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內近6成劇尚未播出,影視行業去庫存到底怎麼樣了?'

"

梳理分析近三年積累的所有殺青劇目,我們驚奇地發現,無論是“凜冬將至”、還是“去庫存”的聲響迴盪在影視圈,過去三年行業依然保持著每月20餘部的殺青數。

文 | Lemon

來源 | 電視劇鷹眼(ID:TV-insight)

什麼是去庫存?是單純的減少產量嗎?如何去庫存?不投資不開機能解決問題嗎?去庫存的成效如何評判?老劇接連上檔、新劇擱置,會不會陷入“去庫存”新一輪的“怪圈”?

1、在國內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去庫存不單純的是減少產量、釋放存量的過程,更是“增加優質供給、減少無效產能、發揮創新的倍增效應、破除機制束縛”的“加減乘除”全過程

2、影視行業的迴歸過程絕不是停滯不前,而是創新再出發,近三年殺青項目數驗證了這一論斷;

3、於影視生產機構而言,尊重並順應行業規律、合理規劃項目週期尤為重要。

為增加研究數據的實際指導意義,本文跳出備案劇的梳理分析,以近三年積累的所有殺青劇目為研究樣本,展現更真實的存量“生態像”,旨在尋找行業“不確定”環境下的“確定性”。

現狀/問題:

三年內近6成劇目尚未“面世”

2017年至今殺青的750餘部影視劇中,56%的劇目尚未上星上線。

一般而言,項目從殺青到上線播出需經歷後期製作、銷售發行等至少一年間隔期,那2017年36%的數字較為客觀的反映了實際庫存率,即2017年殺青劇中依然有至少三分之一處於待播狀態。

1/3定律像古希臘的“黃金分割線”一樣存在於影視圈內。我們相信並認為,一定比例的淘汰率是保證行業正常運轉必不可少的部分,更是健康狀況的一種表現。

與其為三年前庫存劇開播“鼓掌喝彩”,不如多立足當下,為近三年殺青劇上新“助力”。畢竟行業的發展不是靠一輪輪消化庫存劇才得以進步的。

"

梳理分析近三年積累的所有殺青劇目,我們驚奇地發現,無論是“凜冬將至”、還是“去庫存”的聲響迴盪在影視圈,過去三年行業依然保持著每月20餘部的殺青數。

文 | Lemon

來源 | 電視劇鷹眼(ID:TV-insight)

什麼是去庫存?是單純的減少產量嗎?如何去庫存?不投資不開機能解決問題嗎?去庫存的成效如何評判?老劇接連上檔、新劇擱置,會不會陷入“去庫存”新一輪的“怪圈”?

1、在國內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去庫存不單純的是減少產量、釋放存量的過程,更是“增加優質供給、減少無效產能、發揮創新的倍增效應、破除機制束縛”的“加減乘除”全過程

2、影視行業的迴歸過程絕不是停滯不前,而是創新再出發,近三年殺青項目數驗證了這一論斷;

3、於影視生產機構而言,尊重並順應行業規律、合理規劃項目週期尤為重要。

為增加研究數據的實際指導意義,本文跳出備案劇的梳理分析,以近三年積累的所有殺青劇目為研究樣本,展現更真實的存量“生態像”,旨在尋找行業“不確定”環境下的“確定性”。

現狀/問題:

三年內近6成劇目尚未“面世”

2017年至今殺青的750餘部影視劇中,56%的劇目尚未上星上線。

一般而言,項目從殺青到上線播出需經歷後期製作、銷售發行等至少一年間隔期,那2017年36%的數字較為客觀的反映了實際庫存率,即2017年殺青劇中依然有至少三分之一處於待播狀態。

1/3定律像古希臘的“黃金分割線”一樣存在於影視圈內。我們相信並認為,一定比例的淘汰率是保證行業正常運轉必不可少的部分,更是健康狀況的一種表現。

與其為三年前庫存劇開播“鼓掌喝彩”,不如多立足當下,為近三年殺青劇上新“助力”。畢竟行業的發展不是靠一輪輪消化庫存劇才得以進步的。

三年內近6成劇尚未播出,影視行業去庫存到底怎麼樣了?

