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在北京的香山南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南辛莊,這裡住著一位普通的林場工人,他的名字叫趙保民。雖然他畫了一輩子畫,但從不以畫家自居,鄰里街坊都叫他三哥。

趙保民先生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子裡。他的好友、著名畫家程振國先生曾撰文寫道:“保民出生於西山,青春奉獻於西山,他的藝術也長於西山。渾厚質樸的民風滋養了他的美感;四時景觀,陰晴雨雪,泉鳴風吟,春華秋實,陶冶了他的性情;大自然賜予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歲月的積澱,讓趙保民先生與家鄉,與西山的一草一木產生了無盡的感情。他曾數十年揮舞著沉重的大錘植樹護林,推著沉重的板車壘山造田;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揮毫潑墨,在宣紙上描繪出了多姿多彩、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西山美景。趙保民真可謂是“西山之子”!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在北京的香山南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南辛莊,這裡住著一位普通的林場工人,他的名字叫趙保民。雖然他畫了一輩子畫,但從不以畫家自居,鄰里街坊都叫他三哥。

趙保民先生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子裡。他的好友、著名畫家程振國先生曾撰文寫道:“保民出生於西山,青春奉獻於西山,他的藝術也長於西山。渾厚質樸的民風滋養了他的美感;四時景觀,陰晴雨雪,泉鳴風吟,春華秋實,陶冶了他的性情;大自然賜予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歲月的積澱,讓趙保民先生與家鄉,與西山的一草一木產生了無盡的感情。他曾數十年揮舞著沉重的大錘植樹護林,推著沉重的板車壘山造田;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揮毫潑墨,在宣紙上描繪出了多姿多彩、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西山美景。趙保民真可謂是“西山之子”!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

比起好友龍瑞、程振國、李春海、王鏞等諸位大家,趙保民先生的名聲並不顯赫。幾十年來,他始終遠離都市,幾乎不參加外界的各色活動,直至今日,還過著最傳統、最普通的生活。除了每日的買菜做飯、柴米油鹽之外,他唯一的“正經事兒”就是畫畫、寫字。

他的藝術旅程也與當代絕大多數成功的藝術家截然不同:他沒有顯赫的家世,無緣進入高等院校,更無緣投入名家門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然而,就是這位從貧苦家中走出來的鐵打的漢子,依靠苦苦自學與勤勉練習,躋身於藝術殿堂,鍛造了一個無師自通而富於創造力的藝術人生。

藝術的啟蒙人:張大千、溥心畬

北京西山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名流輩出。且不說曹雪芹、納蘭性德和顧太清等文人先賢,被稱為“南張北溥”的張大千和溥心畬也曾居住於西山一帶。而這兩位藝術大師,就是趙保民先生的藝術啟蒙人。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在北京的香山南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南辛莊,這裡住著一位普通的林場工人,他的名字叫趙保民。雖然他畫了一輩子畫,但從不以畫家自居,鄰里街坊都叫他三哥。

趙保民先生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子裡。他的好友、著名畫家程振國先生曾撰文寫道:“保民出生於西山,青春奉獻於西山,他的藝術也長於西山。渾厚質樸的民風滋養了他的美感;四時景觀,陰晴雨雪,泉鳴風吟,春華秋實,陶冶了他的性情;大自然賜予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歲月的積澱,讓趙保民先生與家鄉,與西山的一草一木產生了無盡的感情。他曾數十年揮舞著沉重的大錘植樹護林,推著沉重的板車壘山造田;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揮毫潑墨,在宣紙上描繪出了多姿多彩、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西山美景。趙保民真可謂是“西山之子”!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

比起好友龍瑞、程振國、李春海、王鏞等諸位大家,趙保民先生的名聲並不顯赫。幾十年來,他始終遠離都市,幾乎不參加外界的各色活動,直至今日,還過著最傳統、最普通的生活。除了每日的買菜做飯、柴米油鹽之外,他唯一的“正經事兒”就是畫畫、寫字。

他的藝術旅程也與當代絕大多數成功的藝術家截然不同:他沒有顯赫的家世,無緣進入高等院校,更無緣投入名家門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然而,就是這位從貧苦家中走出來的鐵打的漢子,依靠苦苦自學與勤勉練習,躋身於藝術殿堂,鍛造了一個無師自通而富於創造力的藝術人生。

藝術的啟蒙人:張大千、溥心畬

北京西山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名流輩出。且不說曹雪芹、納蘭性德和顧太清等文人先賢,被稱為“南張北溥”的張大千和溥心畬也曾居住於西山一帶。而這兩位藝術大師,就是趙保民先生的藝術啟蒙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南張北溥”張大千和溥心畬合影

趙家雖然是貧民出身,卻與張大千和溥心畬有著不解之緣。趙保民先生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曾在位於海淀鎮藍靛廠的老字號糕點鋪永利齋當學徒,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是永利齋的老主顧。趙先生的父親經常到恭王府給溥心畬送點心,“我父親給人送點心的時候,穿著長袍馬褂,買賣人很是講規矩,如果看到溥心畬在畫畫,父親就在門口等著,從不打擾人家。一來二去,父親和溥心畬就熟絡了,溥心畬經常邀請父親進屋喝茶,有時候還讓父親寫寫字,倆人交流交流心得。”趙保民先生回憶道,“有時候,溥心畬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時,還會讓夫人親自送給我父親,我們家就這樣收藏了十多幅溥心畬的作品。”

至於父親如何結識張大千,趙保民先生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斷的是,趙父應該是得於溥心畬的引薦,漸漸熟識後,也得到了張大千的贈畫。

趙保民9歲那年,父親把家中一直上著鎖的大樟木箱子打開了,那裡面存放著20餘幅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作品。當一幅幅精湛的藝術品展現在眼前時,趙保民驚呆了,倏然間,那些用筆墨描繪出的山水萬物如同幽靈一般鑽入了他的大腦,順著血液流淌至全身,他忽然間著了魔一樣愛上了繪畫。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在北京的香山南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南辛莊,這裡住著一位普通的林場工人,他的名字叫趙保民。雖然他畫了一輩子畫,但從不以畫家自居,鄰里街坊都叫他三哥。

趙保民先生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子裡。他的好友、著名畫家程振國先生曾撰文寫道:“保民出生於西山,青春奉獻於西山,他的藝術也長於西山。渾厚質樸的民風滋養了他的美感;四時景觀,陰晴雨雪,泉鳴風吟,春華秋實,陶冶了他的性情;大自然賜予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歲月的積澱,讓趙保民先生與家鄉,與西山的一草一木產生了無盡的感情。他曾數十年揮舞著沉重的大錘植樹護林,推著沉重的板車壘山造田;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揮毫潑墨,在宣紙上描繪出了多姿多彩、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西山美景。趙保民真可謂是“西山之子”!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

比起好友龍瑞、程振國、李春海、王鏞等諸位大家,趙保民先生的名聲並不顯赫。幾十年來,他始終遠離都市,幾乎不參加外界的各色活動,直至今日,還過著最傳統、最普通的生活。除了每日的買菜做飯、柴米油鹽之外,他唯一的“正經事兒”就是畫畫、寫字。

他的藝術旅程也與當代絕大多數成功的藝術家截然不同:他沒有顯赫的家世,無緣進入高等院校,更無緣投入名家門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然而,就是這位從貧苦家中走出來的鐵打的漢子,依靠苦苦自學與勤勉練習,躋身於藝術殿堂,鍛造了一個無師自通而富於創造力的藝術人生。

藝術的啟蒙人:張大千、溥心畬

北京西山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名流輩出。且不說曹雪芹、納蘭性德和顧太清等文人先賢,被稱為“南張北溥”的張大千和溥心畬也曾居住於西山一帶。而這兩位藝術大師,就是趙保民先生的藝術啟蒙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南張北溥”張大千和溥心畬合影

趙家雖然是貧民出身,卻與張大千和溥心畬有著不解之緣。趙保民先生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曾在位於海淀鎮藍靛廠的老字號糕點鋪永利齋當學徒,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是永利齋的老主顧。趙先生的父親經常到恭王府給溥心畬送點心,“我父親給人送點心的時候,穿著長袍馬褂,買賣人很是講規矩,如果看到溥心畬在畫畫,父親就在門口等著,從不打擾人家。一來二去,父親和溥心畬就熟絡了,溥心畬經常邀請父親進屋喝茶,有時候還讓父親寫寫字,倆人交流交流心得。”趙保民先生回憶道,“有時候,溥心畬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時,還會讓夫人親自送給我父親,我們家就這樣收藏了十多幅溥心畬的作品。”

至於父親如何結識張大千,趙保民先生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斷的是,趙父應該是得於溥心畬的引薦,漸漸熟識後,也得到了張大千的贈畫。

趙保民9歲那年,父親把家中一直上著鎖的大樟木箱子打開了,那裡面存放著20餘幅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作品。當一幅幅精湛的藝術品展現在眼前時,趙保民驚呆了,倏然間,那些用筆墨描繪出的山水萬物如同幽靈一般鑽入了他的大腦,順著血液流淌至全身,他忽然間著了魔一樣愛上了繪畫。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張大千《潑彩勾金朱荷》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在北京的香山南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南辛莊,這裡住著一位普通的林場工人,他的名字叫趙保民。雖然他畫了一輩子畫,但從不以畫家自居,鄰里街坊都叫他三哥。

趙保民先生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子裡。他的好友、著名畫家程振國先生曾撰文寫道:“保民出生於西山,青春奉獻於西山,他的藝術也長於西山。渾厚質樸的民風滋養了他的美感;四時景觀,陰晴雨雪,泉鳴風吟,春華秋實,陶冶了他的性情;大自然賜予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歲月的積澱,讓趙保民先生與家鄉,與西山的一草一木產生了無盡的感情。他曾數十年揮舞著沉重的大錘植樹護林,推著沉重的板車壘山造田;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揮毫潑墨,在宣紙上描繪出了多姿多彩、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西山美景。趙保民真可謂是“西山之子”!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

比起好友龍瑞、程振國、李春海、王鏞等諸位大家,趙保民先生的名聲並不顯赫。幾十年來,他始終遠離都市,幾乎不參加外界的各色活動,直至今日,還過著最傳統、最普通的生活。除了每日的買菜做飯、柴米油鹽之外,他唯一的“正經事兒”就是畫畫、寫字。

他的藝術旅程也與當代絕大多數成功的藝術家截然不同:他沒有顯赫的家世,無緣進入高等院校,更無緣投入名家門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然而,就是這位從貧苦家中走出來的鐵打的漢子,依靠苦苦自學與勤勉練習,躋身於藝術殿堂,鍛造了一個無師自通而富於創造力的藝術人生。

藝術的啟蒙人:張大千、溥心畬

北京西山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名流輩出。且不說曹雪芹、納蘭性德和顧太清等文人先賢,被稱為“南張北溥”的張大千和溥心畬也曾居住於西山一帶。而這兩位藝術大師,就是趙保民先生的藝術啟蒙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南張北溥”張大千和溥心畬合影

趙家雖然是貧民出身,卻與張大千和溥心畬有著不解之緣。趙保民先生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曾在位於海淀鎮藍靛廠的老字號糕點鋪永利齋當學徒,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是永利齋的老主顧。趙先生的父親經常到恭王府給溥心畬送點心,“我父親給人送點心的時候,穿著長袍馬褂,買賣人很是講規矩,如果看到溥心畬在畫畫,父親就在門口等著,從不打擾人家。一來二去,父親和溥心畬就熟絡了,溥心畬經常邀請父親進屋喝茶,有時候還讓父親寫寫字,倆人交流交流心得。”趙保民先生回憶道,“有時候,溥心畬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時,還會讓夫人親自送給我父親,我們家就這樣收藏了十多幅溥心畬的作品。”

至於父親如何結識張大千,趙保民先生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斷的是,趙父應該是得於溥心畬的引薦,漸漸熟識後,也得到了張大千的贈畫。

趙保民9歲那年,父親把家中一直上著鎖的大樟木箱子打開了,那裡面存放著20餘幅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作品。當一幅幅精湛的藝術品展現在眼前時,趙保民驚呆了,倏然間,那些用筆墨描繪出的山水萬物如同幽靈一般鑽入了他的大腦,順著血液流淌至全身,他忽然間著了魔一樣愛上了繪畫。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張大千《潑彩勾金朱荷》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溥心畬《秋江橫舟圖》

從此以後,伴隨著趙保民青少年時光的就是這20餘幅作品,雖然沒有老師的指點,但他卻有模有樣地開始了臨摹,直到現在他還能記住一些作品的章法,可見趙保民所下的功夫之深。記得當時無論春夏,無論忙閒,趙保民都不曾放下畫筆。即便是“文革”期間,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夢想。為了畫畫,他早上四點就要起床,畫上三個半小時後,再去上班。那時候家裡窮,剪裁下來的小紙塊、小紙條他也捨不得扔,全都畫上基本功。

張大千和溥心畬一定不曾想過,他們送給友人的作品,竟然改變了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命運。從這點來看,趙家後人是何等的幸運!

“恩師”黃賓虹

回首往事,苦樂參半。美好的青少年時光轉瞬即逝,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段灰暗歲月。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貧民出身的趙家並沒有受到衝擊,但是家中收藏的張大千和溥心畬的多數作品卻被焚之一炬。而另外一部分作品,大多數送到了當鋪換了錢,只有少數幾幅作品留到了今天。

幸運的是,早在1964年,趙保民先生就遇到了藝術生涯中的一位重要貴人——吳悅石。那一年,吳悅石先生送給他一本《黃賓虹畫語錄》,趙保民先生拿來細細品讀後,如獲至寶!即便在黃賓虹先生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年代,趙保民依然認為黃賓虹先生是將傳統人文山水寫意畫推到現代頂峰的偉大畫家。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在北京的香山南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南辛莊,這裡住著一位普通的林場工人,他的名字叫趙保民。雖然他畫了一輩子畫,但從不以畫家自居,鄰里街坊都叫他三哥。

趙保民先生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子裡。他的好友、著名畫家程振國先生曾撰文寫道:“保民出生於西山,青春奉獻於西山,他的藝術也長於西山。渾厚質樸的民風滋養了他的美感;四時景觀,陰晴雨雪,泉鳴風吟,春華秋實,陶冶了他的性情;大自然賜予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歲月的積澱,讓趙保民先生與家鄉,與西山的一草一木產生了無盡的感情。他曾數十年揮舞著沉重的大錘植樹護林,推著沉重的板車壘山造田;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揮毫潑墨,在宣紙上描繪出了多姿多彩、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西山美景。趙保民真可謂是“西山之子”!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

比起好友龍瑞、程振國、李春海、王鏞等諸位大家,趙保民先生的名聲並不顯赫。幾十年來,他始終遠離都市,幾乎不參加外界的各色活動,直至今日,還過著最傳統、最普通的生活。除了每日的買菜做飯、柴米油鹽之外,他唯一的“正經事兒”就是畫畫、寫字。

他的藝術旅程也與當代絕大多數成功的藝術家截然不同:他沒有顯赫的家世,無緣進入高等院校,更無緣投入名家門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然而,就是這位從貧苦家中走出來的鐵打的漢子,依靠苦苦自學與勤勉練習,躋身於藝術殿堂,鍛造了一個無師自通而富於創造力的藝術人生。

藝術的啟蒙人:張大千、溥心畬

北京西山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名流輩出。且不說曹雪芹、納蘭性德和顧太清等文人先賢,被稱為“南張北溥”的張大千和溥心畬也曾居住於西山一帶。而這兩位藝術大師,就是趙保民先生的藝術啟蒙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南張北溥”張大千和溥心畬合影

趙家雖然是貧民出身,卻與張大千和溥心畬有著不解之緣。趙保民先生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曾在位於海淀鎮藍靛廠的老字號糕點鋪永利齋當學徒,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是永利齋的老主顧。趙先生的父親經常到恭王府給溥心畬送點心,“我父親給人送點心的時候,穿著長袍馬褂,買賣人很是講規矩,如果看到溥心畬在畫畫,父親就在門口等著,從不打擾人家。一來二去,父親和溥心畬就熟絡了,溥心畬經常邀請父親進屋喝茶,有時候還讓父親寫寫字,倆人交流交流心得。”趙保民先生回憶道,“有時候,溥心畬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時,還會讓夫人親自送給我父親,我們家就這樣收藏了十多幅溥心畬的作品。”

至於父親如何結識張大千,趙保民先生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斷的是,趙父應該是得於溥心畬的引薦,漸漸熟識後,也得到了張大千的贈畫。

趙保民9歲那年,父親把家中一直上著鎖的大樟木箱子打開了,那裡面存放著20餘幅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作品。當一幅幅精湛的藝術品展現在眼前時,趙保民驚呆了,倏然間,那些用筆墨描繪出的山水萬物如同幽靈一般鑽入了他的大腦,順著血液流淌至全身,他忽然間著了魔一樣愛上了繪畫。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張大千《潑彩勾金朱荷》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溥心畬《秋江橫舟圖》

從此以後,伴隨著趙保民青少年時光的就是這20餘幅作品,雖然沒有老師的指點,但他卻有模有樣地開始了臨摹,直到現在他還能記住一些作品的章法,可見趙保民所下的功夫之深。記得當時無論春夏,無論忙閒,趙保民都不曾放下畫筆。即便是“文革”期間,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夢想。為了畫畫,他早上四點就要起床,畫上三個半小時後,再去上班。那時候家裡窮,剪裁下來的小紙塊、小紙條他也捨不得扔,全都畫上基本功。

張大千和溥心畬一定不曾想過,他們送給友人的作品,竟然改變了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命運。從這點來看,趙家後人是何等的幸運!

“恩師”黃賓虹

回首往事,苦樂參半。美好的青少年時光轉瞬即逝,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段灰暗歲月。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貧民出身的趙家並沒有受到衝擊,但是家中收藏的張大千和溥心畬的多數作品卻被焚之一炬。而另外一部分作品,大多數送到了當鋪換了錢,只有少數幾幅作品留到了今天。

幸運的是,早在1964年,趙保民先生就遇到了藝術生涯中的一位重要貴人——吳悅石。那一年,吳悅石先生送給他一本《黃賓虹畫語錄》,趙保民先生拿來細細品讀後,如獲至寶!即便在黃賓虹先生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年代,趙保民依然認為黃賓虹先生是將傳統人文山水寫意畫推到現代頂峰的偉大畫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在北京的香山南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南辛莊,這裡住著一位普通的林場工人,他的名字叫趙保民。雖然他畫了一輩子畫,但從不以畫家自居,鄰里街坊都叫他三哥。

趙保民先生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子裡。他的好友、著名畫家程振國先生曾撰文寫道:“保民出生於西山,青春奉獻於西山,他的藝術也長於西山。渾厚質樸的民風滋養了他的美感;四時景觀,陰晴雨雪,泉鳴風吟,春華秋實,陶冶了他的性情;大自然賜予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歲月的積澱,讓趙保民先生與家鄉,與西山的一草一木產生了無盡的感情。他曾數十年揮舞著沉重的大錘植樹護林,推著沉重的板車壘山造田;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揮毫潑墨,在宣紙上描繪出了多姿多彩、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西山美景。趙保民真可謂是“西山之子”!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

比起好友龍瑞、程振國、李春海、王鏞等諸位大家,趙保民先生的名聲並不顯赫。幾十年來,他始終遠離都市,幾乎不參加外界的各色活動,直至今日,還過著最傳統、最普通的生活。除了每日的買菜做飯、柴米油鹽之外,他唯一的“正經事兒”就是畫畫、寫字。

他的藝術旅程也與當代絕大多數成功的藝術家截然不同:他沒有顯赫的家世,無緣進入高等院校,更無緣投入名家門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然而,就是這位從貧苦家中走出來的鐵打的漢子,依靠苦苦自學與勤勉練習,躋身於藝術殿堂,鍛造了一個無師自通而富於創造力的藝術人生。

藝術的啟蒙人:張大千、溥心畬

北京西山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名流輩出。且不說曹雪芹、納蘭性德和顧太清等文人先賢,被稱為“南張北溥”的張大千和溥心畬也曾居住於西山一帶。而這兩位藝術大師,就是趙保民先生的藝術啟蒙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南張北溥”張大千和溥心畬合影

趙家雖然是貧民出身,卻與張大千和溥心畬有著不解之緣。趙保民先生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曾在位於海淀鎮藍靛廠的老字號糕點鋪永利齋當學徒,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是永利齋的老主顧。趙先生的父親經常到恭王府給溥心畬送點心,“我父親給人送點心的時候,穿著長袍馬褂,買賣人很是講規矩,如果看到溥心畬在畫畫,父親就在門口等著,從不打擾人家。一來二去,父親和溥心畬就熟絡了,溥心畬經常邀請父親進屋喝茶,有時候還讓父親寫寫字,倆人交流交流心得。”趙保民先生回憶道,“有時候,溥心畬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時,還會讓夫人親自送給我父親,我們家就這樣收藏了十多幅溥心畬的作品。”

至於父親如何結識張大千,趙保民先生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斷的是,趙父應該是得於溥心畬的引薦,漸漸熟識後,也得到了張大千的贈畫。

趙保民9歲那年,父親把家中一直上著鎖的大樟木箱子打開了,那裡面存放著20餘幅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作品。當一幅幅精湛的藝術品展現在眼前時,趙保民驚呆了,倏然間,那些用筆墨描繪出的山水萬物如同幽靈一般鑽入了他的大腦,順著血液流淌至全身,他忽然間著了魔一樣愛上了繪畫。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張大千《潑彩勾金朱荷》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溥心畬《秋江橫舟圖》

從此以後,伴隨著趙保民青少年時光的就是這20餘幅作品,雖然沒有老師的指點,但他卻有模有樣地開始了臨摹,直到現在他還能記住一些作品的章法,可見趙保民所下的功夫之深。記得當時無論春夏,無論忙閒,趙保民都不曾放下畫筆。即便是“文革”期間,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夢想。為了畫畫,他早上四點就要起床,畫上三個半小時後,再去上班。那時候家裡窮,剪裁下來的小紙塊、小紙條他也捨不得扔,全都畫上基本功。

張大千和溥心畬一定不曾想過,他們送給友人的作品,竟然改變了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命運。從這點來看,趙家後人是何等的幸運!

