橫跨可渡河南北,全長60米,三孔不等,中孔淨跨10.5米,邊孔淨跨9米,拱卷為縱聯砌築,橋面寬5米,兩側砌橋石欄板,據老人回憶,橋建成時,中孔中央懸掛一把斬龍刀,以壓制水患洪災,由於年代久遠,斬龍刀已不知所蹤,而懸掛斬龍刀的鐵鏈還斑駁可見。當年守護在橋頭的4頭石獅,也在文革時期遭到了毀壞,現有保存較完好的兩隻存放於可渡糧管所,政府正打算讓它們重歸原位,繼續守護可渡河兩岸百姓的安寧。關於建可渡橋的由來,據史書記載:該橋是曲靖土街人趙越於1917年投資1萬8千兩白銀所建。當年趙越之父趙勳承進京趕考,來到河邊,恰逢洪水猛漲,難以過河。趙勳承當即發誓:“蒼天在上,如明日水落,令我得以渡河而不誤趕考,為官後定將來此修建一座石橋,普渡眾生”。第二天,果然水落得以渡河。後其子趙越為中將二等文虎章廣東虎門總司令。趙勳承常為此願未還而耿耿於懷,臨死前留下遺囑要求其子趙越:“我們家的發跡與此橋關係重大,我死後你一定要去可渡建座石橋普渡眾生,替我了卻心願。”趙越遂於民國六年投資建成今天的可渡三孔石拱大橋。

探訪“秦道明關 滇黔鎖鑰”可渡

大馬幫從古橋上走過

古蹟薈萃

可渡村作為宣威文化古蹟和風景名勝較為集中的地區,它的價值已不僅僅在於它是一個擁有古文化遺址的集鎮,更重要的是它是集歷史、科學、文化、藝術、文物古蹟、建築風格等各種價值為一體的綜合體,成為華夏文明的薈萃之地。目前境內還保存著的遺蹟古址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可渡關驛道”(又稱南方絲綢之路),是雲南省現存最完整的古驛道。在驛道線上,人文景觀還能見到古碑林、古城牆、古建築和諸多摩崖石刻;也能見到可渡炮臺、可渡烽火臺等古代軍事設施遺址;諸葛亮南征時留下的諸葛大營、孔明橋等遺址;清朝初期修建的古戲樓;廣東虎門總司令趙越修建的可渡石橋;自然景觀有“翠屏積雪”、“桃溪泛錦”、“飛虹佇鶴”、“諸葛大營”、“雲山石路”、“苦竹盤根”、“葆圓洞天”、“烏龍鑽箐”、“飛來古樹”等。

探訪“秦道明關 滇黔鎖鑰”可渡

古驛道上舊城裡的老房門上刻有花紋

可渡村 ,2007年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雲南省歷史文化名村”;2010年又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60個特色小鎮和36個旅遊小鎮之一”;2012年被評為雲南省30佳“最俱魅力村寨”,2014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楊柳可渡為中國山歌之鄉。隨著近期即將動工建設的楊宣高速公路的建設,以及有關部門對可渡人文與自然旅遊資源的保護性開發,這裡在不遠的將來,她將是難得的尋古、觀光、旅遊休閒的又一個好去處。

---------------------------------------------------------

圖/文 沈良斌

編輯 徐興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