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身”蘇寧,家樂福為何在中國節節敗退?

既不是騰訊,也不是阿里。

6月23日,蘇寧易購發佈公告稱,旗下全資子公司蘇寧國際擬出資48億元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份。

“賣身”蘇寧,家樂福為何在中國節節敗退?


去年,家樂福中國將整體出售給阿里,但最終沒談攏,不歡而散。

隨後,家樂福宣佈,騰訊和永輝將進行潛在投資,並已與騰訊達成戰略合作。

然而,家樂福匆匆“改嫁”蘇寧。

“賣身”蘇寧,家樂福為何在中國節節敗退?

家樂福是僅次於沃爾瑪的世界第二大零售連鎖集團,更是大賣場業態的首創者。1995年,家樂福進入中國市場,一度成為行業的標杆,被譽為零售界的“黃埔軍校”。門店數也以每年十多家的速度不斷遞增,到2006年已經突破100家。

好景不長,“價格欺詐門”、“315過期食品案”的曝出,奏響了家樂福中國衰落的序曲。2009年,家樂福中國的門店數被本土競爭者大潤發超過。一年後,又被外資企業沃爾瑪超過,屈居行業第三。之後,家樂福中國的業績和利潤一直在倒退,每年以10%左右的幅度下跌,始終不見好轉。

2018年,家樂福中國銷售額只有474.6億元,居中國快速消費品(超市/便利店)連鎖第七。

“賣身”蘇寧,家樂福為何在中國節節敗退?

2018年家樂福中國營業利潤虧4.12億元,淨利潤則虧5.78億元。而2017年虧損更是高達10.99億元。

供應鏈能力之於零售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家樂福偏偏沒有打好這方面的基礎。早年,為了在國內快速擴張,家樂福給到各區域負責人極大的決策權,他們可以決定商品選品、定價,甚至門店的選址。

永輝在生鮮供應鏈端通過買斷、直採等方式,積累了自己的供應渠道與鏈條,並把這樣的做法延伸至其他商品品類。

大潤發用低價策略在三四線城市的客流實現逆勢增長,同時實行了員工持股的激勵模式。

沒有供應鏈成規模的採買,拿不到足夠低的價格,形成不了很好的毛利。家樂福這種採買模式在商品品質把控上存在缺陷,且容易滋生內部腐敗問題。

家樂福曾把業績的下滑歸於互聯網電商。

“賣身”蘇寧,家樂福為何在中國節節敗退?

中國賬面淨資產為負的主要原因為近年來線下零售業態受到互聯網的衝擊,家樂福中國雖然積極的應對,但仍帶來了階段性的經營虧損。

家樂福衰敗的10年,正式中國線上零售突飛猛進的10年,而家樂福未能抓住這個機會。

大賣場模式越來越難適應新消費需求。由最初的追求低價商品,到追求品牌、個性化消費,再逐漸進入“趨於理性、平衡價格與品質”的新消費時代。

中國電商巨頭也紛紛進軍新零售,佈局線下市場。如,阿里系的盒馬鮮生、網易考拉、網易嚴選等,這些都正在“蠶食” 家樂福等傳統連鎖超市線下零售市場。

2016年底,馬雲提出了一個新零售的概念,“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這一說,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

7月17日,YTT召集了一群零售服務行業的精英企業家們,在蘇州開設了零售服務成長班課程,向業界同仁傳授自己在啟動、變革、組織、管理中的成功經驗。

他們都曾成功將YTT利潤管理體系課程運用到實際的企業運營中,並取得了利潤突破性成長。乾貨滿滿,企業家自己的實踐心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