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ST雛鷹到 *ST華信“救市值”落空 仙股退市步入常態化'

""從*ST雛鷹到 *ST華信“救市值”落空 仙股退市步入常態化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金微 北京報道

又一隻股票因為長期低於1元面臨退市。

8月4日晚間,*ST華信公告稱,公司股票已連續10個交易日收盤價格均低於股票面值(1元),可能將被終止上市。公告發布之後,*ST華信連吃三個跌停,截至8月7日,股價已跌至0.78元,第13個交易日低於1元,退市基本成定局。這是近期繼“A股養豬第一股”*ST雛鷹之後,又一隻因股價長期低於1元而面臨退市的股票。

目前,A股市場共有6只低於1元的仙股。從最近低價股走勢看,市場對這類退市概念股的炒作已趨冷。此前,*ST雛鷹退市前還一度出現從跌停到漲停的情況,而*ST華信連續收跌,市場資金不再“火中取栗”。

知名財經評論員郭施亮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說,長期以來,A股市場一直存在一種錯誤的觀念,視低價為安全,熱衷於炒作低價股。殊不知,面值退市規則實施後,低價已經成為風險的代名詞。現在,退市制度變了,投資環境也變了,“低價為王”的A股炒作時代註定將成為“過去式”。低價股尤其是超低價股觸及面值退市規則,可能是未來市場的常態化現象。

仙股擴容多達6只

8月6日,*ST歐浦出現跌停,收盤價為0.96元,晉級1元以下股。仙股“團隊”又多了一位成員。

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6日,A股市場共有6只低於1元的股票,分別是*ST雛鷹(連續停牌)、金亞科技(暫停上市)、*ST華信、*ST華業、*ST大控、*ST歐浦。另外,還有64只股票價格在1元附近徘徊,成為“準仙股”。

*ST雛鷹最新股東戶數為18.12萬戶,*ST華信8.11萬戶,*ST華業7.24萬戶,*ST大控6.43萬戶、*ST歐浦4.6萬,若不考慮重複持股問題,5家公司股東戶數超44.5萬戶。這些中小股東的前景不容樂觀。

近期,除了*ST華信,另一隻面臨退市風險的股票為*ST大控。8月2日晚間,*ST大控公告稱,公司股票當日收盤價為0.97元/股,低於公司股票面值。之後幾天,*ST大控股價一直處於低位徘徊,8月6日收盤價為0.92元/股。同時,*ST華業也已連續6個交易收盤價低於1元。

值得關注的是,ST雛鷹已處於停牌之中。其公告稱,公司股票已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格均低於股票面值(即1元)),根據有關規定,公司股票自8月2日起停牌,深交所自公司股票停牌起15個交易日內做出公司股票是否終止上市的決定。

事實上,在“面值退市”壓頂之際,*ST雛鷹曾推出“救市”之舉。7月24日,公司公告稱與三位債權人合資成立3家生豬養殖公司的計劃,股票在公告發出次日應聲漲停。隨後,深交所火速發佈關注函,對*ST雛鷹“債轉股”養豬計劃提出多項質疑,包括*ST雛鷹是否在“面值退市”前借公告拉抬股價,以及*ST雛鷹籌措資金新建養殖場而不是償還債務等問題。

退市前的“救市值”

值得一提的是,*ST華信對於退市壓頂也有“救市”舉動。*ST華信公告表示,公司董事會高度重視並密切關注,積極採取各種措施面對當前的經營形勢。

8月1日,*ST華信公告稱,子公司上海華信集團商業保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信保理)、華信天然氣(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信天然氣)擬與香港鴻太簽訂《債權債務抵銷協議》。

根據協議,華信保理將其對三家公司的應收債權共計約2.89億元轉讓給華信天然氣,華信天然氣將受讓的上述債權用於抵銷其對香港鴻太的4190.96萬美元債務。上述債權債務抵銷完成後,華信天然氣與香港鴻太的債權債務在抵銷範圍內全部消滅。

