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

“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黃曉明在綜藝節目裡的這句話,最近刷屏了各大直播平臺的彈幕。愛吃瓜的網友們還惡搞了一個叫做“明學”的學科,並把這句話作為“明學”的綱領性口號,“明學”也成為了目前娛樂圈的第一顯學。

事情起源於黃曉明在綜藝節目《中餐廳》裡一系列低情商與高自信的操作。比如嫌隊友做菜慢,不許隊友提意見,自己把團隊指揮得一團亂,卻還霸氣地告誡隊友:“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

"

“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黃曉明在綜藝節目裡的這句話,最近刷屏了各大直播平臺的彈幕。愛吃瓜的網友們還惡搞了一個叫做“明學”的學科,並把這句話作為“明學”的綱領性口號,“明學”也成為了目前娛樂圈的第一顯學。

事情起源於黃曉明在綜藝節目《中餐廳》裡一系列低情商與高自信的操作。比如嫌隊友做菜慢,不許隊友提意見,自己把團隊指揮得一團亂,卻還霸氣地告誡隊友:“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其實黃曉明的這種自信一直是他的習慣,比如他曾半調侃半認真地和記者說過這樣的話:“我就愛照鏡子,誰讓我比別人都帥呢。”看看他的身材和臉龐,我想說就算你不喜歡他,這句話其實也沒毛病。但這一次,當觀眾們發現他不但總在戲裡演霸道總裁,就連在現實中也是這種霸道的自信時,就坐不住了。

很多網友就照著他這句話的風格在身邊找雷同,還找到了不少,像“我不管你怎麼想的,都聽我的”,還有“我不管,我說什麼就是什麼”。這些話聽起來都挺耳熟的,原來喜歡當霸道總裁的並不止黃曉明一個人。但在那些被指揮的人或者旁觀者聽來,這些話還蠻刺耳的。今天咱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看問題出在哪。

"

“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黃曉明在綜藝節目裡的這句話,最近刷屏了各大直播平臺的彈幕。愛吃瓜的網友們還惡搞了一個叫做“明學”的學科,並把這句話作為“明學”的綱領性口號,“明學”也成為了目前娛樂圈的第一顯學。

事情起源於黃曉明在綜藝節目《中餐廳》裡一系列低情商與高自信的操作。比如嫌隊友做菜慢,不許隊友提意見,自己把團隊指揮得一團亂,卻還霸氣地告誡隊友:“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其實黃曉明的這種自信一直是他的習慣,比如他曾半調侃半認真地和記者說過這樣的話:“我就愛照鏡子,誰讓我比別人都帥呢。”看看他的身材和臉龐,我想說就算你不喜歡他,這句話其實也沒毛病。但這一次,當觀眾們發現他不但總在戲裡演霸道總裁,就連在現實中也是這種霸道的自信時,就坐不住了。

很多網友就照著他這句話的風格在身邊找雷同,還找到了不少,像“我不管你怎麼想的,都聽我的”,還有“我不管,我說什麼就是什麼”。這些話聽起來都挺耳熟的,原來喜歡當霸道總裁的並不止黃曉明一個人。但在那些被指揮的人或者旁觀者聽來,這些話還蠻刺耳的。今天咱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看問題出在哪。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一、過度自信的本質是人格失調

有黃曉明的粉絲說,“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這句話,說明了黃曉明是個特別自信的人。但我想用同樣的來話回敬他們說“不要你覺得,要大家都覺得那是自信,那才真的算是自信。”其實,這句話表露出來的態度之所以讓人不舒服,是因為這種自信是種假自信,也叫過度自信,在心理學上屬於典型的人格失調。

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要想辨別假自信,最好的辦法就是和真自信做比較。在心理學上,真正的自信有2個重要的標準。

"

“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黃曉明在綜藝節目裡的這句話,最近刷屏了各大直播平臺的彈幕。愛吃瓜的網友們還惡搞了一個叫做“明學”的學科,並把這句話作為“明學”的綱領性口號,“明學”也成為了目前娛樂圈的第一顯學。

事情起源於黃曉明在綜藝節目《中餐廳》裡一系列低情商與高自信的操作。比如嫌隊友做菜慢,不許隊友提意見,自己把團隊指揮得一團亂,卻還霸氣地告誡隊友:“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其實黃曉明的這種自信一直是他的習慣,比如他曾半調侃半認真地和記者說過這樣的話:“我就愛照鏡子,誰讓我比別人都帥呢。”看看他的身材和臉龐,我想說就算你不喜歡他,這句話其實也沒毛病。但這一次,當觀眾們發現他不但總在戲裡演霸道總裁,就連在現實中也是這種霸道的自信時,就坐不住了。

很多網友就照著他這句話的風格在身邊找雷同,還找到了不少,像“我不管你怎麼想的,都聽我的”,還有“我不管,我說什麼就是什麼”。這些話聽起來都挺耳熟的,原來喜歡當霸道總裁的並不止黃曉明一個人。但在那些被指揮的人或者旁觀者聽來,這些話還蠻刺耳的。今天咱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看問題出在哪。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一、過度自信的本質是人格失調

有黃曉明的粉絲說,“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這句話,說明了黃曉明是個特別自信的人。但我想用同樣的來話回敬他們說“不要你覺得,要大家都覺得那是自信,那才真的算是自信。”其實,這句話表露出來的態度之所以讓人不舒服,是因為這種自信是種假自信,也叫過度自信,在心理學上屬於典型的人格失調。

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要想辨別假自信,最好的辦法就是和真自信做比較。在心理學上,真正的自信有2個重要的標準。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第一是擁有清晰的人際界限感。

所謂人際界限感,是指明白自己的優缺點,並能夠推己及人。由於明白每個人的能力、閱歷都有所不同,就不會去和別人瞎攀比,也不會提出對方能力之外的要求去強人所難。

打個比方,就好像一箇中學生他能明白自己比幼兒園的孩子懂得多,但又比大學生懂得少,所以他既不會覺得比幼兒園的小朋友優越,也不會覺得比大學生矮一頭。

第二是不斷學習、不斷自我完善。

由於有清晰的人際界線感,所以真正自信的人會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並願意不斷學習、提升自己。換句話說,真正自信的人除了能看到他人的不足,還會反省自己的問題

