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系、阿里系、百度系、小米系...之後,華為系終於來了

騰訊系、阿里系、百度系、小米系...之後,華為系終於來了

4月23日,華為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哈勃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下簡稱“哈勃投資”)。該公司註冊資本為7億元人民幣,由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100%控股。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公司的經營範圍只有一項:創業投資業務。

騰訊系、阿里系、百度系、小米系...之後,華為系終於來了

科技巨頭涉足創投並非新鮮事,前有騰訊、阿里等,後有小米、美團等,先後化身戰略投資人,在創投圈掀起陣陣波瀾。這一次,華為意欲為何?

打破“三不”原則

這是華為近年來在創投領域的最大變革動作,打破了之前華為內部提出的“三不”原則。

2017年11月,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針對人力資源管理簽發了126號文,明確有所為有所不為。其中最核心的便是不做應用、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只聚焦雲計算和大數據人工智能平臺,讓各行各業實現自身的智能時更簡單、更容易。

對此,外界早有質疑。“騰訊系”、“阿里系”、“百度系”、“小米系”紛紛在互聯網產業鏈上跑馬圈地、爭奪用戶,建立起各自的生態圍城。而通信硬件領域賽道稱霸的華為,卻對資本市場敬而遠之,始終“缺條腿”走路。

如今,華為低調成立投資公司,釋放了什麼信號?有分析人士認為,華為成立創投公司,有藉助外部創新補足生態短板的意圖。“這一步或許對華為商業模式或者組織架構都會有持續的影響。”上述分析人士稱。

14筆投資,大多數為併購

事實上,在成立哈勃科技前,華為已在投資領域小試牛刀。

數據統計,華為至今公開14筆投資案例,其中9筆為併購。從公司業務層面看,主要圍繞物聯網、芯片、雲存儲等關鍵技術領域,也有涉足些許互聯網項目。

華為之前有專門負責投資的部門,被稱為“企業發展部”。據華為內部人士介紹,“這個部門主要是做海外的投資,國內最多做些華為自己人創立的項目。”

騰訊系、阿里系、百度系、小米系...之後,華為系終於來了

如2011年5.3億美元收購華為賽門鐵克公司,主要是因為華為在2011年重新審視企業業務和雲計算的市場價值,發展企業網市場。

其他對外投資多是圍繞關鍵技術領域開展,也多是與華為有過合作的公司。比如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別收購CIP Technologies和Caliopa,前者為英國集成光子研究中心,後者主要致力於數據通信和電信市場的比利時硅光技術開發商。

2014年7月,華為投資致力於物聯網高性能芯片設計和生產的XMOS公司,投資規模高達2600萬美元。此後,華為在物聯網領域再拿一城,以2500萬美元收購了另外一家英國的物聯網公司Neul,而這家公司此前與華為有過9個月的合作。

在互聯網領域,華為少有的幾項投資也表現相當亮眼。

2015年1月,崑崙萬維遞交創業板招股書。在股票發行前,華為持崑崙萬維3%股份,為第七大股東。2016年1月,華為在崑崙萬維持股解禁。崑崙萬維2016年一季度股價在30元至40元區間,而上市發行價為20.3元。

此外,華為2013年從經緯中國和IDG手中接盤暴風科技,2015年暴風影音IPO時,華為共持有近350萬股,位列公司第五大股東,佔發行前總股本的3.89%。該股份於2016年3月份解禁,彼時股價在93元至105元之間,而上市發行價僅為7.14元。

這幾家公司是較少見的華為曾參投的A股股東,不過華為均在其解禁後的當個季度,立即減持股票,甚至可能已經離場,華為對這些公司的投資並不堅定,更非戰略投資。

結 語

此前,華為一向對資本謹慎,不但自身對於上市不積極,對外為數不多的投資也基本圍繞著通信行業進行。

此一時彼一時。華為對資本市場態度發生大轉變,與業務重心變化不無關係。但如今要重點發展的消費者業務和之前的運營商業務完全不同。華為雖然推出了自己的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錶等消費終端產品,但距離其想要構建的智能物聯終端生態仍然相差甚遠。

即便華為研發能力再強,也無法單純靠自身完成其物聯終端生態。參照小米的做法,成立一家投資公司,以資本槓桿的力量撬動一個生態,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操作建議,僅供讀者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

公司簡介

弘君匯信息諮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弘君創投)系弘君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8號中糧廣場B座1411室,註冊資本5000萬元人民幣,是一家專注於種子輪、天使輪階段項目的財務顧問與投資機構。弘君創投也會一如既往的為我們的客戶提供最安全,最放心的產品,提供最貼心的服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