“恩師”黃賓虹

回首往事,苦樂參半。美好的青少年時光轉瞬即逝,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段灰暗歲月。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貧民出身的趙家並沒有受到衝擊,但是家中收藏的張大千和溥心畬的多數作品卻被焚之一炬。而另外一部分作品,大多數送到了當鋪換了錢,只有少數幾幅作品留到了今天。

幸運的是,早在1964年,趙保民先生就遇到了藝術生涯中的一位重要貴人——吳悅石。那一年,吳悅石先生送給他一本《黃賓虹畫語錄》,趙保民先生拿來細細品讀後,如獲至寶!即便在黃賓虹先生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年代,趙保民依然認為黃賓虹先生是將傳統人文山水寫意畫推到現代頂峰的偉大畫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畫語錄》

“黃賓虹強調的是‘內美’,他把筆墨理解為民族精神,用筆墨精神迴歸中國畫的生命本體,真是了不起的思想!”趙保民先生從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中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共鳴,又在黃賓虹的筆墨裡找到了自己內心的表達,在那個眾人質疑黃賓虹的年代,趙保民先生成了真正讀懂黃賓虹的少數人。“我從來不贊同所謂的‘雅俗共賞’之說,雅就是雅,俗就是俗。陽春白雪就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下里巴人。黃賓虹的畫不是雅俗共賞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不喜歡他的畫的原因,只有少數人能真正讀懂他。

“遇到”黃賓虹之後,趙保民先生突然間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黃賓虹在自述中有明確的表述:“有人說我學董北苑(董源),其實不然。對宋畫,我受益最大的還是巨然。我也學過李唐、馬夏,我用功與元畫較多。高房山(克恭),可以說是我的老師,對子久、黃鶴山樵畫,在七十五至八十歲間臨得較多。明畫枯梗,然而石田畫,用筆圓渾,自由可學處,至清代我受石谿影響自然不少,龔柴丈(賢)用筆雖欠沉著,用墨卻勝過明人,我曾師法。”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在北京的香山南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南辛莊,這裡住著一位普通的林場工人,他的名字叫趙保民。雖然他畫了一輩子畫,但從不以畫家自居,鄰里街坊都叫他三哥。

趙保民先生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子裡。他的好友、著名畫家程振國先生曾撰文寫道:“保民出生於西山,青春奉獻於西山,他的藝術也長於西山。渾厚質樸的民風滋養了他的美感;四時景觀,陰晴雨雪,泉鳴風吟,春華秋實,陶冶了他的性情;大自然賜予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歲月的積澱,讓趙保民先生與家鄉,與西山的一草一木產生了無盡的感情。他曾數十年揮舞著沉重的大錘植樹護林,推著沉重的板車壘山造田;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揮毫潑墨,在宣紙上描繪出了多姿多彩、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西山美景。趙保民真可謂是“西山之子”!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

比起好友龍瑞、程振國、李春海、王鏞等諸位大家,趙保民先生的名聲並不顯赫。幾十年來,他始終遠離都市,幾乎不參加外界的各色活動,直至今日,還過著最傳統、最普通的生活。除了每日的買菜做飯、柴米油鹽之外,他唯一的“正經事兒”就是畫畫、寫字。

他的藝術旅程也與當代絕大多數成功的藝術家截然不同:他沒有顯赫的家世,無緣進入高等院校,更無緣投入名家門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然而,就是這位從貧苦家中走出來的鐵打的漢子,依靠苦苦自學與勤勉練習,躋身於藝術殿堂,鍛造了一個無師自通而富於創造力的藝術人生。

藝術的啟蒙人:張大千、溥心畬

北京西山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名流輩出。且不說曹雪芹、納蘭性德和顧太清等文人先賢,被稱為“南張北溥”的張大千和溥心畬也曾居住於西山一帶。而這兩位藝術大師,就是趙保民先生的藝術啟蒙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南張北溥”張大千和溥心畬合影

趙家雖然是貧民出身,卻與張大千和溥心畬有著不解之緣。趙保民先生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曾在位於海淀鎮藍靛廠的老字號糕點鋪永利齋當學徒,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是永利齋的老主顧。趙先生的父親經常到恭王府給溥心畬送點心,“我父親給人送點心的時候,穿著長袍馬褂,買賣人很是講規矩,如果看到溥心畬在畫畫,父親就在門口等著,從不打擾人家。一來二去,父親和溥心畬就熟絡了,溥心畬經常邀請父親進屋喝茶,有時候還讓父親寫寫字,倆人交流交流心得。”趙保民先生回憶道,“有時候,溥心畬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時,還會讓夫人親自送給我父親,我們家就這樣收藏了十多幅溥心畬的作品。”

至於父親如何結識張大千,趙保民先生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斷的是,趙父應該是得於溥心畬的引薦,漸漸熟識後,也得到了張大千的贈畫。

趙保民9歲那年,父親把家中一直上著鎖的大樟木箱子打開了,那裡面存放著20餘幅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作品。當一幅幅精湛的藝術品展現在眼前時,趙保民驚呆了,倏然間,那些用筆墨描繪出的山水萬物如同幽靈一般鑽入了他的大腦,順著血液流淌至全身,他忽然間著了魔一樣愛上了繪畫。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張大千《潑彩勾金朱荷》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溥心畬《秋江橫舟圖》

從此以後,伴隨著趙保民青少年時光的就是這20餘幅作品,雖然沒有老師的指點,但他卻有模有樣地開始了臨摹,直到現在他還能記住一些作品的章法,可見趙保民所下的功夫之深。記得當時無論春夏,無論忙閒,趙保民都不曾放下畫筆。即便是“文革”期間,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夢想。為了畫畫,他早上四點就要起床,畫上三個半小時後,再去上班。那時候家裡窮,剪裁下來的小紙塊、小紙條他也捨不得扔,全都畫上基本功。

張大千和溥心畬一定不曾想過,他們送給友人的作品,竟然改變了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命運。從這點來看,趙家後人是何等的幸運!

“恩師”黃賓虹

回首往事,苦樂參半。美好的青少年時光轉瞬即逝,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段灰暗歲月。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貧民出身的趙家並沒有受到衝擊,但是家中收藏的張大千和溥心畬的多數作品卻被焚之一炬。而另外一部分作品,大多數送到了當鋪換了錢,只有少數幾幅作品留到了今天。

幸運的是,早在1964年,趙保民先生就遇到了藝術生涯中的一位重要貴人——吳悅石。那一年,吳悅石先生送給他一本《黃賓虹畫語錄》,趙保民先生拿來細細品讀後,如獲至寶!即便在黃賓虹先生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年代,趙保民依然認為黃賓虹先生是將傳統人文山水寫意畫推到現代頂峰的偉大畫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畫語錄》

“黃賓虹強調的是‘內美’,他把筆墨理解為民族精神,用筆墨精神迴歸中國畫的生命本體,真是了不起的思想!”趙保民先生從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中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共鳴,又在黃賓虹的筆墨裡找到了自己內心的表達,在那個眾人質疑黃賓虹的年代,趙保民先生成了真正讀懂黃賓虹的少數人。“我從來不贊同所謂的‘雅俗共賞’之說,雅就是雅,俗就是俗。陽春白雪就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下里巴人。黃賓虹的畫不是雅俗共賞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不喜歡他的畫的原因,只有少數人能真正讀懂他。

“遇到”黃賓虹之後,趙保民先生突然間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黃賓虹在自述中有明確的表述:“有人說我學董北苑(董源),其實不然。對宋畫,我受益最大的還是巨然。我也學過李唐、馬夏,我用功與元畫較多。高房山(克恭),可以說是我的老師,對子久、黃鶴山樵畫,在七十五至八十歲間臨得較多。明畫枯梗,然而石田畫,用筆圓渾,自由可學處,至清代我受石谿影響自然不少,龔柴丈(賢)用筆雖欠沉著,用墨卻勝過明人,我曾師法。”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溪山草堂》 1946年作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在北京的香山南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南辛莊,這裡住著一位普通的林場工人,他的名字叫趙保民。雖然他畫了一輩子畫,但從不以畫家自居,鄰里街坊都叫他三哥。

趙保民先生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子裡。他的好友、著名畫家程振國先生曾撰文寫道:“保民出生於西山,青春奉獻於西山,他的藝術也長於西山。渾厚質樸的民風滋養了他的美感;四時景觀,陰晴雨雪,泉鳴風吟,春華秋實,陶冶了他的性情;大自然賜予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歲月的積澱,讓趙保民先生與家鄉,與西山的一草一木產生了無盡的感情。他曾數十年揮舞著沉重的大錘植樹護林,推著沉重的板車壘山造田;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揮毫潑墨,在宣紙上描繪出了多姿多彩、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西山美景。趙保民真可謂是“西山之子”!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

比起好友龍瑞、程振國、李春海、王鏞等諸位大家,趙保民先生的名聲並不顯赫。幾十年來,他始終遠離都市,幾乎不參加外界的各色活動,直至今日,還過著最傳統、最普通的生活。除了每日的買菜做飯、柴米油鹽之外,他唯一的“正經事兒”就是畫畫、寫字。

他的藝術旅程也與當代絕大多數成功的藝術家截然不同:他沒有顯赫的家世,無緣進入高等院校,更無緣投入名家門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然而,就是這位從貧苦家中走出來的鐵打的漢子,依靠苦苦自學與勤勉練習,躋身於藝術殿堂,鍛造了一個無師自通而富於創造力的藝術人生。

藝術的啟蒙人:張大千、溥心畬

北京西山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名流輩出。且不說曹雪芹、納蘭性德和顧太清等文人先賢,被稱為“南張北溥”的張大千和溥心畬也曾居住於西山一帶。而這兩位藝術大師,就是趙保民先生的藝術啟蒙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南張北溥”張大千和溥心畬合影

趙家雖然是貧民出身,卻與張大千和溥心畬有著不解之緣。趙保民先生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曾在位於海淀鎮藍靛廠的老字號糕點鋪永利齋當學徒,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是永利齋的老主顧。趙先生的父親經常到恭王府給溥心畬送點心,“我父親給人送點心的時候,穿著長袍馬褂,買賣人很是講規矩,如果看到溥心畬在畫畫,父親就在門口等著,從不打擾人家。一來二去,父親和溥心畬就熟絡了,溥心畬經常邀請父親進屋喝茶,有時候還讓父親寫寫字,倆人交流交流心得。”趙保民先生回憶道,“有時候,溥心畬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時,還會讓夫人親自送給我父親,我們家就這樣收藏了十多幅溥心畬的作品。”

至於父親如何結識張大千,趙保民先生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斷的是,趙父應該是得於溥心畬的引薦,漸漸熟識後,也得到了張大千的贈畫。

趙保民9歲那年,父親把家中一直上著鎖的大樟木箱子打開了,那裡面存放著20餘幅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作品。當一幅幅精湛的藝術品展現在眼前時,趙保民驚呆了,倏然間,那些用筆墨描繪出的山水萬物如同幽靈一般鑽入了他的大腦,順著血液流淌至全身,他忽然間著了魔一樣愛上了繪畫。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張大千《潑彩勾金朱荷》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溥心畬《秋江橫舟圖》

從此以後,伴隨著趙保民青少年時光的就是這20餘幅作品,雖然沒有老師的指點,但他卻有模有樣地開始了臨摹,直到現在他還能記住一些作品的章法,可見趙保民所下的功夫之深。記得當時無論春夏,無論忙閒,趙保民都不曾放下畫筆。即便是“文革”期間,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夢想。為了畫畫,他早上四點就要起床,畫上三個半小時後,再去上班。那時候家裡窮,剪裁下來的小紙塊、小紙條他也捨不得扔,全都畫上基本功。

張大千和溥心畬一定不曾想過,他們送給友人的作品,竟然改變了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命運。從這點來看,趙家後人是何等的幸運!

“恩師”黃賓虹

回首往事,苦樂參半。美好的青少年時光轉瞬即逝,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段灰暗歲月。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貧民出身的趙家並沒有受到衝擊,但是家中收藏的張大千和溥心畬的多數作品卻被焚之一炬。而另外一部分作品,大多數送到了當鋪換了錢,只有少數幾幅作品留到了今天。

幸運的是,早在1964年,趙保民先生就遇到了藝術生涯中的一位重要貴人——吳悅石。那一年,吳悅石先生送給他一本《黃賓虹畫語錄》,趙保民先生拿來細細品讀後,如獲至寶!即便在黃賓虹先生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年代,趙保民依然認為黃賓虹先生是將傳統人文山水寫意畫推到現代頂峰的偉大畫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畫語錄》

“黃賓虹強調的是‘內美’,他把筆墨理解為民族精神,用筆墨精神迴歸中國畫的生命本體,真是了不起的思想!”趙保民先生從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中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共鳴,又在黃賓虹的筆墨裡找到了自己內心的表達,在那個眾人質疑黃賓虹的年代,趙保民先生成了真正讀懂黃賓虹的少數人。“我從來不贊同所謂的‘雅俗共賞’之說,雅就是雅,俗就是俗。陽春白雪就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下里巴人。黃賓虹的畫不是雅俗共賞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不喜歡他的畫的原因,只有少數人能真正讀懂他。

“遇到”黃賓虹之後,趙保民先生突然間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黃賓虹在自述中有明確的表述:“有人說我學董北苑(董源),其實不然。對宋畫,我受益最大的還是巨然。我也學過李唐、馬夏,我用功與元畫較多。高房山(克恭),可以說是我的老師,對子久、黃鶴山樵畫,在七十五至八十歲間臨得較多。明畫枯梗,然而石田畫,用筆圓渾,自由可學處,至清代我受石谿影響自然不少,龔柴丈(賢)用筆雖欠沉著,用墨卻勝過明人,我曾師法。”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溪山草堂》 1946年作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書畫作品


趙保民十分認可黃賓虹的路子,他敬黃賓虹為老師,追隨“恩師”的腳步,開始了他藝術之旅的艱難跋涉。在黃賓虹的指引下,趙保民迴歸傳統,沿著山水畫歷史發展的脈絡,對歷代名家的風格特色進行了梳理性的研究。從北宋的巨然、李成、范寬、米芾,到南宋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從“元四家”的黃、王、倪、吳,到“明四家”的沈、文、唐、仇及董其昌,從“清四僧”到“清四王”乃至“金陵八家”之龔賢,他孜孜矻矻,像解剖麻雀一樣逐一臨摹,逐一體悟各家各派的流風遺韻。他的足跡與中國美術發展史的脈絡重合,從中國畫之源頭一路走來,最終走向了現代,又緊密地追隨著黃賓虹、陸儼少、陳子莊諸翁的腳步,經歷數十年的苦苦求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貌。

這段時期也成了趙保民藝術生涯中的一條重要分界線——從此,他告別了青少年時期悠然自得的習畫生涯,走向了追求藝術巔峰的“煉獄”之旅。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在北京的香山南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南辛莊,這裡住著一位普通的林場工人,他的名字叫趙保民。雖然他畫了一輩子畫,但從不以畫家自居,鄰里街坊都叫他三哥。

趙保民先生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子裡。他的好友、著名畫家程振國先生曾撰文寫道:“保民出生於西山,青春奉獻於西山,他的藝術也長於西山。渾厚質樸的民風滋養了他的美感;四時景觀,陰晴雨雪,泉鳴風吟,春華秋實,陶冶了他的性情;大自然賜予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歲月的積澱,讓趙保民先生與家鄉,與西山的一草一木產生了無盡的感情。他曾數十年揮舞著沉重的大錘植樹護林,推著沉重的板車壘山造田;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揮毫潑墨,在宣紙上描繪出了多姿多彩、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西山美景。趙保民真可謂是“西山之子”!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

比起好友龍瑞、程振國、李春海、王鏞等諸位大家,趙保民先生的名聲並不顯赫。幾十年來,他始終遠離都市,幾乎不參加外界的各色活動,直至今日,還過著最傳統、最普通的生活。除了每日的買菜做飯、柴米油鹽之外,他唯一的“正經事兒”就是畫畫、寫字。

他的藝術旅程也與當代絕大多數成功的藝術家截然不同:他沒有顯赫的家世,無緣進入高等院校,更無緣投入名家門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然而,就是這位從貧苦家中走出來的鐵打的漢子,依靠苦苦自學與勤勉練習,躋身於藝術殿堂,鍛造了一個無師自通而富於創造力的藝術人生。

藝術的啟蒙人:張大千、溥心畬

北京西山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名流輩出。且不說曹雪芹、納蘭性德和顧太清等文人先賢,被稱為“南張北溥”的張大千和溥心畬也曾居住於西山一帶。而這兩位藝術大師,就是趙保民先生的藝術啟蒙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南張北溥”張大千和溥心畬合影

趙家雖然是貧民出身,卻與張大千和溥心畬有著不解之緣。趙保民先生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曾在位於海淀鎮藍靛廠的老字號糕點鋪永利齋當學徒,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是永利齋的老主顧。趙先生的父親經常到恭王府給溥心畬送點心,“我父親給人送點心的時候,穿著長袍馬褂,買賣人很是講規矩,如果看到溥心畬在畫畫,父親就在門口等著,從不打擾人家。一來二去,父親和溥心畬就熟絡了,溥心畬經常邀請父親進屋喝茶,有時候還讓父親寫寫字,倆人交流交流心得。”趙保民先生回憶道,“有時候,溥心畬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時,還會讓夫人親自送給我父親,我們家就這樣收藏了十多幅溥心畬的作品。”

至於父親如何結識張大千,趙保民先生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斷的是,趙父應該是得於溥心畬的引薦,漸漸熟識後,也得到了張大千的贈畫。

趙保民9歲那年,父親把家中一直上著鎖的大樟木箱子打開了,那裡面存放著20餘幅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作品。當一幅幅精湛的藝術品展現在眼前時,趙保民驚呆了,倏然間,那些用筆墨描繪出的山水萬物如同幽靈一般鑽入了他的大腦,順著血液流淌至全身,他忽然間著了魔一樣愛上了繪畫。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張大千《潑彩勾金朱荷》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溥心畬《秋江橫舟圖》

從此以後,伴隨著趙保民青少年時光的就是這20餘幅作品,雖然沒有老師的指點,但他卻有模有樣地開始了臨摹,直到現在他還能記住一些作品的章法,可見趙保民所下的功夫之深。記得當時無論春夏,無論忙閒,趙保民都不曾放下畫筆。即便是“文革”期間,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夢想。為了畫畫,他早上四點就要起床,畫上三個半小時後,再去上班。那時候家裡窮,剪裁下來的小紙塊、小紙條他也捨不得扔,全都畫上基本功。

張大千和溥心畬一定不曾想過,他們送給友人的作品,竟然改變了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命運。從這點來看,趙家後人是何等的幸運!

“恩師”黃賓虹

回首往事,苦樂參半。美好的青少年時光轉瞬即逝,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段灰暗歲月。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貧民出身的趙家並沒有受到衝擊,但是家中收藏的張大千和溥心畬的多數作品卻被焚之一炬。而另外一部分作品,大多數送到了當鋪換了錢,只有少數幾幅作品留到了今天。

幸運的是,早在1964年,趙保民先生就遇到了藝術生涯中的一位重要貴人——吳悅石。那一年,吳悅石先生送給他一本《黃賓虹畫語錄》,趙保民先生拿來細細品讀後,如獲至寶!即便在黃賓虹先生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年代,趙保民依然認為黃賓虹先生是將傳統人文山水寫意畫推到現代頂峰的偉大畫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畫語錄》

“黃賓虹強調的是‘內美’,他把筆墨理解為民族精神,用筆墨精神迴歸中國畫的生命本體,真是了不起的思想!”趙保民先生從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中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共鳴,又在黃賓虹的筆墨裡找到了自己內心的表達,在那個眾人質疑黃賓虹的年代,趙保民先生成了真正讀懂黃賓虹的少數人。“我從來不贊同所謂的‘雅俗共賞’之說,雅就是雅,俗就是俗。陽春白雪就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下里巴人。黃賓虹的畫不是雅俗共賞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不喜歡他的畫的原因,只有少數人能真正讀懂他。

“遇到”黃賓虹之後,趙保民先生突然間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黃賓虹在自述中有明確的表述:“有人說我學董北苑(董源),其實不然。對宋畫,我受益最大的還是巨然。我也學過李唐、馬夏,我用功與元畫較多。高房山(克恭),可以說是我的老師,對子久、黃鶴山樵畫,在七十五至八十歲間臨得較多。明畫枯梗,然而石田畫,用筆圓渾,自由可學處,至清代我受石谿影響自然不少,龔柴丈(賢)用筆雖欠沉著,用墨卻勝過明人,我曾師法。”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溪山草堂》 1946年作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書畫作品


趙保民十分認可黃賓虹的路子,他敬黃賓虹為老師,追隨“恩師”的腳步,開始了他藝術之旅的艱難跋涉。在黃賓虹的指引下,趙保民迴歸傳統,沿著山水畫歷史發展的脈絡,對歷代名家的風格特色進行了梳理性的研究。從北宋的巨然、李成、范寬、米芾,到南宋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從“元四家”的黃、王、倪、吳,到“明四家”的沈、文、唐、仇及董其昌,從“清四僧”到“清四王”乃至“金陵八家”之龔賢,他孜孜矻矻,像解剖麻雀一樣逐一臨摹,逐一體悟各家各派的流風遺韻。他的足跡與中國美術發展史的脈絡重合,從中國畫之源頭一路走來,最終走向了現代,又緊密地追隨著黃賓虹、陸儼少、陳子莊諸翁的腳步,經歷數十年的苦苦求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貌。

這段時期也成了趙保民藝術生涯中的一條重要分界線——從此,他告別了青少年時期悠然自得的習畫生涯,走向了追求藝術巔峰的“煉獄”之旅。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在北京的香山南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南辛莊,這裡住著一位普通的林場工人,他的名字叫趙保民。雖然他畫了一輩子畫,但從不以畫家自居,鄰里街坊都叫他三哥。

趙保民先生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子裡。他的好友、著名畫家程振國先生曾撰文寫道:“保民出生於西山,青春奉獻於西山,他的藝術也長於西山。渾厚質樸的民風滋養了他的美感;四時景觀,陰晴雨雪,泉鳴風吟,春華秋實,陶冶了他的性情;大自然賜予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歲月的積澱,讓趙保民先生與家鄉,與西山的一草一木產生了無盡的感情。他曾數十年揮舞著沉重的大錘植樹護林,推著沉重的板車壘山造田;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揮毫潑墨,在宣紙上描繪出了多姿多彩、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西山美景。趙保民真可謂是“西山之子”!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

比起好友龍瑞、程振國、李春海、王鏞等諸位大家,趙保民先生的名聲並不顯赫。幾十年來,他始終遠離都市,幾乎不參加外界的各色活動,直至今日,還過著最傳統、最普通的生活。除了每日的買菜做飯、柴米油鹽之外,他唯一的“正經事兒”就是畫畫、寫字。

他的藝術旅程也與當代絕大多數成功的藝術家截然不同:他沒有顯赫的家世,無緣進入高等院校,更無緣投入名家門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然而,就是這位從貧苦家中走出來的鐵打的漢子,依靠苦苦自學與勤勉練習,躋身於藝術殿堂,鍛造了一個無師自通而富於創造力的藝術人生。

藝術的啟蒙人:張大千、溥心畬

北京西山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名流輩出。且不說曹雪芹、納蘭性德和顧太清等文人先賢,被稱為“南張北溥”的張大千和溥心畬也曾居住於西山一帶。而這兩位藝術大師,就是趙保民先生的藝術啟蒙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南張北溥”張大千和溥心畬合影

趙家雖然是貧民出身,卻與張大千和溥心畬有著不解之緣。趙保民先生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曾在位於海淀鎮藍靛廠的老字號糕點鋪永利齋當學徒,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是永利齋的老主顧。趙先生的父親經常到恭王府給溥心畬送點心,“我父親給人送點心的時候,穿著長袍馬褂,買賣人很是講規矩,如果看到溥心畬在畫畫,父親就在門口等著,從不打擾人家。一來二去,父親和溥心畬就熟絡了,溥心畬經常邀請父親進屋喝茶,有時候還讓父親寫寫字,倆人交流交流心得。”趙保民先生回憶道,“有時候,溥心畬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時,還會讓夫人親自送給我父親,我們家就這樣收藏了十多幅溥心畬的作品。”

至於父親如何結識張大千,趙保民先生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斷的是,趙父應該是得於溥心畬的引薦,漸漸熟識後,也得到了張大千的贈畫。

趙保民9歲那年,父親把家中一直上著鎖的大樟木箱子打開了,那裡面存放著20餘幅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作品。當一幅幅精湛的藝術品展現在眼前時,趙保民驚呆了,倏然間,那些用筆墨描繪出的山水萬物如同幽靈一般鑽入了他的大腦,順著血液流淌至全身,他忽然間著了魔一樣愛上了繪畫。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張大千《潑彩勾金朱荷》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溥心畬《秋江橫舟圖》

從此以後,伴隨著趙保民青少年時光的就是這20餘幅作品,雖然沒有老師的指點,但他卻有模有樣地開始了臨摹,直到現在他還能記住一些作品的章法,可見趙保民所下的功夫之深。記得當時無論春夏,無論忙閒,趙保民都不曾放下畫筆。即便是“文革”期間,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夢想。為了畫畫,他早上四點就要起床,畫上三個半小時後,再去上班。那時候家裡窮,剪裁下來的小紙塊、小紙條他也捨不得扔,全都畫上基本功。

張大千和溥心畬一定不曾想過,他們送給友人的作品,竟然改變了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命運。從這點來看,趙家後人是何等的幸運!