曾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自信的人之所以自信,就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境界通過不斷學習可以不斷提升。

"

“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黃曉明在綜藝節目裡的這句話,最近刷屏了各大直播平臺的彈幕。愛吃瓜的網友們還惡搞了一個叫做“明學”的學科,並把這句話作為“明學”的綱領性口號,“明學”也成為了目前娛樂圈的第一顯學。

事情起源於黃曉明在綜藝節目《中餐廳》裡一系列低情商與高自信的操作。比如嫌隊友做菜慢,不許隊友提意見,自己把團隊指揮得一團亂,卻還霸氣地告誡隊友:“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其實黃曉明的這種自信一直是他的習慣,比如他曾半調侃半認真地和記者說過這樣的話:“我就愛照鏡子,誰讓我比別人都帥呢。”看看他的身材和臉龐,我想說就算你不喜歡他,這句話其實也沒毛病。但這一次,當觀眾們發現他不但總在戲裡演霸道總裁,就連在現實中也是這種霸道的自信時,就坐不住了。

很多網友就照著他這句話的風格在身邊找雷同,還找到了不少,像“我不管你怎麼想的,都聽我的”,還有“我不管,我說什麼就是什麼”。這些話聽起來都挺耳熟的,原來喜歡當霸道總裁的並不止黃曉明一個人。但在那些被指揮的人或者旁觀者聽來,這些話還蠻刺耳的。今天咱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看問題出在哪。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一、過度自信的本質是人格失調

有黃曉明的粉絲說,“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這句話,說明了黃曉明是個特別自信的人。但我想用同樣的來話回敬他們說“不要你覺得,要大家都覺得那是自信,那才真的算是自信。”其實,這句話表露出來的態度之所以讓人不舒服,是因為這種自信是種假自信,也叫過度自信,在心理學上屬於典型的人格失調。

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要想辨別假自信,最好的辦法就是和真自信做比較。在心理學上,真正的自信有2個重要的標準。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第一是擁有清晰的人際界限感。

所謂人際界限感,是指明白自己的優缺點,並能夠推己及人。由於明白每個人的能力、閱歷都有所不同,就不會去和別人瞎攀比,也不會提出對方能力之外的要求去強人所難。

打個比方,就好像一箇中學生他能明白自己比幼兒園的孩子懂得多,但又比大學生懂得少,所以他既不會覺得比幼兒園的小朋友優越,也不會覺得比大學生矮一頭。

第二是不斷學習、不斷自我完善。

由於有清晰的人際界線感,所以真正自信的人會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並願意不斷學習、提升自己。換句話說,真正自信的人除了能看到他人的不足,還會反省自己的問題

曾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自信的人之所以自信,就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境界通過不斷學習可以不斷提升。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回看黃曉明在《中餐廳》裡那些霸道總裁似的表現,顯然跟真正的自信是有很大差距的。

首先他就缺乏清晰的人際界限感。他對團隊下達的指令,統統給人一種“我永遠正確,你們聽了我的就會像我一樣永遠正確”的感覺。如果事情符合預期了,他會覺得是他領導有方,如果事情搞砸了,他就覺得是別人沒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造成的。

其次他在節目裡也並沒有不斷完善自己的管理。因為他始終覺得責任都是別人的,自己的決策和指揮沒任何問題。關於這一點,就連他的隊友楊紫都忍不住吐槽。

看完黃曉明,我們如果再回頭看看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就會發現中招的人其實太多了,這是因為人格失調其實很普遍。

"

“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黃曉明在綜藝節目裡的這句話,最近刷屏了各大直播平臺的彈幕。愛吃瓜的網友們還惡搞了一個叫做“明學”的學科,並把這句話作為“明學”的綱領性口號,“明學”也成為了目前娛樂圈的第一顯學。

事情起源於黃曉明在綜藝節目《中餐廳》裡一系列低情商與高自信的操作。比如嫌隊友做菜慢,不許隊友提意見,自己把團隊指揮得一團亂,卻還霸氣地告誡隊友:“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其實黃曉明的這種自信一直是他的習慣,比如他曾半調侃半認真地和記者說過這樣的話:“我就愛照鏡子,誰讓我比別人都帥呢。”看看他的身材和臉龐,我想說就算你不喜歡他,這句話其實也沒毛病。但這一次,當觀眾們發現他不但總在戲裡演霸道總裁,就連在現實中也是這種霸道的自信時,就坐不住了。

很多網友就照著他這句話的風格在身邊找雷同,還找到了不少,像“我不管你怎麼想的,都聽我的”,還有“我不管,我說什麼就是什麼”。這些話聽起來都挺耳熟的,原來喜歡當霸道總裁的並不止黃曉明一個人。但在那些被指揮的人或者旁觀者聽來,這些話還蠻刺耳的。今天咱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看問題出在哪。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一、過度自信的本質是人格失調

有黃曉明的粉絲說,“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這句話,說明了黃曉明是個特別自信的人。但我想用同樣的來話回敬他們說“不要你覺得,要大家都覺得那是自信,那才真的算是自信。”其實,這句話表露出來的態度之所以讓人不舒服,是因為這種自信是種假自信,也叫過度自信,在心理學上屬於典型的人格失調。

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要想辨別假自信,最好的辦法就是和真自信做比較。在心理學上,真正的自信有2個重要的標準。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第一是擁有清晰的人際界限感。

所謂人際界限感,是指明白自己的優缺點,並能夠推己及人。由於明白每個人的能力、閱歷都有所不同,就不會去和別人瞎攀比,也不會提出對方能力之外的要求去強人所難。

打個比方,就好像一箇中學生他能明白自己比幼兒園的孩子懂得多,但又比大學生懂得少,所以他既不會覺得比幼兒園的小朋友優越,也不會覺得比大學生矮一頭。

第二是不斷學習、不斷自我完善。

由於有清晰的人際界線感,所以真正自信的人會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並願意不斷學習、提升自己。換句話說,真正自信的人除了能看到他人的不足,還會反省自己的問題

曾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自信的人之所以自信,就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境界通過不斷學習可以不斷提升。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回看黃曉明在《中餐廳》裡那些霸道總裁似的表現,顯然跟真正的自信是有很大差距的。

