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東西真能抵禦火槍子彈嗎?說說布面甲為何在明清流行

這東西真能抵禦火槍子彈嗎?說說布面甲為何在明清流行

拜現在大量的辮子戲所賜,布面甲成為了清軍的標誌性,甚至有人把《平藩得勝圖》的明軍都當成了清軍。所以有人有這樣的疑問:布面甲那種像大棉襖一樣的盔甲,有什麼優點?為何會在明清那麼流行?

這東西真能抵禦火槍子彈嗎?說說布面甲為何在明清流行

▲平藩得勝圖局部

之前,網絡上有傳言說,這種盔甲出現是為了防火器,即利用棉布纖維的防彈特性,在棉襖中塞入鐵片,來增加防禦性。但是根據目前的布面鐵甲實物來看,這種推論並不合理。

這東西真能抵禦火槍子彈嗎?說說布面甲為何在明清流行

因為布面鐵甲防禦性能靠的是釘在布面上的甲片,而不是棉布纖維。而不帶鐵片的純布面甲,或棉甲是沒有多少防禦能力的。從努爾哈赤的現存盔甲結構來看,布面甲內部基本是用方形甲片釘在布上的。不同布面甲布材質也有區別,有的是綢布有的是棉布等等。而布面上的釘就是用來固定甲片的。

這東西真能抵禦火槍子彈嗎?說說布面甲為何在明清流行

▲沐晟墓盔甲復原

那麼,布面甲相對於其他鎧甲,尤其是中國傳統的札甲,有啥優勢呢?首先是,布面甲的甲片,要比札甲的大得多。甲片大了,就以為甲片數量少了,工時也就少了,成本也就下來了。比如《宋史》卷197《兵志》記載的全裝甲,,一副盔甲要用甲葉1825片。而像滿城漢墓出土的鐵鎧的甲片有2859片,淄博齊王墓鐵鎧2244片,西安北郊漢墓2857片(含胄片)。

這東西真能抵禦火槍子彈嗎?說說布面甲為何在明清流行

▲清代龍紋甲

這麼多盔甲編起來誰都會覺得累,而且還費時間。而故宮收藏的皇太極的盔甲,其中面積最大的上下身甲,也不過是內敷鐵葉186片(上身)和380片(下身)。而且,一個札甲甲片要打六七個孔,以便編織串連,而布面甲的甲片打三個釘就可以了。相比之下,布面甲的生產,自然節省了不少時間。

這東西真能抵禦火槍子彈嗎?說說布面甲為何在明清流行

▲布面甲實物(圖片來自網絡)

除此以外,布面甲相對札甲重量更輕,因為札甲甲片小,而且甲片之間需要用皮繩編織,所以防護面積較大的札甲,基本四五十斤左右。即使南宋那種削減防護面積、適應弩手的盔甲也有37宋斤(南宋一斤約合620克)。而布面甲多重呢?錦州市博物館就收藏過一件清代盔甲,頭盔殘重1.875千克,衣服殘重13.025千克,總重量14.9千克,也就三十斤上下。這還是護住手臂、腋下、軀幹的那種大面積甲。

這東西真能抵禦火槍子彈嗎?說說布面甲為何在明清流行

▲努爾哈赤盔甲內部

我們也可以再說回皇太極的盔甲。這件盔甲由上衣、下裳、左右袖、左右護腋、前遮縫、左遮縫組成,甲冑共重約12.25kg(25斤)。這種防護面積下,布面甲所能達到這個重量,在札甲時代也是很難想象的。

這東西真能抵禦火槍子彈嗎?說說布面甲為何在明清流行

▲板甲衣

而且在維護上,布面甲也比札甲好維護。札甲甲片要是破損了,周圍一大堆甲片都要重新編制,而布面甲的維護就類似衣服打補丁了。所以,布面甲不光中國使用,朝鮮也有。歐洲也出現類似的板甲衣。之後,隨著火器的進一步發展,布面甲從實戰甲變成了禮儀甲,一些老照片裡感覺軟綿綿的布面甲,實際上就是那種沒有甲片的禮儀甲。

這東西真能抵禦火槍子彈嗎?說說布面甲為何在明清流行

▲錦州市博物館收藏的清代布面甲(照片來自錦州晚報)

這東西真能抵禦火槍子彈嗎?說說布面甲為何在明清流行

▲皇太極的盔甲(故宮博物院珍藏)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雙尾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