“恩師”黃賓虹

回首往事,苦樂參半。美好的青少年時光轉瞬即逝,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段灰暗歲月。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貧民出身的趙家並沒有受到衝擊,但是家中收藏的張大千和溥心畬的多數作品卻被焚之一炬。而另外一部分作品,大多數送到了當鋪換了錢,只有少數幾幅作品留到了今天。

幸運的是,早在1964年,趙保民先生就遇到了藝術生涯中的一位重要貴人——吳悅石。那一年,吳悅石先生送給他一本《黃賓虹畫語錄》,趙保民先生拿來細細品讀後,如獲至寶!即便在黃賓虹先生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年代,趙保民依然認為黃賓虹先生是將傳統人文山水寫意畫推到現代頂峰的偉大畫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畫語錄》

“黃賓虹強調的是‘內美’,他把筆墨理解為民族精神,用筆墨精神迴歸中國畫的生命本體,真是了不起的思想!”趙保民先生從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中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共鳴,又在黃賓虹的筆墨裡找到了自己內心的表達,在那個眾人質疑黃賓虹的年代,趙保民先生成了真正讀懂黃賓虹的少數人。“我從來不贊同所謂的‘雅俗共賞’之說,雅就是雅,俗就是俗。陽春白雪就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下里巴人。黃賓虹的畫不是雅俗共賞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不喜歡他的畫的原因,只有少數人能真正讀懂他。

“遇到”黃賓虹之後,趙保民先生突然間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黃賓虹在自述中有明確的表述:“有人說我學董北苑(董源),其實不然。對宋畫,我受益最大的還是巨然。我也學過李唐、馬夏,我用功與元畫較多。高房山(克恭),可以說是我的老師,對子久、黃鶴山樵畫,在七十五至八十歲間臨得較多。明畫枯梗,然而石田畫,用筆圓渾,自由可學處,至清代我受石谿影響自然不少,龔柴丈(賢)用筆雖欠沉著,用墨卻勝過明人,我曾師法。”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溪山草堂》 1946年作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書畫作品


趙保民十分認可黃賓虹的路子,他敬黃賓虹為老師,追隨“恩師”的腳步,開始了他藝術之旅的艱難跋涉。在黃賓虹的指引下,趙保民迴歸傳統,沿著山水畫歷史發展的脈絡,對歷代名家的風格特色進行了梳理性的研究。從北宋的巨然、李成、范寬、米芾,到南宋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從“元四家”的黃、王、倪、吳,到“明四家”的沈、文、唐、仇及董其昌,從“清四僧”到“清四王”乃至“金陵八家”之龔賢,他孜孜矻矻,像解剖麻雀一樣逐一臨摹,逐一體悟各家各派的流風遺韻。他的足跡與中國美術發展史的脈絡重合,從中國畫之源頭一路走來,最終走向了現代,又緊密地追隨著黃賓虹、陸儼少、陳子莊諸翁的腳步,經歷數十年的苦苦求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貌。

這段時期也成了趙保民藝術生涯中的一條重要分界線——從此,他告別了青少年時期悠然自得的習畫生涯,走向了追求藝術巔峰的“煉獄”之旅。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

品讀趙保民先生的山水作品,其老辣、渾厚的筆墨頗具黃賓虹的風貌。他學習黃氏山水畫的創造性建構,主要表現在筆法和墨法上,並以此為切入點,打破了各種皴法的界限,以及對各種繁縟技法程式的遵循,取而代之以典型的書法用筆。

著名畫家、美術評論家賈德江曾撰文寫道:“其山水畫的勾勒點畫率施以書法筆法,因而其山水畫已非一般意義的畫出,而是寫出,筆墨縱橫,墨瀋淋漓,意從心出,筆隨意轉,解衣磅礴,超形入神。他已經不關注山水畫圖式本身,而是以線破形,將筆法放到超越有形象限的核心語境,從而將書法用筆與山形水貌的結合推到一個互為生髮、化機四溢的境界。”

熱愛家鄉的“西山之子”

作為“西山之子”,趙保民先生的作品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表現北京西山的。西山的春夏秋冬、陰晴雨雪,他都畫過許多次,但每一幅作品又都展現了不同的魅力。用趙保民先生的話說,“畫家要有詩人的浪漫和激情。”正如其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他用特有的濃墨將西山浩蕩起伏的山勢展現得淋漓盡致,畫面中的天、雲、水均用留白的方式表達出來,構圖表現既有天馬行空之勢又有老僧之沉靜,大有吞吐山河的氣概。整幅作品最醒目的便是畫面上方那一抹斜穿煙雲,構思獨特大膽,將作者胸懷坦蕩的風範一表無疑。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在北京的香山南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南辛莊,這裡住著一位普通的林場工人,他的名字叫趙保民。雖然他畫了一輩子畫,但從不以畫家自居,鄰里街坊都叫他三哥。

趙保民先生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子裡。他的好友、著名畫家程振國先生曾撰文寫道:“保民出生於西山,青春奉獻於西山,他的藝術也長於西山。渾厚質樸的民風滋養了他的美感;四時景觀,陰晴雨雪,泉鳴風吟,春華秋實,陶冶了他的性情;大自然賜予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歲月的積澱,讓趙保民先生與家鄉,與西山的一草一木產生了無盡的感情。他曾數十年揮舞著沉重的大錘植樹護林,推著沉重的板車壘山造田;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揮毫潑墨,在宣紙上描繪出了多姿多彩、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西山美景。趙保民真可謂是“西山之子”!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

比起好友龍瑞、程振國、李春海、王鏞等諸位大家,趙保民先生的名聲並不顯赫。幾十年來,他始終遠離都市,幾乎不參加外界的各色活動,直至今日,還過著最傳統、最普通的生活。除了每日的買菜做飯、柴米油鹽之外,他唯一的“正經事兒”就是畫畫、寫字。

他的藝術旅程也與當代絕大多數成功的藝術家截然不同:他沒有顯赫的家世,無緣進入高等院校,更無緣投入名家門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然而,就是這位從貧苦家中走出來的鐵打的漢子,依靠苦苦自學與勤勉練習,躋身於藝術殿堂,鍛造了一個無師自通而富於創造力的藝術人生。

藝術的啟蒙人:張大千、溥心畬

北京西山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名流輩出。且不說曹雪芹、納蘭性德和顧太清等文人先賢,被稱為“南張北溥”的張大千和溥心畬也曾居住於西山一帶。而這兩位藝術大師,就是趙保民先生的藝術啟蒙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南張北溥”張大千和溥心畬合影

趙家雖然是貧民出身,卻與張大千和溥心畬有著不解之緣。趙保民先生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曾在位於海淀鎮藍靛廠的老字號糕點鋪永利齋當學徒,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是永利齋的老主顧。趙先生的父親經常到恭王府給溥心畬送點心,“我父親給人送點心的時候,穿著長袍馬褂,買賣人很是講規矩,如果看到溥心畬在畫畫,父親就在門口等著,從不打擾人家。一來二去,父親和溥心畬就熟絡了,溥心畬經常邀請父親進屋喝茶,有時候還讓父親寫寫字,倆人交流交流心得。”趙保民先生回憶道,“有時候,溥心畬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時,還會讓夫人親自送給我父親,我們家就這樣收藏了十多幅溥心畬的作品。”

至於父親如何結識張大千,趙保民先生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斷的是,趙父應該是得於溥心畬的引薦,漸漸熟識後,也得到了張大千的贈畫。

趙保民9歲那年,父親把家中一直上著鎖的大樟木箱子打開了,那裡面存放著20餘幅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作品。當一幅幅精湛的藝術品展現在眼前時,趙保民驚呆了,倏然間,那些用筆墨描繪出的山水萬物如同幽靈一般鑽入了他的大腦,順著血液流淌至全身,他忽然間著了魔一樣愛上了繪畫。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張大千《潑彩勾金朱荷》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溥心畬《秋江橫舟圖》

從此以後,伴隨著趙保民青少年時光的就是這20餘幅作品,雖然沒有老師的指點,但他卻有模有樣地開始了臨摹,直到現在他還能記住一些作品的章法,可見趙保民所下的功夫之深。記得當時無論春夏,無論忙閒,趙保民都不曾放下畫筆。即便是“文革”期間,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夢想。為了畫畫,他早上四點就要起床,畫上三個半小時後,再去上班。那時候家裡窮,剪裁下來的小紙塊、小紙條他也捨不得扔,全都畫上基本功。

張大千和溥心畬一定不曾想過,他們送給友人的作品,竟然改變了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命運。從這點來看,趙家後人是何等的幸運!

“恩師”黃賓虹

回首往事,苦樂參半。美好的青少年時光轉瞬即逝,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段灰暗歲月。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貧民出身的趙家並沒有受到衝擊,但是家中收藏的張大千和溥心畬的多數作品卻被焚之一炬。而另外一部分作品,大多數送到了當鋪換了錢,只有少數幾幅作品留到了今天。

幸運的是,早在1964年,趙保民先生就遇到了藝術生涯中的一位重要貴人——吳悅石。那一年,吳悅石先生送給他一本《黃賓虹畫語錄》,趙保民先生拿來細細品讀後,如獲至寶!即便在黃賓虹先生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年代,趙保民依然認為黃賓虹先生是將傳統人文山水寫意畫推到現代頂峰的偉大畫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畫語錄》

“黃賓虹強調的是‘內美’,他把筆墨理解為民族精神,用筆墨精神迴歸中國畫的生命本體,真是了不起的思想!”趙保民先生從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中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共鳴,又在黃賓虹的筆墨裡找到了自己內心的表達,在那個眾人質疑黃賓虹的年代,趙保民先生成了真正讀懂黃賓虹的少數人。“我從來不贊同所謂的‘雅俗共賞’之說,雅就是雅,俗就是俗。陽春白雪就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下里巴人。黃賓虹的畫不是雅俗共賞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不喜歡他的畫的原因,只有少數人能真正讀懂他。

“遇到”黃賓虹之後,趙保民先生突然間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黃賓虹在自述中有明確的表述:“有人說我學董北苑(董源),其實不然。對宋畫,我受益最大的還是巨然。我也學過李唐、馬夏,我用功與元畫較多。高房山(克恭),可以說是我的老師,對子久、黃鶴山樵畫,在七十五至八十歲間臨得較多。明畫枯梗,然而石田畫,用筆圓渾,自由可學處,至清代我受石谿影響自然不少,龔柴丈(賢)用筆雖欠沉著,用墨卻勝過明人,我曾師法。”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溪山草堂》 1946年作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書畫作品


趙保民十分認可黃賓虹的路子,他敬黃賓虹為老師,追隨“恩師”的腳步,開始了他藝術之旅的艱難跋涉。在黃賓虹的指引下,趙保民迴歸傳統,沿著山水畫歷史發展的脈絡,對歷代名家的風格特色進行了梳理性的研究。從北宋的巨然、李成、范寬、米芾,到南宋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從“元四家”的黃、王、倪、吳,到“明四家”的沈、文、唐、仇及董其昌,從“清四僧”到“清四王”乃至“金陵八家”之龔賢,他孜孜矻矻,像解剖麻雀一樣逐一臨摹,逐一體悟各家各派的流風遺韻。他的足跡與中國美術發展史的脈絡重合,從中國畫之源頭一路走來,最終走向了現代,又緊密地追隨著黃賓虹、陸儼少、陳子莊諸翁的腳步,經歷數十年的苦苦求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貌。

這段時期也成了趙保民藝術生涯中的一條重要分界線——從此,他告別了青少年時期悠然自得的習畫生涯,走向了追求藝術巔峰的“煉獄”之旅。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

品讀趙保民先生的山水作品,其老辣、渾厚的筆墨頗具黃賓虹的風貌。他學習黃氏山水畫的創造性建構,主要表現在筆法和墨法上,並以此為切入點,打破了各種皴法的界限,以及對各種繁縟技法程式的遵循,取而代之以典型的書法用筆。

著名畫家、美術評論家賈德江曾撰文寫道:“其山水畫的勾勒點畫率施以書法筆法,因而其山水畫已非一般意義的畫出,而是寫出,筆墨縱橫,墨瀋淋漓,意從心出,筆隨意轉,解衣磅礴,超形入神。他已經不關注山水畫圖式本身,而是以線破形,將筆法放到超越有形象限的核心語境,從而將書法用筆與山形水貌的結合推到一個互為生髮、化機四溢的境界。”

熱愛家鄉的“西山之子”

作為“西山之子”,趙保民先生的作品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表現北京西山的。西山的春夏秋冬、陰晴雨雪,他都畫過許多次,但每一幅作品又都展現了不同的魅力。用趙保民先生的話說,“畫家要有詩人的浪漫和激情。”正如其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他用特有的濃墨將西山浩蕩起伏的山勢展現得淋漓盡致,畫面中的天、雲、水均用留白的方式表達出來,構圖表現既有天馬行空之勢又有老僧之沉靜,大有吞吐山河的氣概。整幅作品最醒目的便是畫面上方那一抹斜穿煙雲,構思獨特大膽,將作者胸懷坦蕩的風範一表無疑。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

趙保民先生的《深山小院我的家》也獨具魅力。作品中,一個獨門小院被深山環抱,一座石橋連接著一條狹長的小路蜿蜒通向家門。一位遊子站在石橋上,朝著家的方向眺望,一群山羊也朝著家的方向走去……這幅作品的構圖非常巧妙,以上這一系列展現故事情節的意象,在畫面中都只是略寫,畫家把更多的筆墨用在描繪“深山”上,用群山環抱來展現“家”的寂寥,以及失去家人的遊子的孤獨。

很多時候,一幅成功的藝術作品來自於一段感人的故事。《深山小院我的家》中所展現的,就是一位曾被海峽分隔的從臺灣歸來的遊子回家探親的一幕。那天,趙保民所在村裡的一個街坊嬸子找到了他,說家裡來了一位從臺灣歸來的親人,特別想去山裡的老家看一看。趙保民是護林員出身,非常熟悉山裡的環境,於是他帶著遊子走進了深山……“到了山上以後,老人一下子就跪下了,哽咽著說,‘我做夢都想回來!’說完,他把臉貼在了地上,之後又去山上的一口井裡打了點水,喝了一口家鄉的水。”趙保民先生被這一幕深深感動,於是創作了《深山小院我的家》。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在北京的香山南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南辛莊,這裡住著一位普通的林場工人,他的名字叫趙保民。雖然他畫了一輩子畫,但從不以畫家自居,鄰里街坊都叫他三哥。

趙保民先生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子裡。他的好友、著名畫家程振國先生曾撰文寫道:“保民出生於西山,青春奉獻於西山,他的藝術也長於西山。渾厚質樸的民風滋養了他的美感;四時景觀,陰晴雨雪,泉鳴風吟,春華秋實,陶冶了他的性情;大自然賜予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歲月的積澱,讓趙保民先生與家鄉,與西山的一草一木產生了無盡的感情。他曾數十年揮舞著沉重的大錘植樹護林,推著沉重的板車壘山造田;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揮毫潑墨,在宣紙上描繪出了多姿多彩、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西山美景。趙保民真可謂是“西山之子”!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

比起好友龍瑞、程振國、李春海、王鏞等諸位大家,趙保民先生的名聲並不顯赫。幾十年來,他始終遠離都市,幾乎不參加外界的各色活動,直至今日,還過著最傳統、最普通的生活。除了每日的買菜做飯、柴米油鹽之外,他唯一的“正經事兒”就是畫畫、寫字。

他的藝術旅程也與當代絕大多數成功的藝術家截然不同:他沒有顯赫的家世,無緣進入高等院校,更無緣投入名家門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然而,就是這位從貧苦家中走出來的鐵打的漢子,依靠苦苦自學與勤勉練習,躋身於藝術殿堂,鍛造了一個無師自通而富於創造力的藝術人生。

藝術的啟蒙人:張大千、溥心畬

北京西山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名流輩出。且不說曹雪芹、納蘭性德和顧太清等文人先賢,被稱為“南張北溥”的張大千和溥心畬也曾居住於西山一帶。而這兩位藝術大師,就是趙保民先生的藝術啟蒙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南張北溥”張大千和溥心畬合影

趙家雖然是貧民出身,卻與張大千和溥心畬有著不解之緣。趙保民先生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曾在位於海淀鎮藍靛廠的老字號糕點鋪永利齋當學徒,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是永利齋的老主顧。趙先生的父親經常到恭王府給溥心畬送點心,“我父親給人送點心的時候,穿著長袍馬褂,買賣人很是講規矩,如果看到溥心畬在畫畫,父親就在門口等著,從不打擾人家。一來二去,父親和溥心畬就熟絡了,溥心畬經常邀請父親進屋喝茶,有時候還讓父親寫寫字,倆人交流交流心得。”趙保民先生回憶道,“有時候,溥心畬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時,還會讓夫人親自送給我父親,我們家就這樣收藏了十多幅溥心畬的作品。”

至於父親如何結識張大千,趙保民先生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斷的是,趙父應該是得於溥心畬的引薦,漸漸熟識後,也得到了張大千的贈畫。

趙保民9歲那年,父親把家中一直上著鎖的大樟木箱子打開了,那裡面存放著20餘幅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作品。當一幅幅精湛的藝術品展現在眼前時,趙保民驚呆了,倏然間,那些用筆墨描繪出的山水萬物如同幽靈一般鑽入了他的大腦,順著血液流淌至全身,他忽然間著了魔一樣愛上了繪畫。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張大千《潑彩勾金朱荷》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溥心畬《秋江橫舟圖》

從此以後,伴隨著趙保民青少年時光的就是這20餘幅作品,雖然沒有老師的指點,但他卻有模有樣地開始了臨摹,直到現在他還能記住一些作品的章法,可見趙保民所下的功夫之深。記得當時無論春夏,無論忙閒,趙保民都不曾放下畫筆。即便是“文革”期間,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夢想。為了畫畫,他早上四點就要起床,畫上三個半小時後,再去上班。那時候家裡窮,剪裁下來的小紙塊、小紙條他也捨不得扔,全都畫上基本功。

張大千和溥心畬一定不曾想過,他們送給友人的作品,竟然改變了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命運。從這點來看,趙家後人是何等的幸運!

“恩師”黃賓虹

回首往事,苦樂參半。美好的青少年時光轉瞬即逝,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段灰暗歲月。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貧民出身的趙家並沒有受到衝擊,但是家中收藏的張大千和溥心畬的多數作品卻被焚之一炬。而另外一部分作品,大多數送到了當鋪換了錢,只有少數幾幅作品留到了今天。

幸運的是,早在1964年,趙保民先生就遇到了藝術生涯中的一位重要貴人——吳悅石。那一年,吳悅石先生送給他一本《黃賓虹畫語錄》,趙保民先生拿來細細品讀後,如獲至寶!即便在黃賓虹先生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年代,趙保民依然認為黃賓虹先生是將傳統人文山水寫意畫推到現代頂峰的偉大畫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畫語錄》

“黃賓虹強調的是‘內美’,他把筆墨理解為民族精神,用筆墨精神迴歸中國畫的生命本體,真是了不起的思想!”趙保民先生從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中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共鳴,又在黃賓虹的筆墨裡找到了自己內心的表達,在那個眾人質疑黃賓虹的年代,趙保民先生成了真正讀懂黃賓虹的少數人。“我從來不贊同所謂的‘雅俗共賞’之說,雅就是雅,俗就是俗。陽春白雪就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下里巴人。黃賓虹的畫不是雅俗共賞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不喜歡他的畫的原因,只有少數人能真正讀懂他。

“遇到”黃賓虹之後,趙保民先生突然間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黃賓虹在自述中有明確的表述:“有人說我學董北苑(董源),其實不然。對宋畫,我受益最大的還是巨然。我也學過李唐、馬夏,我用功與元畫較多。高房山(克恭),可以說是我的老師,對子久、黃鶴山樵畫,在七十五至八十歲間臨得較多。明畫枯梗,然而石田畫,用筆圓渾,自由可學處,至清代我受石谿影響自然不少,龔柴丈(賢)用筆雖欠沉著,用墨卻勝過明人,我曾師法。”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溪山草堂》 1946年作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書畫作品


趙保民十分認可黃賓虹的路子,他敬黃賓虹為老師,追隨“恩師”的腳步,開始了他藝術之旅的艱難跋涉。在黃賓虹的指引下,趙保民迴歸傳統,沿著山水畫歷史發展的脈絡,對歷代名家的風格特色進行了梳理性的研究。從北宋的巨然、李成、范寬、米芾,到南宋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從“元四家”的黃、王、倪、吳,到“明四家”的沈、文、唐、仇及董其昌,從“清四僧”到“清四王”乃至“金陵八家”之龔賢,他孜孜矻矻,像解剖麻雀一樣逐一臨摹,逐一體悟各家各派的流風遺韻。他的足跡與中國美術發展史的脈絡重合,從中國畫之源頭一路走來,最終走向了現代,又緊密地追隨著黃賓虹、陸儼少、陳子莊諸翁的腳步,經歷數十年的苦苦求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貌。

這段時期也成了趙保民藝術生涯中的一條重要分界線——從此,他告別了青少年時期悠然自得的習畫生涯,走向了追求藝術巔峰的“煉獄”之旅。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

品讀趙保民先生的山水作品,其老辣、渾厚的筆墨頗具黃賓虹的風貌。他學習黃氏山水畫的創造性建構,主要表現在筆法和墨法上,並以此為切入點,打破了各種皴法的界限,以及對各種繁縟技法程式的遵循,取而代之以典型的書法用筆。

著名畫家、美術評論家賈德江曾撰文寫道:“其山水畫的勾勒點畫率施以書法筆法,因而其山水畫已非一般意義的畫出,而是寫出,筆墨縱橫,墨瀋淋漓,意從心出,筆隨意轉,解衣磅礴,超形入神。他已經不關注山水畫圖式本身,而是以線破形,將筆法放到超越有形象限的核心語境,從而將書法用筆與山形水貌的結合推到一個互為生髮、化機四溢的境界。”

