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

"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都說黃山的雲海是最美的,在廈門的旁邊也藏有一座“小黃山”,看雲的時候,山在雲上,隱隱約約,是雲海上最美的漪漣,看山的時候,雲在山上,千變萬化,是群山中最美的衣裳。雲霧繚繞間,你不知山高,登崖石刻前,卻知山險,“雲以山為體,山以云為衣”,是詩情,是畫意,是那樣含而不露的平和的美。

"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都說黃山的雲海是最美的,在廈門的旁邊也藏有一座“小黃山”,看雲的時候,山在雲上,隱隱約約,是雲海上最美的漪漣,看山的時候,雲在山上,千變萬化,是群山中最美的衣裳。雲霧繚繞間,你不知山高,登崖石刻前,卻知山險,“雲以山為體,山以云為衣”,是詩情,是畫意,是那樣含而不露的平和的美。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有國內最具典型火山峰叢地貌景觀群,一山一水,一崖一石,一壁一峰,全都自成一格,詭譎雄奇。兩旁山壁對峙,峰巒疊翠,洞壑綿亙。這裡還有清靈空幽的山谷,那山水融合的色彩斑斕的極致景象,萬般絢爛。這裡更有巍峨壯觀的古堡,崇山峻嶺下,古堡猶如巨龍盤臥,透露著無比的滄桑。這裡有你震驚的美,華山的險,黃山的奇,張家界的峻,三清山的仙,似乎它都有。

"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都說黃山的雲海是最美的,在廈門的旁邊也藏有一座“小黃山”,看雲的時候,山在雲上,隱隱約約,是雲海上最美的漪漣,看山的時候,雲在山上,千變萬化,是群山中最美的衣裳。雲霧繚繞間,你不知山高,登崖石刻前,卻知山險,“雲以山為體,山以云為衣”,是詩情,是畫意,是那樣含而不露的平和的美。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有國內最具典型火山峰叢地貌景觀群,一山一水,一崖一石,一壁一峰,全都自成一格,詭譎雄奇。兩旁山壁對峙,峰巒疊翠,洞壑綿亙。這裡還有清靈空幽的山谷,那山水融合的色彩斑斕的極致景象,萬般絢爛。這裡更有巍峨壯觀的古堡,崇山峻嶺下,古堡猶如巨龍盤臥,透露著無比的滄桑。這裡有你震驚的美,華山的險,黃山的奇,張家界的峻,三清山的仙,似乎它都有。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春賞山花,夏賞山林,秋賞楓葉,冬賞霧海,無論哪個季節來,蒼山雲海盡收眼底,它都展示出自己的最佳狀態,最是磅礴大氣。這裡號稱“閩南第一山”,地處漳州市西南部與廣東省相接,位於福建的平和大溪鎮,素有“八縣通衢、五江之源”之稱,是我國著名的“蜜柚之鄉”,也是著名作家林語堂的故鄉。

"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都說黃山的雲海是最美的,在廈門的旁邊也藏有一座“小黃山”,看雲的時候,山在雲上,隱隱約約,是雲海上最美的漪漣,看山的時候,雲在山上,千變萬化,是群山中最美的衣裳。雲霧繚繞間,你不知山高,登崖石刻前,卻知山險,“雲以山為體,山以云為衣”,是詩情,是畫意,是那樣含而不露的平和的美。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有國內最具典型火山峰叢地貌景觀群,一山一水,一崖一石,一壁一峰,全都自成一格,詭譎雄奇。兩旁山壁對峙,峰巒疊翠,洞壑綿亙。這裡還有清靈空幽的山谷,那山水融合的色彩斑斕的極致景象,萬般絢爛。這裡更有巍峨壯觀的古堡,崇山峻嶺下,古堡猶如巨龍盤臥,透露著無比的滄桑。這裡有你震驚的美,華山的險,黃山的奇,張家界的峻,三清山的仙,似乎它都有。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春賞山花,夏賞山林,秋賞楓葉,冬賞霧海,無論哪個季節來,蒼山雲海盡收眼底,它都展示出自己的最佳狀態,最是磅礴大氣。這裡號稱“閩南第一山”,地處漳州市西南部與廣東省相接,位於福建的平和大溪鎮,素有“八縣通衢、五江之源”之稱,是我國著名的“蜜柚之鄉”,也是著名作家林語堂的故鄉。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這裡就是靈通山,以險峰、奇石、雲霧、清泉為四大特色,已升級為國家地質公園,只可惜地遠路偏,一直“養在深閨”易被遊人忽略。靈通山的面積很大,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雖最高海拔只有1300米,但山體獨立,非常險要。山中由10巖(寺)18景36峰108洞組成,隔著老遠,就能感覺山的巍然。

