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夢玲 編輯/津平

2015年共拍16000集電視劇,播出8000多集,50%劇目難以面世。

2016年全年電視劇共計334部14912集,積壓比例達到了7成以上,有10000多集電視劇無緣上星播出,只能出現在地方電視劇頻道。

2017年,立項備案的電視劇為4.65萬集,生產完成並獲得發行許可的電視劇總量為1.35萬集,積壓劇比例也在6成以上。

2018五大衛視公佈的招商片單,僅有47.2%的電視劇項目實現了真正的"落地"。


而在2019年,難產多年的積壓劇開啟了組團“上星”的模式。

《知否》、《都挺好》等亮眼劇的播出過後,一片利好的劇集市場開始換“舊裝”。3月12日,殺青於2016年9月的《重耳傳奇》登錄浙江衛視,進行首輪播出。


11家影視公司24部劇待播,那些年欠的債都還上了?



就在大家以為這只是偶爾幾部積壓劇“重獲天日”的正常現象時,4月份市場又迎來一批積壓劇組團“上星”,月初2015年拍的《封神演義》和《如果可以這樣愛》先後在湖南衛視播出,月中積壓兩年的《因法之名》,接檔《青春鬥》登陸北京衛視,還有拍攝於2017年的《趁我們還年輕》也在東方衛視首播,2016年出品的都市情感劇《幸福,我們在路上》也傳出4月下旬登陸安徽衛視的消息。

除此之外,還有殺青於2015年,劉濤、馬天宇領銜主演的都市劇《淘婚記》,兩部張翰主演的電視劇《錦衣夜行》、《夏夢狂詩曲》,2016年出品的都市情感劇《幸福,我們在路上》以及宋茜與韓國演員rain主演的《八月未央》,都將有希望在今年登陸視頻網站或上星衛視。


11家影視公司24部劇待播,那些年欠的債都還上了?



兩個月的時間,8部積壓劇實現“上星”或網播,大量積壓劇傳出消息,積壓劇似乎迎來了春天,有媒體甚至認為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壓力之下,未來去庫存化或許會成為主流,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1

電視劇產量不足,

是這些年“積壓劇”問題的集中爆發


國內影視行業虛火旺燒多年,數量上一騎絕塵,質量上卻頗受詬病,劇情雷同、注水嚴重,存在諸多問題。為了調控電視劇氾濫的情況,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2015年起將“一劇四星”改為“一劇兩星”,限制平臺每年的播出劇集,就在當年,拍完的16000集電視,有50%的劇目沒有面世。

然而國產劇高速生產的慣性並未能因此剎車,2016年全年積壓比例更是達到了7成以上,2017年有所減緩,但積壓劇比例也在6成以上,供過於求的情況下,積壓劇越積越多,麻辣娛投(ID:malayutou001)統計至今2012-2017年間已出品至今還未定檔的的積壓劇共有24部之多,尤其以2016年、2017年最甚。


11家影視公司24部劇待播,那些年欠的債都還上了?



大量的積壓劇帶來的後果是,資金壓置,電視劇項目減少,2018年的新劇數量驟然下降,從2017年的241部到2018年僅有194部,為10年來最低,相比2012年的391部,減少了近200部。

新劇供應不足的情況下,之前“上星”無望的積壓劇,如今又被電視臺重新看上了,可從根源上來講,造成電視劇產能不足的原因正是大量的劇被積壓。

影視寒冬的陰霾籠罩了2018年全年,大家紛紛嚷著資本退潮,2019年的的銀屏上必然是黯然失色的,的確2019年的新劇減少。可是退去的資本是去了哪裡呢?大家總不會一直將錢揣在口袋裡吧?

事實上與其說是資本退潮,倒不如說是資本壓置,大家都沒錢拍電視劇了。前幾年大量的積壓劇,讓眾多影視公司連年虧損“滾雪球”式的越來越大,終於入不敷出。

被積壓劇拖垮的典型例子--唐德影視,在日前唐德影視公佈2019年度Q1財報中,公司第一季度的淨利潤虧損3,790萬元-4,470萬元,同比下降了262.55%-283.02%。而其2018年度的全年虧損則超過5億元,同比下降了近400%,而此次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電視劇《巴清傳》的延播,在公告中,唐德影視方面也肯定了這一點。


11家影視公司24部劇待播,那些年欠的債都還上了?



