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段文字,但並不知道它的出處和故事,這段文字是一則佛家偈[ jì ]語(偈語,佛經中的唱詞,附綴於佛經的一些讀後感或修行的實踐中得到的體悟寫成的語句。因為多為四句組成,兼具文學的形式與內容,朗朗上口,儘管不是佛經的主要內容,也成為與佛經相提並論的典故。偈語是佛法之本,佛經是樹幹與青柯,偈語是果實與花朵。因為每首偈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而成為僧人頓悟的美談。文初這則偈語就是唐代高僧惠能大師《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他被毛澤東讚譽為嶺南兩大偉人之一

《菩提偈》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這位佛教宗師、嶺南聖人六祖惠能和這則偈語誕生的故事。本人雖然不是佛教徒,但非常推崇和尊重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儒家)、釋(佛教)、道(道教)是中華文明重要的三大思想流派,惠能與孔子、老子被稱為“東方三大聖人”,歐洲人則將他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毛澤東曾讚譽嶺南的兩大偉人,一位是孫中山,另一位就是惠能。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他被毛澤東讚譽為嶺南兩大偉人之一

六祖惠能

一.佛教簡史

說到惠能我們就得先簡單瞭解一下佛教簡史: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他被毛澤東讚譽為嶺南兩大偉人之一

佛教創立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印度,其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佛教在印度幾經興衰,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隨著伊斯蘭教的侵入,佛教基本上被逐出了印度國境,可以說佛教起源於印度,而發揚於中國;

佛教傳入中國開始於公曆紀元前後,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

據《魏書》載,西漢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派遣使臣伊存賂漢博士弟子景廬口授《浮屠經》,是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記載,史稱這一佛教初傳歷史為“伊存授經”,這被視為佛教傳入中國的開始,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大致經歷了譯傳、創造和融合三個階段。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他被毛澤東讚譽為嶺南兩大偉人之一

禪宗祖庭少林寺

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的創造階段和鼎盛時間,由於統治階級採取儒、佛、道兼用的方針,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進入了鼎盛時期,也是佛教全面中國化的時期,漢地佛教並逐漸形成了八大宗派,分別為以南京棲霞寺為祖庭的三論宗;以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為祖庭的天台宗;以陝西長安縣華嚴寺為祖庭的華嚴宗(賢首宗);以陝西西安慈恩寺為祖庭的法相宗;以陝西終南山道宣律師塔和江蘇揚州大明寺為祖庭的律宗;以陝西西安大興善寺為祖庭的密宗;以山西交城玄中寺和江西廬山東林寺為祖庭的淨土宗(蓮宗);以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為祖庭的禪宗

宋元明清時期是中國佛教的融合階段,這一時期佛教廣泛而深入地與中國傳統文化全面結合。元明清三代,漢地精英佛教停滯衰退。這一階段從教派上說,主要流行禪宗和淨土宗,其他各教派逐漸衰落。

二.達摩始祖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他被毛澤東讚譽為嶺南兩大偉人之一

達摩禪師

而今天我們所介紹的惠能大師就是禪宗的重要傳承和發揚者,被尊為禪宗六祖。既有禪宗六祖,那必有禪宗初祖,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達摩祖師,全名菩提達摩(?—536年)是南天竺(印度)人,西天禪宗第二十八世祖。於南朝梁武帝普通八年(527年)乘船來到廣州開始在華傳教(在廣州有很多與達摩有關的寺院和古蹟就不一一表述了),因他傳教活動成就卓越,成為中國禪宗的始祖。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廣集信徒,傳授禪宗,東魏孝靜帝天平三年傳法于慧可,從此禪學在少林寺落跡流傳。禪宗傳至五祖為弘忍大師。