熱愛家鄉的“西山之子”

作為“西山之子”,趙保民先生的作品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表現北京西山的。西山的春夏秋冬、陰晴雨雪,他都畫過許多次,但每一幅作品又都展現了不同的魅力。用趙保民先生的話說,“畫家要有詩人的浪漫和激情。”正如其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他用特有的濃墨將西山浩蕩起伏的山勢展現得淋漓盡致,畫面中的天、雲、水均用留白的方式表達出來,構圖表現既有天馬行空之勢又有老僧之沉靜,大有吞吐山河的氣概。整幅作品最醒目的便是畫面上方那一抹斜穿煙雲,構思獨特大膽,將作者胸懷坦蕩的風範一表無疑。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

趙保民先生的《深山小院我的家》也獨具魅力。作品中,一個獨門小院被深山環抱,一座石橋連接著一條狹長的小路蜿蜒通向家門。一位遊子站在石橋上,朝著家的方向眺望,一群山羊也朝著家的方向走去……這幅作品的構圖非常巧妙,以上這一系列展現故事情節的意象,在畫面中都只是略寫,畫家把更多的筆墨用在描繪“深山”上,用群山環抱來展現“家”的寂寥,以及失去家人的遊子的孤獨。

很多時候,一幅成功的藝術作品來自於一段感人的故事。《深山小院我的家》中所展現的,就是一位曾被海峽分隔的從臺灣歸來的遊子回家探親的一幕。那天,趙保民所在村裡的一個街坊嬸子找到了他,說家裡來了一位從臺灣歸來的親人,特別想去山裡的老家看一看。趙保民是護林員出身,非常熟悉山裡的環境,於是他帶著遊子走進了深山……“到了山上以後,老人一下子就跪下了,哽咽著說,‘我做夢都想回來!’說完,他把臉貼在了地上,之後又去山上的一口井裡打了點水,喝了一口家鄉的水。”趙保民先生被這一幕深深感動,於是創作了《深山小院我的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深山小院我的家》


藝術人生是一場“煉獄”之旅

一路走來,趙保民先生經歷了許多故事,他把自己的人生閱歷抒寫在一筆一墨之中。他的作品不僅充滿濃厚的人情故事,更加充滿了現代與傳統繪畫之間一脈相連,又有一己家數的張力,靜中寓動,含蓄著的是吞吐宇宙人生的情愫。

回顧趙保民先生的藝術旅程,他在經歷了臨古人之跡,得古人之心,轉而師造化的藝術“煉獄”之旅後,本可以輕鬆踏上“極樂”的彼岸。而就在彼時,他又做了一個重歸“煉獄”的決定:重溫古代經典,做中國文脈的守護人。趙保民說,“我冷靜思考了一段時間,最終決定要從五代、宋元至明清選擇30位大師,每位大師選擇其5幅有難度的代表性作品臨摹,並且要寫出文章,闡述我對古代大師的認識,把這些思考傳承給後人。”

趙保民先生的毅力驚人,他用盡60餘年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如今尚覺得不夠,依然在努力。他說,“我對傳統是敬畏的,中國傳統文化被世界矚目,我們應該去堅守。我覺得貼近文脈,就是貼近傳統,我希望自己成為中國畫傳統文脈的守護人。”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在北京的香山南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南辛莊,這裡住著一位普通的林場工人,他的名字叫趙保民。雖然他畫了一輩子畫,但從不以畫家自居,鄰里街坊都叫他三哥。

趙保民先生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子裡。他的好友、著名畫家程振國先生曾撰文寫道:“保民出生於西山,青春奉獻於西山,他的藝術也長於西山。渾厚質樸的民風滋養了他的美感;四時景觀,陰晴雨雪,泉鳴風吟,春華秋實,陶冶了他的性情;大自然賜予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歲月的積澱,讓趙保民先生與家鄉,與西山的一草一木產生了無盡的感情。他曾數十年揮舞著沉重的大錘植樹護林,推著沉重的板車壘山造田;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揮毫潑墨,在宣紙上描繪出了多姿多彩、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西山美景。趙保民真可謂是“西山之子”!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

比起好友龍瑞、程振國、李春海、王鏞等諸位大家,趙保民先生的名聲並不顯赫。幾十年來,他始終遠離都市,幾乎不參加外界的各色活動,直至今日,還過著最傳統、最普通的生活。除了每日的買菜做飯、柴米油鹽之外,他唯一的“正經事兒”就是畫畫、寫字。

他的藝術旅程也與當代絕大多數成功的藝術家截然不同:他沒有顯赫的家世,無緣進入高等院校,更無緣投入名家門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然而,就是這位從貧苦家中走出來的鐵打的漢子,依靠苦苦自學與勤勉練習,躋身於藝術殿堂,鍛造了一個無師自通而富於創造力的藝術人生。

藝術的啟蒙人:張大千、溥心畬

北京西山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名流輩出。且不說曹雪芹、納蘭性德和顧太清等文人先賢,被稱為“南張北溥”的張大千和溥心畬也曾居住於西山一帶。而這兩位藝術大師,就是趙保民先生的藝術啟蒙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南張北溥”張大千和溥心畬合影

趙家雖然是貧民出身,卻與張大千和溥心畬有著不解之緣。趙保民先生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曾在位於海淀鎮藍靛廠的老字號糕點鋪永利齋當學徒,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是永利齋的老主顧。趙先生的父親經常到恭王府給溥心畬送點心,“我父親給人送點心的時候,穿著長袍馬褂,買賣人很是講規矩,如果看到溥心畬在畫畫,父親就在門口等著,從不打擾人家。一來二去,父親和溥心畬就熟絡了,溥心畬經常邀請父親進屋喝茶,有時候還讓父親寫寫字,倆人交流交流心得。”趙保民先生回憶道,“有時候,溥心畬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時,還會讓夫人親自送給我父親,我們家就這樣收藏了十多幅溥心畬的作品。”

至於父親如何結識張大千,趙保民先生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斷的是,趙父應該是得於溥心畬的引薦,漸漸熟識後,也得到了張大千的贈畫。

趙保民9歲那年,父親把家中一直上著鎖的大樟木箱子打開了,那裡面存放著20餘幅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作品。當一幅幅精湛的藝術品展現在眼前時,趙保民驚呆了,倏然間,那些用筆墨描繪出的山水萬物如同幽靈一般鑽入了他的大腦,順著血液流淌至全身,他忽然間著了魔一樣愛上了繪畫。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張大千《潑彩勾金朱荷》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溥心畬《秋江橫舟圖》

從此以後,伴隨著趙保民青少年時光的就是這20餘幅作品,雖然沒有老師的指點,但他卻有模有樣地開始了臨摹,直到現在他還能記住一些作品的章法,可見趙保民所下的功夫之深。記得當時無論春夏,無論忙閒,趙保民都不曾放下畫筆。即便是“文革”期間,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夢想。為了畫畫,他早上四點就要起床,畫上三個半小時後,再去上班。那時候家裡窮,剪裁下來的小紙塊、小紙條他也捨不得扔,全都畫上基本功。

張大千和溥心畬一定不曾想過,他們送給友人的作品,竟然改變了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命運。從這點來看,趙家後人是何等的幸運!

“恩師”黃賓虹

回首往事,苦樂參半。美好的青少年時光轉瞬即逝,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段灰暗歲月。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貧民出身的趙家並沒有受到衝擊,但是家中收藏的張大千和溥心畬的多數作品卻被焚之一炬。而另外一部分作品,大多數送到了當鋪換了錢,只有少數幾幅作品留到了今天。

幸運的是,早在1964年,趙保民先生就遇到了藝術生涯中的一位重要貴人——吳悅石。那一年,吳悅石先生送給他一本《黃賓虹畫語錄》,趙保民先生拿來細細品讀後,如獲至寶!即便在黃賓虹先生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年代,趙保民依然認為黃賓虹先生是將傳統人文山水寫意畫推到現代頂峰的偉大畫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畫語錄》

“黃賓虹強調的是‘內美’,他把筆墨理解為民族精神,用筆墨精神迴歸中國畫的生命本體,真是了不起的思想!”趙保民先生從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中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共鳴,又在黃賓虹的筆墨裡找到了自己內心的表達,在那個眾人質疑黃賓虹的年代,趙保民先生成了真正讀懂黃賓虹的少數人。“我從來不贊同所謂的‘雅俗共賞’之說,雅就是雅,俗就是俗。陽春白雪就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下里巴人。黃賓虹的畫不是雅俗共賞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不喜歡他的畫的原因,只有少數人能真正讀懂他。

“遇到”黃賓虹之後,趙保民先生突然間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黃賓虹在自述中有明確的表述:“有人說我學董北苑(董源),其實不然。對宋畫,我受益最大的還是巨然。我也學過李唐、馬夏,我用功與元畫較多。高房山(克恭),可以說是我的老師,對子久、黃鶴山樵畫,在七十五至八十歲間臨得較多。明畫枯梗,然而石田畫,用筆圓渾,自由可學處,至清代我受石谿影響自然不少,龔柴丈(賢)用筆雖欠沉著,用墨卻勝過明人,我曾師法。”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溪山草堂》 1946年作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書畫作品


趙保民十分認可黃賓虹的路子,他敬黃賓虹為老師,追隨“恩師”的腳步,開始了他藝術之旅的艱難跋涉。在黃賓虹的指引下,趙保民迴歸傳統,沿著山水畫歷史發展的脈絡,對歷代名家的風格特色進行了梳理性的研究。從北宋的巨然、李成、范寬、米芾,到南宋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從“元四家”的黃、王、倪、吳,到“明四家”的沈、文、唐、仇及董其昌,從“清四僧”到“清四王”乃至“金陵八家”之龔賢,他孜孜矻矻,像解剖麻雀一樣逐一臨摹,逐一體悟各家各派的流風遺韻。他的足跡與中國美術發展史的脈絡重合,從中國畫之源頭一路走來,最終走向了現代,又緊密地追隨著黃賓虹、陸儼少、陳子莊諸翁的腳步,經歷數十年的苦苦求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貌。

這段時期也成了趙保民藝術生涯中的一條重要分界線——從此,他告別了青少年時期悠然自得的習畫生涯,走向了追求藝術巔峰的“煉獄”之旅。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

品讀趙保民先生的山水作品,其老辣、渾厚的筆墨頗具黃賓虹的風貌。他學習黃氏山水畫的創造性建構,主要表現在筆法和墨法上,並以此為切入點,打破了各種皴法的界限,以及對各種繁縟技法程式的遵循,取而代之以典型的書法用筆。

著名畫家、美術評論家賈德江曾撰文寫道:“其山水畫的勾勒點畫率施以書法筆法,因而其山水畫已非一般意義的畫出,而是寫出,筆墨縱橫,墨瀋淋漓,意從心出,筆隨意轉,解衣磅礴,超形入神。他已經不關注山水畫圖式本身,而是以線破形,將筆法放到超越有形象限的核心語境,從而將書法用筆與山形水貌的結合推到一個互為生髮、化機四溢的境界。”

熱愛家鄉的“西山之子”

作為“西山之子”,趙保民先生的作品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表現北京西山的。西山的春夏秋冬、陰晴雨雪,他都畫過許多次,但每一幅作品又都展現了不同的魅力。用趙保民先生的話說,“畫家要有詩人的浪漫和激情。”正如其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他用特有的濃墨將西山浩蕩起伏的山勢展現得淋漓盡致,畫面中的天、雲、水均用留白的方式表達出來,構圖表現既有天馬行空之勢又有老僧之沉靜,大有吞吐山河的氣概。整幅作品最醒目的便是畫面上方那一抹斜穿煙雲,構思獨特大膽,將作者胸懷坦蕩的風範一表無疑。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

趙保民先生的《深山小院我的家》也獨具魅力。作品中,一個獨門小院被深山環抱,一座石橋連接著一條狹長的小路蜿蜒通向家門。一位遊子站在石橋上,朝著家的方向眺望,一群山羊也朝著家的方向走去……這幅作品的構圖非常巧妙,以上這一系列展現故事情節的意象,在畫面中都只是略寫,畫家把更多的筆墨用在描繪“深山”上,用群山環抱來展現“家”的寂寥,以及失去家人的遊子的孤獨。

很多時候,一幅成功的藝術作品來自於一段感人的故事。《深山小院我的家》中所展現的,就是一位曾被海峽分隔的從臺灣歸來的遊子回家探親的一幕。那天,趙保民所在村裡的一個街坊嬸子找到了他,說家裡來了一位從臺灣歸來的親人,特別想去山裡的老家看一看。趙保民是護林員出身,非常熟悉山裡的環境,於是他帶著遊子走進了深山……“到了山上以後,老人一下子就跪下了,哽咽著說,‘我做夢都想回來!’說完,他把臉貼在了地上,之後又去山上的一口井裡打了點水,喝了一口家鄉的水。”趙保民先生被這一幕深深感動,於是創作了《深山小院我的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深山小院我的家》


藝術人生是一場“煉獄”之旅

一路走來,趙保民先生經歷了許多故事,他把自己的人生閱歷抒寫在一筆一墨之中。他的作品不僅充滿濃厚的人情故事,更加充滿了現代與傳統繪畫之間一脈相連,又有一己家數的張力,靜中寓動,含蓄著的是吞吐宇宙人生的情愫。

回顧趙保民先生的藝術旅程,他在經歷了臨古人之跡,得古人之心,轉而師造化的藝術“煉獄”之旅後,本可以輕鬆踏上“極樂”的彼岸。而就在彼時,他又做了一個重歸“煉獄”的決定:重溫古代經典,做中國文脈的守護人。趙保民說,“我冷靜思考了一段時間,最終決定要從五代、宋元至明清選擇30位大師,每位大師選擇其5幅有難度的代表性作品臨摹,並且要寫出文章,闡述我對古代大師的認識,把這些思考傳承給後人。”

趙保民先生的毅力驚人,他用盡60餘年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如今尚覺得不夠,依然在努力。他說,“我對傳統是敬畏的,中國傳統文化被世界矚目,我們應該去堅守。我覺得貼近文脈,就是貼近傳統,我希望自己成為中國畫傳統文脈的守護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在北京的香山南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南辛莊,這裡住著一位普通的林場工人,他的名字叫趙保民。雖然他畫了一輩子畫,但從不以畫家自居,鄰里街坊都叫他三哥。

趙保民先生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子裡。他的好友、著名畫家程振國先生曾撰文寫道:“保民出生於西山,青春奉獻於西山,他的藝術也長於西山。渾厚質樸的民風滋養了他的美感;四時景觀,陰晴雨雪,泉鳴風吟,春華秋實,陶冶了他的性情;大自然賜予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歲月的積澱,讓趙保民先生與家鄉,與西山的一草一木產生了無盡的感情。他曾數十年揮舞著沉重的大錘植樹護林,推著沉重的板車壘山造田;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揮毫潑墨,在宣紙上描繪出了多姿多彩、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西山美景。趙保民真可謂是“西山之子”!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

比起好友龍瑞、程振國、李春海、王鏞等諸位大家,趙保民先生的名聲並不顯赫。幾十年來,他始終遠離都市,幾乎不參加外界的各色活動,直至今日,還過著最傳統、最普通的生活。除了每日的買菜做飯、柴米油鹽之外,他唯一的“正經事兒”就是畫畫、寫字。

他的藝術旅程也與當代絕大多數成功的藝術家截然不同:他沒有顯赫的家世,無緣進入高等院校,更無緣投入名家門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然而,就是這位從貧苦家中走出來的鐵打的漢子,依靠苦苦自學與勤勉練習,躋身於藝術殿堂,鍛造了一個無師自通而富於創造力的藝術人生。

藝術的啟蒙人:張大千、溥心畬

北京西山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名流輩出。且不說曹雪芹、納蘭性德和顧太清等文人先賢,被稱為“南張北溥”的張大千和溥心畬也曾居住於西山一帶。而這兩位藝術大師,就是趙保民先生的藝術啟蒙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南張北溥”張大千和溥心畬合影

趙家雖然是貧民出身,卻與張大千和溥心畬有著不解之緣。趙保民先生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曾在位於海淀鎮藍靛廠的老字號糕點鋪永利齋當學徒,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是永利齋的老主顧。趙先生的父親經常到恭王府給溥心畬送點心,“我父親給人送點心的時候,穿著長袍馬褂,買賣人很是講規矩,如果看到溥心畬在畫畫,父親就在門口等著,從不打擾人家。一來二去,父親和溥心畬就熟絡了,溥心畬經常邀請父親進屋喝茶,有時候還讓父親寫寫字,倆人交流交流心得。”趙保民先生回憶道,“有時候,溥心畬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時,還會讓夫人親自送給我父親,我們家就這樣收藏了十多幅溥心畬的作品。”

至於父親如何結識張大千,趙保民先生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斷的是,趙父應該是得於溥心畬的引薦,漸漸熟識後,也得到了張大千的贈畫。

趙保民9歲那年,父親把家中一直上著鎖的大樟木箱子打開了,那裡面存放著20餘幅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作品。當一幅幅精湛的藝術品展現在眼前時,趙保民驚呆了,倏然間,那些用筆墨描繪出的山水萬物如同幽靈一般鑽入了他的大腦,順著血液流淌至全身,他忽然間著了魔一樣愛上了繪畫。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張大千《潑彩勾金朱荷》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溥心畬《秋江橫舟圖》

從此以後,伴隨著趙保民青少年時光的就是這20餘幅作品,雖然沒有老師的指點,但他卻有模有樣地開始了臨摹,直到現在他還能記住一些作品的章法,可見趙保民所下的功夫之深。記得當時無論春夏,無論忙閒,趙保民都不曾放下畫筆。即便是“文革”期間,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夢想。為了畫畫,他早上四點就要起床,畫上三個半小時後,再去上班。那時候家裡窮,剪裁下來的小紙塊、小紙條他也捨不得扔,全都畫上基本功。

張大千和溥心畬一定不曾想過,他們送給友人的作品,竟然改變了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命運。從這點來看,趙家後人是何等的幸運!

“恩師”黃賓虹

回首往事,苦樂參半。美好的青少年時光轉瞬即逝,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段灰暗歲月。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貧民出身的趙家並沒有受到衝擊,但是家中收藏的張大千和溥心畬的多數作品卻被焚之一炬。而另外一部分作品,大多數送到了當鋪換了錢,只有少數幾幅作品留到了今天。

幸運的是,早在1964年,趙保民先生就遇到了藝術生涯中的一位重要貴人——吳悅石。那一年,吳悅石先生送給他一本《黃賓虹畫語錄》,趙保民先生拿來細細品讀後,如獲至寶!即便在黃賓虹先生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年代,趙保民依然認為黃賓虹先生是將傳統人文山水寫意畫推到現代頂峰的偉大畫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畫語錄》

“黃賓虹強調的是‘內美’,他把筆墨理解為民族精神,用筆墨精神迴歸中國畫的生命本體,真是了不起的思想!”趙保民先生從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中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共鳴,又在黃賓虹的筆墨裡找到了自己內心的表達,在那個眾人質疑黃賓虹的年代,趙保民先生成了真正讀懂黃賓虹的少數人。“我從來不贊同所謂的‘雅俗共賞’之說,雅就是雅,俗就是俗。陽春白雪就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下里巴人。黃賓虹的畫不是雅俗共賞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不喜歡他的畫的原因,只有少數人能真正讀懂他。

“遇到”黃賓虹之後,趙保民先生突然間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黃賓虹在自述中有明確的表述:“有人說我學董北苑(董源),其實不然。對宋畫,我受益最大的還是巨然。我也學過李唐、馬夏,我用功與元畫較多。高房山(克恭),可以說是我的老師,對子久、黃鶴山樵畫,在七十五至八十歲間臨得較多。明畫枯梗,然而石田畫,用筆圓渾,自由可學處,至清代我受石谿影響自然不少,龔柴丈(賢)用筆雖欠沉著,用墨卻勝過明人,我曾師法。”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溪山草堂》 1946年作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書畫作品


趙保民十分認可黃賓虹的路子,他敬黃賓虹為老師,追隨“恩師”的腳步,開始了他藝術之旅的艱難跋涉。在黃賓虹的指引下,趙保民迴歸傳統,沿著山水畫歷史發展的脈絡,對歷代名家的風格特色進行了梳理性的研究。從北宋的巨然、李成、范寬、米芾,到南宋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從“元四家”的黃、王、倪、吳,到“明四家”的沈、文、唐、仇及董其昌,從“清四僧”到“清四王”乃至“金陵八家”之龔賢,他孜孜矻矻,像解剖麻雀一樣逐一臨摹,逐一體悟各家各派的流風遺韻。他的足跡與中國美術發展史的脈絡重合,從中國畫之源頭一路走來,最終走向了現代,又緊密地追隨著黃賓虹、陸儼少、陳子莊諸翁的腳步,經歷數十年的苦苦求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貌。

這段時期也成了趙保民藝術生涯中的一條重要分界線——從此,他告別了青少年時期悠然自得的習畫生涯,走向了追求藝術巔峰的“煉獄”之旅。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

品讀趙保民先生的山水作品,其老辣、渾厚的筆墨頗具黃賓虹的風貌。他學習黃氏山水畫的創造性建構,主要表現在筆法和墨法上,並以此為切入點,打破了各種皴法的界限,以及對各種繁縟技法程式的遵循,取而代之以典型的書法用筆。

著名畫家、美術評論家賈德江曾撰文寫道:“其山水畫的勾勒點畫率施以書法筆法,因而其山水畫已非一般意義的畫出,而是寫出,筆墨縱橫,墨瀋淋漓,意從心出,筆隨意轉,解衣磅礴,超形入神。他已經不關注山水畫圖式本身,而是以線破形,將筆法放到超越有形象限的核心語境,從而將書法用筆與山形水貌的結合推到一個互為生髮、化機四溢的境界。”

熱愛家鄉的“西山之子”

作為“西山之子”,趙保民先生的作品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表現北京西山的。西山的春夏秋冬、陰晴雨雪,他都畫過許多次,但每一幅作品又都展現了不同的魅力。用趙保民先生的話說,“畫家要有詩人的浪漫和激情。”正如其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他用特有的濃墨將西山浩蕩起伏的山勢展現得淋漓盡致,畫面中的天、雲、水均用留白的方式表達出來,構圖表現既有天馬行空之勢又有老僧之沉靜,大有吞吐山河的氣概。整幅作品最醒目的便是畫面上方那一抹斜穿煙雲,構思獨特大膽,將作者胸懷坦蕩的風範一表無疑。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

趙保民先生的《深山小院我的家》也獨具魅力。作品中,一個獨門小院被深山環抱,一座石橋連接著一條狹長的小路蜿蜒通向家門。一位遊子站在石橋上,朝著家的方向眺望,一群山羊也朝著家的方向走去……這幅作品的構圖非常巧妙,以上這一系列展現故事情節的意象,在畫面中都只是略寫,畫家把更多的筆墨用在描繪“深山”上,用群山環抱來展現“家”的寂寥,以及失去家人的遊子的孤獨。