尊重規律

300天為殺青劇“黃金”上線期

從項目殺青到上星上線播出,是影視產業鏈上最為關鍵的一環。合理規劃後期製作、銷售發行及宣傳營銷等事項,可以有效降低“滯銷”風險。

通過統計分析近三年殺青項目“殺青日期和開播”的空檔期,可以看出:整體呈現“倒微笑曲線”,像企業/產品生命週期一樣,300天以內呈現上升趨勢,為影視劇釋放的“黃金期”。近三年已經開播的330餘部上線開播劇數據顯示,殺青後100-300天為項目的密集上線開播期。

"

梳理分析近三年積累的所有殺青劇目,我們驚奇地發現,無論是“凜冬將至”、還是“去庫存”的聲響迴盪在影視圈,過去三年行業依然保持著每月20餘部的殺青數。

文 | Lemon

來源 | 電視劇鷹眼(ID:TV-insight)

什麼是去庫存?是單純的減少產量嗎?如何去庫存?不投資不開機能解決問題嗎?去庫存的成效如何評判?老劇接連上檔、新劇擱置,會不會陷入“去庫存”新一輪的“怪圈”?

1、在國內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去庫存不單純的是減少產量、釋放存量的過程,更是“增加優質供給、減少無效產能、發揮創新的倍增效應、破除機制束縛”的“加減乘除”全過程

2、影視行業的迴歸過程絕不是停滯不前,而是創新再出發,近三年殺青項目數驗證了這一論斷;

3、於影視生產機構而言,尊重並順應行業規律、合理規劃項目週期尤為重要。

為增加研究數據的實際指導意義,本文跳出備案劇的梳理分析,以近三年積累的所有殺青劇目為研究樣本,展現更真實的存量“生態像”,旨在尋找行業“不確定”環境下的“確定性”。

現狀/問題:

三年內近6成劇目尚未“面世”

2017年至今殺青的750餘部影視劇中,56%的劇目尚未上星上線。

一般而言,項目從殺青到上線播出需經歷後期製作、銷售發行等至少一年間隔期,那2017年36%的數字較為客觀的反映了實際庫存率,即2017年殺青劇中依然有至少三分之一處於待播狀態。

1/3定律像古希臘的“黃金分割線”一樣存在於影視圈內。我們相信並認為,一定比例的淘汰率是保證行業正常運轉必不可少的部分,更是健康狀況的一種表現。

與其為三年前庫存劇開播“鼓掌喝彩”,不如多立足當下,為近三年殺青劇上新“助力”。畢竟行業的發展不是靠一輪輪消化庫存劇才得以進步的。

三年內近6成劇尚未播出,影視行業去庫存到底怎麼樣了?

尊重規律

300天為殺青劇“黃金”上線期

從項目殺青到上星上線播出,是影視產業鏈上最為關鍵的一環。合理規劃後期製作、銷售發行及宣傳營銷等事項,可以有效降低“滯銷”風險。

通過統計分析近三年殺青項目“殺青日期和開播”的空檔期,可以看出:整體呈現“倒微笑曲線”,像企業/產品生命週期一樣,300天以內呈現上升趨勢,為影視劇釋放的“黃金期”。近三年已經開播的330餘部上線開播劇數據顯示,殺青後100-300天為項目的密集上線開播期。

三年內近6成劇尚未播出,影視行業去庫存到底怎麼樣了?

分題材又有細微區別。比如,以都市生活、校園愛情題材為主的現代劇上線集中在101-200天的區間;而後期製作要求較高的古裝劇與整體趨勢保持一致,在201-300天的區間。

基於此,無論是老牌公司、還是“破土而出”的影視新軍,都應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合理規劃項目週期、有效推進項目進度,避免“被庫存”。

巧避陷阱

近三年古裝類劇目積壓數連年攀升

古裝類曾因恢弘的歷史背景以及精美的服化道等凸顯“爆款”品相,被行業所追捧。但時過境遷,在政策、市場等因素的影響下,區別於其他類目,古裝劇的積壓數連續三年呈現不斷攀升的勢頭,情勢最為嚴峻。

另外,結合圖2,古裝類殺青和上線的間隔期相對較長,也增加了積壓風險,所以建議:如若不是平臺定製或十足把握,可以暫時選擇“繞道而行”。

"

梳理分析近三年積累的所有殺青劇目,我們驚奇地發現,無論是“凜冬將至”、還是“去庫存”的聲響迴盪在影視圈,過去三年行業依然保持著每月20餘部的殺青數。

文 | Lemon

來源 | 電視劇鷹眼(ID:TV-insight)

什麼是去庫存?是單純的減少產量嗎?如何去庫存?不投資不開機能解決問題嗎?去庫存的成效如何評判?老劇接連上檔、新劇擱置,會不會陷入“去庫存”新一輪的“怪圈”?