"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都說黃山的雲海是最美的,在廈門的旁邊也藏有一座“小黃山”,看雲的時候,山在雲上,隱隱約約,是雲海上最美的漪漣,看山的時候,雲在山上,千變萬化,是群山中最美的衣裳。雲霧繚繞間,你不知山高,登崖石刻前,卻知山險,“雲以山為體,山以云為衣”,是詩情,是畫意,是那樣含而不露的平和的美。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有國內最具典型火山峰叢地貌景觀群,一山一水,一崖一石,一壁一峰,全都自成一格,詭譎雄奇。兩旁山壁對峙,峰巒疊翠,洞壑綿亙。這裡還有清靈空幽的山谷,那山水融合的色彩斑斕的極致景象,萬般絢爛。這裡更有巍峨壯觀的古堡,崇山峻嶺下,古堡猶如巨龍盤臥,透露著無比的滄桑。這裡有你震驚的美,華山的險,黃山的奇,張家界的峻,三清山的仙,似乎它都有。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春賞山花,夏賞山林,秋賞楓葉,冬賞霧海,無論哪個季節來,蒼山雲海盡收眼底,它都展示出自己的最佳狀態,最是磅礴大氣。這裡號稱“閩南第一山”,地處漳州市西南部與廣東省相接,位於福建的平和大溪鎮,素有“八縣通衢、五江之源”之稱,是我國著名的“蜜柚之鄉”,也是著名作家林語堂的故鄉。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這裡就是靈通山,以險峰、奇石、雲霧、清泉為四大特色,已升級為國家地質公園,只可惜地遠路偏,一直“養在深閨”易被遊人忽略。靈通山的面積很大,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雖最高海拔只有1300米,但山體獨立,非常險要。山中由10巖(寺)18景36峰108洞組成,隔著老遠,就能感覺山的巍然。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據史料:明朝著名學者和抗清愛國志士黃道周,因年少時曾隱居靈通山讀書、講學,出仕為官後,多次邀請徐霞客、林軒、陳天定、陳揚美等友人一同遊覽靈通山,發出“三十有六一一與黃山相似,或有過焉,無不及者”的感慨,為靈通巖題下“靈應感通”四字,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和辭章,被人們尊為"靈通山之神",原本多個的山名也正式稱之為靈通山。可見這裡的景色既有顏值又有內涵,非常值得一遊。

"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都說黃山的雲海是最美的,在廈門的旁邊也藏有一座“小黃山”,看雲的時候,山在雲上,隱隱約約,是雲海上最美的漪漣,看山的時候,雲在山上,千變萬化,是群山中最美的衣裳。雲霧繚繞間,你不知山高,登崖石刻前,卻知山險,“雲以山為體,山以云為衣”,是詩情,是畫意,是那樣含而不露的平和的美。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有國內最具典型火山峰叢地貌景觀群,一山一水,一崖一石,一壁一峰,全都自成一格,詭譎雄奇。兩旁山壁對峙,峰巒疊翠,洞壑綿亙。這裡還有清靈空幽的山谷,那山水融合的色彩斑斕的極致景象,萬般絢爛。這裡更有巍峨壯觀的古堡,崇山峻嶺下,古堡猶如巨龍盤臥,透露著無比的滄桑。這裡有你震驚的美,華山的險,黃山的奇,張家界的峻,三清山的仙,似乎它都有。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春賞山花,夏賞山林,秋賞楓葉,冬賞霧海,無論哪個季節來,蒼山雲海盡收眼底,它都展示出自己的最佳狀態,最是磅礴大氣。這裡號稱“閩南第一山”,地處漳州市西南部與廣東省相接,位於福建的平和大溪鎮,素有“八縣通衢、五江之源”之稱,是我國著名的“蜜柚之鄉”,也是著名作家林語堂的故鄉。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這裡就是靈通山,以險峰、奇石、雲霧、清泉為四大特色,已升級為國家地質公園,只可惜地遠路偏,一直“養在深閨”易被遊人忽略。靈通山的面積很大,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雖最高海拔只有1300米,但山體獨立,非常險要。山中由10巖(寺)18景36峰108洞組成,隔著老遠,就能感覺山的巍然。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據史料:明朝著名學者和抗清愛國志士黃道周,因年少時曾隱居靈通山讀書、講學,出仕為官後,多次邀請徐霞客、林軒、陳天定、陳揚美等友人一同遊覽靈通山,發出“三十有六一一與黃山相似,或有過焉,無不及者”的感慨,為靈通巖題下“靈應感通”四字,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和辭章,被人們尊為"靈通山之神",原本多個的山名也正式稱之為靈通山。可見這裡的景色既有顏值又有內涵,非常值得一遊。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初入山中,就讓人似有“小黃山”的感覺,蜿蜒曲折的石梯,清亮悅耳的溪流聲,邊爬邊看,驚險之餘,眼前的山巒巨石一一呈現眼前,靈通山以獅子峰、紫雲峰、玉屏峰、棲雲峰、擎天峰、大帽峰、小帽峰七座標誌性巖峰組成“靈通七峰”,峰峰直插雲霄,陽光下發出輝煌的光彩。尤其是哪號稱“世界第一天然大佛頭像”的小帽峰,栩栩如生,彷彿進入一條絕美的天然畫屏,令人目不睱接,由衷感慨大自然的無限魅力。

