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能從伴侶的手機中活著出去

婚姻 武漢相憶深情感 2019-05-29

現如今的社會裡,在一段親密關係裡,查對方手機,就等於抱著一顆炸彈,和對方同歸於盡。

沒人能從伴侶的手機中活著出去


在電影中《來電狂啊》中,看起來恩愛的、別人眼裡的模範夫妻,大學教授+心理諮詢師的組合,育有一個可愛的女兒。

而事實是,倆人早已離婚,媽媽和女兒關係非常惡劣,女兒正值青春期,當天晚上打來電話,和父親討論的是要不要去自己喜歡的男生家裡過夜。

沒人能從伴侶的手機中活著出去


找了富二代千金的劇作家,看起來是大才子、風流倜儻、左右逢源,還被人誇情商高。

暗地裡呢,卻被朋友罵吃軟飯,還跟未婚妻閨蜜有一腿,把自己手機裡曖昧人的名字直接換成了合作公司。

沒人能從伴侶的手機中活著出去


中產階級中年小夫妻,靠自己的奮鬥,現在有車有房有兒有女。

實際上卻湧動著夫妻矛盾、婆媳矛盾,不僅如此,還各自不傷大雅地心猿意馬——

丈夫跟美女主播用打賞換每天晚上九點鐘比報時還準時的一張性感豔照;

老婆在遊戲中跟人組CP,聊聊曖昧短信,時不常互相撩撥一下,調劑“生孩子之後,老公再也不碰我”的寂寞空虛。

沒人能從伴侶的手機中活著出去


這些“不清白”中,有的是傷不了根本的生活調劑,有的則是粉墨修飾後的痛苦和壓抑。

細想一下,都是可憐人罷了。

沒人能從伴侶的手機中活著出去


當然,手機本無罪。

手機,在今天之所以成為眾人目光灼灼之焦點,大抵是因為它承載了太多的東西。

基於它強大的功能,我們越來越依賴手機,手機已經成為承載我們更多需求的平臺:相機、社交、記錄、娛樂、辦公……通信,已經是最最基本的一個功能。

所以,不是手機有多少祕密,是我們有多少祕密。

以前,我們所有的祕密,都被謹慎地藏在心裡,現在,被全部記錄在手機裡。

手機只不過顯化了我們一個人內心的祕密。它把平時我們內心看不到的東西,搬到了桌面上。

沒人能從伴侶的手機中活著出去


每個人在親密關係裡,都會“夾帶私貨”,都有一些自己的小祕密。

你可能覺得你的另一半,並不是那個你最愛的人,但是,在現實層面,你仍然覺得,你可以跟TA走入婚姻,生兒育女;

你當然知道,世界上沒有你想象中那個完美的白馬王子,但是,你還是會在某些不經意間,把你的想象投射到對方身上;

在這樣的投射中,老闆成了無所不能的聖人或者十惡不赦的魔鬼,公司新認識的合作伙伴,可能成了你理想中完美的情人……

在這些祕密中,有的是你心裡隱祕處存在的一些話,有的只是你的一些幻想。

人人都愛幻想。

懷抱祕密,沒人可以例外,不是這樣不正常,是這樣才正常。

沒人能從伴侶的手機中活著出去


這些話,我們並不能與生命中任何一個人“和盤托出”。

藏到桌子下面,就是祕密了。

正是因為我們都有祕密,但是,我們又分得清事情的主線,分得清想象和現實。

所以,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我們才沒有把這些東西拿到桌面上來分享。

親密關係中,我們總是希望對方對我們坦誠,心無旁騖、100%身心全部屬於我們。

所以,我們在談戀愛的初期,會說:

你要一直陪著我,你的心裡只能有我。

但是,事實往往事與願違,對方是一個人,一個肉身人,一個凡人,而不是一尊佛。

一個凡人,就有走神的時候。

你要求TA連一點最基本的做人的彈性都沒有,不符合人性,不要讓自己跟人性作對,這是一場必輸的遊戲。

當你試圖站到人性的對立面的時候,你就已經輸了。

沒人能從伴侶的手機中活著出去


而真相是,如果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總有想去徹底管住別人的衝動,那麼我們很可能是依賴類型或者控制型人格。

這兩者從根本上是相通的。

如果,你作為一個成熟的成年人,你並不認為自己有依賴或者控制型人格缺陷,那麼,你就要認識到一個基本的前提:你想管住一個人的身、心、意,這比讓一個人坐牢還要痛苦。

試問,你尚且不能管住自己的全部心緒,又怎麼能管住別人呢?

對思想的控制,讓我們第一反應能想到的就是:越控制,越不受控。

被控制得越好,最後反彈得越大。因為,人會好奇、人會反抗,還因為,人的思想,本身就很難控制。

那麼,連歷代帝王都做不了的事情,我們怎麼能奢求我們一介凡人就可以做到?我們未免也太樂觀了。

不奢求100%嚴苛地限制自己,也不要求100%明察秋毫地去控制別人,水至清則無魚,給彼此以彼此該有的成人空間,尊重人的複雜性,才是經營一段親密關係的解決之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