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留聲,雷北人民的好兒子張有耀

農村 黃河 大荔 歷史 小麥 李振聲 棉花 大秦微大荔 2019-04-12
歷史留聲,雷北人民的好兒子張有耀

2012年8月26日,秋風陣陣,細雨綿綿。範家鎮雷北村哀樂低迴,所有人都沉浸在悲慟之中——雷北人民的好兒子張有耀與世長辭了!聽到消息,雷北村在外工作的幹部、在全國各地打工的村民都趕了回來,還有從附近敬慕張有耀的群眾也都趕來了,長長的送葬隊伍,把黨的好黨員、為雷北人民熬盡最後一滴心血的張有耀安葬在高高的華原坡頭。這兒是他為之灑血流汗的抽水站,這兒長眠著和他一塊戰天鬥地的戰友,長眠著在國家抽黃工程與抽水站建設犧牲的青年;這兒可以聽見黃河洶湧的奔流聲,可以望見雷北村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站在墓前,懷念著他幾十年奮鬥的歲月,無不為之動容。

1935年11月,張有耀出生在雷北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15歲就參加了工作,三年困難時期,聽從國家的號召回到農村,被群眾推選為大隊長(1971年改任村支部書記)。他接任了村裡當家人的重擔,交到他手中的卻只是1元8角錢的存摺、幾十頭瘦得皮包骨頭的牲口;黃河岸邊,洪水退去,留下上百畝尚未下種的爛泥灘。群眾吃了上頓沒下頓,眼巴巴地望著新當家人。張有耀感到身上的擔子千金重。

早霜已經落下,秋風送來陣陣寒意。天還未亮,張有耀領著20多名小夥子下灘了。牲口用不上,光那十幾道水淹膝蓋的“耩渠”就無法通過。他把褲子綰到大腿根,第一個跳下水,一道又一道蹚過去。絆繩搭在肩上,兩腿陷在泥裡,種子在他身後落地,汗水在他額頭滾動……餐風飲露,腳背泥水泡得發白;起早摸黑,肩被絆繩勒得紅腫。整整六天,他的雙手沒有離開過耬轅,給所有灘地播種了“猴上杆”(大麥攪豌豆)。到了收穫季節,正趕上黃河春汛,原來“耩渠”裡的水更深、更寬了,他又帶領群眾肩挑人背,趟過一條條水渠,把麥豆搶收回來。村裡人對他刮目相看,相信能帶領大家走出困境。

雷北村地處黃河老崖上,自古缺水,井深36丈。一到天旱,井枯了,澇池幹了。從黃河老崖邊那崎嶇的羊腸小道上,到黃河灘下,便擠滿了蟻群般肩挑、手提、牲口馱水的隊伍。一定要把水引上塬,改變缺水的面貌!張有耀把目光投向了黃河灘。幾經論證,發動社員集資,引水上塬戰鬥打響了。雷北兒女向荒原宣戰,向黃河要水。壯志凌雲,氣吞山河。初春的寒風裡,滾滾黃塵裹著一個個黃土精靈;刀砍斧劈的崖璧上凌空懸墜著一顆顆征服旱魔的紅心。118個日日夜夜,張有耀忙前忙後,上下穿梭,鬍子長了,顴骨高了,身子瘦了,108米揚程的抽水站建起來了!通水那天,是雷北亙古未有的節日,一渠兩岸爬滿了成千名男女老少。張有耀那佈滿老繭的手顫抖著剪開紅綢,嘩嘩的清流,在乾渴了千百年的雷北大地上伴著喜悅、載著熱淚歡暢地奔湧!

從此雷北人民在支部的帶領下,以“打3600個啼起,熬3600個夜晚”的精神,苦幹實幹,一步一步一個腳印地邁上了富裕之路:植棉組創造了畝產247斤的記錄,1974年10月,中國棉花研究所在大荔縣召開了全國棉花栽培技術交流會,史來賀、吳吉昌、張秋香等植棉能手雲集大荔,推廣雷北務棉的經驗。小麥實驗組創造了旱原小麥過千斤的記錄,就連小麥專家李振聲也感到驚奇,為給村農民技術學校提供了經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輯的《中國成人教育》一書收編介紹了雷北農技校的材料。果園、養殖場……雷北成為全國學習的模範,參觀學習的人一隊接一隊。

解決了群眾的溫飽,張有耀有有了更高的目標,派出技術員深造學習,請高校來村幫助規劃,組織基建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過幾年的努力,雷北新村建成:東南方向是工副業區,西北角是畜牧區,西南角是福利風景區,正東邊是園林區,中心是居民區。新建成的雷北新村構思新穎,佈局合理,交通方便,乾淨衛生。雷北新村曾被做成模型,在1986年全國城鄉建設展覽會上展覽。

人居環境改善了,張有耀又把群眾的健康掛在心上:派出人員學習,創建醫療站,解決群眾看病難、因病返貧的問題。村上拿出資金添置必要的器械設備,很快建起了20張床位的醫療站。醫療站每年為群眾做一次健康檢查,建立檔案,服務上門。由於服務態度好,技術精湛,吸引了周圍村的群眾前來就醫,大大提高了村民健康素質。

在解決了村民吃、住、健康的問題後,張有耀有了更高的目標,他日夜思索著如何帶領雷北人民走向共同致富之路。在黨支部會議上,支委們圍繞“在發展農村商品生產中,雷北之路在何方”的專題討論。通過幾天幾夜的激烈的論證,大家統一了認識,決定發揮地區優勢,創建紡紗廠,解決群眾致富沒有門路的問題。張有耀從論證、立項到資金籌集,累的瘦了10多斤。經過艱難的努力,雷北萬錠紗廠投資1020萬元建起投產,這個年產值可達1000多萬元的村辦企業,使雷北集體經濟的實力增加到一個新的層次。從此,作為農村兩個輪子在雷北同時和諧有機地轉動起來。1991年,全村工農業總收入達到1892萬元,其中集體經濟收入部分1711萬元,佔90%。11個村辦企業總計安排勞力810名,佔總勞力的75%,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360元,雷北群眾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1990年正月初一,雷北村幾位老人抬著一塊上面寫著“社會精英,雷北擎柱”的牌匾,敲鑼打鼓地穿街過巷直朝張有耀家走去。人們聞聲而至,紛紛加入的這支自發組織的隊伍之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像滾雪球似地越來越多,最終變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大隊伍。“社會精英,雷北擎柱”八個大字金光閃閃,這是人民的心聲,是發自雷北群眾肺腑的由衷之情,既是對張有耀、也是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中國共產黨人的高度讚譽。

人民的擁戴,組織的信任,張有耀被推選為黨代表,光榮地參加了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隨後又被推選為縣人大副主席,在更加重要的崗位為人民的事業建言獻策,去踐行他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誓言。

這正是: 雷北擎天柱,奮鬥為人民。

青山埋忠骨,黃河頌英魂。

作者簡介:

周紀合,陝西省大荔縣人,生於1955 年正月。自幼酷愛寫作,怎奈水平不高,難成正果;後專攻醫學,術不精而轉從政。碌碌無為,一事無成,老來偷閒舞文弄墨以求自娛,如一叢路邊小草,不為爭妍芬芳,只為與世界添一抹綠意。

歷史留聲,雷北人民的好兒子張有耀

(來源:草廬書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