首先他就缺乏清晰的人際界限感。他對團隊下達的指令,統統給人一種“我永遠正確,你們聽了我的就會像我一樣永遠正確”的感覺。如果事情符合預期了,他會覺得是他領導有方,如果事情搞砸了,他就覺得是別人沒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造成的。

其次他在節目裡也並沒有不斷完善自己的管理。因為他始終覺得責任都是別人的,自己的決策和指揮沒任何問題。關於這一點,就連他的隊友楊紫都忍不住吐槽。

看完黃曉明,我們如果再回頭看看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就會發現中招的人其實太多了,這是因為人格失調其實很普遍。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二、過度自信的3種模式

人格失調從大的方面看,分為兩種,一種是“我什麼都不行”,另一種是“我永遠是對的”。前者叫自卑,後者叫自戀,雖然截然相反,但它們又常常糾纏在一起。今天我們就專門講講後面這一種:自戀,或者說是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可以分成3種。

第一種是低估難度模式,也叫做盲目樂觀效應。

它指的是人總是會高估自己的能力,或者低估事情的難度

心理學家曾請了一批出過嚴重交通事故,並且要負全責的駕駛員,請他們評判自己的駕駛水平。結果有90%的駕駛員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在平均水準之上,這就是典型地高估自己的能力。

再比如 2018年我國再婚人群的離婚率在55%左右,但幾乎所有再婚的人都相信,在經歷了第一次失敗的婚姻後,這一次絕對不會再出現問題。這就是典型的低估了經營婚姻的難度。這種模式的假自信,能讓人過高地估計自己對危害的免疫能力,無法對風險及時採取理性的預防措施。

"

“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黃曉明在綜藝節目裡的這句話,最近刷屏了各大直播平臺的彈幕。愛吃瓜的網友們還惡搞了一個叫做“明學”的學科,並把這句話作為“明學”的綱領性口號,“明學”也成為了目前娛樂圈的第一顯學。

事情起源於黃曉明在綜藝節目《中餐廳》裡一系列低情商與高自信的操作。比如嫌隊友做菜慢,不許隊友提意見,自己把團隊指揮得一團亂,卻還霸氣地告誡隊友:“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其實黃曉明的這種自信一直是他的習慣,比如他曾半調侃半認真地和記者說過這樣的話:“我就愛照鏡子,誰讓我比別人都帥呢。”看看他的身材和臉龐,我想說就算你不喜歡他,這句話其實也沒毛病。但這一次,當觀眾們發現他不但總在戲裡演霸道總裁,就連在現實中也是這種霸道的自信時,就坐不住了。

很多網友就照著他這句話的風格在身邊找雷同,還找到了不少,像“我不管你怎麼想的,都聽我的”,還有“我不管,我說什麼就是什麼”。這些話聽起來都挺耳熟的,原來喜歡當霸道總裁的並不止黃曉明一個人。但在那些被指揮的人或者旁觀者聽來,這些話還蠻刺耳的。今天咱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看問題出在哪。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一、過度自信的本質是人格失調

有黃曉明的粉絲說,“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這句話,說明了黃曉明是個特別自信的人。但我想用同樣的來話回敬他們說“不要你覺得,要大家都覺得那是自信,那才真的算是自信。”其實,這句話表露出來的態度之所以讓人不舒服,是因為這種自信是種假自信,也叫過度自信,在心理學上屬於典型的人格失調。

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要想辨別假自信,最好的辦法就是和真自信做比較。在心理學上,真正的自信有2個重要的標準。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第一是擁有清晰的人際界限感。

所謂人際界限感,是指明白自己的優缺點,並能夠推己及人。由於明白每個人的能力、閱歷都有所不同,就不會去和別人瞎攀比,也不會提出對方能力之外的要求去強人所難。

打個比方,就好像一箇中學生他能明白自己比幼兒園的孩子懂得多,但又比大學生懂得少,所以他既不會覺得比幼兒園的小朋友優越,也不會覺得比大學生矮一頭。

第二是不斷學習、不斷自我完善。

由於有清晰的人際界線感,所以真正自信的人會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並願意不斷學習、提升自己。換句話說,真正自信的人除了能看到他人的不足,還會反省自己的問題

曾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自信的人之所以自信,就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境界通過不斷學習可以不斷提升。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回看黃曉明在《中餐廳》裡那些霸道總裁似的表現,顯然跟真正的自信是有很大差距的。

首先他就缺乏清晰的人際界限感。他對團隊下達的指令,統統給人一種“我永遠正確,你們聽了我的就會像我一樣永遠正確”的感覺。如果事情符合預期了,他會覺得是他領導有方,如果事情搞砸了,他就覺得是別人沒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造成的。

其次他在節目裡也並沒有不斷完善自己的管理。因為他始終覺得責任都是別人的,自己的決策和指揮沒任何問題。關於這一點,就連他的隊友楊紫都忍不住吐槽。

看完黃曉明,我們如果再回頭看看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就會發現中招的人其實太多了,這是因為人格失調其實很普遍。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二、過度自信的3種模式

人格失調從大的方面看,分為兩種,一種是“我什麼都不行”,另一種是“我永遠是對的”。前者叫自卑,後者叫自戀,雖然截然相反,但它們又常常糾纏在一起。今天我們就專門講講後面這一種:自戀,或者說是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可以分成3種。

第一種是低估難度模式,也叫做盲目樂觀效應。

它指的是人總是會高估自己的能力,或者低估事情的難度

心理學家曾請了一批出過嚴重交通事故,並且要負全責的駕駛員,請他們評判自己的駕駛水平。結果有90%的駕駛員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在平均水準之上,這就是典型地高估自己的能力。

再比如 2018年我國再婚人群的離婚率在55%左右,但幾乎所有再婚的人都相信,在經歷了第一次失敗的婚姻後,這一次絕對不會再出現問題。這就是典型的低估了經營婚姻的難度。這種模式的假自信,能讓人過高地估計自己對危害的免疫能力,無法對風險及時採取理性的預防措施。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第二種是過度自戀模式。