三.初顯佛性

惠能(638-731年),一作慧能,按其父給他取名的含義是“惠眾生,能佛事”,當作惠能。唐高祖武德年間,在他父親從祖籍范陽(今河北通州)被貶到廣東做小官,便落籍於新州(今廣東雲浮市新興縣),他三歲喪父。有一天他挑柴至街市去賣,聽到別人誦《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段,便有所悟,發心學佛。別人告訴他,這是湖北黃梅的禪宗第五代祖師弘忍禪師平常教人唸的佛經,他便決心辭母遠赴黃梅去求學禪法(這時他尚未出家為僧)。但依《別傳》,惠能參禮弘忍,與《金剛經》無關。傳說他行抵過韶州(今廣東韶關)時,結識了佛友劉志略和尼姑無盡藏。無盡藏常誦《涅槃經》,惠能聽了,給他解釋經義,尼姑便拱手求教。惠能說“字即不識,義請即問”。尼姑奇怪,問:“你不識字,怎能懂義?”,惠能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姑驚訝,逢人便說:惠能是個有道行的人。後至樂昌西山,遇智遠禪師,智遠修書於他並指引他到黃梅弘忍大師處學佛。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他被毛澤東讚譽為嶺南兩大偉人之一

四.求法五祖

五祖弘忍禪師初見到他時,便問:“汝(你)從何來?”他答道“嶺南”。五祖說:“欲須何事?”他答道“唯求作佛”。五祖說:“嶺南人無佛性,怎麼做佛?”他答道:“人地即有南北,佛性豈有東西?”五祖聽了,很佩服他的辯才,知他是個不尋常的人,但卻不動聲息,就讓他和大家一起去苦工。做了八個月苦工,有一天,五祖宣佈要傳授衣缽,選付繼承祖位的人,讓大家呈述心得。這時師從五祖學習禪學的共有七百多僧人,有一位首席的上座師名叫神秀,是一位學通內外,素為大眾敬仰的學者。他自視甚高,以為眾望所歸,繼承衣缽之人非己莫屬,便在走廊牆壁上,寫了一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五祖看了神秀的偈語後,便說:“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並不十分滿意。惠能從同學那裡聽到這首偈語,便說:“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同學一向看不起他便嘲笑他說“庸流何知,勿發狂言”。到了夜裡,他偷偷地請了一位識字的童子,在神秀原偈旁邊寫了一首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看到此偈心中大異,估計是惠能所作,當著眾人不便流露,於是便說:“此是誰作,亦未見性。”眾僧聽了都不在意了。五祖便在夜裡找到惠能私下為他說法,還密授袈裟給他,以為信記,說明他繼承了祖位。並當即連夜送惠能下山渡江南行,五祖親傳衣缽,操舟送別惠能後,從此不再開堂說法。後來以神秀為首的眾僧人議論紛紛,一致認定是惠能得法潛逃了,就相約追蹤。

五.開宗立派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他被毛澤東讚譽為嶺南兩大偉人之一

惠能重返嶺南後,隱居於廣東懷集、四會縣山間,混跡於獵戶之中。過了15年後,那時五祖已死,神秀在湖北當陽玉泉山傳授禪法,成為禪宗北宗的創始人,即北宗六祖。那時惠能解去後顧之憂,才到了廣州法性寺(今天光孝寺)。676年2月8日,在寺內菩提樹下,惠能剃髮受戒,從此公開正式成為禪宗地宗領袖。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他被毛澤東讚譽為嶺南兩大偉人之一

今廣州光孝寺

惠能禪學的最大特點是頓悟,故又稱“頓教”。他認為人人都有佛性,人性本覺,故人人皆能成佛。惠能借以戰勝神秀的那個著名佛偈,與《金剛經》義完全吻合:境由心(佛性)造,一切如夢如幻如泡影,如露亦如電,“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總之,“實無有法”。以內心觀照,直接頓悟佛性的常清靜,從而頓悟成佛。神秀的所謂“勤拂拭”,是坐禪頓悟的工夫,而惠能的所謂“非樹、非臺”,就是本來清靜、無物,就是覺即成佛。所以五祖弘忍認為惠能的偈更為徹悟。惠能的禪宗廢除坐禪。他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惠能把天竺式的佛教改造為中國式的佛教,開創禪宗南派,並以其簡易的修煉方法取代其他宗派的繁瑣複雜的修煉方法,倡導頓悟法門,在佛教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他的弟子據他生平修行整理出版了《六祖壇經》,成為研究惠能禪學的重要經典。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他被毛澤東讚譽為嶺南兩大偉人之一

六祖無相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