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去世時,長子豪格已經34歲,為何最後是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

年僅6歲、根基淺薄的順治,之所以能夠幸運得繼承皇太極的帝位,完全是多爾袞與豪格鷸蚌相爭,他漁翁得利撿了個天大便宜的結果。

要說滿清內部,多爾袞與豪格圍繞著皇位的激烈爭奪,還得從皇太極的猝死說起。

皇太極去世時,長子豪格已經34歲,為何最後是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

皇太極的突然死亡,此前並沒有出現較為明顯的徵兆。

公元1643年8月初9,52歲的皇太極白天像平時一樣上朝理政,晚上照舊在清寧宮東暖閣批閱奏摺。只是不知怎麼得,就突然死在了溫暖的火炕上。

由於是突然降臨的猝死,就連皇太極本人都未曾有所預料,因而也就未在生前,就繼位人問題表達過具體的遺願和安排。

面對突如其來的權力真空,滿清政權內部的實力派人物多爾袞和豪格,便磨刀霍霍得爭搶起來。

槍桿子裡出政權,兩人都想憑藉手中強勁的兵權壓倒對手,獲取至高無上的大汗寶座。

皇太極去世時,長子豪格已經34歲,為何最後是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

一開始,顯然是豪格的呼聲更高。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時年34歲的他戰功赫赫,才能和聲望在滿清內部也頗能服人。

豪格繼承有皇太極親自統領的正黃、鑲黃二旗,再加上他自己統領的正藍旗,軍事實力層面佔據著不可多得的優勢,這也是他爭奪汗位的最大本錢。

此外,豪格的優勢,還在於皇太極執政時期大刀闊斧的漢化改革。

原來,努爾哈赤時期,女真內部實行的是“貴族共治”的分權政治體系。除了汗王努爾哈赤外,還有皇太極、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四大貝勒輔政。就連皇太極的繼位,也是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妥協的權宜之計。

這種貴族分權、事事掣肘的權力格局,自然不為皇太極所樂意。因而在繼位之初,皇太極便致力於加強中央集權,削弱三大貝勒分權勢力,推進皇權一統的封建化改革。

在這樣的漢化背景下,中原王朝那一套“帝之長子,當承大統”的觀念,也在滿清貴族中立下了根基。以皇太極二哥禮親王代善為首的宗室老臣,據此就站在了豪格一邊。

皇太極去世時,長子豪格已經34歲,為何最後是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

然而,皇太極時期的滿清政權,畢竟是一個軍事擴張佔據主流、政治管理居於次要地位的“軍政府”階段。

要想馬兒跑得快,就得讓馬兒多吃草。為了保持強大的軍事力量,皇太極有意無意間,都讓宗室親王掌握了一定分量的兵權,其中力量最大的就是他的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

多爾袞有正白、鑲白兩旗做靠山,且哥哥阿濟格與弟弟多鐸也在軍中實力不俗,很是有與豪格叫板爭奪汗位的底氣。

可以這麼說,只要多爾袞不點頭,豪格即便是坐上了汗位的寶座,屁股也是難以坐得穩當的。

皇太極去世時,長子豪格已經34歲,為何最後是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

勢均力敵的兩個人,一直互不相讓,甚至緊張到有拔刀火併的趨勢。這可就讓憂心汗位之爭出現動亂、傷及國本的滿洲親貴們頭疼不已了。

思來想去,大家只能提出一個折中方案,那就是多爾袞和豪格兩人都不染指汗位,由眾人從皇太極的其他兒子中選一個繼承大位。

於是,至高無上的汗位,就幸運得落到了6歲的順治頭上。但為何是順治繼位,而不是比順治更小的博果爾被選中呢?

原來,在繼承人的選擇上,滿洲親貴們還從滿蒙結盟的高度,做出了一番得失利弊分析。

皇太極在位期間,對漠南蒙古採取了聯姻結盟的策略。蒙古諸部落的加入,不僅加強了滿清政權的軍力,更使得八旗軍有了除山海關之外,從長城一線進入明朝京畿重地的進軍道路。因而,於蒙古人的聯姻,是滿清鞏固統治、爭奪天下的最大政治資本。

皇太極去世時,長子豪格已經34歲,為何最後是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

講明白了這一層要害,就不難理解滿洲親貴為何選順治繼位了。

順治的生母莊妃,也就是後來聲名顯赫的孝莊太后,是來自於蒙古科爾沁部的公主。由她所生的順治繼位,便能將漠南蒙古牢牢得捆綁在滿清的戰車上。

因而,順治的幸運繼位,既有多爾袞與豪格爭奪汗位相持不下的因素,也有他血管裡流有一半蒙古血統的原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