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呼吸道疾病 艾滋病 CBA 貧血 中華檢驗醫學網 中華檢驗醫學網 2017-09-12

陳漢生 廈門市第三醫院檢驗科

告別了體液組繁重的工作後,筆者終於輪轉到了微生物組,在這個安靜獨立的小實驗室裡,小編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飼養員”,每天的工作就是照看這群“小心肝們”,生怕它們“吃不飽”、“長不好”,為此,小編真的是操碎了心。

一天早上,筆者路過實驗室,隔著牆壁一聽,似乎又是血培養陽性瓶報警了!哎呀,我滴媽呀,似乎有種不祥的預感(PS:筆者被之前一早上5瓶陽性瓶給嚇怕了!)!

“全服武裝”後,小編徑直走進實驗室,一看,好傢伙,三瓶!於是乎,打開生物安全櫃,開始忙碌起來。過了一會兒,血塗片也染好了,晾乾後,打開顯微鏡,開始研究了起來。“嗯,這個是陽球!”“嗯,這個是陰杆!”“咦?這個怎麼找不到東西,莫非是假陽性?”於是乎,筆者進入BACTEC FX血培養儀控制系統查了下這個血培養瓶的基本信息(如圖1)。這曲線,這報警時間,看起來不像是假陽性呀!這時候,科室裡資歷比較深的同事來了,筆者就讓她幫我看下片子,看了許久,突然在片尾的一個小角落看到了一團類似真菌的東西(如圖2)。

這位同事當時就嘀咕了一下“馬兒?”“哈?啥馬兒?”筆者一臉疑惑。“看著像是馬爾尼菲青黴菌,可能是你染色的緣故,這個片看起來偏紅。”筆者頓時恍然大悟“原來是這匹“馬”!不過書上說這種菌常見於免疫力低下的病人,特別是艾滋病患者,莫非這個病人得了艾滋病?”這時候還真的和同事想到一塊兒去了,於是,進入我科檢驗系統的免疫組一看,我的乖乖,HIV“初篩陽性”!

忙完手中的活後,小編查閱了下書本,深入瞭解了這匹害人之“馬”: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圖1)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圖2)

馬爾尼菲青黴菌,隸屬於真菌界,子囊菌門,散囊菌綱,散囊菌目,發菌科,青黴菌屬,是300多個青黴品種中的唯一的一種雙相菌,25°C時為菌絲相,37°C時為酵母型,前者在培養基中可形成紅色素,後者無。該菌可引起馬爾尼菲青黴病,造成廣泛性播散性感染,最初通過吸入而致肺部感染,隨後進入血流引起菌血症,並隨血流播散引起其他部位感染。通常侵犯淋巴系統、肝臟、脾臟和骨骼。臨床表現為發熱、畏寒、咳嗽、咳痰、消瘦無力、肝和脾及淺表淋巴結腫大、皮疹、皮下結節或膿腫等。白細胞計數顯著增多,不同程度的貧血。最初多見於結核病、血液病、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近年來,隨著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播散性馬爾尼菲青黴病發病率逐漸升高。

瞭解完這匹“馬”之後,小編抽空溜到了我院呼吸二科瞭解了下該病人的基本情況:

XXX,女,19歲,主訴畏冷,發熱10余天。10余天前受涼後出現畏冷、發熱,體溫最高達39.5°C,熱型不祥,偶有咳嗽,無明顯咳痰,無痰中帶血,無胸悶、氣促,無胸痛、呼吸困難,無盜汗、午後潮熱、咯血,無心慌、心悸,無聲嘶、吞嚥困難、無頭暈、頭痛,無鼻腔、牙齦出血,無畏光、流淚,無反酸、噯氣,無嘔血、黑便,無腹脹、腹痛、腹瀉,無尿頻、尿急、尿痛,無肌肉、關節痠痛,院外診治後上述症狀無明顯改善,為進一步治療,就診我院,門診擬診“發熱待查”收入我院呼吸二科。

查其血常規,可見白細胞計數增高,尤其以中性粒細胞增高最為明顯。查其淋巴細胞群,可見其總T淋巴計數顯著下降,輔助/誘導T淋巴細胞(CD4+)百分比及計數也顯著下降,抑制/細胞毒T淋巴細胞(CD8+)百分比相對增高而計數略微下降,與HIV感染者淋巴細胞群變化相似。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圖3)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圖4)

