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4種帶娃方式,道出了所有父母的心酸!

婚姻 貝利 全職媽媽 玩具 天空樹 天空樹 2017-11-02

中國有4種帶娃方式,道出了所有父母的心酸!中國有4種帶娃方式,道出了所有父母的心酸!

文|雨霏

成長樹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chengzhangshu9)

01

朋友發給我一段職場招聘類節目《非你莫屬》的視頻,問我是覺得主持人說的有道理,還是嘉賓說的有道理。

視頻中爭吵得確實很激烈,最初是一位招聘方面的老闆在問一位求職者:

“你孩子跟了你,在瀋陽,已經沒媽了,你還要選擇在北京工作,再沒爹了。你家庭條件還可以,原先你都一萬的月收入,你能不能考慮要麼在瀋陽,要麼在江西呀?”

中國有4種帶娃方式,道出了所有父母的心酸!

作為主持人的塗磊附和勸求職者:“不應該把孩子丟在老家,本來就沒了媽,十七個月,你又離開她。”

這時另一位嘉賓沈總插話:“但是塗老師,如果說他出來闖了一番天地,將來給孩子更好的培養,更好的教育,這不是件好事嗎?”

中國有4種帶娃方式,道出了所有父母的心酸!

塗磊問:“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

沈總回答是:“孩子最需要的是錢,需要的是一個榜樣,我覺得他應該要做出一個好的事業出來,他做出這樣的選擇,一定是他無奈的選擇,誰不願意天天跟孩子在一起呢?過上好的日子,開著豪華車,住著別墅呢?”

中國有4種帶娃方式,道出了所有父母的心酸!

塗磊回擊:“我是特別反對這種調調‘孩子就是需要錢,有錢的就是爹’,沒錢的就不是爹嗎?”

沈總回擊:“但是他掙更多的錢,可以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塗磊反駁:“孩子你只要生下來了,你就是爹,你就要陪伴他,孩子首要的是溫暖,不是錢。”

中國有4種帶娃方式,道出了所有父母的心酸!

沈總則表示:“是因為你掙了錢,所以你才有這樣的一種言論。”

中國有4種帶娃方式,道出了所有父母的心酸!

塗磊反駁:“我告訴你,我在沒有錢之前,我沒有想著生孩子,因為我不能陪伴他,不能給他好的生活,所以我最近才有的孩子。”

中國有4種帶娃方式,道出了所有父母的心酸!

沈總繼續回擊:“我同樣的話我來質問你,沒有錢難道就不能生孩子嗎?”

塗磊:“但我問你,沒有錢的同時,我要給他更好的穩定的生活,我怎麼做到?”

沈總接話:“所以他要掙錢啊!”

塗磊:“問題是他現在已經生下來了呀!”

沈總:“因為他現在在家鄉里面掙不到太多的錢,大都市有更多的機會,他也想跟他兒子在一起,我們有什麼理由去質問他的父愛呢?”

中國有4種帶娃方式,道出了所有父母的心酸!

短短不到兩分鐘的視頻,雙方脣槍舌戰,你來我往,互不相讓。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你要到大城市掙錢,還是要在小城市陪孩子”的問題,再拓展一下,也可以放大成,“你要去打拼事業,還是要陪伴孩子成長”的問題。

看起來好像這個問題是無解的,因為抱起工作這塊磚,就沒辦法去擁抱自己的孩子。放下工作這塊磚,就沒辦法養好自己的孩子。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確實有,但是不屬於絕大多數的普通人。

但是無數的歷史和現實又告訴我們,這是一道送分題,父母在年輕的時候,如果因為忙於工作忙於應酬等原因忽略對孩子的陪伴和教育,那麼在年老的時候就有很高的可能性會意識到,“一切榮華富貴都是過眼煙雲,而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晚景慘淡”。

02

身邊有很多父母都面對著如何在拼事業與帶孩子之間平衡的問題,大致上都是這四種方式。

小夫妻忙工作,老人幫搭把手

這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解決方式。夫妻兩個人都上班賺錢,減輕家裡的經濟壓力。老人過來幫著照顧孩子,做做飯,接送幼兒園等等。夫妻倆下班回家或者節假日,一家人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夫妻一方放棄工作,另一方賺錢養家

做全職媽媽或者全職奶爸是非常需要勇氣的,因為某些原因,在咱們國家全職媽媽的社會認可度遠沒有發達國家高,全職爸爸更是少得可憐。一方放棄工作同時也意味著,另一方必須有更高的收入,來保證家庭的各類花銷。好處是父母一方,可以給孩子更好的陪伴,參與孩子的成長。

把孩子送到早託班,或請保姆照顧

多數出現在沒有長輩能幫忙的家庭,夫妻雙方上班,把孩子送到可靠的第三方代為照顧。必須等下班和節假日,父母才可以給孩子多一些的陪伴。

把孩子送寄宿學校或寄養在親戚家

比起前面的3種方式,這種是最讓人揪心的。塗磊與嘉賓爭執的節目中的爸爸,也是這種情況。爸爸要放棄在瀋陽月薪上萬的工作,獨自去北京打拼事業,一歲多的女兒,則要留在瀋陽。對這類不在父母身邊生活的孩子,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留守兒童

童年時期是一個孩子智力發展與性格培養最重要的時期,最需要來自父母給予的安全感和支持、照顧,同時也需要父母給他們提供行為規範,就是所謂的立規矩。

當孩子因為父母的原因失去這些的時候,往往容易造成自卑、膽小、孤僻、執拗、偏激乃至嚴重的心理陰影。

中國有4種帶娃方式,道出了所有父母的心酸!