"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都說黃山的雲海是最美的,在廈門的旁邊也藏有一座“小黃山”,看雲的時候,山在雲上,隱隱約約,是雲海上最美的漪漣,看山的時候,雲在山上,千變萬化,是群山中最美的衣裳。雲霧繚繞間,你不知山高,登崖石刻前,卻知山險,“雲以山為體,山以云為衣”,是詩情,是畫意,是那樣含而不露的平和的美。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有國內最具典型火山峰叢地貌景觀群,一山一水,一崖一石,一壁一峰,全都自成一格,詭譎雄奇。兩旁山壁對峙,峰巒疊翠,洞壑綿亙。這裡還有清靈空幽的山谷,那山水融合的色彩斑斕的極致景象,萬般絢爛。這裡更有巍峨壯觀的古堡,崇山峻嶺下,古堡猶如巨龍盤臥,透露著無比的滄桑。這裡有你震驚的美,華山的險,黃山的奇,張家界的峻,三清山的仙,似乎它都有。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春賞山花,夏賞山林,秋賞楓葉,冬賞霧海,無論哪個季節來,蒼山雲海盡收眼底,它都展示出自己的最佳狀態,最是磅礴大氣。這裡號稱“閩南第一山”,地處漳州市西南部與廣東省相接,位於福建的平和大溪鎮,素有“八縣通衢、五江之源”之稱,是我國著名的“蜜柚之鄉”,也是著名作家林語堂的故鄉。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這裡就是靈通山,以險峰、奇石、雲霧、清泉為四大特色,已升級為國家地質公園,只可惜地遠路偏,一直“養在深閨”易被遊人忽略。靈通山的面積很大,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雖最高海拔只有1300米,但山體獨立,非常險要。山中由10巖(寺)18景36峰108洞組成,隔著老遠,就能感覺山的巍然。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據史料:明朝著名學者和抗清愛國志士黃道周,因年少時曾隱居靈通山讀書、講學,出仕為官後,多次邀請徐霞客、林軒、陳天定、陳揚美等友人一同遊覽靈通山,發出“三十有六一一與黃山相似,或有過焉,無不及者”的感慨,為靈通巖題下“靈應感通”四字,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和辭章,被人們尊為"靈通山之神",原本多個的山名也正式稱之為靈通山。可見這裡的景色既有顏值又有內涵,非常值得一遊。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初入山中,就讓人似有“小黃山”的感覺,蜿蜒曲折的石梯,清亮悅耳的溪流聲,邊爬邊看,驚險之餘,眼前的山巒巨石一一呈現眼前,靈通山以獅子峰、紫雲峰、玉屏峰、棲雲峰、擎天峰、大帽峰、小帽峰七座標誌性巖峰組成“靈通七峰”,峰峰直插雲霄,陽光下發出輝煌的光彩。尤其是哪號稱“世界第一天然大佛頭像”的小帽峰,栩栩如生,彷彿進入一條絕美的天然畫屏,令人目不睱接,由衷感慨大自然的無限魅力。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造就了靈通山驚險壯觀的峽谷景觀,大小洞穴遍佈,數不勝數。有的洞穴成群出現,有的單獨成洞,也有的洞內套洞,從洞口向外看,一幅幅大氣磅礴的靈通山水國畫,讓人賞心悅目。百佛壁、玉屏洞、靈通洞、石齋書屋、枷藍洞、蟠桃洞等這些洞穴形態各異、千姿百態,給山勢巍峨的靈通山留下了最美的“痕跡”。

"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都說黃山的雲海是最美的,在廈門的旁邊也藏有一座“小黃山”,看雲的時候,山在雲上,隱隱約約,是雲海上最美的漪漣,看山的時候,雲在山上,千變萬化,是群山中最美的衣裳。雲霧繚繞間,你不知山高,登崖石刻前,卻知山險,“雲以山為體,山以云為衣”,是詩情,是畫意,是那樣含而不露的平和的美。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有國內最具典型火山峰叢地貌景觀群,一山一水,一崖一石,一壁一峰,全都自成一格,詭譎雄奇。兩旁山壁對峙,峰巒疊翠,洞壑綿亙。這裡還有清靈空幽的山谷,那山水融合的色彩斑斕的極致景象,萬般絢爛。這裡更有巍峨壯觀的古堡,崇山峻嶺下,古堡猶如巨龍盤臥,透露著無比的滄桑。這裡有你震驚的美,華山的險,黃山的奇,張家界的峻,三清山的仙,似乎它都有。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春賞山花,夏賞山林,秋賞楓葉,冬賞霧海,無論哪個季節來,蒼山雲海盡收眼底,它都展示出自己的最佳狀態,最是磅礴大氣。這裡號稱“閩南第一山”,地處漳州市西南部與廣東省相接,位於福建的平和大溪鎮,素有“八縣通衢、五江之源”之稱,是我國著名的“蜜柚之鄉”,也是著名作家林語堂的故鄉。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這裡就是靈通山,以險峰、奇石、雲霧、清泉為四大特色,已升級為國家地質公園,只可惜地遠路偏,一直“養在深閨”易被遊人忽略。靈通山的面積很大,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雖最高海拔只有1300米,但山體獨立,非常險要。山中由10巖(寺)18景36峰108洞組成,隔著老遠,就能感覺山的巍然。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據史料:明朝著名學者和抗清愛國志士黃道周,因年少時曾隱居靈通山讀書、講學,出仕為官後,多次邀請徐霞客、林軒、陳天定、陳揚美等友人一同遊覽靈通山,發出“三十有六一一與黃山相似,或有過焉,無不及者”的感慨,為靈通巖題下“靈應感通”四字,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和辭章,被人們尊為"靈通山之神",原本多個的山名也正式稱之為靈通山。可見這裡的景色既有顏值又有內涵,非常值得一遊。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初入山中,就讓人似有“小黃山”的感覺,蜿蜒曲折的石梯,清亮悅耳的溪流聲,邊爬邊看,驚險之餘,眼前的山巒巨石一一呈現眼前,靈通山以獅子峰、紫雲峰、玉屏峰、棲雲峰、擎天峰、大帽峰、小帽峰七座標誌性巖峰組成“靈通七峰”,峰峰直插雲霄,陽光下發出輝煌的光彩。尤其是哪號稱“世界第一天然大佛頭像”的小帽峰,栩栩如生,彷彿進入一條絕美的天然畫屏,令人目不睱接,由衷感慨大自然的無限魅力。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造就了靈通山驚險壯觀的峽谷景觀,大小洞穴遍佈,數不勝數。有的洞穴成群出現,有的單獨成洞,也有的洞內套洞,從洞口向外看,一幅幅大氣磅礴的靈通山水國畫,讓人賞心悅目。百佛壁、玉屏洞、靈通洞、石齋書屋、枷藍洞、蟠桃洞等這些洞穴形態各異、千姿百態,給山勢巍峨的靈通山留下了最美的“痕跡”。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靈通山素有“雲來雨落”的盛譽,不僅有云的色彩,還有水的韻味。各山峰峽谷深處,均有清泉從巖縫中滲出,純澈冰清,匯成汩汩細流,銀鏈般從半空飄下。每當清晨,或是黃昏,或是雨後,雲霧瀰漫巖頂,飛泉總是不知疲倦的從雲霧中騰出,晝夜不停,一陣緊接一陣地飛濺而下,隨著山風化為點滴,如珠似玉;絲絲點點的水珠落到身上,讓人清新無比,猶如珠簾高掛,“珠簾化雨“之說毫不誇張。