結合病人的病例及相關檢查來看,患者確實有可能是位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者,看來要看明天培養的結果了。

第二天早上,小編匆匆吃完早飯,帶著一絲期待和好奇,早早的來到微生物室。打開生物安全櫃,仔細端詳起來平板上的菌落(如圖5)。菌落小而白,乾燥,邊緣不整,似細沙狀,無折光性,與一般的菌落比起來確實很獨特。不久後,同事來了,端詳一般後,說道:“既然“馬兒”是雙相菌,那麼我們就來做個驗證試驗!”說罷,取來兩塊沙氏培養基(SDA)和一塊血平板(CBA),取原始板上菌落,以四區劃線的接種方法分別接到一塊CBA和一塊SDA上,另外以點種的方式點種在另外一塊SDA上,並將點種的那塊SDA和四區劃線的那塊CBA放進至於真菌培養箱(實際溫度為28°C),而將今早看的那塊CBA和四區劃線的SDA放入二氧化碳培養箱(溫度為37°C)。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圖5,37°C下的CBA,培養1d)

第三天,37°C下的CBA,菌落相比前天,大了許多,但仍呈乾燥、細沙狀,唯一獨特之處是菌落生成了色素,在CBA紅色背景下似草綠色溶血(如圖6),而37°C下的SDA,菌落細小、灰白色、似真菌菌落,但相比之下,較真菌菌落毛糙且灰,邊緣不整(如圖7)。再看28°C下的CBA,菌落中等大小、酒紅色、毛糙、邊緣不整,凸起但中間部分凹陷,似“火山狀”(如圖8),而28°C下的SDA,菌落似麴黴菌,向上部分長出了“毛”,且中間部分開始產生紅色色素(如圖9)。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圖6,37°C下的SDA,培養2d)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圖7,37°C下的SDA,培養1d)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圖8,28°C下的CBA,培養1d)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圖9,28°C下的SDA,培養1d)

第四天,37°C下CBA,菌落形狀較為立體了,相比前天,色素渲染的面積更為寬大,此時注意觀察會發現另一個特徵,那就是菌落稍凹陷入瓊脂,似乎有點“害羞”,想一頭扎進瓊脂裡去(如圖10)。而37°C下的SDA,菌落變得較為乳白,看起來更像真菌菌落了,不同之處是菌落仍較灰且呈毛糙狀,但此時看起來像是伸出了許多“小腳”(如圖11)。28°C下的CBA變化不大,只是菌落變得更大而已(如圖12),但28°C下的SDA,菌落變大的同時,“毛”長得更為旺盛,更為粗長,而且產的紅色素更為明顯(如圖13)。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圖10,37°C下的CBA,培養3d)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圖11,37°C下的SDA,培養2d)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圖12,28°C下的CBA,培養2d)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圖13,28°C下的SDA,培養2d)

第五天,37°C下的CBA變化不大,只是色素渲染的面積更為大而深(如圖14)。37°C下的SDA,菌落變大且更為毛糙,似有向菌絲相轉化的趨勢(如圖15)。28°C下的CBA,只是菌落變大而已(如圖16)。28°C下的SDA,菌落也變化不大,就菌落變大,產的色素增多(如圖17)。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圖14,37°C下的CBA,培養4d)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圖15,37°C下的SDA,培養3d)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圖16,28°C下的CBA,培養3d)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圖17,28°C下的SDA,培養3d)

第六天之後,其他平板的變化倒是不大,所以小編就不贅述了,我們還是主要來看下這幾天28°C下的SDA,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菌落逐漸乾燥皺縮,似靈芝狀,產生的色素越來越多,逐漸向周圍擴散(圖18—圖22)似有“侵蝕”整個平板之意,但過程較為緩慢。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圖18,28°C下的SDA,培養4d)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圖19,28°C下的SDA,培養5d)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圖20,28°C下的SDA,培養6d)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圖21,28°C下的SDA,培養7d)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圖22,28°C下的SDA,培養8d)

很快,市疾控也傳來了該病人的確診試驗結果,確實是個HIV感染者。至此,小編心裡一酸,19歲,正值在大學校園盡情揮灑青春的年紀啊,嗚呼哀哉!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檢驗醫學•中華檢驗醫學網

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檢驗醫學新媒體平臺

“艾”呀,我滴“馬”呀——艾滋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一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