自戀其實是每個人都有的情結,只要適度,就並不會有什麼危害。但要是過度自戀,那負面作用就很明顯了。

輕一些的像當初的網絡紅人“芙蓉姐姐”還有“鳳姐”,這兩位都公開表示過“追求者真是讓人困擾”,雖然天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追求者……再比如“座霸”的鼻祖孫赫,堂堂博士生,卻在火車上佔著別人的座位胡攪蠻纏,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過度自戀的人是沒有榮譽感的,他們的同理心也是關閉的,他們從來不會覺得被人譴責是件了不起的事情,這會讓他們永遠以為自己是唯一正確的,如果有任何事沒有讓他們滿意,那就一定是別人的錯。

過度自戀的人,幾乎沒辦法擁有正常的人際關係。因為正常人都會選擇遠離他們。

"

“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黃曉明在綜藝節目裡的這句話,最近刷屏了各大直播平臺的彈幕。愛吃瓜的網友們還惡搞了一個叫做“明學”的學科,並把這句話作為“明學”的綱領性口號,“明學”也成為了目前娛樂圈的第一顯學。

事情起源於黃曉明在綜藝節目《中餐廳》裡一系列低情商與高自信的操作。比如嫌隊友做菜慢,不許隊友提意見,自己把團隊指揮得一團亂,卻還霸氣地告誡隊友:“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其實黃曉明的這種自信一直是他的習慣,比如他曾半調侃半認真地和記者說過這樣的話:“我就愛照鏡子,誰讓我比別人都帥呢。”看看他的身材和臉龐,我想說就算你不喜歡他,這句話其實也沒毛病。但這一次,當觀眾們發現他不但總在戲裡演霸道總裁,就連在現實中也是這種霸道的自信時,就坐不住了。

很多網友就照著他這句話的風格在身邊找雷同,還找到了不少,像“我不管你怎麼想的,都聽我的”,還有“我不管,我說什麼就是什麼”。這些話聽起來都挺耳熟的,原來喜歡當霸道總裁的並不止黃曉明一個人。但在那些被指揮的人或者旁觀者聽來,這些話還蠻刺耳的。今天咱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看問題出在哪。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一、過度自信的本質是人格失調

有黃曉明的粉絲說,“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這句話,說明了黃曉明是個特別自信的人。但我想用同樣的來話回敬他們說“不要你覺得,要大家都覺得那是自信,那才真的算是自信。”其實,這句話表露出來的態度之所以讓人不舒服,是因為這種自信是種假自信,也叫過度自信,在心理學上屬於典型的人格失調。

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要想辨別假自信,最好的辦法就是和真自信做比較。在心理學上,真正的自信有2個重要的標準。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第一是擁有清晰的人際界限感。

所謂人際界限感,是指明白自己的優缺點,並能夠推己及人。由於明白每個人的能力、閱歷都有所不同,就不會去和別人瞎攀比,也不會提出對方能力之外的要求去強人所難。

打個比方,就好像一箇中學生他能明白自己比幼兒園的孩子懂得多,但又比大學生懂得少,所以他既不會覺得比幼兒園的小朋友優越,也不會覺得比大學生矮一頭。

第二是不斷學習、不斷自我完善。

由於有清晰的人際界線感,所以真正自信的人會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並願意不斷學習、提升自己。換句話說,真正自信的人除了能看到他人的不足,還會反省自己的問題

曾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自信的人之所以自信,就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境界通過不斷學習可以不斷提升。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回看黃曉明在《中餐廳》裡那些霸道總裁似的表現,顯然跟真正的自信是有很大差距的。

首先他就缺乏清晰的人際界限感。他對團隊下達的指令,統統給人一種“我永遠正確,你們聽了我的就會像我一樣永遠正確”的感覺。如果事情符合預期了,他會覺得是他領導有方,如果事情搞砸了,他就覺得是別人沒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造成的。

其次他在節目裡也並沒有不斷完善自己的管理。因為他始終覺得責任都是別人的,自己的決策和指揮沒任何問題。關於這一點,就連他的隊友楊紫都忍不住吐槽。

看完黃曉明,我們如果再回頭看看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就會發現中招的人其實太多了,這是因為人格失調其實很普遍。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二、過度自信的3種模式

人格失調從大的方面看,分為兩種,一種是“我什麼都不行”,另一種是“我永遠是對的”。前者叫自卑,後者叫自戀,雖然截然相反,但它們又常常糾纏在一起。今天我們就專門講講後面這一種:自戀,或者說是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可以分成3種。

第一種是低估難度模式,也叫做盲目樂觀效應。

它指的是人總是會高估自己的能力,或者低估事情的難度

心理學家曾請了一批出過嚴重交通事故,並且要負全責的駕駛員,請他們評判自己的駕駛水平。結果有90%的駕駛員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在平均水準之上,這就是典型地高估自己的能力。

再比如 2018年我國再婚人群的離婚率在55%左右,但幾乎所有再婚的人都相信,在經歷了第一次失敗的婚姻後,這一次絕對不會再出現問題。這就是典型的低估了經營婚姻的難度。這種模式的假自信,能讓人過高地估計自己對危害的免疫能力,無法對風險及時採取理性的預防措施。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第二種是過度自戀模式。

自戀其實是每個人都有的情結,只要適度,就並不會有什麼危害。但要是過度自戀,那負面作用就很明顯了。

輕一些的像當初的網絡紅人“芙蓉姐姐”還有“鳳姐”,這兩位都公開表示過“追求者真是讓人困擾”,雖然天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追求者……再比如“座霸”的鼻祖孫赫,堂堂博士生,卻在火車上佔著別人的座位胡攪蠻纏,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過度自戀的人是沒有榮譽感的,他們的同理心也是關閉的,他們從來不會覺得被人譴責是件了不起的事情,這會讓他們永遠以為自己是唯一正確的,如果有任何事沒有讓他們滿意,那就一定是別人的錯。

過度自戀的人,幾乎沒辦法擁有正常的人際關係。因為正常人都會選擇遠離他們。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第三種是“槓精”式的過度自信。

“槓精”式的過度自信本質上是過度自卑,它和過度自戀恰好是兩個極端。那些被稱為“槓精”的人,他們通常都有過度的羞恥感,對自己很不滿意,討厭自己,又由於認知很窄,就會產生一種總是想要壓過別人、出人頭地的心理。在這種心理下,他們會見不得別人好,就會通過胡攪蠻纏似的的抬槓來彰顯自己。