"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都說黃山的雲海是最美的,在廈門的旁邊也藏有一座“小黃山”,看雲的時候,山在雲上,隱隱約約,是雲海上最美的漪漣,看山的時候,雲在山上,千變萬化,是群山中最美的衣裳。雲霧繚繞間,你不知山高,登崖石刻前,卻知山險,“雲以山為體,山以云為衣”,是詩情,是畫意,是那樣含而不露的平和的美。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有國內最具典型火山峰叢地貌景觀群,一山一水,一崖一石,一壁一峰,全都自成一格,詭譎雄奇。兩旁山壁對峙,峰巒疊翠,洞壑綿亙。這裡還有清靈空幽的山谷,那山水融合的色彩斑斕的極致景象,萬般絢爛。這裡更有巍峨壯觀的古堡,崇山峻嶺下,古堡猶如巨龍盤臥,透露著無比的滄桑。這裡有你震驚的美,華山的險,黃山的奇,張家界的峻,三清山的仙,似乎它都有。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春賞山花,夏賞山林,秋賞楓葉,冬賞霧海,無論哪個季節來,蒼山雲海盡收眼底,它都展示出自己的最佳狀態,最是磅礴大氣。這裡號稱“閩南第一山”,地處漳州市西南部與廣東省相接,位於福建的平和大溪鎮,素有“八縣通衢、五江之源”之稱,是我國著名的“蜜柚之鄉”,也是著名作家林語堂的故鄉。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這裡就是靈通山,以險峰、奇石、雲霧、清泉為四大特色,已升級為國家地質公園,只可惜地遠路偏,一直“養在深閨”易被遊人忽略。靈通山的面積很大,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雖最高海拔只有1300米,但山體獨立,非常險要。山中由10巖(寺)18景36峰108洞組成,隔著老遠,就能感覺山的巍然。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據史料:明朝著名學者和抗清愛國志士黃道周,因年少時曾隱居靈通山讀書、講學,出仕為官後,多次邀請徐霞客、林軒、陳天定、陳揚美等友人一同遊覽靈通山,發出“三十有六一一與黃山相似,或有過焉,無不及者”的感慨,為靈通巖題下“靈應感通”四字,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和辭章,被人們尊為"靈通山之神",原本多個的山名也正式稱之為靈通山。可見這裡的景色既有顏值又有內涵,非常值得一遊。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初入山中,就讓人似有“小黃山”的感覺,蜿蜒曲折的石梯,清亮悅耳的溪流聲,邊爬邊看,驚險之餘,眼前的山巒巨石一一呈現眼前,靈通山以獅子峰、紫雲峰、玉屏峰、棲雲峰、擎天峰、大帽峰、小帽峰七座標誌性巖峰組成“靈通七峰”,峰峰直插雲霄,陽光下發出輝煌的光彩。尤其是哪號稱“世界第一天然大佛頭像”的小帽峰,栩栩如生,彷彿進入一條絕美的天然畫屏,令人目不睱接,由衷感慨大自然的無限魅力。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造就了靈通山驚險壯觀的峽谷景觀,大小洞穴遍佈,數不勝數。有的洞穴成群出現,有的單獨成洞,也有的洞內套洞,從洞口向外看,一幅幅大氣磅礴的靈通山水國畫,讓人賞心悅目。百佛壁、玉屏洞、靈通洞、石齋書屋、枷藍洞、蟠桃洞等這些洞穴形態各異、千姿百態,給山勢巍峨的靈通山留下了最美的“痕跡”。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靈通山素有“雲來雨落”的盛譽,不僅有云的色彩,還有水的韻味。各山峰峽谷深處,均有清泉從巖縫中滲出,純澈冰清,匯成汩汩細流,銀鏈般從半空飄下。每當清晨,或是黃昏,或是雨後,雲霧瀰漫巖頂,飛泉總是不知疲倦的從雲霧中騰出,晝夜不停,一陣緊接一陣地飛濺而下,隨著山風化為點滴,如珠似玉;絲絲點點的水珠落到身上,讓人清新無比,猶如珠簾高掛,“珠簾化雨“之說毫不誇張。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靈通巖上有一道景叫“七星排星”,說的是用七處泉眼築的古井。有故事說,黃道周等18學士在靈通山攻讀時,承此泉水研墨書寫,喝此泉水解煩止渴,18人皆中進士。因此,民間稱此水為“仙水”,如今古井尚在幽靜的靈通巖下,走過此處,讓人遙想當年的古人在這雲霧繚繞的仙境,用此井水泡製的茶款待遠方的客人,暢談他們的理想和遠大抱負,是多麼的豪情。

