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崇尚“忍、善、樂、靜、動、和、雅”,它們的漢字本義挺有趣

自從先人群居後,做人便是一個重要問題。古人在長期實踐中,總結了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例如前文講到的“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等等,它們都從不同角度闡釋了人類之所以能形成文明社會的緣由,也是立身和立國之本,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我們再來講講“忍、善、樂、靜、動、和、雅”,這些字我們每天都會付之於行動,少了幾分仁義道德的正統,多了幾分親民。從古到今,不少文人墨客將此付之於詩詞歌賦和書畫作品。一起來體驗和回溯它們的本意吧!

古人崇尚“忍、善、樂、靜、動、和、雅”,它們的漢字本義挺有趣

忍是一種智慧

古人崇尚“忍、善、樂、靜、動、和、雅”,它們的漢字本義挺有趣

忍,金文(刃,用刀切割)+(心),表示心痛如割。造字本義:動詞,比喻心痛如割,但強迫堅持。篆文承續金文字形。《説文解字》:忍,能也。從心,刃聲。 後引申為:人之心能承受刀割之痛(不是刀割心)且不表現出來或明顯剋制表現,引申泛指人心能承受各種負面的感受且不表現出來或明顯剋制表現。

古人崇尚“忍、善、樂、靜、動、和、雅”,它們的漢字本義挺有趣

古人崇尚“忍、善、樂、靜、動、和、雅”,它們的漢字本義挺有趣

忍不是懦弱,不是無用,忍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思想,是一種慈悲,是一種智慧!

《六尺巷》

清·張英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樂是一種天性

古人崇尚“忍、善、樂、靜、動、和、雅”,它們的漢字本義挺有趣


,甲骨文中的“樂”字(圖A,見《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第3728片)是個象形兼會意字,下面是絃樂本身的木結構(圖A1),上面是以絲做成的弦(圖A2),表示其本義是一種絃樂器,因為音樂使人愉悅和高興,故“樂(yuè)”字後來轉聲為喜悅歡樂的“樂(lè)”。圖B(見《樂鼎》)是東周時代金文中的“樂”字,樂架的結構從圖A1的形狀變成了圖B1的形狀。東周以後,“樂”字發展為圖C,在兩條絲絃之間多加了一面鼓(圖C1),把打擊樂和絃樂揉合在一起。圖C1是“白(bò)”,作“樂”字的聲符用,使得“樂”字變成形聲字。小篆中的“樂”字(圖D,見《說文解字》)、隸書中的“樂”字(圖E,見《好太王碑》)和楷書中的“樂”字(圖F)都是由“樂”字的東周金文(圖C)遞演過來的。到了東晉時代,出現了書法大家王羲之草書的“樂”字(圖G),於是,六朝以後,便出現了草書楷化的民間俗字“樂”(圖H),最終成為如今使用的簡化“樂”字。

古人崇尚“忍、善、樂、靜、動、和、雅”,它們的漢字本義挺有趣

《說文解字》:樂,五聲八音緫名。象鼓鞞。木,虡(jù)也。意思是:樂,五聲八音的總稱。像鼓鞞(古代軍中常用的樂器。指大鼓和小鼓)的樣子。木,表示鼓鞞的支架。

《對酒五首》

唐·白居易

巧拙賢愚相是非,何如一醉盡忘機。

君知天地中寬窄,鵰鶚鸞皇各自飛。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


善是一種良知

古人崇尚“忍、善、樂、靜、動、和、雅”,它們的漢字本義挺有趣


善,會意字。甲骨文裡沒有此字,現在發現的,最早的要算是周代中期“克簋( guǐ, 讀鬼,古代盛食物的圓口兩耳的食具)”裡的“善”(圖A,金文)了。

古人崇尚“忍、善、樂、靜、動、和、雅”,它們的漢字本義挺有趣

古人崇尚“忍、善、樂、靜、動、和、雅”,它們的漢字本義挺有趣

“善”的形體,是上面一隻“羊”,下面兩個“言”,而這隻羊的頸上,繫著一個繩套。圖(B)的金文,是周代晚期“毛公鼎”裡的“善”,羊脖子上的繩套取消了。“善”在戰國文字中(圖3、圖7、圖10),異體很多;齊、三晉等系的“善”字變化也很多。這些異體字在秦始皇“書同文”的政令下,均被淘汰。秦代小篆(圖D )的構形和金文一樣,都是上從“羊”,下從二“言”。兩個“言”字並列,這個古字音dàn,讀淡,是“爭說”“竟說”之意(見《廣韻》)。從全字的結體來看,以“羊”表意,以“二言”(dàn)表音, 有人人稱道(爭說)“羊”的馴良美好的品性之意,所以“善”的本義是“良”、“好”、“馴善”,其後又引申出“友好”、“擅長”、“讚許”、“容易”、“熟悉”等等意思來。圖(C)的金文把“羊”下面的二言省剩一“言”。到了隸書階段(圖12),字的下部形體起了很大的訛變,把“言”變成(E1 )的樣子。楷書(圖F )繼承了這種訛變的形體,發展成今天的“善”字。