無論是在網上還是在現實中,他們都會通過不斷否定別人的觀點,來建立一種自己可以掌控一切的假象,他們的內心有多自卑,抬槓就會有多激烈。雖然在外人看來,他們抬槓很可笑, 但對他們自己來說,這卻會產生一種“我很棒”的自欺感受,他們會誤以為這就是自信。

瞭解了這三種過度自信的模式後,我們再回頭看一下:黃曉明先生的過度自信,其實就是第一種“低估難度模式”,也就是說他對自己的定位過高,超出了別人對他的更客觀的評價。公正地說,這雖然會讓別人不爽,但也就是無傷大雅的事情。最嚴重的後果是他有更大的可能會因為這種自我認知上的偏差而吃虧和受挫。

"

“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黃曉明在綜藝節目裡的這句話,最近刷屏了各大直播平臺的彈幕。愛吃瓜的網友們還惡搞了一個叫做“明學”的學科,並把這句話作為“明學”的綱領性口號,“明學”也成為了目前娛樂圈的第一顯學。

事情起源於黃曉明在綜藝節目《中餐廳》裡一系列低情商與高自信的操作。比如嫌隊友做菜慢,不許隊友提意見,自己把團隊指揮得一團亂,卻還霸氣地告誡隊友:“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其實黃曉明的這種自信一直是他的習慣,比如他曾半調侃半認真地和記者說過這樣的話:“我就愛照鏡子,誰讓我比別人都帥呢。”看看他的身材和臉龐,我想說就算你不喜歡他,這句話其實也沒毛病。但這一次,當觀眾們發現他不但總在戲裡演霸道總裁,就連在現實中也是這種霸道的自信時,就坐不住了。

很多網友就照著他這句話的風格在身邊找雷同,還找到了不少,像“我不管你怎麼想的,都聽我的”,還有“我不管,我說什麼就是什麼”。這些話聽起來都挺耳熟的,原來喜歡當霸道總裁的並不止黃曉明一個人。但在那些被指揮的人或者旁觀者聽來,這些話還蠻刺耳的。今天咱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看問題出在哪。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一、過度自信的本質是人格失調

有黃曉明的粉絲說,“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這句話,說明了黃曉明是個特別自信的人。但我想用同樣的來話回敬他們說“不要你覺得,要大家都覺得那是自信,那才真的算是自信。”其實,這句話表露出來的態度之所以讓人不舒服,是因為這種自信是種假自信,也叫過度自信,在心理學上屬於典型的人格失調。

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要想辨別假自信,最好的辦法就是和真自信做比較。在心理學上,真正的自信有2個重要的標準。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第一是擁有清晰的人際界限感。

所謂人際界限感,是指明白自己的優缺點,並能夠推己及人。由於明白每個人的能力、閱歷都有所不同,就不會去和別人瞎攀比,也不會提出對方能力之外的要求去強人所難。

打個比方,就好像一箇中學生他能明白自己比幼兒園的孩子懂得多,但又比大學生懂得少,所以他既不會覺得比幼兒園的小朋友優越,也不會覺得比大學生矮一頭。

第二是不斷學習、不斷自我完善。

由於有清晰的人際界線感,所以真正自信的人會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並願意不斷學習、提升自己。換句話說,真正自信的人除了能看到他人的不足,還會反省自己的問題

曾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自信的人之所以自信,就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境界通過不斷學習可以不斷提升。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回看黃曉明在《中餐廳》裡那些霸道總裁似的表現,顯然跟真正的自信是有很大差距的。

首先他就缺乏清晰的人際界限感。他對團隊下達的指令,統統給人一種“我永遠正確,你們聽了我的就會像我一樣永遠正確”的感覺。如果事情符合預期了,他會覺得是他領導有方,如果事情搞砸了,他就覺得是別人沒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造成的。

其次他在節目裡也並沒有不斷完善自己的管理。因為他始終覺得責任都是別人的,自己的決策和指揮沒任何問題。關於這一點,就連他的隊友楊紫都忍不住吐槽。

看完黃曉明,我們如果再回頭看看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就會發現中招的人其實太多了,這是因為人格失調其實很普遍。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二、過度自信的3種模式

人格失調從大的方面看,分為兩種,一種是“我什麼都不行”,另一種是“我永遠是對的”。前者叫自卑,後者叫自戀,雖然截然相反,但它們又常常糾纏在一起。今天我們就專門講講後面這一種:自戀,或者說是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可以分成3種。

第一種是低估難度模式,也叫做盲目樂觀效應。

它指的是人總是會高估自己的能力,或者低估事情的難度

心理學家曾請了一批出過嚴重交通事故,並且要負全責的駕駛員,請他們評判自己的駕駛水平。結果有90%的駕駛員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在平均水準之上,這就是典型地高估自己的能力。

再比如 2018年我國再婚人群的離婚率在55%左右,但幾乎所有再婚的人都相信,在經歷了第一次失敗的婚姻後,這一次絕對不會再出現問題。這就是典型的低估了經營婚姻的難度。這種模式的假自信,能讓人過高地估計自己對危害的免疫能力,無法對風險及時採取理性的預防措施。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第二種是過度自戀模式。

自戀其實是每個人都有的情結,只要適度,就並不會有什麼危害。但要是過度自戀,那負面作用就很明顯了。

輕一些的像當初的網絡紅人“芙蓉姐姐”還有“鳳姐”,這兩位都公開表示過“追求者真是讓人困擾”,雖然天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追求者……再比如“座霸”的鼻祖孫赫,堂堂博士生,卻在火車上佔著別人的座位胡攪蠻纏,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過度自戀的人是沒有榮譽感的,他們的同理心也是關閉的,他們從來不會覺得被人譴責是件了不起的事情,這會讓他們永遠以為自己是唯一正確的,如果有任何事沒有讓他們滿意,那就一定是別人的錯。

過度自戀的人,幾乎沒辦法擁有正常的人際關係。因為正常人都會選擇遠離他們。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第三種是“槓精”式的過度自信。