"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都說黃山的雲海是最美的,在廈門的旁邊也藏有一座“小黃山”,看雲的時候,山在雲上,隱隱約約,是雲海上最美的漪漣,看山的時候,雲在山上,千變萬化,是群山中最美的衣裳。雲霧繚繞間,你不知山高,登崖石刻前,卻知山險,“雲以山為體,山以云為衣”,是詩情,是畫意,是那樣含而不露的平和的美。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有國內最具典型火山峰叢地貌景觀群,一山一水,一崖一石,一壁一峰,全都自成一格,詭譎雄奇。兩旁山壁對峙,峰巒疊翠,洞壑綿亙。這裡還有清靈空幽的山谷,那山水融合的色彩斑斕的極致景象,萬般絢爛。這裡更有巍峨壯觀的古堡,崇山峻嶺下,古堡猶如巨龍盤臥,透露著無比的滄桑。這裡有你震驚的美,華山的險,黃山的奇,張家界的峻,三清山的仙,似乎它都有。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春賞山花,夏賞山林,秋賞楓葉,冬賞霧海,無論哪個季節來,蒼山雲海盡收眼底,它都展示出自己的最佳狀態,最是磅礴大氣。這裡號稱“閩南第一山”,地處漳州市西南部與廣東省相接,位於福建的平和大溪鎮,素有“八縣通衢、五江之源”之稱,是我國著名的“蜜柚之鄉”,也是著名作家林語堂的故鄉。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這裡就是靈通山,以險峰、奇石、雲霧、清泉為四大特色,已升級為國家地質公園,只可惜地遠路偏,一直“養在深閨”易被遊人忽略。靈通山的面積很大,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雖最高海拔只有1300米,但山體獨立,非常險要。山中由10巖(寺)18景36峰108洞組成,隔著老遠,就能感覺山的巍然。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據史料:明朝著名學者和抗清愛國志士黃道周,因年少時曾隱居靈通山讀書、講學,出仕為官後,多次邀請徐霞客、林軒、陳天定、陳揚美等友人一同遊覽靈通山,發出“三十有六一一與黃山相似,或有過焉,無不及者”的感慨,為靈通巖題下“靈應感通”四字,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和辭章,被人們尊為"靈通山之神",原本多個的山名也正式稱之為靈通山。可見這裡的景色既有顏值又有內涵,非常值得一遊。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初入山中,就讓人似有“小黃山”的感覺,蜿蜒曲折的石梯,清亮悅耳的溪流聲,邊爬邊看,驚險之餘,眼前的山巒巨石一一呈現眼前,靈通山以獅子峰、紫雲峰、玉屏峰、棲雲峰、擎天峰、大帽峰、小帽峰七座標誌性巖峰組成“靈通七峰”,峰峰直插雲霄,陽光下發出輝煌的光彩。尤其是哪號稱“世界第一天然大佛頭像”的小帽峰,栩栩如生,彷彿進入一條絕美的天然畫屏,令人目不睱接,由衷感慨大自然的無限魅力。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造就了靈通山驚險壯觀的峽谷景觀,大小洞穴遍佈,數不勝數。有的洞穴成群出現,有的單獨成洞,也有的洞內套洞,從洞口向外看,一幅幅大氣磅礴的靈通山水國畫,讓人賞心悅目。百佛壁、玉屏洞、靈通洞、石齋書屋、枷藍洞、蟠桃洞等這些洞穴形態各異、千姿百態,給山勢巍峨的靈通山留下了最美的“痕跡”。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靈通山素有“雲來雨落”的盛譽,不僅有云的色彩,還有水的韻味。各山峰峽谷深處,均有清泉從巖縫中滲出,純澈冰清,匯成汩汩細流,銀鏈般從半空飄下。每當清晨,或是黃昏,或是雨後,雲霧瀰漫巖頂,飛泉總是不知疲倦的從雲霧中騰出,晝夜不停,一陣緊接一陣地飛濺而下,隨著山風化為點滴,如珠似玉;絲絲點點的水珠落到身上,讓人清新無比,猶如珠簾高掛,“珠簾化雨“之說毫不誇張。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靈通巖上有一道景叫“七星排星”,說的是用七處泉眼築的古井。有故事說,黃道周等18學士在靈通山攻讀時,承此泉水研墨書寫,喝此泉水解煩止渴,18人皆中進士。因此,民間稱此水為“仙水”,如今古井尚在幽靜的靈通巖下,走過此處,讓人遙想當年的古人在這雲霧繚繞的仙境,用此井水泡製的茶款待遠方的客人,暢談他們的理想和遠大抱負,是多麼的豪情。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靈通山有十座古寺都建於唐代,都是利用天然洞窟建成,且十寺均奉祀觀音菩薩,可謂靈氣滿滿。處於小帽峰蒼翠綠林中掩映著的”松風亭”,亭中有塔,塔下有亭,亭塔兼有,非常罕見,令人稱奇。而建於大帽峰天然巖洞中的靈通寺,立於懸崖絕壁,既驚險又壯觀,寺頂摩天磬石凌天斜出,如帽覆蓋,使寺廟免受風吹雨淋,無數燕子也築巢巖下,自由盤旋,給寺廟增添無限生機與神韻。靈通寺是整個景區內的核心景觀,也被譽為“南方第一懸空寺”。