而由於電視劇《巴清傳》尚未實現播出,相應合同款項回收滯後,對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造成不利影響,加之受影視行業景氣度下滑的影響,公司債務融資成本較高,唐德影視今年還未有任何的電視劇項目啟動。

與唐德同為難兄難弟的還有歡瑞世紀,其製作的《天下長安》、《秋蟬》、《天樞之契約行者》、《聽雪樓》等多部大劇都被積壓,據歡瑞世紀的財報顯示,其中《天下長安》、《天乩之白蛇傳說》、《秋蟬》、《天樞之契約行者》這四部電視劇在2017年為歡瑞世紀創造了74.03%的收入,然而除了《天乩之白蛇傳說》在無奈轉網播出,(很快又被下線)其餘四部至今沒有播出消息,歡瑞也一度被傳有退市可能。

不僅僅只是這兩個影視公司,包括新麗傳媒、榮信達影視、檸萌影業、完美世界、華策影視、耀客傳媒以及三大視頻平臺共有24部古裝大劇被積壓,在春交會一眾影視劇項目海報中,古裝劇項目海報難見幾個,大製作更是屈指可數。“限古令”當然是原因,資金難以迴流也起到直接影響。


11家影視公司24部劇待播,那些年欠的債都還上了?



有業內人士透露,即使是像華策影視、慈文傳媒這類國內頂尖的電視劇製作公司,一年滿打滿算,能夠產出的劇集數量也不過10部左右。每年一兩部劇的積壓,時間一久,誰還受的了?

一些影視大公司都難以支撐,更何況有一些小的影視公司,在這些積壓劇的製作公司中不乏一些財力薄弱,資源和人才都極為短缺的影視小公司,一部劇的積壓,整個公司都面臨著破產,這就將一部分影視製作公司直接送出了這個行業。

影視公司數量在下降,還存活的影視公司錢又因為積壓劇難以迴流,那麼製作新劇的資金又從何而來呢?在影視行業整體產量下降和調整的大趨勢下,誰又敢砸錢繼續做大成本劇?

2

視頻平臺實行網劇分賬保證劇集質量的情況下,

“積壓劇”真的能讓衛視“喘口氣”嗎?


據說有平臺出價10萬購買積壓劇,像湖南衛視在播的兩部作品《封神傳奇》《如果愛》,都是以“甩賣價”拿到首輪播出版權,且在人氣演員的加持下,收視率表現還比較好看,在新劇產量不足,視頻網劇搶佔觀眾強勢的情況下,這種低價的“積壓劇”似乎能讓電視臺有緩口氣的機會?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11家影視公司24部劇待播,那些年欠的債都還上了?



相關政策問題固然是造成積壓劇的原因之一,然而一些積壓劇自身確實存在著一定的質量問題。例如在2015年在播出的50%的劇目裡,竟然就有80%的收視率達不到0.5%的及格線,而被挑選剩下的一些劇,質量就可見一斑,有的上線了,也難以得到觀眾的認可,此外一些積壓劇,即使當時製作精良,積壓多年,彼時服化道是否還能滿足觀眾的審美?

例如像湖南衛視播出過的《獵場》,以及江蘇衛視播出過的《我們的愛》、東方衛視播出過的《守衛者浮出水面》等,從節目收視率、話題熱度到口碑傳播,反響平平,尤其安徽衛視播出的馬天宇、鄭爽主演《美人私房菜》,播出一半因為觀眾實在忍受不了無味的劇情而被停更。


11家影視公司24部劇待播,那些年欠的債都還上了?



這些劇的播出無疑對於平臺的口碑有著影響,或多或少給觀眾留有播放“爛劇”的負面印象。

而就在此時,各大視頻平臺為更加迎合觀眾,紛紛推出分賬網劇模式,根據點擊觀看情況,在規則框架內從會員費中抽取資金分賬給片方。將之前的To B 模式轉換成To C 模式,網劇製作完全根據觀眾喜好走,更大程度的滿足觀眾口味。

兩相對比下,衛視的“積壓劇”如何留住觀眾呢?當沒有收視率的情況下,衛視的“議價權”更將被削弱,這樣下去,將會是一個惡性循環。

(麻辣娛投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