“槓精”式的過度自信本質上是過度自卑,它和過度自戀恰好是兩個極端。那些被稱為“槓精”的人,他們通常都有過度的羞恥感,對自己很不滿意,討厭自己,又由於認知很窄,就會產生一種總是想要壓過別人、出人頭地的心理。在這種心理下,他們會見不得別人好,就會通過胡攪蠻纏似的的抬槓來彰顯自己。

無論是在網上還是在現實中,他們都會通過不斷否定別人的觀點,來建立一種自己可以掌控一切的假象,他們的內心有多自卑,抬槓就會有多激烈。雖然在外人看來,他們抬槓很可笑, 但對他們自己來說,這卻會產生一種“我很棒”的自欺感受,他們會誤以為這就是自信。

瞭解了這三種過度自信的模式後,我們再回頭看一下:黃曉明先生的過度自信,其實就是第一種“低估難度模式”,也就是說他對自己的定位過高,超出了別人對他的更客觀的評價。公正地說,這雖然會讓別人不爽,但也就是無傷大雅的事情。最嚴重的後果是他有更大的可能會因為這種自我認知上的偏差而吃虧和受挫。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三、面對過度自信,在生活中我們能做些什麼?

瞭解了過度自信後,在生活中對我們有什麼幫助或者啟示呢?

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 過度自信會讓侵犯到別人的尊嚴感,所以我們要學會察覺自身有沒有過度自信的人格失調。

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最需要的都是理解和尊重,在這個基礎上才會有認同一說。黃曉明在節目中的表現之所以遭到觀眾的大肆吐槽,就是因為他的過度自信傷害到了隊友的自尊感。

你想一下,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你啥都不要說,就按我說的做就行了”,這種情況,生活中最常發生的場景是什麼?排第一位的肯定是家長對孩子。其實家長用這種口吻和孩子說的時候,就算四歲的小孩子都會升起逆反的心理,更何況一個成年人對另一個成年人這麼說呢?

所以除非對方對你有巨大的利益或者情感上的訴求,否則長此以往,你幾乎一定會失去對方。

"

“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黃曉明在綜藝節目裡的這句話,最近刷屏了各大直播平臺的彈幕。愛吃瓜的網友們還惡搞了一個叫做“明學”的學科,並把這句話作為“明學”的綱領性口號,“明學”也成為了目前娛樂圈的第一顯學。

事情起源於黃曉明在綜藝節目《中餐廳》裡一系列低情商與高自信的操作。比如嫌隊友做菜慢,不許隊友提意見,自己把團隊指揮得一團亂,卻還霸氣地告誡隊友:“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其實黃曉明的這種自信一直是他的習慣,比如他曾半調侃半認真地和記者說過這樣的話:“我就愛照鏡子,誰讓我比別人都帥呢。”看看他的身材和臉龐,我想說就算你不喜歡他,這句話其實也沒毛病。但這一次,當觀眾們發現他不但總在戲裡演霸道總裁,就連在現實中也是這種霸道的自信時,就坐不住了。

很多網友就照著他這句話的風格在身邊找雷同,還找到了不少,像“我不管你怎麼想的,都聽我的”,還有“我不管,我說什麼就是什麼”。這些話聽起來都挺耳熟的,原來喜歡當霸道總裁的並不止黃曉明一個人。但在那些被指揮的人或者旁觀者聽來,這些話還蠻刺耳的。今天咱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看問題出在哪。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一、過度自信的本質是人格失調

有黃曉明的粉絲說,“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這句話,說明了黃曉明是個特別自信的人。但我想用同樣的來話回敬他們說“不要你覺得,要大家都覺得那是自信,那才真的算是自信。”其實,這句話表露出來的態度之所以讓人不舒服,是因為這種自信是種假自信,也叫過度自信,在心理學上屬於典型的人格失調。

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要想辨別假自信,最好的辦法就是和真自信做比較。在心理學上,真正的自信有2個重要的標準。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第一是擁有清晰的人際界限感。

所謂人際界限感,是指明白自己的優缺點,並能夠推己及人。由於明白每個人的能力、閱歷都有所不同,就不會去和別人瞎攀比,也不會提出對方能力之外的要求去強人所難。

打個比方,就好像一箇中學生他能明白自己比幼兒園的孩子懂得多,但又比大學生懂得少,所以他既不會覺得比幼兒園的小朋友優越,也不會覺得比大學生矮一頭。

第二是不斷學習、不斷自我完善。

由於有清晰的人際界線感,所以真正自信的人會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並願意不斷學習、提升自己。換句話說,真正自信的人除了能看到他人的不足,還會反省自己的問題

曾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自信的人之所以自信,就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境界通過不斷學習可以不斷提升。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回看黃曉明在《中餐廳》裡那些霸道總裁似的表現,顯然跟真正的自信是有很大差距的。

首先他就缺乏清晰的人際界限感。他對團隊下達的指令,統統給人一種“我永遠正確,你們聽了我的就會像我一樣永遠正確”的感覺。如果事情符合預期了,他會覺得是他領導有方,如果事情搞砸了,他就覺得是別人沒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造成的。

其次他在節目裡也並沒有不斷完善自己的管理。因為他始終覺得責任都是別人的,自己的決策和指揮沒任何問題。關於這一點,就連他的隊友楊紫都忍不住吐槽。

看完黃曉明,我們如果再回頭看看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就會發現中招的人其實太多了,這是因為人格失調其實很普遍。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二、過度自信的3種模式

人格失調從大的方面看,分為兩種,一種是“我什麼都不行”,另一種是“我永遠是對的”。前者叫自卑,後者叫自戀,雖然截然相反,但它們又常常糾纏在一起。今天我們就專門講講後面這一種:自戀,或者說是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可以分成3種。

第一種是低估難度模式,也叫做盲目樂觀效應。

它指的是人總是會高估自己的能力,或者低估事情的難度

心理學家曾請了一批出過嚴重交通事故,並且要負全責的駕駛員,請他們評判自己的駕駛水平。結果有90%的駕駛員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在平均水準之上,這就是典型地高估自己的能力。