"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都說黃山的雲海是最美的,在廈門的旁邊也藏有一座“小黃山”,看雲的時候,山在雲上,隱隱約約,是雲海上最美的漪漣,看山的時候,雲在山上,千變萬化,是群山中最美的衣裳。雲霧繚繞間,你不知山高,登崖石刻前,卻知山險,“雲以山為體,山以云為衣”,是詩情,是畫意,是那樣含而不露的平和的美。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有國內最具典型火山峰叢地貌景觀群,一山一水,一崖一石,一壁一峰,全都自成一格,詭譎雄奇。兩旁山壁對峙,峰巒疊翠,洞壑綿亙。這裡還有清靈空幽的山谷,那山水融合的色彩斑斕的極致景象,萬般絢爛。這裡更有巍峨壯觀的古堡,崇山峻嶺下,古堡猶如巨龍盤臥,透露著無比的滄桑。這裡有你震驚的美,華山的險,黃山的奇,張家界的峻,三清山的仙,似乎它都有。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春賞山花,夏賞山林,秋賞楓葉,冬賞霧海,無論哪個季節來,蒼山雲海盡收眼底,它都展示出自己的最佳狀態,最是磅礴大氣。這裡號稱“閩南第一山”,地處漳州市西南部與廣東省相接,位於福建的平和大溪鎮,素有“八縣通衢、五江之源”之稱,是我國著名的“蜜柚之鄉”,也是著名作家林語堂的故鄉。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這裡就是靈通山,以險峰、奇石、雲霧、清泉為四大特色,已升級為國家地質公園,只可惜地遠路偏,一直“養在深閨”易被遊人忽略。靈通山的面積很大,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雖最高海拔只有1300米,但山體獨立,非常險要。山中由10巖(寺)18景36峰108洞組成,隔著老遠,就能感覺山的巍然。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據史料:明朝著名學者和抗清愛國志士黃道周,因年少時曾隱居靈通山讀書、講學,出仕為官後,多次邀請徐霞客、林軒、陳天定、陳揚美等友人一同遊覽靈通山,發出“三十有六一一與黃山相似,或有過焉,無不及者”的感慨,為靈通巖題下“靈應感通”四字,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和辭章,被人們尊為"靈通山之神",原本多個的山名也正式稱之為靈通山。可見這裡的景色既有顏值又有內涵,非常值得一遊。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初入山中,就讓人似有“小黃山”的感覺,蜿蜒曲折的石梯,清亮悅耳的溪流聲,邊爬邊看,驚險之餘,眼前的山巒巨石一一呈現眼前,靈通山以獅子峰、紫雲峰、玉屏峰、棲雲峰、擎天峰、大帽峰、小帽峰七座標誌性巖峰組成“靈通七峰”,峰峰直插雲霄,陽光下發出輝煌的光彩。尤其是哪號稱“世界第一天然大佛頭像”的小帽峰,栩栩如生,彷彿進入一條絕美的天然畫屏,令人目不睱接,由衷感慨大自然的無限魅力。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造就了靈通山驚險壯觀的峽谷景觀,大小洞穴遍佈,數不勝數。有的洞穴成群出現,有的單獨成洞,也有的洞內套洞,從洞口向外看,一幅幅大氣磅礴的靈通山水國畫,讓人賞心悅目。百佛壁、玉屏洞、靈通洞、石齋書屋、枷藍洞、蟠桃洞等這些洞穴形態各異、千姿百態,給山勢巍峨的靈通山留下了最美的“痕跡”。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靈通山素有“雲來雨落”的盛譽,不僅有云的色彩,還有水的韻味。各山峰峽谷深處,均有清泉從巖縫中滲出,純澈冰清,匯成汩汩細流,銀鏈般從半空飄下。每當清晨,或是黃昏,或是雨後,雲霧瀰漫巖頂,飛泉總是不知疲倦的從雲霧中騰出,晝夜不停,一陣緊接一陣地飛濺而下,隨著山風化為點滴,如珠似玉;絲絲點點的水珠落到身上,讓人清新無比,猶如珠簾高掛,“珠簾化雨“之說毫不誇張。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靈通巖上有一道景叫“七星排星”,說的是用七處泉眼築的古井。有故事說,黃道周等18學士在靈通山攻讀時,承此泉水研墨書寫,喝此泉水解煩止渴,18人皆中進士。因此,民間稱此水為“仙水”,如今古井尚在幽靜的靈通巖下,走過此處,讓人遙想當年的古人在這雲霧繚繞的仙境,用此井水泡製的茶款待遠方的客人,暢談他們的理想和遠大抱負,是多麼的豪情。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靈通山有十座古寺都建於唐代,都是利用天然洞窟建成,且十寺均奉祀觀音菩薩,可謂靈氣滿滿。處於小帽峰蒼翠綠林中掩映著的”松風亭”,亭中有塔,塔下有亭,亭塔兼有,非常罕見,令人稱奇。而建於大帽峰天然巖洞中的靈通寺,立於懸崖絕壁,既驚險又壯觀,寺頂摩天磬石凌天斜出,如帽覆蓋,使寺廟免受風吹雨淋,無數燕子也築巢巖下,自由盤旋,給寺廟增添無限生機與神韻。靈通寺是整個景區內的核心景觀,也被譽為“南方第一懸空寺”。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位於山下的“莊上土樓”是世界上最大的橢園形土樓,始建於清代順治至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土樓依山而建,圍山築樓,又像一個山寨,樓中有樓,樓外有樓,大樓將二個兩個小山包圍在中間,分別建了兩座涼亭。夏日坐於涼亭之上,清風徐徐,遠眺雄偉突兀的靈通山,令人神清氣爽,流連忘返。