很多時候,一幅成功的藝術作品來自於一段感人的故事。《深山小院我的家》中所展現的,就是一位曾被海峽分隔的從臺灣歸來的遊子回家探親的一幕。那天,趙保民所在村裡的一個街坊嬸子找到了他,說家裡來了一位從臺灣歸來的親人,特別想去山裡的老家看一看。趙保民是護林員出身,非常熟悉山裡的環境,於是他帶著遊子走進了深山……“到了山上以後,老人一下子就跪下了,哽咽著說,‘我做夢都想回來!’說完,他把臉貼在了地上,之後又去山上的一口井裡打了點水,喝了一口家鄉的水。”趙保民先生被這一幕深深感動,於是創作了《深山小院我的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深山小院我的家》


藝術人生是一場“煉獄”之旅

一路走來,趙保民先生經歷了許多故事,他把自己的人生閱歷抒寫在一筆一墨之中。他的作品不僅充滿濃厚的人情故事,更加充滿了現代與傳統繪畫之間一脈相連,又有一己家數的張力,靜中寓動,含蓄著的是吞吐宇宙人生的情愫。

回顧趙保民先生的藝術旅程,他在經歷了臨古人之跡,得古人之心,轉而師造化的藝術“煉獄”之旅後,本可以輕鬆踏上“極樂”的彼岸。而就在彼時,他又做了一個重歸“煉獄”的決定:重溫古代經典,做中國文脈的守護人。趙保民說,“我冷靜思考了一段時間,最終決定要從五代、宋元至明清選擇30位大師,每位大師選擇其5幅有難度的代表性作品臨摹,並且要寫出文章,闡述我對古代大師的認識,把這些思考傳承給後人。”

趙保民先生的毅力驚人,他用盡60餘年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如今尚覺得不夠,依然在努力。他說,“我對傳統是敬畏的,中國傳統文化被世界矚目,我們應該去堅守。我覺得貼近文脈,就是貼近傳統,我希望自己成為中國畫傳統文脈的守護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在北京的香山南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南辛莊,這裡住著一位普通的林場工人,他的名字叫趙保民。雖然他畫了一輩子畫,但從不以畫家自居,鄰里街坊都叫他三哥。

趙保民先生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子裡。他的好友、著名畫家程振國先生曾撰文寫道:“保民出生於西山,青春奉獻於西山,他的藝術也長於西山。渾厚質樸的民風滋養了他的美感;四時景觀,陰晴雨雪,泉鳴風吟,春華秋實,陶冶了他的性情;大自然賜予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歲月的積澱,讓趙保民先生與家鄉,與西山的一草一木產生了無盡的感情。他曾數十年揮舞著沉重的大錘植樹護林,推著沉重的板車壘山造田;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揮毫潑墨,在宣紙上描繪出了多姿多彩、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西山美景。趙保民真可謂是“西山之子”!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

比起好友龍瑞、程振國、李春海、王鏞等諸位大家,趙保民先生的名聲並不顯赫。幾十年來,他始終遠離都市,幾乎不參加外界的各色活動,直至今日,還過著最傳統、最普通的生活。除了每日的買菜做飯、柴米油鹽之外,他唯一的“正經事兒”就是畫畫、寫字。

他的藝術旅程也與當代絕大多數成功的藝術家截然不同:他沒有顯赫的家世,無緣進入高等院校,更無緣投入名家門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然而,就是這位從貧苦家中走出來的鐵打的漢子,依靠苦苦自學與勤勉練習,躋身於藝術殿堂,鍛造了一個無師自通而富於創造力的藝術人生。

藝術的啟蒙人:張大千、溥心畬

北京西山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名流輩出。且不說曹雪芹、納蘭性德和顧太清等文人先賢,被稱為“南張北溥”的張大千和溥心畬也曾居住於西山一帶。而這兩位藝術大師,就是趙保民先生的藝術啟蒙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南張北溥”張大千和溥心畬合影

趙家雖然是貧民出身,卻與張大千和溥心畬有著不解之緣。趙保民先生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曾在位於海淀鎮藍靛廠的老字號糕點鋪永利齋當學徒,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是永利齋的老主顧。趙先生的父親經常到恭王府給溥心畬送點心,“我父親給人送點心的時候,穿著長袍馬褂,買賣人很是講規矩,如果看到溥心畬在畫畫,父親就在門口等著,從不打擾人家。一來二去,父親和溥心畬就熟絡了,溥心畬經常邀請父親進屋喝茶,有時候還讓父親寫寫字,倆人交流交流心得。”趙保民先生回憶道,“有時候,溥心畬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時,還會讓夫人親自送給我父親,我們家就這樣收藏了十多幅溥心畬的作品。”

至於父親如何結識張大千,趙保民先生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斷的是,趙父應該是得於溥心畬的引薦,漸漸熟識後,也得到了張大千的贈畫。

趙保民9歲那年,父親把家中一直上著鎖的大樟木箱子打開了,那裡面存放著20餘幅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作品。當一幅幅精湛的藝術品展現在眼前時,趙保民驚呆了,倏然間,那些用筆墨描繪出的山水萬物如同幽靈一般鑽入了他的大腦,順著血液流淌至全身,他忽然間著了魔一樣愛上了繪畫。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張大千《潑彩勾金朱荷》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溥心畬《秋江橫舟圖》

從此以後,伴隨著趙保民青少年時光的就是這20餘幅作品,雖然沒有老師的指點,但他卻有模有樣地開始了臨摹,直到現在他還能記住一些作品的章法,可見趙保民所下的功夫之深。記得當時無論春夏,無論忙閒,趙保民都不曾放下畫筆。即便是“文革”期間,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夢想。為了畫畫,他早上四點就要起床,畫上三個半小時後,再去上班。那時候家裡窮,剪裁下來的小紙塊、小紙條他也捨不得扔,全都畫上基本功。

張大千和溥心畬一定不曾想過,他們送給友人的作品,竟然改變了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命運。從這點來看,趙家後人是何等的幸運!

“恩師”黃賓虹

回首往事,苦樂參半。美好的青少年時光轉瞬即逝,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段灰暗歲月。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貧民出身的趙家並沒有受到衝擊,但是家中收藏的張大千和溥心畬的多數作品卻被焚之一炬。而另外一部分作品,大多數送到了當鋪換了錢,只有少數幾幅作品留到了今天。

幸運的是,早在1964年,趙保民先生就遇到了藝術生涯中的一位重要貴人——吳悅石。那一年,吳悅石先生送給他一本《黃賓虹畫語錄》,趙保民先生拿來細細品讀後,如獲至寶!即便在黃賓虹先生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年代,趙保民依然認為黃賓虹先生是將傳統人文山水寫意畫推到現代頂峰的偉大畫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畫語錄》

“黃賓虹強調的是‘內美’,他把筆墨理解為民族精神,用筆墨精神迴歸中國畫的生命本體,真是了不起的思想!”趙保民先生從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中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共鳴,又在黃賓虹的筆墨裡找到了自己內心的表達,在那個眾人質疑黃賓虹的年代,趙保民先生成了真正讀懂黃賓虹的少數人。“我從來不贊同所謂的‘雅俗共賞’之說,雅就是雅,俗就是俗。陽春白雪就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下里巴人。黃賓虹的畫不是雅俗共賞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不喜歡他的畫的原因,只有少數人能真正讀懂他。

“遇到”黃賓虹之後,趙保民先生突然間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黃賓虹在自述中有明確的表述:“有人說我學董北苑(董源),其實不然。對宋畫,我受益最大的還是巨然。我也學過李唐、馬夏,我用功與元畫較多。高房山(克恭),可以說是我的老師,對子久、黃鶴山樵畫,在七十五至八十歲間臨得較多。明畫枯梗,然而石田畫,用筆圓渾,自由可學處,至清代我受石谿影響自然不少,龔柴丈(賢)用筆雖欠沉著,用墨卻勝過明人,我曾師法。”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溪山草堂》 1946年作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書畫作品


趙保民十分認可黃賓虹的路子,他敬黃賓虹為老師,追隨“恩師”的腳步,開始了他藝術之旅的艱難跋涉。在黃賓虹的指引下,趙保民迴歸傳統,沿著山水畫歷史發展的脈絡,對歷代名家的風格特色進行了梳理性的研究。從北宋的巨然、李成、范寬、米芾,到南宋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從“元四家”的黃、王、倪、吳,到“明四家”的沈、文、唐、仇及董其昌,從“清四僧”到“清四王”乃至“金陵八家”之龔賢,他孜孜矻矻,像解剖麻雀一樣逐一臨摹,逐一體悟各家各派的流風遺韻。他的足跡與中國美術發展史的脈絡重合,從中國畫之源頭一路走來,最終走向了現代,又緊密地追隨著黃賓虹、陸儼少、陳子莊諸翁的腳步,經歷數十年的苦苦求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貌。

這段時期也成了趙保民藝術生涯中的一條重要分界線——從此,他告別了青少年時期悠然自得的習畫生涯,走向了追求藝術巔峰的“煉獄”之旅。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

品讀趙保民先生的山水作品,其老辣、渾厚的筆墨頗具黃賓虹的風貌。他學習黃氏山水畫的創造性建構,主要表現在筆法和墨法上,並以此為切入點,打破了各種皴法的界限,以及對各種繁縟技法程式的遵循,取而代之以典型的書法用筆。

著名畫家、美術評論家賈德江曾撰文寫道:“其山水畫的勾勒點畫率施以書法筆法,因而其山水畫已非一般意義的畫出,而是寫出,筆墨縱橫,墨瀋淋漓,意從心出,筆隨意轉,解衣磅礴,超形入神。他已經不關注山水畫圖式本身,而是以線破形,將筆法放到超越有形象限的核心語境,從而將書法用筆與山形水貌的結合推到一個互為生髮、化機四溢的境界。”

熱愛家鄉的“西山之子”

作為“西山之子”,趙保民先生的作品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表現北京西山的。西山的春夏秋冬、陰晴雨雪,他都畫過許多次,但每一幅作品又都展現了不同的魅力。用趙保民先生的話說,“畫家要有詩人的浪漫和激情。”正如其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他用特有的濃墨將西山浩蕩起伏的山勢展現得淋漓盡致,畫面中的天、雲、水均用留白的方式表達出來,構圖表現既有天馬行空之勢又有老僧之沉靜,大有吞吐山河的氣概。整幅作品最醒目的便是畫面上方那一抹斜穿煙雲,構思獨特大膽,將作者胸懷坦蕩的風範一表無疑。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

趙保民先生的《深山小院我的家》也獨具魅力。作品中,一個獨門小院被深山環抱,一座石橋連接著一條狹長的小路蜿蜒通向家門。一位遊子站在石橋上,朝著家的方向眺望,一群山羊也朝著家的方向走去……這幅作品的構圖非常巧妙,以上這一系列展現故事情節的意象,在畫面中都只是略寫,畫家把更多的筆墨用在描繪“深山”上,用群山環抱來展現“家”的寂寥,以及失去家人的遊子的孤獨。

很多時候,一幅成功的藝術作品來自於一段感人的故事。《深山小院我的家》中所展現的,就是一位曾被海峽分隔的從臺灣歸來的遊子回家探親的一幕。那天,趙保民所在村裡的一個街坊嬸子找到了他,說家裡來了一位從臺灣歸來的親人,特別想去山裡的老家看一看。趙保民是護林員出身,非常熟悉山裡的環境,於是他帶著遊子走進了深山……“到了山上以後,老人一下子就跪下了,哽咽著說,‘我做夢都想回來!’說完,他把臉貼在了地上,之後又去山上的一口井裡打了點水,喝了一口家鄉的水。”趙保民先生被這一幕深深感動,於是創作了《深山小院我的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深山小院我的家》


藝術人生是一場“煉獄”之旅

一路走來,趙保民先生經歷了許多故事,他把自己的人生閱歷抒寫在一筆一墨之中。他的作品不僅充滿濃厚的人情故事,更加充滿了現代與傳統繪畫之間一脈相連,又有一己家數的張力,靜中寓動,含蓄著的是吞吐宇宙人生的情愫。

回顧趙保民先生的藝術旅程,他在經歷了臨古人之跡,得古人之心,轉而師造化的藝術“煉獄”之旅後,本可以輕鬆踏上“極樂”的彼岸。而就在彼時,他又做了一個重歸“煉獄”的決定:重溫古代經典,做中國文脈的守護人。趙保民說,“我冷靜思考了一段時間,最終決定要從五代、宋元至明清選擇30位大師,每位大師選擇其5幅有難度的代表性作品臨摹,並且要寫出文章,闡述我對古代大師的認識,把這些思考傳承給後人。”

趙保民先生的毅力驚人,他用盡60餘年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如今尚覺得不夠,依然在努力。他說,“我對傳統是敬畏的,中國傳統文化被世界矚目,我們應該去堅守。我覺得貼近文脈,就是貼近傳統,我希望自己成為中國畫傳統文脈的守護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在北京的香山南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南辛莊,這裡住著一位普通的林場工人,他的名字叫趙保民。雖然他畫了一輩子畫,但從不以畫家自居,鄰里街坊都叫他三哥。

趙保民先生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子裡。他的好友、著名畫家程振國先生曾撰文寫道:“保民出生於西山,青春奉獻於西山,他的藝術也長於西山。渾厚質樸的民風滋養了他的美感;四時景觀,陰晴雨雪,泉鳴風吟,春華秋實,陶冶了他的性情;大自然賜予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歲月的積澱,讓趙保民先生與家鄉,與西山的一草一木產生了無盡的感情。他曾數十年揮舞著沉重的大錘植樹護林,推著沉重的板車壘山造田;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揮毫潑墨,在宣紙上描繪出了多姿多彩、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西山美景。趙保民真可謂是“西山之子”!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

比起好友龍瑞、程振國、李春海、王鏞等諸位大家,趙保民先生的名聲並不顯赫。幾十年來,他始終遠離都市,幾乎不參加外界的各色活動,直至今日,還過著最傳統、最普通的生活。除了每日的買菜做飯、柴米油鹽之外,他唯一的“正經事兒”就是畫畫、寫字。

他的藝術旅程也與當代絕大多數成功的藝術家截然不同:他沒有顯赫的家世,無緣進入高等院校,更無緣投入名家門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然而,就是這位從貧苦家中走出來的鐵打的漢子,依靠苦苦自學與勤勉練習,躋身於藝術殿堂,鍛造了一個無師自通而富於創造力的藝術人生。

藝術的啟蒙人:張大千、溥心畬

北京西山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名流輩出。且不說曹雪芹、納蘭性德和顧太清等文人先賢,被稱為“南張北溥”的張大千和溥心畬也曾居住於西山一帶。而這兩位藝術大師,就是趙保民先生的藝術啟蒙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南張北溥”張大千和溥心畬合影

趙家雖然是貧民出身,卻與張大千和溥心畬有著不解之緣。趙保民先生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曾在位於海淀鎮藍靛廠的老字號糕點鋪永利齋當學徒,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是永利齋的老主顧。趙先生的父親經常到恭王府給溥心畬送點心,“我父親給人送點心的時候,穿著長袍馬褂,買賣人很是講規矩,如果看到溥心畬在畫畫,父親就在門口等著,從不打擾人家。一來二去,父親和溥心畬就熟絡了,溥心畬經常邀請父親進屋喝茶,有時候還讓父親寫寫字,倆人交流交流心得。”趙保民先生回憶道,“有時候,溥心畬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時,還會讓夫人親自送給我父親,我們家就這樣收藏了十多幅溥心畬的作品。”

至於父親如何結識張大千,趙保民先生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斷的是,趙父應該是得於溥心畬的引薦,漸漸熟識後,也得到了張大千的贈畫。

趙保民9歲那年,父親把家中一直上著鎖的大樟木箱子打開了,那裡面存放著20餘幅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作品。當一幅幅精湛的藝術品展現在眼前時,趙保民驚呆了,倏然間,那些用筆墨描繪出的山水萬物如同幽靈一般鑽入了他的大腦,順著血液流淌至全身,他忽然間著了魔一樣愛上了繪畫。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張大千《潑彩勾金朱荷》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溥心畬《秋江橫舟圖》

從此以後,伴隨著趙保民青少年時光的就是這20餘幅作品,雖然沒有老師的指點,但他卻有模有樣地開始了臨摹,直到現在他還能記住一些作品的章法,可見趙保民所下的功夫之深。記得當時無論春夏,無論忙閒,趙保民都不曾放下畫筆。即便是“文革”期間,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夢想。為了畫畫,他早上四點就要起床,畫上三個半小時後,再去上班。那時候家裡窮,剪裁下來的小紙塊、小紙條他也捨不得扔,全都畫上基本功。

張大千和溥心畬一定不曾想過,他們送給友人的作品,竟然改變了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命運。從這點來看,趙家後人是何等的幸運!

“恩師”黃賓虹

回首往事,苦樂參半。美好的青少年時光轉瞬即逝,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段灰暗歲月。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貧民出身的趙家並沒有受到衝擊,但是家中收藏的張大千和溥心畬的多數作品卻被焚之一炬。而另外一部分作品,大多數送到了當鋪換了錢,只有少數幾幅作品留到了今天。

幸運的是,早在1964年,趙保民先生就遇到了藝術生涯中的一位重要貴人——吳悅石。那一年,吳悅石先生送給他一本《黃賓虹畫語錄》,趙保民先生拿來細細品讀後,如獲至寶!即便在黃賓虹先生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年代,趙保民依然認為黃賓虹先生是將傳統人文山水寫意畫推到現代頂峰的偉大畫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畫語錄》

“黃賓虹強調的是‘內美’,他把筆墨理解為民族精神,用筆墨精神迴歸中國畫的生命本體,真是了不起的思想!”趙保民先生從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中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共鳴,又在黃賓虹的筆墨裡找到了自己內心的表達,在那個眾人質疑黃賓虹的年代,趙保民先生成了真正讀懂黃賓虹的少數人。“我從來不贊同所謂的‘雅俗共賞’之說,雅就是雅,俗就是俗。陽春白雪就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下里巴人。黃賓虹的畫不是雅俗共賞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不喜歡他的畫的原因,只有少數人能真正讀懂他。

“遇到”黃賓虹之後,趙保民先生突然間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黃賓虹在自述中有明確的表述:“有人說我學董北苑(董源),其實不然。對宋畫,我受益最大的還是巨然。我也學過李唐、馬夏,我用功與元畫較多。高房山(克恭),可以說是我的老師,對子久、黃鶴山樵畫,在七十五至八十歲間臨得較多。明畫枯梗,然而石田畫,用筆圓渾,自由可學處,至清代我受石谿影響自然不少,龔柴丈(賢)用筆雖欠沉著,用墨卻勝過明人,我曾師法。”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溪山草堂》 1946年作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書畫作品


趙保民十分認可黃賓虹的路子,他敬黃賓虹為老師,追隨“恩師”的腳步,開始了他藝術之旅的艱難跋涉。在黃賓虹的指引下,趙保民迴歸傳統,沿著山水畫歷史發展的脈絡,對歷代名家的風格特色進行了梳理性的研究。從北宋的巨然、李成、范寬、米芾,到南宋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從“元四家”的黃、王、倪、吳,到“明四家”的沈、文、唐、仇及董其昌,從“清四僧”到“清四王”乃至“金陵八家”之龔賢,他孜孜矻矻,像解剖麻雀一樣逐一臨摹,逐一體悟各家各派的流風遺韻。他的足跡與中國美術發展史的脈絡重合,從中國畫之源頭一路走來,最終走向了現代,又緊密地追隨著黃賓虹、陸儼少、陳子莊諸翁的腳步,經歷數十年的苦苦求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貌。

這段時期也成了趙保民藝術生涯中的一條重要分界線——從此,他告別了青少年時期悠然自得的習畫生涯,走向了追求藝術巔峰的“煉獄”之旅。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

品讀趙保民先生的山水作品,其老辣、渾厚的筆墨頗具黃賓虹的風貌。他學習黃氏山水畫的創造性建構,主要表現在筆法和墨法上,並以此為切入點,打破了各種皴法的界限,以及對各種繁縟技法程式的遵循,取而代之以典型的書法用筆。

著名畫家、美術評論家賈德江曾撰文寫道:“其山水畫的勾勒點畫率施以書法筆法,因而其山水畫已非一般意義的畫出,而是寫出,筆墨縱橫,墨瀋淋漓,意從心出,筆隨意轉,解衣磅礴,超形入神。他已經不關注山水畫圖式本身,而是以線破形,將筆法放到超越有形象限的核心語境,從而將書法用筆與山形水貌的結合推到一個互為生髮、化機四溢的境界。”

熱愛家鄉的“西山之子”

作為“西山之子”,趙保民先生的作品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表現北京西山的。西山的春夏秋冬、陰晴雨雪,他都畫過許多次,但每一幅作品又都展現了不同的魅力。用趙保民先生的話說,“畫家要有詩人的浪漫和激情。”正如其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他用特有的濃墨將西山浩蕩起伏的山勢展現得淋漓盡致,畫面中的天、雲、水均用留白的方式表達出來,構圖表現既有天馬行空之勢又有老僧之沉靜,大有吞吐山河的氣概。整幅作品最醒目的便是畫面上方那一抹斜穿煙雲,構思獨特大膽,將作者胸懷坦蕩的風範一表無疑。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

趙保民先生的《深山小院我的家》也獨具魅力。作品中,一個獨門小院被深山環抱,一座石橋連接著一條狹長的小路蜿蜒通向家門。一位遊子站在石橋上,朝著家的方向眺望,一群山羊也朝著家的方向走去……這幅作品的構圖非常巧妙,以上這一系列展現故事情節的意象,在畫面中都只是略寫,畫家把更多的筆墨用在描繪“深山”上,用群山環抱來展現“家”的寂寥,以及失去家人的遊子的孤獨。

很多時候,一幅成功的藝術作品來自於一段感人的故事。《深山小院我的家》中所展現的,就是一位曾被海峽分隔的從臺灣歸來的遊子回家探親的一幕。那天,趙保民所在村裡的一個街坊嬸子找到了他,說家裡來了一位從臺灣歸來的親人,特別想去山裡的老家看一看。趙保民是護林員出身,非常熟悉山裡的環境,於是他帶著遊子走進了深山……“到了山上以後,老人一下子就跪下了,哽咽著說,‘我做夢都想回來!’說完,他把臉貼在了地上,之後又去山上的一口井裡打了點水,喝了一口家鄉的水。”趙保民先生被這一幕深深感動,於是創作了《深山小院我的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深山小院我的家》


藝術人生是一場“煉獄”之旅

一路走來,趙保民先生經歷了許多故事,他把自己的人生閱歷抒寫在一筆一墨之中。他的作品不僅充滿濃厚的人情故事,更加充滿了現代與傳統繪畫之間一脈相連,又有一己家數的張力,靜中寓動,含蓄著的是吞吐宇宙人生的情愫。

回顧趙保民先生的藝術旅程,他在經歷了臨古人之跡,得古人之心,轉而師造化的藝術“煉獄”之旅後,本可以輕鬆踏上“極樂”的彼岸。而就在彼時,他又做了一個重歸“煉獄”的決定:重溫古代經典,做中國文脈的守護人。趙保民說,“我冷靜思考了一段時間,最終決定要從五代、宋元至明清選擇30位大師,每位大師選擇其5幅有難度的代表性作品臨摹,並且要寫出文章,闡述我對古代大師的認識,把這些思考傳承給後人。”