再比如 2018年我國再婚人群的離婚率在55%左右,但幾乎所有再婚的人都相信,在經歷了第一次失敗的婚姻後,這一次絕對不會再出現問題。這就是典型的低估了經營婚姻的難度。這種模式的假自信,能讓人過高地估計自己對危害的免疫能力,無法對風險及時採取理性的預防措施。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第二種是過度自戀模式。

自戀其實是每個人都有的情結,只要適度,就並不會有什麼危害。但要是過度自戀,那負面作用就很明顯了。

輕一些的像當初的網絡紅人“芙蓉姐姐”還有“鳳姐”,這兩位都公開表示過“追求者真是讓人困擾”,雖然天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追求者……再比如“座霸”的鼻祖孫赫,堂堂博士生,卻在火車上佔著別人的座位胡攪蠻纏,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過度自戀的人是沒有榮譽感的,他們的同理心也是關閉的,他們從來不會覺得被人譴責是件了不起的事情,這會讓他們永遠以為自己是唯一正確的,如果有任何事沒有讓他們滿意,那就一定是別人的錯。

過度自戀的人,幾乎沒辦法擁有正常的人際關係。因為正常人都會選擇遠離他們。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第三種是“槓精”式的過度自信。

“槓精”式的過度自信本質上是過度自卑,它和過度自戀恰好是兩個極端。那些被稱為“槓精”的人,他們通常都有過度的羞恥感,對自己很不滿意,討厭自己,又由於認知很窄,就會產生一種總是想要壓過別人、出人頭地的心理。在這種心理下,他們會見不得別人好,就會通過胡攪蠻纏似的的抬槓來彰顯自己。

無論是在網上還是在現實中,他們都會通過不斷否定別人的觀點,來建立一種自己可以掌控一切的假象,他們的內心有多自卑,抬槓就會有多激烈。雖然在外人看來,他們抬槓很可笑, 但對他們自己來說,這卻會產生一種“我很棒”的自欺感受,他們會誤以為這就是自信。

瞭解了這三種過度自信的模式後,我們再回頭看一下:黃曉明先生的過度自信,其實就是第一種“低估難度模式”,也就是說他對自己的定位過高,超出了別人對他的更客觀的評價。公正地說,這雖然會讓別人不爽,但也就是無傷大雅的事情。最嚴重的後果是他有更大的可能會因為這種自我認知上的偏差而吃虧和受挫。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三、面對過度自信,在生活中我們能做些什麼?

瞭解了過度自信後,在生活中對我們有什麼幫助或者啟示呢?

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 過度自信會讓侵犯到別人的尊嚴感,所以我們要學會察覺自身有沒有過度自信的人格失調。

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最需要的都是理解和尊重,在這個基礎上才會有認同一說。黃曉明在節目中的表現之所以遭到觀眾的大肆吐槽,就是因為他的過度自信傷害到了隊友的自尊感。

你想一下,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你啥都不要說,就按我說的做就行了”,這種情況,生活中最常發生的場景是什麼?排第一位的肯定是家長對孩子。其實家長用這種口吻和孩子說的時候,就算四歲的小孩子都會升起逆反的心理,更何況一個成年人對另一個成年人這麼說呢?

所以除非對方對你有巨大的利益或者情感上的訴求,否則長此以往,你幾乎一定會失去對方。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第二, 過度的自信會阻止你的進步,讓你永遠錯失真正的自信。

由於過度自信會給人造成“我也能掌控一切”的假象,所以過度自信的人往往會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想想也是,如果不用費力就能得到費盡力氣才能得到的東西,誰還願意去費力呢?但可惜的是,不用費力得到的東西,通常並不珍貴。

真正的自信能給人清晰的界限感,還有不斷進步的動力,就像電腦系統的補丁,一代又一代更迭,修補了系統的漏洞,就能抵禦更嚴重的病毒攻擊。但過度自信卻無法給予人這種進步的動力。十年後的他,只會比十年前多出皺紋和贅肉,卻不會多出智慧和上進心。

"

“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黃曉明在綜藝節目裡的這句話,最近刷屏了各大直播平臺的彈幕。愛吃瓜的網友們還惡搞了一個叫做“明學”的學科,並把這句話作為“明學”的綱領性口號,“明學”也成為了目前娛樂圈的第一顯學。

事情起源於黃曉明在綜藝節目《中餐廳》裡一系列低情商與高自信的操作。比如嫌隊友做菜慢,不許隊友提意見,自己把團隊指揮得一團亂,卻還霸氣地告誡隊友:“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其實黃曉明的這種自信一直是他的習慣,比如他曾半調侃半認真地和記者說過這樣的話:“我就愛照鏡子,誰讓我比別人都帥呢。”看看他的身材和臉龐,我想說就算你不喜歡他,這句話其實也沒毛病。但這一次,當觀眾們發現他不但總在戲裡演霸道總裁,就連在現實中也是這種霸道的自信時,就坐不住了。

很多網友就照著他這句話的風格在身邊找雷同,還找到了不少,像“我不管你怎麼想的,都聽我的”,還有“我不管,我說什麼就是什麼”。這些話聽起來都挺耳熟的,原來喜歡當霸道總裁的並不止黃曉明一個人。但在那些被指揮的人或者旁觀者聽來,這些話還蠻刺耳的。今天咱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看問題出在哪。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一、過度自信的本質是人格失調

有黃曉明的粉絲說,“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這句話,說明了黃曉明是個特別自信的人。但我想用同樣的來話回敬他們說“不要你覺得,要大家都覺得那是自信,那才真的算是自信。”其實,這句話表露出來的態度之所以讓人不舒服,是因為這種自信是種假自信,也叫過度自信,在心理學上屬於典型的人格失調。

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要想辨別假自信,最好的辦法就是和真自信做比較。在心理學上,真正的自信有2個重要的標準。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第一是擁有清晰的人際界限感。

所謂人際界限感,是指明白自己的優缺點,並能夠推己及人。由於明白每個人的能力、閱歷都有所不同,就不會去和別人瞎攀比,也不會提出對方能力之外的要求去強人所難。

打個比方,就好像一箇中學生他能明白自己比幼兒園的孩子懂得多,但又比大學生懂得少,所以他既不會覺得比幼兒園的小朋友優越,也不會覺得比大學生矮一頭。

第二是不斷學習、不斷自我完善。

由於有清晰的人際界線感,所以真正自信的人會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並願意不斷學習、提升自己。換句話說,真正自信的人除了能看到他人的不足,還會反省自己的問題

