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一方的華縣杏林鎮井家崖人宋哲生

華縣 農民 抗日戰爭 龍山 王克 山東 華州文史薈萃 2019-05-30

回憶宋哲生二三事

作者 王克榮 井錫銘

宋哲生(1906-1944),華縣杏林鎮龍山行政村井家崖人。1930年從軍,1939年因患肺結核退伍返里。宋哲生由於主持正義,具有膽識,得知名人士顧熠山、齊逸農的推薦,1941年春任桓公鄉鄉長。1943年因病情復發,離職休養。宋哲生在居家和任鄉長期間,為當地群眾做了一些有益之事,鄉人仰之。現就我們所知,回憶於後。

功在一方的華縣杏林鎮井家崖人宋哲生

華縣五龍山 張文 攝

關心群眾疾苦 開展生產自救

1940年,抗日戰爭處於相持階段。地處杏林五龍山北麓的貧苦農民,生活十分困苦,多以糠菜充飢。宋哲生目睹此狀,心情十分不安。便通過顧熠山、齊逸農與鹹林中學商定,將其轄地高家地租賃給當地農民墾殖,進行生產自救。隨即動員農民王均義、劉駱駝等上山墾荒種田。在開墾中,宋哲生看到王均義一家清水煮野草、啃山果的情景,又通過知名紳士顧熠山、齊逸農先生說情,自己具保,從鹹林中學園藝部借回穀子數千斤,分給農民作為口糧。在王均義、劉駱駝等農民的帶領下,附近的窟坨、蘸紙峪口、張家、宋家、白家、井家崖、啟聖宮等村莊60%以上的貧苦農民都上山開墾荒地,很快擴墾到五龍山東、中、西三條山樑,面積約150畝,年產玉米七、八萬斤。墾農不但有了口糧,而且三分之二的農戶還有了部分餘糧,這樣既拯教了沿山一帶貧民的生命,又使農民獲得了少許的經濟收入。王均義一家,先後墾荒二十多畝,生活得到了改善,還有餘糧7000多斤。並相繼贖回了當出土地十三畝。

興辦濟農小學 發展地方教育

1940年宋哲生鑑於家鄉沿山一帶僅有啟聖官一所初小,許多貧寒子弟求學升學諸多不便,且湮沒人才。據此,他主張在啟聖宮初小內增設高級班,隨後,與當地井啟唐、井仁德、李永智、王永昌、王浪生、李遂生等有識之士磋商,組成校董會,宋哲生任董事長兼校長,李遂生(當時在家養病)任名譽校長,王克榮任教導主任,並取校名為“濟農小學”。在籌建中,由於經費困難,宋哲生多方奔波,日夜操勞,修建工匠沒飯吃,他就領到自己家中吃。經過辛勤努力,於1941年春,在啟聖官初小內增設了高小班。高小班設立後,周圍五、六里路外的村民子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入了學。石頭峪、太白峪的學生大部也參加了學習。為了解決路途遙遠、生活不便的困難,宋哲生讓其從家中背玉米糝和饃,在教師灶上燒稀飯餾饃,學生家長讚口不絕。

宋哲生除處理校內的日常事務外,還親自給學生授課。他講課條理清楚、生動形象,學生記憶深刻,深受學生歡迎。

在宋哲生認真負責的辦學精神影響下,教師們嚴於治學,先後籌辦的兩屆春季班(三一、三二兩班)的學生學業成績均佳。後因學校經費緊缺和其他原因而停辦。

挺身而出 保護果林

昔日,杏林的五龍山上到處是蒼松翠柏。可是,在抗日戰爭期間,果林常遭到華縣國民黨第一軍的破壞。1941年春,該軍士兵常到五龍山,以打柴為名,濫伐山林,盜竊寺院的鐵瓦、砸碎鐵鐘、鐵磬進行倒賣。此外,還在山角下的田野明火執仗地砍伐杏樹、柿樹等果樹,損害當地群眾利益。宋哲生見此情景,憤憤不平,動員組織農民開展聯防。有一次,一個連長帶兵砍伐了一些果樹。宋哲生挺身而出,率領數百人圍截。爭鬥中他狠狠地打了該連長一個耳光,並撕掉其徽章(後經該連長託人說情,才予以歸還)。迫使其將砍伐的果樹扛送回村,嚇得連長跪地求饒。隨後,宋哲生又找到該軍軍部,經交涉由軍部直接在附近張貼布告,嚴禁士兵毀壞寺廟財物和砍伐樹木。從而制止了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保護了群眾的利益。

財務公開 兩袖清風

宋哲生從國民黨腐敗的官場中,明察社會之黑暗,對國民黨基層政權的鄉保人員利用徵收苛捐雜稅之機,敲詐勒索,魚肉百姓的行為早就深惡痛絕。他任鄉長後,常以減輕群眾負擔,共渡抗日戰爭難關為己任,在日常公務中帶頭節約。每當奉命籌款,或辦公費用超支,或伙食不敷(同當時幣制貶值有關),他都要召集地方士紳和各保長集體開會商議,儘量做到負擔公平合理,絕不借故私派、妄收一文。此舉,對杜絕各保甲長的胡攤亂派、中飽私囊以及減輕群眾的額外負擔均起了很大的作用。宋哲生不僅嚴格要求自己,而且還經常教育鄉公所的工作人員奉公守法。當時,鄉公所會計王錫銘貪汙公款,他知道後,進行了嚴厲批評,並免去了該王的職務。

宋哲生離職後,家道仍然清貧。病逝安葬時,各界人士、群眾送葬者百餘人。人們緬懷他一生廉潔奉公,兩袖清風,為群眾辦實事的業績,無不失聲哭泣。迄逝世三週年時,鄰里、親朋厚友曾制匾額錦軸,以示哀慕之情。

宋哲生作為一名舊社會普普通通的鄉長,雖離開了我們,但他一心為民眾,敢於同破壞群眾利益的行為進行英勇鬥爭的精神,卻深深地留在了我們的心中。

原文來源:華縣文史資料

原文作者:王克榮 井錫銘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