趙保民先生的毅力驚人,他用盡60餘年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如今尚覺得不夠,依然在努力。他說,“我對傳統是敬畏的,中國傳統文化被世界矚目,我們應該去堅守。我覺得貼近文脈,就是貼近傳統,我希望自己成為中國畫傳統文脈的守護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


藝術家是寂寞的,而成功的藝術家則是孤獨的

數十年來,趙保民先生始終過著隱遁避世的生活。他在家族世代居住的北京西山腳下的南辛莊一住就是70年,雖然時常有人慕名前來買畫,但他不願意賣畫。並非趙先生高傲,他似乎正經歷著同半個世紀前的黃賓虹一樣的階段——很多人看不懂他的作品,覺得又黑又厚,不知其所以然。他只有孤獨地追求,孤獨地等待,孤獨地奮力前行……

說起他的經歷及其作品,不得不讓人想到黃賓虹。2017年6月19日,黃賓虹鉅製《黃山湯口》以3.45億元成交,創其個人作品最高成交記錄。而他活著的時候,收藏家嫌他的畫髒,黑乎乎一片,他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的作品,直到他去世後30年才被打開。黃賓虹生前在上海舉辦了一場畫展,只有一個人買他的畫,黃賓虹激動壞了,送了他一堆,這個人叫傅雷。直到1952年,黃賓虹的畫才漲到了一元錢一張。由此可見黃賓虹生前淒涼的情景。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在北京的香山南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南辛莊,這裡住著一位普通的林場工人,他的名字叫趙保民。雖然他畫了一輩子畫,但從不以畫家自居,鄰里街坊都叫他三哥。

趙保民先生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子裡。他的好友、著名畫家程振國先生曾撰文寫道:“保民出生於西山,青春奉獻於西山,他的藝術也長於西山。渾厚質樸的民風滋養了他的美感;四時景觀,陰晴雨雪,泉鳴風吟,春華秋實,陶冶了他的性情;大自然賜予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歲月的積澱,讓趙保民先生與家鄉,與西山的一草一木產生了無盡的感情。他曾數十年揮舞著沉重的大錘植樹護林,推著沉重的板車壘山造田;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揮毫潑墨,在宣紙上描繪出了多姿多彩、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西山美景。趙保民真可謂是“西山之子”!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

比起好友龍瑞、程振國、李春海、王鏞等諸位大家,趙保民先生的名聲並不顯赫。幾十年來,他始終遠離都市,幾乎不參加外界的各色活動,直至今日,還過著最傳統、最普通的生活。除了每日的買菜做飯、柴米油鹽之外,他唯一的“正經事兒”就是畫畫、寫字。

他的藝術旅程也與當代絕大多數成功的藝術家截然不同:他沒有顯赫的家世,無緣進入高等院校,更無緣投入名家門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然而,就是這位從貧苦家中走出來的鐵打的漢子,依靠苦苦自學與勤勉練習,躋身於藝術殿堂,鍛造了一個無師自通而富於創造力的藝術人生。

藝術的啟蒙人:張大千、溥心畬

北京西山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名流輩出。且不說曹雪芹、納蘭性德和顧太清等文人先賢,被稱為“南張北溥”的張大千和溥心畬也曾居住於西山一帶。而這兩位藝術大師,就是趙保民先生的藝術啟蒙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南張北溥”張大千和溥心畬合影

趙家雖然是貧民出身,卻與張大千和溥心畬有著不解之緣。趙保民先生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曾在位於海淀鎮藍靛廠的老字號糕點鋪永利齋當學徒,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是永利齋的老主顧。趙先生的父親經常到恭王府給溥心畬送點心,“我父親給人送點心的時候,穿著長袍馬褂,買賣人很是講規矩,如果看到溥心畬在畫畫,父親就在門口等著,從不打擾人家。一來二去,父親和溥心畬就熟絡了,溥心畬經常邀請父親進屋喝茶,有時候還讓父親寫寫字,倆人交流交流心得。”趙保民先生回憶道,“有時候,溥心畬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時,還會讓夫人親自送給我父親,我們家就這樣收藏了十多幅溥心畬的作品。”

至於父親如何結識張大千,趙保民先生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斷的是,趙父應該是得於溥心畬的引薦,漸漸熟識後,也得到了張大千的贈畫。

趙保民9歲那年,父親把家中一直上著鎖的大樟木箱子打開了,那裡面存放著20餘幅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作品。當一幅幅精湛的藝術品展現在眼前時,趙保民驚呆了,倏然間,那些用筆墨描繪出的山水萬物如同幽靈一般鑽入了他的大腦,順著血液流淌至全身,他忽然間著了魔一樣愛上了繪畫。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張大千《潑彩勾金朱荷》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溥心畬《秋江橫舟圖》

從此以後,伴隨著趙保民青少年時光的就是這20餘幅作品,雖然沒有老師的指點,但他卻有模有樣地開始了臨摹,直到現在他還能記住一些作品的章法,可見趙保民所下的功夫之深。記得當時無論春夏,無論忙閒,趙保民都不曾放下畫筆。即便是“文革”期間,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夢想。為了畫畫,他早上四點就要起床,畫上三個半小時後,再去上班。那時候家裡窮,剪裁下來的小紙塊、小紙條他也捨不得扔,全都畫上基本功。

張大千和溥心畬一定不曾想過,他們送給友人的作品,竟然改變了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命運。從這點來看,趙家後人是何等的幸運!

“恩師”黃賓虹

回首往事,苦樂參半。美好的青少年時光轉瞬即逝,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段灰暗歲月。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貧民出身的趙家並沒有受到衝擊,但是家中收藏的張大千和溥心畬的多數作品卻被焚之一炬。而另外一部分作品,大多數送到了當鋪換了錢,只有少數幾幅作品留到了今天。

幸運的是,早在1964年,趙保民先生就遇到了藝術生涯中的一位重要貴人——吳悅石。那一年,吳悅石先生送給他一本《黃賓虹畫語錄》,趙保民先生拿來細細品讀後,如獲至寶!即便在黃賓虹先生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年代,趙保民依然認為黃賓虹先生是將傳統人文山水寫意畫推到現代頂峰的偉大畫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畫語錄》

“黃賓虹強調的是‘內美’,他把筆墨理解為民族精神,用筆墨精神迴歸中國畫的生命本體,真是了不起的思想!”趙保民先生從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中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共鳴,又在黃賓虹的筆墨裡找到了自己內心的表達,在那個眾人質疑黃賓虹的年代,趙保民先生成了真正讀懂黃賓虹的少數人。“我從來不贊同所謂的‘雅俗共賞’之說,雅就是雅,俗就是俗。陽春白雪就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下里巴人。黃賓虹的畫不是雅俗共賞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不喜歡他的畫的原因,只有少數人能真正讀懂他。

“遇到”黃賓虹之後,趙保民先生突然間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黃賓虹在自述中有明確的表述:“有人說我學董北苑(董源),其實不然。對宋畫,我受益最大的還是巨然。我也學過李唐、馬夏,我用功與元畫較多。高房山(克恭),可以說是我的老師,對子久、黃鶴山樵畫,在七十五至八十歲間臨得較多。明畫枯梗,然而石田畫,用筆圓渾,自由可學處,至清代我受石谿影響自然不少,龔柴丈(賢)用筆雖欠沉著,用墨卻勝過明人,我曾師法。”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溪山草堂》 1946年作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書畫作品


趙保民十分認可黃賓虹的路子,他敬黃賓虹為老師,追隨“恩師”的腳步,開始了他藝術之旅的艱難跋涉。在黃賓虹的指引下,趙保民迴歸傳統,沿著山水畫歷史發展的脈絡,對歷代名家的風格特色進行了梳理性的研究。從北宋的巨然、李成、范寬、米芾,到南宋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從“元四家”的黃、王、倪、吳,到“明四家”的沈、文、唐、仇及董其昌,從“清四僧”到“清四王”乃至“金陵八家”之龔賢,他孜孜矻矻,像解剖麻雀一樣逐一臨摹,逐一體悟各家各派的流風遺韻。他的足跡與中國美術發展史的脈絡重合,從中國畫之源頭一路走來,最終走向了現代,又緊密地追隨著黃賓虹、陸儼少、陳子莊諸翁的腳步,經歷數十年的苦苦求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貌。

這段時期也成了趙保民藝術生涯中的一條重要分界線——從此,他告別了青少年時期悠然自得的習畫生涯,走向了追求藝術巔峰的“煉獄”之旅。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

品讀趙保民先生的山水作品,其老辣、渾厚的筆墨頗具黃賓虹的風貌。他學習黃氏山水畫的創造性建構,主要表現在筆法和墨法上,並以此為切入點,打破了各種皴法的界限,以及對各種繁縟技法程式的遵循,取而代之以典型的書法用筆。

著名畫家、美術評論家賈德江曾撰文寫道:“其山水畫的勾勒點畫率施以書法筆法,因而其山水畫已非一般意義的畫出,而是寫出,筆墨縱橫,墨瀋淋漓,意從心出,筆隨意轉,解衣磅礴,超形入神。他已經不關注山水畫圖式本身,而是以線破形,將筆法放到超越有形象限的核心語境,從而將書法用筆與山形水貌的結合推到一個互為生髮、化機四溢的境界。”

熱愛家鄉的“西山之子”

作為“西山之子”,趙保民先生的作品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表現北京西山的。西山的春夏秋冬、陰晴雨雪,他都畫過許多次,但每一幅作品又都展現了不同的魅力。用趙保民先生的話說,“畫家要有詩人的浪漫和激情。”正如其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他用特有的濃墨將西山浩蕩起伏的山勢展現得淋漓盡致,畫面中的天、雲、水均用留白的方式表達出來,構圖表現既有天馬行空之勢又有老僧之沉靜,大有吞吐山河的氣概。整幅作品最醒目的便是畫面上方那一抹斜穿煙雲,構思獨特大膽,將作者胸懷坦蕩的風範一表無疑。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

趙保民先生的《深山小院我的家》也獨具魅力。作品中,一個獨門小院被深山環抱,一座石橋連接著一條狹長的小路蜿蜒通向家門。一位遊子站在石橋上,朝著家的方向眺望,一群山羊也朝著家的方向走去……這幅作品的構圖非常巧妙,以上這一系列展現故事情節的意象,在畫面中都只是略寫,畫家把更多的筆墨用在描繪“深山”上,用群山環抱來展現“家”的寂寥,以及失去家人的遊子的孤獨。

很多時候,一幅成功的藝術作品來自於一段感人的故事。《深山小院我的家》中所展現的,就是一位曾被海峽分隔的從臺灣歸來的遊子回家探親的一幕。那天,趙保民所在村裡的一個街坊嬸子找到了他,說家裡來了一位從臺灣歸來的親人,特別想去山裡的老家看一看。趙保民是護林員出身,非常熟悉山裡的環境,於是他帶著遊子走進了深山……“到了山上以後,老人一下子就跪下了,哽咽著說,‘我做夢都想回來!’說完,他把臉貼在了地上,之後又去山上的一口井裡打了點水,喝了一口家鄉的水。”趙保民先生被這一幕深深感動,於是創作了《深山小院我的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深山小院我的家》


藝術人生是一場“煉獄”之旅

一路走來,趙保民先生經歷了許多故事,他把自己的人生閱歷抒寫在一筆一墨之中。他的作品不僅充滿濃厚的人情故事,更加充滿了現代與傳統繪畫之間一脈相連,又有一己家數的張力,靜中寓動,含蓄著的是吞吐宇宙人生的情愫。

回顧趙保民先生的藝術旅程,他在經歷了臨古人之跡,得古人之心,轉而師造化的藝術“煉獄”之旅後,本可以輕鬆踏上“極樂”的彼岸。而就在彼時,他又做了一個重歸“煉獄”的決定:重溫古代經典,做中國文脈的守護人。趙保民說,“我冷靜思考了一段時間,最終決定要從五代、宋元至明清選擇30位大師,每位大師選擇其5幅有難度的代表性作品臨摹,並且要寫出文章,闡述我對古代大師的認識,把這些思考傳承給後人。”

趙保民先生的毅力驚人,他用盡60餘年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如今尚覺得不夠,依然在努力。他說,“我對傳統是敬畏的,中國傳統文化被世界矚目,我們應該去堅守。我覺得貼近文脈,就是貼近傳統,我希望自己成為中國畫傳統文脈的守護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


藝術家是寂寞的,而成功的藝術家則是孤獨的

數十年來,趙保民先生始終過著隱遁避世的生活。他在家族世代居住的北京西山腳下的南辛莊一住就是70年,雖然時常有人慕名前來買畫,但他不願意賣畫。並非趙先生高傲,他似乎正經歷著同半個世紀前的黃賓虹一樣的階段——很多人看不懂他的作品,覺得又黑又厚,不知其所以然。他只有孤獨地追求,孤獨地等待,孤獨地奮力前行……

說起他的經歷及其作品,不得不讓人想到黃賓虹。2017年6月19日,黃賓虹鉅製《黃山湯口》以3.45億元成交,創其個人作品最高成交記錄。而他活著的時候,收藏家嫌他的畫髒,黑乎乎一片,他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的作品,直到他去世後30年才被打開。黃賓虹生前在上海舉辦了一場畫展,只有一個人買他的畫,黃賓虹激動壞了,送了他一堆,這個人叫傅雷。直到1952年,黃賓虹的畫才漲到了一元錢一張。由此可見黃賓虹生前淒涼的情景。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鉅製《黃山湯口》

不過,黃賓虹在世時就曾說過,他的畫要50年後才能被人看懂。如今,這個時代終於到來了,只是他沒能等到。幸運的是,曾研究黃賓虹數十年之久的趙保民等到了藝術的春天。

從某種角度來說,趙保民先生並不像藝術家,他說自己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享受著普通人的樂趣。在村裡時常能看見他穿著一件汗衫,推著自行車朝村口走去,碰見街坊鄰里,都要笑呵呵地叫一聲“三嬸兒”“二叔”……他曾是淘氣孩子眼中的“破棉襖”,是街坊鄰里眼中的“三哥”,是村裡能斷家務事的“律師”……然而回歸到藝術家本身,趙保民便失去了“和顏悅色”,他對藝術的追求是倔強的,不妥協的。

天才往往不被世人所理解。我不敢說趙保民就是藝術天才,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內心世界似乎比常人更加深邃。

書畫理論家賈德江評價他道:“有真才實學、能卓然創新的藝術家,終究不會被歷史淘汰。因為他有好的藝術在,就必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他自己卻說:“對於畫畫,我沒有‘不成功便成仁’那麼高的境界。我只是想,既然要做,就做好;既然要幹,就幹出點成績來。”而這樣的普世價值觀,卻讓平凡的護林員成了不平凡的藝術家。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在北京的香山南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南辛莊,這裡住著一位普通的林場工人,他的名字叫趙保民。雖然他畫了一輩子畫,但從不以畫家自居,鄰里街坊都叫他三哥。

趙保民先生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子裡。他的好友、著名畫家程振國先生曾撰文寫道:“保民出生於西山,青春奉獻於西山,他的藝術也長於西山。渾厚質樸的民風滋養了他的美感;四時景觀,陰晴雨雪,泉鳴風吟,春華秋實,陶冶了他的性情;大自然賜予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歲月的積澱,讓趙保民先生與家鄉,與西山的一草一木產生了無盡的感情。他曾數十年揮舞著沉重的大錘植樹護林,推著沉重的板車壘山造田;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揮毫潑墨,在宣紙上描繪出了多姿多彩、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西山美景。趙保民真可謂是“西山之子”!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

比起好友龍瑞、程振國、李春海、王鏞等諸位大家,趙保民先生的名聲並不顯赫。幾十年來,他始終遠離都市,幾乎不參加外界的各色活動,直至今日,還過著最傳統、最普通的生活。除了每日的買菜做飯、柴米油鹽之外,他唯一的“正經事兒”就是畫畫、寫字。

他的藝術旅程也與當代絕大多數成功的藝術家截然不同:他沒有顯赫的家世,無緣進入高等院校,更無緣投入名家門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然而,就是這位從貧苦家中走出來的鐵打的漢子,依靠苦苦自學與勤勉練習,躋身於藝術殿堂,鍛造了一個無師自通而富於創造力的藝術人生。

藝術的啟蒙人:張大千、溥心畬

北京西山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名流輩出。且不說曹雪芹、納蘭性德和顧太清等文人先賢,被稱為“南張北溥”的張大千和溥心畬也曾居住於西山一帶。而這兩位藝術大師,就是趙保民先生的藝術啟蒙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南張北溥”張大千和溥心畬合影

趙家雖然是貧民出身,卻與張大千和溥心畬有著不解之緣。趙保民先生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曾在位於海淀鎮藍靛廠的老字號糕點鋪永利齋當學徒,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是永利齋的老主顧。趙先生的父親經常到恭王府給溥心畬送點心,“我父親給人送點心的時候,穿著長袍馬褂,買賣人很是講規矩,如果看到溥心畬在畫畫,父親就在門口等著,從不打擾人家。一來二去,父親和溥心畬就熟絡了,溥心畬經常邀請父親進屋喝茶,有時候還讓父親寫寫字,倆人交流交流心得。”趙保民先生回憶道,“有時候,溥心畬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時,還會讓夫人親自送給我父親,我們家就這樣收藏了十多幅溥心畬的作品。”

至於父親如何結識張大千,趙保民先生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斷的是,趙父應該是得於溥心畬的引薦,漸漸熟識後,也得到了張大千的贈畫。

趙保民9歲那年,父親把家中一直上著鎖的大樟木箱子打開了,那裡面存放著20餘幅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作品。當一幅幅精湛的藝術品展現在眼前時,趙保民驚呆了,倏然間,那些用筆墨描繪出的山水萬物如同幽靈一般鑽入了他的大腦,順著血液流淌至全身,他忽然間著了魔一樣愛上了繪畫。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張大千《潑彩勾金朱荷》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溥心畬《秋江橫舟圖》

從此以後,伴隨著趙保民青少年時光的就是這20餘幅作品,雖然沒有老師的指點,但他卻有模有樣地開始了臨摹,直到現在他還能記住一些作品的章法,可見趙保民所下的功夫之深。記得當時無論春夏,無論忙閒,趙保民都不曾放下畫筆。即便是“文革”期間,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夢想。為了畫畫,他早上四點就要起床,畫上三個半小時後,再去上班。那時候家裡窮,剪裁下來的小紙塊、小紙條他也捨不得扔,全都畫上基本功。

張大千和溥心畬一定不曾想過,他們送給友人的作品,竟然改變了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命運。從這點來看,趙家後人是何等的幸運!

“恩師”黃賓虹

回首往事,苦樂參半。美好的青少年時光轉瞬即逝,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段灰暗歲月。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貧民出身的趙家並沒有受到衝擊,但是家中收藏的張大千和溥心畬的多數作品卻被焚之一炬。而另外一部分作品,大多數送到了當鋪換了錢,只有少數幾幅作品留到了今天。

幸運的是,早在1964年,趙保民先生就遇到了藝術生涯中的一位重要貴人——吳悅石。那一年,吳悅石先生送給他一本《黃賓虹畫語錄》,趙保民先生拿來細細品讀後,如獲至寶!即便在黃賓虹先生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年代,趙保民依然認為黃賓虹先生是將傳統人文山水寫意畫推到現代頂峰的偉大畫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畫語錄》

“黃賓虹強調的是‘內美’,他把筆墨理解為民族精神,用筆墨精神迴歸中國畫的生命本體,真是了不起的思想!”趙保民先生從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中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共鳴,又在黃賓虹的筆墨裡找到了自己內心的表達,在那個眾人質疑黃賓虹的年代,趙保民先生成了真正讀懂黃賓虹的少數人。“我從來不贊同所謂的‘雅俗共賞’之說,雅就是雅,俗就是俗。陽春白雪就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下里巴人。黃賓虹的畫不是雅俗共賞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不喜歡他的畫的原因,只有少數人能真正讀懂他。

“遇到”黃賓虹之後,趙保民先生突然間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黃賓虹在自述中有明確的表述:“有人說我學董北苑(董源),其實不然。對宋畫,我受益最大的還是巨然。我也學過李唐、馬夏,我用功與元畫較多。高房山(克恭),可以說是我的老師,對子久、黃鶴山樵畫,在七十五至八十歲間臨得較多。明畫枯梗,然而石田畫,用筆圓渾,自由可學處,至清代我受石谿影響自然不少,龔柴丈(賢)用筆雖欠沉著,用墨卻勝過明人,我曾師法。”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溪山草堂》 1946年作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書畫作品


趙保民十分認可黃賓虹的路子,他敬黃賓虹為老師,追隨“恩師”的腳步,開始了他藝術之旅的艱難跋涉。在黃賓虹的指引下,趙保民迴歸傳統,沿著山水畫歷史發展的脈絡,對歷代名家的風格特色進行了梳理性的研究。從北宋的巨然、李成、范寬、米芾,到南宋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從“元四家”的黃、王、倪、吳,到“明四家”的沈、文、唐、仇及董其昌,從“清四僧”到“清四王”乃至“金陵八家”之龔賢,他孜孜矻矻,像解剖麻雀一樣逐一臨摹,逐一體悟各家各派的流風遺韻。他的足跡與中國美術發展史的脈絡重合,從中國畫之源頭一路走來,最終走向了現代,又緊密地追隨著黃賓虹、陸儼少、陳子莊諸翁的腳步,經歷數十年的苦苦求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貌。

這段時期也成了趙保民藝術生涯中的一條重要分界線——從此,他告別了青少年時期悠然自得的習畫生涯,走向了追求藝術巔峰的“煉獄”之旅。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

品讀趙保民先生的山水作品,其老辣、渾厚的筆墨頗具黃賓虹的風貌。他學習黃氏山水畫的創造性建構,主要表現在筆法和墨法上,並以此為切入點,打破了各種皴法的界限,以及對各種繁縟技法程式的遵循,取而代之以典型的書法用筆。

著名畫家、美術評論家賈德江曾撰文寫道:“其山水畫的勾勒點畫率施以書法筆法,因而其山水畫已非一般意義的畫出,而是寫出,筆墨縱橫,墨瀋淋漓,意從心出,筆隨意轉,解衣磅礴,超形入神。他已經不關注山水畫圖式本身,而是以線破形,將筆法放到超越有形象限的核心語境,從而將書法用筆與山形水貌的結合推到一個互為生髮、化機四溢的境界。”

熱愛家鄉的“西山之子”

作為“西山之子”,趙保民先生的作品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表現北京西山的。西山的春夏秋冬、陰晴雨雪,他都畫過許多次,但每一幅作品又都展現了不同的魅力。用趙保民先生的話說,“畫家要有詩人的浪漫和激情。”正如其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他用特有的濃墨將西山浩蕩起伏的山勢展現得淋漓盡致,畫面中的天、雲、水均用留白的方式表達出來,構圖表現既有天馬行空之勢又有老僧之沉靜,大有吞吐山河的氣概。整幅作品最醒目的便是畫面上方那一抹斜穿煙雲,構思獨特大膽,將作者胸懷坦蕩的風範一表無疑。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