"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都說黃山的雲海是最美的,在廈門的旁邊也藏有一座“小黃山”,看雲的時候,山在雲上,隱隱約約,是雲海上最美的漪漣,看山的時候,雲在山上,千變萬化,是群山中最美的衣裳。雲霧繚繞間,你不知山高,登崖石刻前,卻知山險,“雲以山為體,山以云為衣”,是詩情,是畫意,是那樣含而不露的平和的美。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有國內最具典型火山峰叢地貌景觀群,一山一水,一崖一石,一壁一峰,全都自成一格,詭譎雄奇。兩旁山壁對峙,峰巒疊翠,洞壑綿亙。這裡還有清靈空幽的山谷,那山水融合的色彩斑斕的極致景象,萬般絢爛。這裡更有巍峨壯觀的古堡,崇山峻嶺下,古堡猶如巨龍盤臥,透露著無比的滄桑。這裡有你震驚的美,華山的險,黃山的奇,張家界的峻,三清山的仙,似乎它都有。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春賞山花,夏賞山林,秋賞楓葉,冬賞霧海,無論哪個季節來,蒼山雲海盡收眼底,它都展示出自己的最佳狀態,最是磅礴大氣。這裡號稱“閩南第一山”,地處漳州市西南部與廣東省相接,位於福建的平和大溪鎮,素有“八縣通衢、五江之源”之稱,是我國著名的“蜜柚之鄉”,也是著名作家林語堂的故鄉。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這裡就是靈通山,以險峰、奇石、雲霧、清泉為四大特色,已升級為國家地質公園,只可惜地遠路偏,一直“養在深閨”易被遊人忽略。靈通山的面積很大,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雖最高海拔只有1300米,但山體獨立,非常險要。山中由10巖(寺)18景36峰108洞組成,隔著老遠,就能感覺山的巍然。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據史料:明朝著名學者和抗清愛國志士黃道周,因年少時曾隱居靈通山讀書、講學,出仕為官後,多次邀請徐霞客、林軒、陳天定、陳揚美等友人一同遊覽靈通山,發出“三十有六一一與黃山相似,或有過焉,無不及者”的感慨,為靈通巖題下“靈應感通”四字,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和辭章,被人們尊為"靈通山之神",原本多個的山名也正式稱之為靈通山。可見這裡的景色既有顏值又有內涵,非常值得一遊。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初入山中,就讓人似有“小黃山”的感覺,蜿蜒曲折的石梯,清亮悅耳的溪流聲,邊爬邊看,驚險之餘,眼前的山巒巨石一一呈現眼前,靈通山以獅子峰、紫雲峰、玉屏峰、棲雲峰、擎天峰、大帽峰、小帽峰七座標誌性巖峰組成“靈通七峰”,峰峰直插雲霄,陽光下發出輝煌的光彩。尤其是哪號稱“世界第一天然大佛頭像”的小帽峰,栩栩如生,彷彿進入一條絕美的天然畫屏,令人目不睱接,由衷感慨大自然的無限魅力。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造就了靈通山驚險壯觀的峽谷景觀,大小洞穴遍佈,數不勝數。有的洞穴成群出現,有的單獨成洞,也有的洞內套洞,從洞口向外看,一幅幅大氣磅礴的靈通山水國畫,讓人賞心悅目。百佛壁、玉屏洞、靈通洞、石齋書屋、枷藍洞、蟠桃洞等這些洞穴形態各異、千姿百態,給山勢巍峨的靈通山留下了最美的“痕跡”。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靈通山素有“雲來雨落”的盛譽,不僅有云的色彩,還有水的韻味。各山峰峽谷深處,均有清泉從巖縫中滲出,純澈冰清,匯成汩汩細流,銀鏈般從半空飄下。每當清晨,或是黃昏,或是雨後,雲霧瀰漫巖頂,飛泉總是不知疲倦的從雲霧中騰出,晝夜不停,一陣緊接一陣地飛濺而下,隨著山風化為點滴,如珠似玉;絲絲點點的水珠落到身上,讓人清新無比,猶如珠簾高掛,“珠簾化雨“之說毫不誇張。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靈通巖上有一道景叫“七星排星”,說的是用七處泉眼築的古井。有故事說,黃道周等18學士在靈通山攻讀時,承此泉水研墨書寫,喝此泉水解煩止渴,18人皆中進士。因此,民間稱此水為“仙水”,如今古井尚在幽靜的靈通巖下,走過此處,讓人遙想當年的古人在這雲霧繚繞的仙境,用此井水泡製的茶款待遠方的客人,暢談他們的理想和遠大抱負,是多麼的豪情。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靈通山有十座古寺都建於唐代,都是利用天然洞窟建成,且十寺均奉祀觀音菩薩,可謂靈氣滿滿。處於小帽峰蒼翠綠林中掩映著的”松風亭”,亭中有塔,塔下有亭,亭塔兼有,非常罕見,令人稱奇。而建於大帽峰天然巖洞中的靈通寺,立於懸崖絕壁,既驚險又壯觀,寺頂摩天磬石凌天斜出,如帽覆蓋,使寺廟免受風吹雨淋,無數燕子也築巢巖下,自由盤旋,給寺廟增添無限生機與神韻。靈通寺是整個景區內的核心景觀,也被譽為“南方第一懸空寺”。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位於山下的“莊上土樓”是世界上最大的橢園形土樓,始建於清代順治至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土樓依山而建,圍山築樓,又像一個山寨,樓中有樓,樓外有樓,大樓將二個兩個小山包圍在中間,分別建了兩座涼亭。夏日坐於涼亭之上,清風徐徐,遠眺雄偉突兀的靈通山,令人神清氣爽,流連忘返。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夏季的靈通山滿山滴翠,綠意盎然,氣候宜人,是一個天然的森林大氧吧,這裡遠離城市的喧囂,可說是極佳的避暑養生之地。這裡的門票20元,相較於它的優美的風景,算是非常良心。景區裡有青雲賓館、靈通山莊,可以住宿、用餐;方便觀賞雲霧與日出日落,山腳下的大溪鎮住宿選擇比較多,可自由選擇。