03

我見過一個姑娘,她小時候父母忙於工作,把她寄養在奶奶家。其實爺爺奶奶對她都挺好的,爸爸媽媽也經常給她買衣服買玩具,她對自己的童年的評價是“幸福,但是不快樂”。

她小時候特別羨慕的就是那些能跟自己父母在一起的小朋友,那些孩子可以調皮,可以吵鬧,都有父母管著、哄著。而她的生活則是小心翼翼的,怕爺爺奶奶生氣,怕爸爸媽媽被埋怨。常常是吃晚飯就跑回到小床上呆著,關了燈才敢偷偷躲在被子裡想爸爸媽媽,然後抹眼淚。

等到終於長大,能跟爸爸媽媽在一起了,卻再也沒有親密的感覺。看著別人家出門,女兒會很自然的挽住爸爸媽媽的胳膊,一家人會很自然的摟在一起玩自拍,她卻怎麼也自然不起來。有心事也不願意跟爸爸媽媽說,什麼事兒都一個人扛著。

這個姑娘說,她從小就在心裡面暗暗發誓,以後要是結婚了,有了孩子,再怎麼樣都會把孩子帶在身邊。家裡再簡陋,再困難,也好過讓孩子過寄人籬下,缺爹少孃的日子。

這個姑娘的感受,可能也是很多留守兒童的感受。爺爺家、姥姥家、姑姑家、大伯家,哪怕對孩子再好,那也始終不是孩子自己的家,更別說像親生父母一樣,給孩子周到的照顧和良好的教育。

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常常成長為兩個極端,一種是特別獨立的,也就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總是表現得很堅強,很樂觀,他們總是很懂事,不給父母和周圍的人添麻煩,有著遠超過生理年齡的成熟和心智。

還有一個方向是特別叛逆,總是在抱怨,在挑釁。可能是因為從小缺少父母管束的原因,這些孩子面對規則也總有一種無所謂的樣子。這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更容易出現問題,與父母的關係,也容易劍拔弩張。

如果可能,再難也建議父母把孩子帶在身邊。

中國有4種帶娃方式,道出了所有父母的心酸!

04

當然,也並不是說陪在孩子身邊就萬事大吉了,也不是說父母一定要犧牲自己的事業來實現對孩子的陪伴。

記得曾經看過一部經典美劇《實習醫生格蕾》,裡面有一個片段一直印象很深。劇中有位很優秀的女外科醫生叫貝利,她因為工作原因,沒辦法時常陪在孩子身邊。丈夫用離婚威脅他,讓她放棄事業。

貝利感受到了丈夫對自己事業的不尊重,所以毅然離婚,找到了靠譜的保姆幫忙帶孩子,自己依舊在醫院裡治病救人。

在平安夜,貝利的父親從家鄉趕過來想陪她過節,但卻意外發現女兒已經離婚,並且在這樣重大的日子,在醫院值班,給病人做一個腸道手術。

父親很嚴肅的跟貝利說:“我為你感到羞愧”,“你曾經是我的驕傲,我用心培養你陪伴你,在你的兒時,我不錯過你每一次家長會,在你每一次穿著小裙子跳舞時給你鼓掌。而你長大後,卻在平安夜放下自己的孩子,給陌生人做一個常見手術?”

貝利一時之間不知道如何回答父親的指責,她一直不說話,直到平安夜晚餐的時候,她突然開口說:“我沒有錯。”

貝利說:“我離婚了,我給我孩子展示的是如何活得自尊自愛。我錯過了平安夜給孩子的陪伴,但我在告訴他什麼是盡職盡責。”

如果只看表面,貝利確實沒有按照父親和丈夫的想法,做一個時刻圍著孩子轉的媽媽,但是貝利對孩子的愛是無可置疑的,她在能陪伴孩子的每分每秒,都奉獻了自己的熱情和耐心。

她說的這段話,跟主持人楊瀾曾經說過的一段話有很多相似想通之處,楊瀾在面對孩子與工作的平衡時說:

“我覺得對一個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看到母親和父親如此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他們如此地充實,見到這麼大的世界,帶回來這麼有趣的故事,而且他們能夠在孩子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予一些指導。”“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做人的,這不僅僅是指道德層面,也包括父母在怎樣度過他們的人生。”

對於孩子來說,成長的每一個時刻都是十分珍貴的。孩子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簡單的陪伴時間,影響更大的是陪伴孩子的時候,你表現出來的狀態,以及你給孩子的陪伴質量。

因為檢驗父母陪伴合格與否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孩子能夠身心健康。他對學習有動力,對生活有熱愛,能與周圍環境良好的互動。做到了這一點,無論陪孩子的時間是晝夜不間斷還是每天只有一兩個小時,父母都已經取得了成功。

中國有4種帶娃方式,道出了所有父母的心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