趙保民先生的《深山小院我的家》也獨具魅力。作品中,一個獨門小院被深山環抱,一座石橋連接著一條狹長的小路蜿蜒通向家門。一位遊子站在石橋上,朝著家的方向眺望,一群山羊也朝著家的方向走去……這幅作品的構圖非常巧妙,以上這一系列展現故事情節的意象,在畫面中都只是略寫,畫家把更多的筆墨用在描繪“深山”上,用群山環抱來展現“家”的寂寥,以及失去家人的遊子的孤獨。

很多時候,一幅成功的藝術作品來自於一段感人的故事。《深山小院我的家》中所展現的,就是一位曾被海峽分隔的從臺灣歸來的遊子回家探親的一幕。那天,趙保民所在村裡的一個街坊嬸子找到了他,說家裡來了一位從臺灣歸來的親人,特別想去山裡的老家看一看。趙保民是護林員出身,非常熟悉山裡的環境,於是他帶著遊子走進了深山……“到了山上以後,老人一下子就跪下了,哽咽著說,‘我做夢都想回來!’說完,他把臉貼在了地上,之後又去山上的一口井裡打了點水,喝了一口家鄉的水。”趙保民先生被這一幕深深感動,於是創作了《深山小院我的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深山小院我的家》


藝術人生是一場“煉獄”之旅

一路走來,趙保民先生經歷了許多故事,他把自己的人生閱歷抒寫在一筆一墨之中。他的作品不僅充滿濃厚的人情故事,更加充滿了現代與傳統繪畫之間一脈相連,又有一己家數的張力,靜中寓動,含蓄著的是吞吐宇宙人生的情愫。

回顧趙保民先生的藝術旅程,他在經歷了臨古人之跡,得古人之心,轉而師造化的藝術“煉獄”之旅後,本可以輕鬆踏上“極樂”的彼岸。而就在彼時,他又做了一個重歸“煉獄”的決定:重溫古代經典,做中國文脈的守護人。趙保民說,“我冷靜思考了一段時間,最終決定要從五代、宋元至明清選擇30位大師,每位大師選擇其5幅有難度的代表性作品臨摹,並且要寫出文章,闡述我對古代大師的認識,把這些思考傳承給後人。”

趙保民先生的毅力驚人,他用盡60餘年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如今尚覺得不夠,依然在努力。他說,“我對傳統是敬畏的,中國傳統文化被世界矚目,我們應該去堅守。我覺得貼近文脈,就是貼近傳統,我希望自己成為中國畫傳統文脈的守護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


藝術家是寂寞的,而成功的藝術家則是孤獨的

數十年來,趙保民先生始終過著隱遁避世的生活。他在家族世代居住的北京西山腳下的南辛莊一住就是70年,雖然時常有人慕名前來買畫,但他不願意賣畫。並非趙先生高傲,他似乎正經歷著同半個世紀前的黃賓虹一樣的階段——很多人看不懂他的作品,覺得又黑又厚,不知其所以然。他只有孤獨地追求,孤獨地等待,孤獨地奮力前行……

說起他的經歷及其作品,不得不讓人想到黃賓虹。2017年6月19日,黃賓虹鉅製《黃山湯口》以3.45億元成交,創其個人作品最高成交記錄。而他活著的時候,收藏家嫌他的畫髒,黑乎乎一片,他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的作品,直到他去世後30年才被打開。黃賓虹生前在上海舉辦了一場畫展,只有一個人買他的畫,黃賓虹激動壞了,送了他一堆,這個人叫傅雷。直到1952年,黃賓虹的畫才漲到了一元錢一張。由此可見黃賓虹生前淒涼的情景。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鉅製《黃山湯口》

不過,黃賓虹在世時就曾說過,他的畫要50年後才能被人看懂。如今,這個時代終於到來了,只是他沒能等到。幸運的是,曾研究黃賓虹數十年之久的趙保民等到了藝術的春天。

從某種角度來說,趙保民先生並不像藝術家,他說自己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享受著普通人的樂趣。在村裡時常能看見他穿著一件汗衫,推著自行車朝村口走去,碰見街坊鄰里,都要笑呵呵地叫一聲“三嬸兒”“二叔”……他曾是淘氣孩子眼中的“破棉襖”,是街坊鄰里眼中的“三哥”,是村裡能斷家務事的“律師”……然而回歸到藝術家本身,趙保民便失去了“和顏悅色”,他對藝術的追求是倔強的,不妥協的。

天才往往不被世人所理解。我不敢說趙保民就是藝術天才,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內心世界似乎比常人更加深邃。

書畫理論家賈德江評價他道:“有真才實學、能卓然創新的藝術家,終究不會被歷史淘汰。因為他有好的藝術在,就必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他自己卻說:“對於畫畫,我沒有‘不成功便成仁’那麼高的境界。我只是想,既然要做,就做好;既然要幹,就幹出點成績來。”而這樣的普世價值觀,卻讓平凡的護林員成了不平凡的藝術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在北京的香山南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南辛莊,這裡住著一位普通的林場工人,他的名字叫趙保民。雖然他畫了一輩子畫,但從不以畫家自居,鄰里街坊都叫他三哥。

趙保民先生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子裡。他的好友、著名畫家程振國先生曾撰文寫道:“保民出生於西山,青春奉獻於西山,他的藝術也長於西山。渾厚質樸的民風滋養了他的美感;四時景觀,陰晴雨雪,泉鳴風吟,春華秋實,陶冶了他的性情;大自然賜予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歲月的積澱,讓趙保民先生與家鄉,與西山的一草一木產生了無盡的感情。他曾數十年揮舞著沉重的大錘植樹護林,推著沉重的板車壘山造田;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揮毫潑墨,在宣紙上描繪出了多姿多彩、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西山美景。趙保民真可謂是“西山之子”!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

比起好友龍瑞、程振國、李春海、王鏞等諸位大家,趙保民先生的名聲並不顯赫。幾十年來,他始終遠離都市,幾乎不參加外界的各色活動,直至今日,還過著最傳統、最普通的生活。除了每日的買菜做飯、柴米油鹽之外,他唯一的“正經事兒”就是畫畫、寫字。

他的藝術旅程也與當代絕大多數成功的藝術家截然不同:他沒有顯赫的家世,無緣進入高等院校,更無緣投入名家門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然而,就是這位從貧苦家中走出來的鐵打的漢子,依靠苦苦自學與勤勉練習,躋身於藝術殿堂,鍛造了一個無師自通而富於創造力的藝術人生。

藝術的啟蒙人:張大千、溥心畬

北京西山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名流輩出。且不說曹雪芹、納蘭性德和顧太清等文人先賢,被稱為“南張北溥”的張大千和溥心畬也曾居住於西山一帶。而這兩位藝術大師,就是趙保民先生的藝術啟蒙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南張北溥”張大千和溥心畬合影

趙家雖然是貧民出身,卻與張大千和溥心畬有著不解之緣。趙保民先生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曾在位於海淀鎮藍靛廠的老字號糕點鋪永利齋當學徒,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是永利齋的老主顧。趙先生的父親經常到恭王府給溥心畬送點心,“我父親給人送點心的時候,穿著長袍馬褂,買賣人很是講規矩,如果看到溥心畬在畫畫,父親就在門口等著,從不打擾人家。一來二去,父親和溥心畬就熟絡了,溥心畬經常邀請父親進屋喝茶,有時候還讓父親寫寫字,倆人交流交流心得。”趙保民先生回憶道,“有時候,溥心畬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時,還會讓夫人親自送給我父親,我們家就這樣收藏了十多幅溥心畬的作品。”

至於父親如何結識張大千,趙保民先生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斷的是,趙父應該是得於溥心畬的引薦,漸漸熟識後,也得到了張大千的贈畫。

趙保民9歲那年,父親把家中一直上著鎖的大樟木箱子打開了,那裡面存放著20餘幅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作品。當一幅幅精湛的藝術品展現在眼前時,趙保民驚呆了,倏然間,那些用筆墨描繪出的山水萬物如同幽靈一般鑽入了他的大腦,順著血液流淌至全身,他忽然間著了魔一樣愛上了繪畫。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張大千《潑彩勾金朱荷》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溥心畬《秋江橫舟圖》

從此以後,伴隨著趙保民青少年時光的就是這20餘幅作品,雖然沒有老師的指點,但他卻有模有樣地開始了臨摹,直到現在他還能記住一些作品的章法,可見趙保民所下的功夫之深。記得當時無論春夏,無論忙閒,趙保民都不曾放下畫筆。即便是“文革”期間,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夢想。為了畫畫,他早上四點就要起床,畫上三個半小時後,再去上班。那時候家裡窮,剪裁下來的小紙塊、小紙條他也捨不得扔,全都畫上基本功。

張大千和溥心畬一定不曾想過,他們送給友人的作品,竟然改變了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命運。從這點來看,趙家後人是何等的幸運!

“恩師”黃賓虹

回首往事,苦樂參半。美好的青少年時光轉瞬即逝,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段灰暗歲月。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貧民出身的趙家並沒有受到衝擊,但是家中收藏的張大千和溥心畬的多數作品卻被焚之一炬。而另外一部分作品,大多數送到了當鋪換了錢,只有少數幾幅作品留到了今天。

幸運的是,早在1964年,趙保民先生就遇到了藝術生涯中的一位重要貴人——吳悅石。那一年,吳悅石先生送給他一本《黃賓虹畫語錄》,趙保民先生拿來細細品讀後,如獲至寶!即便在黃賓虹先生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年代,趙保民依然認為黃賓虹先生是將傳統人文山水寫意畫推到現代頂峰的偉大畫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畫語錄》

“黃賓虹強調的是‘內美’,他把筆墨理解為民族精神,用筆墨精神迴歸中國畫的生命本體,真是了不起的思想!”趙保民先生從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中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共鳴,又在黃賓虹的筆墨裡找到了自己內心的表達,在那個眾人質疑黃賓虹的年代,趙保民先生成了真正讀懂黃賓虹的少數人。“我從來不贊同所謂的‘雅俗共賞’之說,雅就是雅,俗就是俗。陽春白雪就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下里巴人。黃賓虹的畫不是雅俗共賞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不喜歡他的畫的原因,只有少數人能真正讀懂他。

“遇到”黃賓虹之後,趙保民先生突然間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黃賓虹在自述中有明確的表述:“有人說我學董北苑(董源),其實不然。對宋畫,我受益最大的還是巨然。我也學過李唐、馬夏,我用功與元畫較多。高房山(克恭),可以說是我的老師,對子久、黃鶴山樵畫,在七十五至八十歲間臨得較多。明畫枯梗,然而石田畫,用筆圓渾,自由可學處,至清代我受石谿影響自然不少,龔柴丈(賢)用筆雖欠沉著,用墨卻勝過明人,我曾師法。”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溪山草堂》 1946年作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書畫作品


趙保民十分認可黃賓虹的路子,他敬黃賓虹為老師,追隨“恩師”的腳步,開始了他藝術之旅的艱難跋涉。在黃賓虹的指引下,趙保民迴歸傳統,沿著山水畫歷史發展的脈絡,對歷代名家的風格特色進行了梳理性的研究。從北宋的巨然、李成、范寬、米芾,到南宋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從“元四家”的黃、王、倪、吳,到“明四家”的沈、文、唐、仇及董其昌,從“清四僧”到“清四王”乃至“金陵八家”之龔賢,他孜孜矻矻,像解剖麻雀一樣逐一臨摹,逐一體悟各家各派的流風遺韻。他的足跡與中國美術發展史的脈絡重合,從中國畫之源頭一路走來,最終走向了現代,又緊密地追隨著黃賓虹、陸儼少、陳子莊諸翁的腳步,經歷數十年的苦苦求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貌。

這段時期也成了趙保民藝術生涯中的一條重要分界線——從此,他告別了青少年時期悠然自得的習畫生涯,走向了追求藝術巔峰的“煉獄”之旅。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

品讀趙保民先生的山水作品,其老辣、渾厚的筆墨頗具黃賓虹的風貌。他學習黃氏山水畫的創造性建構,主要表現在筆法和墨法上,並以此為切入點,打破了各種皴法的界限,以及對各種繁縟技法程式的遵循,取而代之以典型的書法用筆。

著名畫家、美術評論家賈德江曾撰文寫道:“其山水畫的勾勒點畫率施以書法筆法,因而其山水畫已非一般意義的畫出,而是寫出,筆墨縱橫,墨瀋淋漓,意從心出,筆隨意轉,解衣磅礴,超形入神。他已經不關注山水畫圖式本身,而是以線破形,將筆法放到超越有形象限的核心語境,從而將書法用筆與山形水貌的結合推到一個互為生髮、化機四溢的境界。”

熱愛家鄉的“西山之子”

作為“西山之子”,趙保民先生的作品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表現北京西山的。西山的春夏秋冬、陰晴雨雪,他都畫過許多次,但每一幅作品又都展現了不同的魅力。用趙保民先生的話說,“畫家要有詩人的浪漫和激情。”正如其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他用特有的濃墨將西山浩蕩起伏的山勢展現得淋漓盡致,畫面中的天、雲、水均用留白的方式表達出來,構圖表現既有天馬行空之勢又有老僧之沉靜,大有吞吐山河的氣概。整幅作品最醒目的便是畫面上方那一抹斜穿煙雲,構思獨特大膽,將作者胸懷坦蕩的風範一表無疑。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

趙保民先生的《深山小院我的家》也獨具魅力。作品中,一個獨門小院被深山環抱,一座石橋連接著一條狹長的小路蜿蜒通向家門。一位遊子站在石橋上,朝著家的方向眺望,一群山羊也朝著家的方向走去……這幅作品的構圖非常巧妙,以上這一系列展現故事情節的意象,在畫面中都只是略寫,畫家把更多的筆墨用在描繪“深山”上,用群山環抱來展現“家”的寂寥,以及失去家人的遊子的孤獨。

很多時候,一幅成功的藝術作品來自於一段感人的故事。《深山小院我的家》中所展現的,就是一位曾被海峽分隔的從臺灣歸來的遊子回家探親的一幕。那天,趙保民所在村裡的一個街坊嬸子找到了他,說家裡來了一位從臺灣歸來的親人,特別想去山裡的老家看一看。趙保民是護林員出身,非常熟悉山裡的環境,於是他帶著遊子走進了深山……“到了山上以後,老人一下子就跪下了,哽咽著說,‘我做夢都想回來!’說完,他把臉貼在了地上,之後又去山上的一口井裡打了點水,喝了一口家鄉的水。”趙保民先生被這一幕深深感動,於是創作了《深山小院我的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深山小院我的家》


藝術人生是一場“煉獄”之旅

一路走來,趙保民先生經歷了許多故事,他把自己的人生閱歷抒寫在一筆一墨之中。他的作品不僅充滿濃厚的人情故事,更加充滿了現代與傳統繪畫之間一脈相連,又有一己家數的張力,靜中寓動,含蓄著的是吞吐宇宙人生的情愫。

回顧趙保民先生的藝術旅程,他在經歷了臨古人之跡,得古人之心,轉而師造化的藝術“煉獄”之旅後,本可以輕鬆踏上“極樂”的彼岸。而就在彼時,他又做了一個重歸“煉獄”的決定:重溫古代經典,做中國文脈的守護人。趙保民說,“我冷靜思考了一段時間,最終決定要從五代、宋元至明清選擇30位大師,每位大師選擇其5幅有難度的代表性作品臨摹,並且要寫出文章,闡述我對古代大師的認識,把這些思考傳承給後人。”

趙保民先生的毅力驚人,他用盡60餘年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如今尚覺得不夠,依然在努力。他說,“我對傳統是敬畏的,中國傳統文化被世界矚目,我們應該去堅守。我覺得貼近文脈,就是貼近傳統,我希望自己成為中國畫傳統文脈的守護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


藝術家是寂寞的,而成功的藝術家則是孤獨的

數十年來,趙保民先生始終過著隱遁避世的生活。他在家族世代居住的北京西山腳下的南辛莊一住就是70年,雖然時常有人慕名前來買畫,但他不願意賣畫。並非趙先生高傲,他似乎正經歷著同半個世紀前的黃賓虹一樣的階段——很多人看不懂他的作品,覺得又黑又厚,不知其所以然。他只有孤獨地追求,孤獨地等待,孤獨地奮力前行……

說起他的經歷及其作品,不得不讓人想到黃賓虹。2017年6月19日,黃賓虹鉅製《黃山湯口》以3.45億元成交,創其個人作品最高成交記錄。而他活著的時候,收藏家嫌他的畫髒,黑乎乎一片,他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的作品,直到他去世後30年才被打開。黃賓虹生前在上海舉辦了一場畫展,只有一個人買他的畫,黃賓虹激動壞了,送了他一堆,這個人叫傅雷。直到1952年,黃賓虹的畫才漲到了一元錢一張。由此可見黃賓虹生前淒涼的情景。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鉅製《黃山湯口》

不過,黃賓虹在世時就曾說過,他的畫要50年後才能被人看懂。如今,這個時代終於到來了,只是他沒能等到。幸運的是,曾研究黃賓虹數十年之久的趙保民等到了藝術的春天。

從某種角度來說,趙保民先生並不像藝術家,他說自己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享受著普通人的樂趣。在村裡時常能看見他穿著一件汗衫,推著自行車朝村口走去,碰見街坊鄰里,都要笑呵呵地叫一聲“三嬸兒”“二叔”……他曾是淘氣孩子眼中的“破棉襖”,是街坊鄰里眼中的“三哥”,是村裡能斷家務事的“律師”……然而回歸到藝術家本身,趙保民便失去了“和顏悅色”,他對藝術的追求是倔強的,不妥協的。

天才往往不被世人所理解。我不敢說趙保民就是藝術天才,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內心世界似乎比常人更加深邃。

書畫理論家賈德江評價他道:“有真才實學、能卓然創新的藝術家,終究不會被歷史淘汰。因為他有好的藝術在,就必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他自己卻說:“對於畫畫,我沒有‘不成功便成仁’那麼高的境界。我只是想,既然要做,就做好;既然要幹,就幹出點成績來。”而這樣的普世價值觀,卻讓平凡的護林員成了不平凡的藝術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在北京的香山南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南辛莊,這裡住著一位普通的林場工人,他的名字叫趙保民。雖然他畫了一輩子畫,但從不以畫家自居,鄰里街坊都叫他三哥。

趙保民先生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子裡。他的好友、著名畫家程振國先生曾撰文寫道:“保民出生於西山,青春奉獻於西山,他的藝術也長於西山。渾厚質樸的民風滋養了他的美感;四時景觀,陰晴雨雪,泉鳴風吟,春華秋實,陶冶了他的性情;大自然賜予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歲月的積澱,讓趙保民先生與家鄉,與西山的一草一木產生了無盡的感情。他曾數十年揮舞著沉重的大錘植樹護林,推著沉重的板車壘山造田;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揮毫潑墨,在宣紙上描繪出了多姿多彩、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西山美景。趙保民真可謂是“西山之子”!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

比起好友龍瑞、程振國、李春海、王鏞等諸位大家,趙保民先生的名聲並不顯赫。幾十年來,他始終遠離都市,幾乎不參加外界的各色活動,直至今日,還過著最傳統、最普通的生活。除了每日的買菜做飯、柴米油鹽之外,他唯一的“正經事兒”就是畫畫、寫字。

他的藝術旅程也與當代絕大多數成功的藝術家截然不同:他沒有顯赫的家世,無緣進入高等院校,更無緣投入名家門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然而,就是這位從貧苦家中走出來的鐵打的漢子,依靠苦苦自學與勤勉練習,躋身於藝術殿堂,鍛造了一個無師自通而富於創造力的藝術人生。

藝術的啟蒙人:張大千、溥心畬

北京西山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名流輩出。且不說曹雪芹、納蘭性德和顧太清等文人先賢,被稱為“南張北溥”的張大千和溥心畬也曾居住於西山一帶。而這兩位藝術大師,就是趙保民先生的藝術啟蒙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南張北溥”張大千和溥心畬合影

趙家雖然是貧民出身,卻與張大千和溥心畬有著不解之緣。趙保民先生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曾在位於海淀鎮藍靛廠的老字號糕點鋪永利齋當學徒,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是永利齋的老主顧。趙先生的父親經常到恭王府給溥心畬送點心,“我父親給人送點心的時候,穿著長袍馬褂,買賣人很是講規矩,如果看到溥心畬在畫畫,父親就在門口等著,從不打擾人家。一來二去,父親和溥心畬就熟絡了,溥心畬經常邀請父親進屋喝茶,有時候還讓父親寫寫字,倆人交流交流心得。”趙保民先生回憶道,“有時候,溥心畬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時,還會讓夫人親自送給我父親,我們家就這樣收藏了十多幅溥心畬的作品。”

至於父親如何結識張大千,趙保民先生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斷的是,趙父應該是得於溥心畬的引薦,漸漸熟識後,也得到了張大千的贈畫。

趙保民9歲那年,父親把家中一直上著鎖的大樟木箱子打開了,那裡面存放著20餘幅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作品。當一幅幅精湛的藝術品展現在眼前時,趙保民驚呆了,倏然間,那些用筆墨描繪出的山水萬物如同幽靈一般鑽入了他的大腦,順著血液流淌至全身,他忽然間著了魔一樣愛上了繪畫。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張大千《潑彩勾金朱荷》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溥心畬《秋江橫舟圖》

從此以後,伴隨著趙保民青少年時光的就是這20餘幅作品,雖然沒有老師的指點,但他卻有模有樣地開始了臨摹,直到現在他還能記住一些作品的章法,可見趙保民所下的功夫之深。記得當時無論春夏,無論忙閒,趙保民都不曾放下畫筆。即便是“文革”期間,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夢想。為了畫畫,他早上四點就要起床,畫上三個半小時後,再去上班。那時候家裡窮,剪裁下來的小紙塊、小紙條他也捨不得扔,全都畫上基本功。

張大千和溥心畬一定不曾想過,他們送給友人的作品,竟然改變了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命運。從這點來看,趙家後人是何等的幸運!

