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電影工業化的現狀與發展,看中國電影走出去(上)

沒有人會懷疑,電影對於當代人日常生活、精神想像乃至社會、經濟、文化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在電影誕生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電影已經成為大眾娛樂無法迴避的一個“重鎮”。

伴隨中國影視傳播業的飛速發展,中國的電影產業從早期的八大製片廠走向更廣闊的市場。2000年加入WTO以後,中國的經濟開始騰飛,大眾娛樂的需求轉化為電影發展的動力。十八年間,中國電影在生產數量、涉及題材、傳播廣度等多個方面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市場在體量上突破600億人民幣,成為世界第一,全年放映電影數達到1923部,中國電影產業在體量上已進入成熟期。

然而,在體量進入成熟期的情況下,中國電影的工業化水平亟待提高,工業化範圍亟需擴大。面對日益複雜的電影市場和日益強烈的文化出海需求,本文擬從當下中國電影工業化的現狀與發展出發,以電影工業化視角看中國電影“走出去”。

Part 1:中國電影市場現狀:工業化條件已成熟

對中國電影來說,電影工業化是一個嶄新的名詞,被馮小剛稱為中國電影最好監製之一的黃建新先生曾說過“整個美國的電影製作管理其實是有一個文本系統的,所有人都會遵照這個系統行事。”而在中國,這個文本系統仍在艱難地建立。

從2019年往回看,根據中國電影總票房規模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電影票房僅有214.4億元,到2014年增長到294.1億元,增長率為37.2%。2015年,電影票房為440.6億元,增長率高達49.8%,2016年達到457.1億元,但增速變緩,增長率僅有3.7% 。到2018年為止,電影票房衝破600億元,票房市場排名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中國電影市場呈現出持續增長,漸趨平穩的發展態勢。從市場的角度出發,2019年中國電影無疑已經做好了“工業化”的準備。

同時,據權威媒體發佈,2018年共有1923部影片顯示有放映記錄,剔除1365部票房不超過10萬的影片,27個電影節票房記錄,20部無明確上映時間的影片及102部非本年度上映影片後,剩餘409部本年度上映的影片共產生票房579.2億元(全部票房為609.76億元)。其中十億以上的超級大片共17部,票房共330.1億,佔全年總票房的57%。

在已上映的電影中,中國電影占289部,美國電影占56部。而在17部佔據57%票房的超級大片中,中國電影和美國電影分佔6部、7部。在289部已上映電影中,中國電影有176部是票房不足500萬的一日遊影片,佔國產片總數的61%。與此對應,只有8部美國片屬於一日遊影片,佔美國片總數的14%。無論分賬片還是批片,國外引進的影片質量都表現得更加穩定。面對外來電影的壓力,“工業化”對於中國電影產業來說,也已經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時間。

Part2:電影工業化詳解:流程標準化和生產規模化

儘管中國電影市場已為中國電影工業化做好了準備,但要將電影工業化真正落地,首先必須瞭解電影工業化的具體內涵。只有清楚地闡明電影工業化,才能進一步理解中國電影工業化的現狀與未來。

電影工業化最初是一個類比概念。在很多人看來,工業化往往代表著巨大的工廠,轟鳴的機器,和站成流水線的工人。然而電影工業化並非如此,它只與傳統工業化最本質的特徵有關。

其中,“分工”是工業化生產最核心的要素之一,也是電影工業化最重要的特徵。在好萊塢,單部電影涉及數百家公司合作已經是最稀鬆平常的事。按照創意、劇本、概念設計、分鏡、聲音、特效、後期製作等門類,多個公司在同一項目中迅速結成新的團隊,幾乎在電影製作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專門的公司來提供服務。在這一概念下,這些公司就像流水線上的工人,而公司裡的員工則是“工人”的“手指”,作為一個更微小的組成部分加入製作。

另一方面,“流程標準化”構成了電影工業化的基礎。只有在標準化的基礎上,電影工業才能擺脫傳統“手工作坊”的模式,在更大層面上整合資源、減少消耗。在這一要求下,從劇本的撰寫、工作團隊及演員的選擇、前期準備、中期拍攝、後期剪輯到最後的銷售發行,都應該形成穩定的流程,由不同專業團隊嚴格按照流程實現。

在前兩者的基礎上,“生產規模化”其實是電影工業發展到成熟階段的必然結果。通過建立標準化的流程,同類電影在製作層面可以實現大規模地快速複製,在成本控制、電影質量等方面都具有非同尋常的穩定性。舉例來說,“漫威宇宙”作為當今最成功的超級英雄系列電影,正是好萊塢電影工業化水平最好的實證。從2008年第一部《鋼鐵俠》以來,“漫威宇宙”始終保持著一年2-3部的擴張節奏,近20部漫威電影在成本上有90%都在1.5-2.5億美元之間。這種超高的穩定性得益於好萊塢成熟的工業化體系,在其他巨頭身上同樣有所體現。

總得來說,電影工業化並非簡單的資源整合,而是將電影工業囊括的產業鏈細緻劃分,並最終統一融匯到一個框架之中,遵循同一套規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