*ST華信當時稱,本次債權債務抵銷獲股東大會通過,公司將把已計提的壞賬準備衝回,將對公司未來經營及財務狀況產生影響。

不過,這一紙協議很快引來深交所的問詢。深交所要求*ST華信說明在相關應收債權可收回性不大且已全額計提壞賬準備的情況下,香港鴻太仍然接受以相關債權抵銷華信天然氣所欠債務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符合商業邏輯。

8月4日晚間,*ST華信公告稱,公司股票已連續10個交易日收盤價格均低於股票面值(即1元),公司股票可能將被終止上市。但公告中仍堅稱這則《債權債務抵銷協議》是解決當前困境的首要積極措施。

廣大中小投資者還對這項協議抱有一絲希望,但8月6日,*ST華信發佈公告稱終止了《債權債務抵銷協議》,徹底斷了投資者的念想。8月7日,*ST華信開盤直接跌停直至收盤,報0.78元/股。

一名市場分析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中弘股份退市前也曾說到推進重組,甚至還傳出與加多寶的合作,*ST雛鷹也推出債轉股計劃,但最終都被市場打臉。這說明臨時抱佛腳的政策解救不了公司長期以來的弊病。

警惕高送轉引發的退市風險

A股市場因連續低於面值而退市的第一家上市公司為“中弘股份”。

去年10月18日,中弘股份毫無懸念的跌停,報收0.74元。這是中弘股份連續第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於1元,正式觸發深交所退市條件。去年11月8日晚間,深交所發佈公告稱,根據《股票上市規則》規定以及上市委員會的審核意見,深交所作出中弘股份股票終止上市的決定。

去年11月16日,中弘股份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期限為30個交易日,證券簡稱將變更為“中弘退”,股票價格的日漲跌幅限制為10%。退市整理期屆滿的次一交易日,深交所對公司股票予以摘牌。

退市整理期間,中弘退先是拿下10個跌停,隨後繼續陰跌,股價由0.82元跌至0.22元,跌幅高達73%,無論多麼低的價格,也無人問津。

縱觀市場上幾例擬退市公司,逃不開的往往是業績暴雷或債務問題。*ST華信2018年業績報告顯示,去年*ST華信的保理業務和轉口貿易業務應收賬款逾期金額摺合近52.07億元,第四季度*ST華信大幅計提壞賬準備,總金額達到21.85億元。上述壞賬準備對*ST華信的業績構成衝擊。2018年,*ST華信鉅虧12億元;2019年一季度,*ST華信繼續虧損0.25億元。

另外,一些公司的退市危機還與高送轉有關。*ST雛鷹上市之後多次高送轉。2010年9月15日,*ST雛鷹正式登陸A股。上市之初*ST雛鷹的總股本為13350萬股,但在上市當年,*ST雛鷹就進行了高送轉,於2011年4月實施10轉10股,使其股本翻倍;2011年,*ST雛鷹再次進行高送轉,並在2012年4月實施10轉10股;而2012年,*ST雛鷹又決定在2013年7月實施10轉6股。

最“致命”的一次高送轉發生在2016年。*ST雛鷹在總股本已經達到10.45億股的2015年,推出了更為宏大的高送轉——10轉20股,並於2016年6月24日實施。這也導致*ST雛鷹股價由20元附近調整至6元左右。正是這次高送轉,加上近年來受經濟形勢及公司虧損的影響,股價長期低迷。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之前很多上市公司熱衷於高送轉,中弘、雛鷹因不斷高送轉導致股價低於1元而退市。這也提醒一些公司不要盲目進行高送轉,否則一旦股價過低,容易引發退市風險。”

郭施亮認為,影響退市常態化的原因,包括退市情形完善化,越來越細化退市規則;科創板試點註冊制,殼資源價值驟然下降,低價殼概念股無人問津,未來註冊制下會有退市常態化配套;股票市場持續擴容預期,存量資金博弈環境下,進一步壓縮低價股存量流動性,同質化上市公司或績差股上市公司趨向於港股化的發展趨勢。

編輯:劉春燕 主編:陳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