《無題》

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靜是生命的本質

古人崇尚“忍、善、樂、靜、動、和、雅”,它們的漢字本義挺有趣


靜, 從青從爭。本義:彩色分佈適當。古同淨。青,初生物之顏色;爭,上下兩手雙向持引,堅持。靜,不受外在滋擾而堅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造字本義:動詞,努力去除雜念,清心寡慾。清心為“靜”,無滓為“淨”;“靜”與“淨”近義,古籍中常通用。

古人崇尚“忍、善、樂、靜、動、和、雅”,它們的漢字本義挺有趣

《說文解字》:靜,審也。從青,爭聲。意思是:靜,自審內省。字形採用“青”作邊旁,採用“爭”作聲旁。

《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古人崇尚“忍、善、樂、靜、動、和、雅”,它們的漢字本義挺有趣

動是一種生命狀態

古人崇尚“忍、善、樂、靜、動、和、雅”,它們的漢字本義挺有趣


甲骨文和金文還沒發現“動”字。西周時期以“童”為之(毛公鼎),楚帛書“毋童群民”,“童”讀為“動”,與毛公鼎同。“童”本意為奴僕,以“童”作“動”大概是因為僮僕是要整天奔波勞碌為主人服役,無時不在動中。後分四路發展:一路加意符“辵(chuò)”,以“童”為聲,如字形6,或以“重”為聲,如字形7。從辵者表示動作之進行,與動義亦切合,與從力無別。一路加“攵”,以“重”為聲,如字形5,或以“童”為聲,如字形11。從攵與從力相通。一路加“力”為意符,以“童”為聲,如字形4、10。一路也加“力”為意符,以“重”為聲,如字形3、8、9。最後一系發展成為現代漢字。簡化字作“動”,左邊的“雲”只是一個記號,用於代替聲符“重”。

動的異體字“働”是日本造的漢字,用於“勞働者”“勞働同盟”等詞語中,後傳入中國。《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把“働”作為“動”的異體字。

《說文解字》:動,作也。從力,重聲。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和是一種立身之本

古人崇尚“忍、善、樂、靜、動、和、雅”,它們的漢字本義挺有趣


和,金文( 口,說話)+(禾,即“龢”,吹奏多管的排笛,造成諧音振),比喻不同人的言論相互響應,相互協調、合拍。金文異體字以“言”代替“口”,明確“言論不同而協調”的含義。造字本義:動詞,言論、觀點不同,但主調合拍,宗旨一致。古籍多以“和”假借“龢”;而“龢”被“籥”代替。在漢語詞語“和諧”中,“和”與“諧”近義而有所不同:“和”表示不同聲音、不同觀點因相合拍、相融合而產生共鳴,強調諸異而致同;“諧”表示相同的聲音、相同的觀點因一致而統一,強調諸同而大同。“和”的統一性比“諧”更為豐富。

古人崇尚“忍、善、樂、靜、動、和、雅”,它們的漢字本義挺有趣

《說文解字》:和,相譍(yīng,古同“應”。)也。從口,禾聲。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裡一青螺。


雅是一種情懷

古人崇尚“忍、善、樂、靜、動、和、雅”,它們的漢字本義挺有趣

雅,籀文(牙,即“呀”,驚歎)+(隹,借代鳥羽),表示為鳥羽驚歎。造字本義:名詞,令人驚歎的豔麗羽毛。篆文承續籀文字形。

古人崇尚“忍、善、樂、靜、動、和、雅”,它們的漢字本義挺有趣

《說文解字》:雅,楚烏也。一名鸒。一名卑居。秦謂之雅。從隹,牙聲。 意思是:雅,楚鳥。另一名稱叫“鸒”(yù,寒鴉)。還有一名稱叫“卑居”。秦地叫它“雅”。字形採用“隹”作邊旁,採用“牙”作聲旁。

《定風波》

唐·李珣

志在煙霞慕隱淪,

功成歸看五湖春。

一葉舟中吟復醉,

雲水,此時方認自由身。

花島為鄰鷗作侶,

深處,經年不見市朝人。

已得希夷微妙旨,

潛喜,荷衣蕙帶絕纖塵。

古人崇尚“忍、善、樂、靜、動、和、雅”,它們的漢字本義挺有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