"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都說黃山的雲海是最美的,在廈門的旁邊也藏有一座“小黃山”,看雲的時候,山在雲上,隱隱約約,是雲海上最美的漪漣,看山的時候,雲在山上,千變萬化,是群山中最美的衣裳。雲霧繚繞間,你不知山高,登崖石刻前,卻知山險,“雲以山為體,山以云為衣”,是詩情,是畫意,是那樣含而不露的平和的美。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有國內最具典型火山峰叢地貌景觀群,一山一水,一崖一石,一壁一峰,全都自成一格,詭譎雄奇。兩旁山壁對峙,峰巒疊翠,洞壑綿亙。這裡還有清靈空幽的山谷,那山水融合的色彩斑斕的極致景象,萬般絢爛。這裡更有巍峨壯觀的古堡,崇山峻嶺下,古堡猶如巨龍盤臥,透露著無比的滄桑。這裡有你震驚的美,華山的險,黃山的奇,張家界的峻,三清山的仙,似乎它都有。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這裡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春賞山花,夏賞山林,秋賞楓葉,冬賞霧海,無論哪個季節來,蒼山雲海盡收眼底,它都展示出自己的最佳狀態,最是磅礴大氣。這裡號稱“閩南第一山”,地處漳州市西南部與廣東省相接,位於福建的平和大溪鎮,素有“八縣通衢、五江之源”之稱,是我國著名的“蜜柚之鄉”,也是著名作家林語堂的故鄉。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這裡就是靈通山,以險峰、奇石、雲霧、清泉為四大特色,已升級為國家地質公園,只可惜地遠路偏,一直“養在深閨”易被遊人忽略。靈通山的面積很大,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雖最高海拔只有1300米,但山體獨立,非常險要。山中由10巖(寺)18景36峰108洞組成,隔著老遠,就能感覺山的巍然。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據史料:明朝著名學者和抗清愛國志士黃道周,因年少時曾隱居靈通山讀書、講學,出仕為官後,多次邀請徐霞客、林軒、陳天定、陳揚美等友人一同遊覽靈通山,發出“三十有六一一與黃山相似,或有過焉,無不及者”的感慨,為靈通巖題下“靈應感通”四字,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和辭章,被人們尊為"靈通山之神",原本多個的山名也正式稱之為靈通山。可見這裡的景色既有顏值又有內涵,非常值得一遊。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初入山中,就讓人似有“小黃山”的感覺,蜿蜒曲折的石梯,清亮悅耳的溪流聲,邊爬邊看,驚險之餘,眼前的山巒巨石一一呈現眼前,靈通山以獅子峰、紫雲峰、玉屏峰、棲雲峰、擎天峰、大帽峰、小帽峰七座標誌性巖峰組成“靈通七峰”,峰峰直插雲霄,陽光下發出輝煌的光彩。尤其是哪號稱“世界第一天然大佛頭像”的小帽峰,栩栩如生,彷彿進入一條絕美的天然畫屏,令人目不睱接,由衷感慨大自然的無限魅力。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造就了靈通山驚險壯觀的峽谷景觀,大小洞穴遍佈,數不勝數。有的洞穴成群出現,有的單獨成洞,也有的洞內套洞,從洞口向外看,一幅幅大氣磅礴的靈通山水國畫,讓人賞心悅目。百佛壁、玉屏洞、靈通洞、石齋書屋、枷藍洞、蟠桃洞等這些洞穴形態各異、千姿百態,給山勢巍峨的靈通山留下了最美的“痕跡”。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靈通山素有“雲來雨落”的盛譽,不僅有云的色彩,還有水的韻味。各山峰峽谷深處,均有清泉從巖縫中滲出,純澈冰清,匯成汩汩細流,銀鏈般從半空飄下。每當清晨,或是黃昏,或是雨後,雲霧瀰漫巖頂,飛泉總是不知疲倦的從雲霧中騰出,晝夜不停,一陣緊接一陣地飛濺而下,隨著山風化為點滴,如珠似玉;絲絲點點的水珠落到身上,讓人清新無比,猶如珠簾高掛,“珠簾化雨“之說毫不誇張。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靈通巖上有一道景叫“七星排星”,說的是用七處泉眼築的古井。有故事說,黃道周等18學士在靈通山攻讀時,承此泉水研墨書寫,喝此泉水解煩止渴,18人皆中進士。因此,民間稱此水為“仙水”,如今古井尚在幽靜的靈通巖下,走過此處,讓人遙想當年的古人在這雲霧繚繞的仙境,用此井水泡製的茶款待遠方的客人,暢談他們的理想和遠大抱負,是多麼的豪情。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靈通山有十座古寺都建於唐代,都是利用天然洞窟建成,且十寺均奉祀觀音菩薩,可謂靈氣滿滿。處於小帽峰蒼翠綠林中掩映著的”松風亭”,亭中有塔,塔下有亭,亭塔兼有,非常罕見,令人稱奇。而建於大帽峰天然巖洞中的靈通寺,立於懸崖絕壁,既驚險又壯觀,寺頂摩天磬石凌天斜出,如帽覆蓋,使寺廟免受風吹雨淋,無數燕子也築巢巖下,自由盤旋,給寺廟增添無限生機與神韻。靈通寺是整個景區內的核心景觀,也被譽為“南方第一懸空寺”。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位於山下的“莊上土樓”是世界上最大的橢園形土樓,始建於清代順治至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土樓依山而建,圍山築樓,又像一個山寨,樓中有樓,樓外有樓,大樓將二個兩個小山包圍在中間,分別建了兩座涼亭。夏日坐於涼亭之上,清風徐徐,遠眺雄偉突兀的靈通山,令人神清氣爽,流連忘返。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

夏季的靈通山滿山滴翠,綠意盎然,氣候宜人,是一個天然的森林大氧吧,這裡遠離城市的喧囂,可說是極佳的避暑養生之地。這裡的門票20元,相較於它的優美的風景,算是非常良心。景區裡有青雲賓館、靈通山莊,可以住宿、用餐;方便觀賞雲霧與日出日落,山腳下的大溪鎮住宿選擇比較多,可自由選擇。

粵、閩交界,有一座“小黃山”養在深閨,低調絕美,去的人卻不多我是心語視畫,用心看世界,分享身邊美好。喜歡的話,就多評論,多點贊,多收藏哦。

感謝您的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