曾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自信的人之所以自信,就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境界通過不斷學習可以不斷提升。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回看黃曉明在《中餐廳》裡那些霸道總裁似的表現,顯然跟真正的自信是有很大差距的。

首先他就缺乏清晰的人際界限感。他對團隊下達的指令,統統給人一種“我永遠正確,你們聽了我的就會像我一樣永遠正確”的感覺。如果事情符合預期了,他會覺得是他領導有方,如果事情搞砸了,他就覺得是別人沒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造成的。

其次他在節目裡也並沒有不斷完善自己的管理。因為他始終覺得責任都是別人的,自己的決策和指揮沒任何問題。關於這一點,就連他的隊友楊紫都忍不住吐槽。

看完黃曉明,我們如果再回頭看看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就會發現中招的人其實太多了,這是因為人格失調其實很普遍。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二、過度自信的3種模式

人格失調從大的方面看,分為兩種,一種是“我什麼都不行”,另一種是“我永遠是對的”。前者叫自卑,後者叫自戀,雖然截然相反,但它們又常常糾纏在一起。今天我們就專門講講後面這一種:自戀,或者說是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可以分成3種。

第一種是低估難度模式,也叫做盲目樂觀效應。

它指的是人總是會高估自己的能力,或者低估事情的難度

心理學家曾請了一批出過嚴重交通事故,並且要負全責的駕駛員,請他們評判自己的駕駛水平。結果有90%的駕駛員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在平均水準之上,這就是典型地高估自己的能力。

再比如 2018年我國再婚人群的離婚率在55%左右,但幾乎所有再婚的人都相信,在經歷了第一次失敗的婚姻後,這一次絕對不會再出現問題。這就是典型的低估了經營婚姻的難度。這種模式的假自信,能讓人過高地估計自己對危害的免疫能力,無法對風險及時採取理性的預防措施。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第二種是過度自戀模式。

自戀其實是每個人都有的情結,只要適度,就並不會有什麼危害。但要是過度自戀,那負面作用就很明顯了。

輕一些的像當初的網絡紅人“芙蓉姐姐”還有“鳳姐”,這兩位都公開表示過“追求者真是讓人困擾”,雖然天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追求者……再比如“座霸”的鼻祖孫赫,堂堂博士生,卻在火車上佔著別人的座位胡攪蠻纏,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過度自戀的人是沒有榮譽感的,他們的同理心也是關閉的,他們從來不會覺得被人譴責是件了不起的事情,這會讓他們永遠以為自己是唯一正確的,如果有任何事沒有讓他們滿意,那就一定是別人的錯。

過度自戀的人,幾乎沒辦法擁有正常的人際關係。因為正常人都會選擇遠離他們。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第三種是“槓精”式的過度自信。

“槓精”式的過度自信本質上是過度自卑,它和過度自戀恰好是兩個極端。那些被稱為“槓精”的人,他們通常都有過度的羞恥感,對自己很不滿意,討厭自己,又由於認知很窄,就會產生一種總是想要壓過別人、出人頭地的心理。在這種心理下,他們會見不得別人好,就會通過胡攪蠻纏似的的抬槓來彰顯自己。

無論是在網上還是在現實中,他們都會通過不斷否定別人的觀點,來建立一種自己可以掌控一切的假象,他們的內心有多自卑,抬槓就會有多激烈。雖然在外人看來,他們抬槓很可笑, 但對他們自己來說,這卻會產生一種“我很棒”的自欺感受,他們會誤以為這就是自信。

瞭解了這三種過度自信的模式後,我們再回頭看一下:黃曉明先生的過度自信,其實就是第一種“低估難度模式”,也就是說他對自己的定位過高,超出了別人對他的更客觀的評價。公正地說,這雖然會讓別人不爽,但也就是無傷大雅的事情。最嚴重的後果是他有更大的可能會因為這種自我認知上的偏差而吃虧和受挫。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三、面對過度自信,在生活中我們能做些什麼?

瞭解了過度自信後,在生活中對我們有什麼幫助或者啟示呢?

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 過度自信會讓侵犯到別人的尊嚴感,所以我們要學會察覺自身有沒有過度自信的人格失調。

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最需要的都是理解和尊重,在這個基礎上才會有認同一說。黃曉明在節目中的表現之所以遭到觀眾的大肆吐槽,就是因為他的過度自信傷害到了隊友的自尊感。

你想一下,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你啥都不要說,就按我說的做就行了”,這種情況,生活中最常發生的場景是什麼?排第一位的肯定是家長對孩子。其實家長用這種口吻和孩子說的時候,就算四歲的小孩子都會升起逆反的心理,更何況一個成年人對另一個成年人這麼說呢?

所以除非對方對你有巨大的利益或者情感上的訴求,否則長此以往,你幾乎一定會失去對方。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第二, 過度的自信會阻止你的進步,讓你永遠錯失真正的自信。

由於過度自信會給人造成“我也能掌控一切”的假象,所以過度自信的人往往會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想想也是,如果不用費力就能得到費盡力氣才能得到的東西,誰還願意去費力呢?但可惜的是,不用費力得到的東西,通常並不珍貴。

真正的自信能給人清晰的界限感,還有不斷進步的動力,就像電腦系統的補丁,一代又一代更迭,修補了系統的漏洞,就能抵禦更嚴重的病毒攻擊。但過度自信卻無法給予人這種進步的動力。十年後的他,只會比十年前多出皺紋和贅肉,卻不會多出智慧和上進心。

黃曉明式自信: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心理學:這是種人格失調

《西遊記》裡豬八戒曾說:“粗柳簸箕細柳鬥,世上誰見男兒醜。”在豬八戒眼裡,他不但不醜,簡直俊得看上了誰家的女兒就是給了誰家面子。但在高老莊眾人的眼裡,他卻不過是個“長嘴大耳朵的呆子”。所以,自信心爆棚是件好事,但你要謹慎一些,先看看這份自信是真的自信,還是過度的自信。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個自信卻不霸道的“總裁”。


喜歡的話請關注我,我是驢小祺,專注心理、情感、教育,願和你一起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