“恩師”黃賓虹

回首往事,苦樂參半。美好的青少年時光轉瞬即逝,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段灰暗歲月。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貧民出身的趙家並沒有受到衝擊,但是家中收藏的張大千和溥心畬的多數作品卻被焚之一炬。而另外一部分作品,大多數送到了當鋪換了錢,只有少數幾幅作品留到了今天。

幸運的是,早在1964年,趙保民先生就遇到了藝術生涯中的一位重要貴人——吳悅石。那一年,吳悅石先生送給他一本《黃賓虹畫語錄》,趙保民先生拿來細細品讀後,如獲至寶!即便在黃賓虹先生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年代,趙保民依然認為黃賓虹先生是將傳統人文山水寫意畫推到現代頂峰的偉大畫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畫語錄》

“黃賓虹強調的是‘內美’,他把筆墨理解為民族精神,用筆墨精神迴歸中國畫的生命本體,真是了不起的思想!”趙保民先生從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中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共鳴,又在黃賓虹的筆墨裡找到了自己內心的表達,在那個眾人質疑黃賓虹的年代,趙保民先生成了真正讀懂黃賓虹的少數人。“我從來不贊同所謂的‘雅俗共賞’之說,雅就是雅,俗就是俗。陽春白雪就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下里巴人。黃賓虹的畫不是雅俗共賞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不喜歡他的畫的原因,只有少數人能真正讀懂他。

“遇到”黃賓虹之後,趙保民先生突然間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黃賓虹在自述中有明確的表述:“有人說我學董北苑(董源),其實不然。對宋畫,我受益最大的還是巨然。我也學過李唐、馬夏,我用功與元畫較多。高房山(克恭),可以說是我的老師,對子久、黃鶴山樵畫,在七十五至八十歲間臨得較多。明畫枯梗,然而石田畫,用筆圓渾,自由可學處,至清代我受石谿影響自然不少,龔柴丈(賢)用筆雖欠沉著,用墨卻勝過明人,我曾師法。”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溪山草堂》 1946年作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書畫作品


趙保民十分認可黃賓虹的路子,他敬黃賓虹為老師,追隨“恩師”的腳步,開始了他藝術之旅的艱難跋涉。在黃賓虹的指引下,趙保民迴歸傳統,沿著山水畫歷史發展的脈絡,對歷代名家的風格特色進行了梳理性的研究。從北宋的巨然、李成、范寬、米芾,到南宋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從“元四家”的黃、王、倪、吳,到“明四家”的沈、文、唐、仇及董其昌,從“清四僧”到“清四王”乃至“金陵八家”之龔賢,他孜孜矻矻,像解剖麻雀一樣逐一臨摹,逐一體悟各家各派的流風遺韻。他的足跡與中國美術發展史的脈絡重合,從中國畫之源頭一路走來,最終走向了現代,又緊密地追隨著黃賓虹、陸儼少、陳子莊諸翁的腳步,經歷數十年的苦苦求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貌。

這段時期也成了趙保民藝術生涯中的一條重要分界線——從此,他告別了青少年時期悠然自得的習畫生涯,走向了追求藝術巔峰的“煉獄”之旅。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

品讀趙保民先生的山水作品,其老辣、渾厚的筆墨頗具黃賓虹的風貌。他學習黃氏山水畫的創造性建構,主要表現在筆法和墨法上,並以此為切入點,打破了各種皴法的界限,以及對各種繁縟技法程式的遵循,取而代之以典型的書法用筆。

著名畫家、美術評論家賈德江曾撰文寫道:“其山水畫的勾勒點畫率施以書法筆法,因而其山水畫已非一般意義的畫出,而是寫出,筆墨縱橫,墨瀋淋漓,意從心出,筆隨意轉,解衣磅礴,超形入神。他已經不關注山水畫圖式本身,而是以線破形,將筆法放到超越有形象限的核心語境,從而將書法用筆與山形水貌的結合推到一個互為生髮、化機四溢的境界。”

熱愛家鄉的“西山之子”

作為“西山之子”,趙保民先生的作品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表現北京西山的。西山的春夏秋冬、陰晴雨雪,他都畫過許多次,但每一幅作品又都展現了不同的魅力。用趙保民先生的話說,“畫家要有詩人的浪漫和激情。”正如其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他用特有的濃墨將西山浩蕩起伏的山勢展現得淋漓盡致,畫面中的天、雲、水均用留白的方式表達出來,構圖表現既有天馬行空之勢又有老僧之沉靜,大有吞吐山河的氣概。整幅作品最醒目的便是畫面上方那一抹斜穿煙雲,構思獨特大膽,將作者胸懷坦蕩的風範一表無疑。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

趙保民先生的《深山小院我的家》也獨具魅力。作品中,一個獨門小院被深山環抱,一座石橋連接著一條狹長的小路蜿蜒通向家門。一位遊子站在石橋上,朝著家的方向眺望,一群山羊也朝著家的方向走去……這幅作品的構圖非常巧妙,以上這一系列展現故事情節的意象,在畫面中都只是略寫,畫家把更多的筆墨用在描繪“深山”上,用群山環抱來展現“家”的寂寥,以及失去家人的遊子的孤獨。

很多時候,一幅成功的藝術作品來自於一段感人的故事。《深山小院我的家》中所展現的,就是一位曾被海峽分隔的從臺灣歸來的遊子回家探親的一幕。那天,趙保民所在村裡的一個街坊嬸子找到了他,說家裡來了一位從臺灣歸來的親人,特別想去山裡的老家看一看。趙保民是護林員出身,非常熟悉山裡的環境,於是他帶著遊子走進了深山……“到了山上以後,老人一下子就跪下了,哽咽著說,‘我做夢都想回來!’說完,他把臉貼在了地上,之後又去山上的一口井裡打了點水,喝了一口家鄉的水。”趙保民先生被這一幕深深感動,於是創作了《深山小院我的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深山小院我的家》


藝術人生是一場“煉獄”之旅

一路走來,趙保民先生經歷了許多故事,他把自己的人生閱歷抒寫在一筆一墨之中。他的作品不僅充滿濃厚的人情故事,更加充滿了現代與傳統繪畫之間一脈相連,又有一己家數的張力,靜中寓動,含蓄著的是吞吐宇宙人生的情愫。

回顧趙保民先生的藝術旅程,他在經歷了臨古人之跡,得古人之心,轉而師造化的藝術“煉獄”之旅後,本可以輕鬆踏上“極樂”的彼岸。而就在彼時,他又做了一個重歸“煉獄”的決定:重溫古代經典,做中國文脈的守護人。趙保民說,“我冷靜思考了一段時間,最終決定要從五代、宋元至明清選擇30位大師,每位大師選擇其5幅有難度的代表性作品臨摹,並且要寫出文章,闡述我對古代大師的認識,把這些思考傳承給後人。”

趙保民先生的毅力驚人,他用盡60餘年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如今尚覺得不夠,依然在努力。他說,“我對傳統是敬畏的,中國傳統文化被世界矚目,我們應該去堅守。我覺得貼近文脈,就是貼近傳統,我希望自己成為中國畫傳統文脈的守護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


藝術家是寂寞的,而成功的藝術家則是孤獨的

數十年來,趙保民先生始終過著隱遁避世的生活。他在家族世代居住的北京西山腳下的南辛莊一住就是70年,雖然時常有人慕名前來買畫,但他不願意賣畫。並非趙先生高傲,他似乎正經歷著同半個世紀前的黃賓虹一樣的階段——很多人看不懂他的作品,覺得又黑又厚,不知其所以然。他只有孤獨地追求,孤獨地等待,孤獨地奮力前行……

說起他的經歷及其作品,不得不讓人想到黃賓虹。2017年6月19日,黃賓虹鉅製《黃山湯口》以3.45億元成交,創其個人作品最高成交記錄。而他活著的時候,收藏家嫌他的畫髒,黑乎乎一片,他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的作品,直到他去世後30年才被打開。黃賓虹生前在上海舉辦了一場畫展,只有一個人買他的畫,黃賓虹激動壞了,送了他一堆,這個人叫傅雷。直到1952年,黃賓虹的畫才漲到了一元錢一張。由此可見黃賓虹生前淒涼的情景。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鉅製《黃山湯口》

不過,黃賓虹在世時就曾說過,他的畫要50年後才能被人看懂。如今,這個時代終於到來了,只是他沒能等到。幸運的是,曾研究黃賓虹數十年之久的趙保民等到了藝術的春天。

從某種角度來說,趙保民先生並不像藝術家,他說自己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享受著普通人的樂趣。在村裡時常能看見他穿著一件汗衫,推著自行車朝村口走去,碰見街坊鄰里,都要笑呵呵地叫一聲“三嬸兒”“二叔”……他曾是淘氣孩子眼中的“破棉襖”,是街坊鄰里眼中的“三哥”,是村裡能斷家務事的“律師”……然而回歸到藝術家本身,趙保民便失去了“和顏悅色”,他對藝術的追求是倔強的,不妥協的。

天才往往不被世人所理解。我不敢說趙保民就是藝術天才,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內心世界似乎比常人更加深邃。

書畫理論家賈德江評價他道:“有真才實學、能卓然創新的藝術家,終究不會被歷史淘汰。因為他有好的藝術在,就必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他自己卻說:“對於畫畫,我沒有‘不成功便成仁’那麼高的境界。我只是想,既然要做,就做好;既然要幹,就幹出點成績來。”而這樣的普世價值觀,卻讓平凡的護林員成了不平凡的藝術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在北京的香山南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南辛莊,這裡住著一位普通的林場工人,他的名字叫趙保民。雖然他畫了一輩子畫,但從不以畫家自居,鄰里街坊都叫他三哥。

趙保民先生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子裡。他的好友、著名畫家程振國先生曾撰文寫道:“保民出生於西山,青春奉獻於西山,他的藝術也長於西山。渾厚質樸的民風滋養了他的美感;四時景觀,陰晴雨雪,泉鳴風吟,春華秋實,陶冶了他的性情;大自然賜予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

歲月的積澱,讓趙保民先生與家鄉,與西山的一草一木產生了無盡的感情。他曾數十年揮舞著沉重的大錘植樹護林,推著沉重的板車壘山造田;他還數十年如一日地揮毫潑墨,在宣紙上描繪出了多姿多彩、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西山美景。趙保民真可謂是“西山之子”!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

比起好友龍瑞、程振國、李春海、王鏞等諸位大家,趙保民先生的名聲並不顯赫。幾十年來,他始終遠離都市,幾乎不參加外界的各色活動,直至今日,還過著最傳統、最普通的生活。除了每日的買菜做飯、柴米油鹽之外,他唯一的“正經事兒”就是畫畫、寫字。

他的藝術旅程也與當代絕大多數成功的藝術家截然不同:他沒有顯赫的家世,無緣進入高等院校,更無緣投入名家門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然而,就是這位從貧苦家中走出來的鐵打的漢子,依靠苦苦自學與勤勉練習,躋身於藝術殿堂,鍛造了一個無師自通而富於創造力的藝術人生。

藝術的啟蒙人:張大千、溥心畬

北京西山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名流輩出。且不說曹雪芹、納蘭性德和顧太清等文人先賢,被稱為“南張北溥”的張大千和溥心畬也曾居住於西山一帶。而這兩位藝術大師,就是趙保民先生的藝術啟蒙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南張北溥”張大千和溥心畬合影

趙家雖然是貧民出身,卻與張大千和溥心畬有著不解之緣。趙保民先生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曾在位於海淀鎮藍靛廠的老字號糕點鋪永利齋當學徒,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是永利齋的老主顧。趙先生的父親經常到恭王府給溥心畬送點心,“我父親給人送點心的時候,穿著長袍馬褂,買賣人很是講規矩,如果看到溥心畬在畫畫,父親就在門口等著,從不打擾人家。一來二去,父親和溥心畬就熟絡了,溥心畬經常邀請父親進屋喝茶,有時候還讓父親寫寫字,倆人交流交流心得。”趙保民先生回憶道,“有時候,溥心畬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時,還會讓夫人親自送給我父親,我們家就這樣收藏了十多幅溥心畬的作品。”

至於父親如何結識張大千,趙保民先生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斷的是,趙父應該是得於溥心畬的引薦,漸漸熟識後,也得到了張大千的贈畫。

趙保民9歲那年,父親把家中一直上著鎖的大樟木箱子打開了,那裡面存放著20餘幅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作品。當一幅幅精湛的藝術品展現在眼前時,趙保民驚呆了,倏然間,那些用筆墨描繪出的山水萬物如同幽靈一般鑽入了他的大腦,順著血液流淌至全身,他忽然間著了魔一樣愛上了繪畫。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張大千《潑彩勾金朱荷》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溥心畬《秋江橫舟圖》

從此以後,伴隨著趙保民青少年時光的就是這20餘幅作品,雖然沒有老師的指點,但他卻有模有樣地開始了臨摹,直到現在他還能記住一些作品的章法,可見趙保民所下的功夫之深。記得當時無論春夏,無論忙閒,趙保民都不曾放下畫筆。即便是“文革”期間,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夢想。為了畫畫,他早上四點就要起床,畫上三個半小時後,再去上班。那時候家裡窮,剪裁下來的小紙塊、小紙條他也捨不得扔,全都畫上基本功。

張大千和溥心畬一定不曾想過,他們送給友人的作品,竟然改變了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命運。從這點來看,趙家後人是何等的幸運!

“恩師”黃賓虹

回首往事,苦樂參半。美好的青少年時光轉瞬即逝,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段灰暗歲月。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貧民出身的趙家並沒有受到衝擊,但是家中收藏的張大千和溥心畬的多數作品卻被焚之一炬。而另外一部分作品,大多數送到了當鋪換了錢,只有少數幾幅作品留到了今天。

幸運的是,早在1964年,趙保民先生就遇到了藝術生涯中的一位重要貴人——吳悅石。那一年,吳悅石先生送給他一本《黃賓虹畫語錄》,趙保民先生拿來細細品讀後,如獲至寶!即便在黃賓虹先生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年代,趙保民依然認為黃賓虹先生是將傳統人文山水寫意畫推到現代頂峰的偉大畫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畫語錄》

“黃賓虹強調的是‘內美’,他把筆墨理解為民族精神,用筆墨精神迴歸中國畫的生命本體,真是了不起的思想!”趙保民先生從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中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共鳴,又在黃賓虹的筆墨裡找到了自己內心的表達,在那個眾人質疑黃賓虹的年代,趙保民先生成了真正讀懂黃賓虹的少數人。“我從來不贊同所謂的‘雅俗共賞’之說,雅就是雅,俗就是俗。陽春白雪就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下里巴人。黃賓虹的畫不是雅俗共賞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不喜歡他的畫的原因,只有少數人能真正讀懂他。

“遇到”黃賓虹之後,趙保民先生突然間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黃賓虹在自述中有明確的表述:“有人說我學董北苑(董源),其實不然。對宋畫,我受益最大的還是巨然。我也學過李唐、馬夏,我用功與元畫較多。高房山(克恭),可以說是我的老師,對子久、黃鶴山樵畫,在七十五至八十歲間臨得較多。明畫枯梗,然而石田畫,用筆圓渾,自由可學處,至清代我受石谿影響自然不少,龔柴丈(賢)用筆雖欠沉著,用墨卻勝過明人,我曾師法。”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 《溪山草堂》 1946年作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書畫作品


趙保民十分認可黃賓虹的路子,他敬黃賓虹為老師,追隨“恩師”的腳步,開始了他藝術之旅的艱難跋涉。在黃賓虹的指引下,趙保民迴歸傳統,沿著山水畫歷史發展的脈絡,對歷代名家的風格特色進行了梳理性的研究。從北宋的巨然、李成、范寬、米芾,到南宋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從“元四家”的黃、王、倪、吳,到“明四家”的沈、文、唐、仇及董其昌,從“清四僧”到“清四王”乃至“金陵八家”之龔賢,他孜孜矻矻,像解剖麻雀一樣逐一臨摹,逐一體悟各家各派的流風遺韻。他的足跡與中國美術發展史的脈絡重合,從中國畫之源頭一路走來,最終走向了現代,又緊密地追隨著黃賓虹、陸儼少、陳子莊諸翁的腳步,經歷數十年的苦苦求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貌。

這段時期也成了趙保民藝術生涯中的一條重要分界線——從此,他告別了青少年時期悠然自得的習畫生涯,走向了追求藝術巔峰的“煉獄”之旅。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

品讀趙保民先生的山水作品,其老辣、渾厚的筆墨頗具黃賓虹的風貌。他學習黃氏山水畫的創造性建構,主要表現在筆法和墨法上,並以此為切入點,打破了各種皴法的界限,以及對各種繁縟技法程式的遵循,取而代之以典型的書法用筆。

著名畫家、美術評論家賈德江曾撰文寫道:“其山水畫的勾勒點畫率施以書法筆法,因而其山水畫已非一般意義的畫出,而是寫出,筆墨縱橫,墨瀋淋漓,意從心出,筆隨意轉,解衣磅礴,超形入神。他已經不關注山水畫圖式本身,而是以線破形,將筆法放到超越有形象限的核心語境,從而將書法用筆與山形水貌的結合推到一個互為生髮、化機四溢的境界。”

熱愛家鄉的“西山之子”

作為“西山之子”,趙保民先生的作品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表現北京西山的。西山的春夏秋冬、陰晴雨雪,他都畫過許多次,但每一幅作品又都展現了不同的魅力。用趙保民先生的話說,“畫家要有詩人的浪漫和激情。”正如其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他用特有的濃墨將西山浩蕩起伏的山勢展現得淋漓盡致,畫面中的天、雲、水均用留白的方式表達出來,構圖表現既有天馬行空之勢又有老僧之沉靜,大有吞吐山河的氣概。整幅作品最醒目的便是畫面上方那一抹斜穿煙雲,構思獨特大膽,將作者胸懷坦蕩的風範一表無疑。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代表作《秋風紅葉西山》

趙保民先生的《深山小院我的家》也獨具魅力。作品中,一個獨門小院被深山環抱,一座石橋連接著一條狹長的小路蜿蜒通向家門。一位遊子站在石橋上,朝著家的方向眺望,一群山羊也朝著家的方向走去……這幅作品的構圖非常巧妙,以上這一系列展現故事情節的意象,在畫面中都只是略寫,畫家把更多的筆墨用在描繪“深山”上,用群山環抱來展現“家”的寂寥,以及失去家人的遊子的孤獨。

很多時候,一幅成功的藝術作品來自於一段感人的故事。《深山小院我的家》中所展現的,就是一位曾被海峽分隔的從臺灣歸來的遊子回家探親的一幕。那天,趙保民所在村裡的一個街坊嬸子找到了他,說家裡來了一位從臺灣歸來的親人,特別想去山裡的老家看一看。趙保民是護林員出身,非常熟悉山裡的環境,於是他帶著遊子走進了深山……“到了山上以後,老人一下子就跪下了,哽咽著說,‘我做夢都想回來!’說完,他把臉貼在了地上,之後又去山上的一口井裡打了點水,喝了一口家鄉的水。”趙保民先生被這一幕深深感動,於是創作了《深山小院我的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深山小院我的家》


藝術人生是一場“煉獄”之旅

一路走來,趙保民先生經歷了許多故事,他把自己的人生閱歷抒寫在一筆一墨之中。他的作品不僅充滿濃厚的人情故事,更加充滿了現代與傳統繪畫之間一脈相連,又有一己家數的張力,靜中寓動,含蓄著的是吞吐宇宙人生的情愫。

回顧趙保民先生的藝術旅程,他在經歷了臨古人之跡,得古人之心,轉而師造化的藝術“煉獄”之旅後,本可以輕鬆踏上“極樂”的彼岸。而就在彼時,他又做了一個重歸“煉獄”的決定:重溫古代經典,做中國文脈的守護人。趙保民說,“我冷靜思考了一段時間,最終決定要從五代、宋元至明清選擇30位大師,每位大師選擇其5幅有難度的代表性作品臨摹,並且要寫出文章,闡述我對古代大師的認識,把這些思考傳承給後人。”

趙保民先生的毅力驚人,他用盡60餘年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如今尚覺得不夠,依然在努力。他說,“我對傳統是敬畏的,中國傳統文化被世界矚目,我們應該去堅守。我覺得貼近文脈,就是貼近傳統,我希望自己成為中國畫傳統文脈的守護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先生作品


藝術家是寂寞的,而成功的藝術家則是孤獨的

數十年來,趙保民先生始終過著隱遁避世的生活。他在家族世代居住的北京西山腳下的南辛莊一住就是70年,雖然時常有人慕名前來買畫,但他不願意賣畫。並非趙先生高傲,他似乎正經歷著同半個世紀前的黃賓虹一樣的階段——很多人看不懂他的作品,覺得又黑又厚,不知其所以然。他只有孤獨地追求,孤獨地等待,孤獨地奮力前行……

說起他的經歷及其作品,不得不讓人想到黃賓虹。2017年6月19日,黃賓虹鉅製《黃山湯口》以3.45億元成交,創其個人作品最高成交記錄。而他活著的時候,收藏家嫌他的畫髒,黑乎乎一片,他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的作品,直到他去世後30年才被打開。黃賓虹生前在上海舉辦了一場畫展,只有一個人買他的畫,黃賓虹激動壞了,送了他一堆,這個人叫傅雷。直到1952年,黃賓虹的畫才漲到了一元錢一張。由此可見黃賓虹生前淒涼的情景。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黃賓虹鉅製《黃山湯口》

不過,黃賓虹在世時就曾說過,他的畫要50年後才能被人看懂。如今,這個時代終於到來了,只是他沒能等到。幸運的是,曾研究黃賓虹數十年之久的趙保民等到了藝術的春天。

從某種角度來說,趙保民先生並不像藝術家,他說自己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享受著普通人的樂趣。在村裡時常能看見他穿著一件汗衫,推著自行車朝村口走去,碰見街坊鄰里,都要笑呵呵地叫一聲“三嬸兒”“二叔”……他曾是淘氣孩子眼中的“破棉襖”,是街坊鄰里眼中的“三哥”,是村裡能斷家務事的“律師”……然而回歸到藝術家本身,趙保民便失去了“和顏悅色”,他對藝術的追求是倔強的,不妥協的。

天才往往不被世人所理解。我不敢說趙保民就是藝術天才,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內心世界似乎比常人更加深邃。

書畫理論家賈德江評價他道:“有真才實學、能卓然創新的藝術家,終究不會被歷史淘汰。因為他有好的藝術在,就必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他自己卻說:“對於畫畫,我沒有‘不成功便成仁’那麼高的境界。我只是想,既然要做,就做好;既然要幹,就幹出點成績來。”而這樣的普世價值觀,卻讓平凡的護林員成了不平凡的藝術家。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趙保民山水作品


藝術家簡介

趙保民,字思山。1947年出生於北京。曾任北京市海淀區美協副主席,現為北京市美術家協會會員。1987年參加由首都博物館、中國國際智力開發公司和日本國農業株式會社共同在日主辦的“中國現代繪畫聯展”,展出作品25幅。1989年作品於西北五省美展中獲獎,同年接受中央電視臺專題採訪,“經濟半小時”和“京華博覽”欄目展播了部分作品。1991年作品參加由中國臺灣皇龍文化交流學會主辦的在臺展覽。2010年應邀出訪韓國,展出作品並進行藝術交流。入選《中國當代名家書畫集》。作品發表於《錦繡中華》《中國美術家》等雜誌。多幅作品為宋慶齡基金會、銀川美術館等機構及日本、法國、德國等國際友人和中國港、澳、臺同胞收藏。



更多閱讀:《鋒芒》系列作品

工筆大家王天勝:每一幅代表作的背後,都是生與死、靈與肉的宣洩

“悲鴻門下”劉勃舒

追憶我的“老”朋友繆印堂 |《鋒芒》

蔣兆和的傳人馬振聲:如何畫出有“魂”的作品?

“非著名畫家”張龍新:因“長城”而聞名,因迴歸真我而隱退

苗重安:用筆墨為山河賦魂

丹青巨擘田世光 |《鋒芒》

“第三條路”——袁運甫的藝術探索 | 《鋒芒》

北京書法家協會原主席林岫:書法家是怎樣“煉”成的?

中國書法家協會創始人之一楊再春:在癌症中復活,迎來藝術第二春


越讀時間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