1、在國內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去庫存不單純的是減少產量、釋放存量的過程,更是“增加優質供給、減少無效產能、發揮創新的倍增效應、破除機制束縛”的“加減乘除”全過程

2、影視行業的迴歸過程絕不是停滯不前,而是創新再出發,近三年殺青項目數驗證了這一論斷;

3、於影視生產機構而言,尊重並順應行業規律、合理規劃項目週期尤為重要。

為增加研究數據的實際指導意義,本文跳出備案劇的梳理分析,以近三年積累的所有殺青劇目為研究樣本,展現更真實的存量“生態像”,旨在尋找行業“不確定”環境下的“確定性”。

現狀/問題:

三年內近6成劇目尚未“面世”

2017年至今殺青的750餘部影視劇中,56%的劇目尚未上星上線。

一般而言,項目從殺青到上線播出需經歷後期製作、銷售發行等至少一年間隔期,那2017年36%的數字較為客觀的反映了實際庫存率,即2017年殺青劇中依然有至少三分之一處於待播狀態。

1/3定律像古希臘的“黃金分割線”一樣存在於影視圈內。我們相信並認為,一定比例的淘汰率是保證行業正常運轉必不可少的部分,更是健康狀況的一種表現。

與其為三年前庫存劇開播“鼓掌喝彩”,不如多立足當下,為近三年殺青劇上新“助力”。畢竟行業的發展不是靠一輪輪消化庫存劇才得以進步的。

三年內近6成劇尚未播出,影視行業去庫存到底怎麼樣了?

尊重規律

300天為殺青劇“黃金”上線期

從項目殺青到上星上線播出,是影視產業鏈上最為關鍵的一環。合理規劃後期製作、銷售發行及宣傳營銷等事項,可以有效降低“滯銷”風險。

通過統計分析近三年殺青項目“殺青日期和開播”的空檔期,可以看出:整體呈現“倒微笑曲線”,像企業/產品生命週期一樣,300天以內呈現上升趨勢,為影視劇釋放的“黃金期”。近三年已經開播的330餘部上線開播劇數據顯示,殺青後100-300天為項目的密集上線開播期。

三年內近6成劇尚未播出,影視行業去庫存到底怎麼樣了?

分題材又有細微區別。比如,以都市生活、校園愛情題材為主的現代劇上線集中在101-200天的區間;而後期製作要求較高的古裝劇與整體趨勢保持一致,在201-300天的區間。

基於此,無論是老牌公司、還是“破土而出”的影視新軍,都應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合理規劃項目週期、有效推進項目進度,避免“被庫存”。

巧避陷阱

近三年古裝類劇目積壓數連年攀升

古裝類曾因恢弘的歷史背景以及精美的服化道等凸顯“爆款”品相,被行業所追捧。但時過境遷,在政策、市場等因素的影響下,區別於其他類目,古裝劇的積壓數連續三年呈現不斷攀升的勢頭,情勢最為嚴峻。

另外,結合圖2,古裝類殺青和上線的間隔期相對較長,也增加了積壓風險,所以建議:如若不是平臺定製或十足把握,可以暫時選擇“繞道而行”。

三年內近6成劇尚未播出,影視行業去庫存到底怎麼樣了?

看淡鄙視鏈

“上線開播”才是王者“榮耀”

每個行業每個階段,好像總存在各種鄙視鏈,影視圈也不例外。曾幾何時“上星劇”看不起“純網劇”。

伴隨著觀看方式的轉變以及視頻平臺的崛起、BAT主導格局的形成,對於身處內容端的大多數影視公司而言,“是否上星”的價值評判標準顯得“有點老套”,三年殺青劇中,今年1-7月上線開播的劇中,網劇反超電視劇。

"

梳理分析近三年積累的所有殺青劇目,我們驚奇地發現,無論是“凜冬將至”、還是“去庫存”的聲響迴盪在影視圈,過去三年行業依然保持著每月20餘部的殺青數。

文 | Lemon

來源 | 電視劇鷹眼(ID:TV-insight)

什麼是去庫存?是單純的減少產量嗎?如何去庫存?不投資不開機能解決問題嗎?去庫存的成效如何評判?老劇接連上檔、新劇擱置,會不會陷入“去庫存”新一輪的“怪圈”?

1、在國內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去庫存不單純的是減少產量、釋放存量的過程,更是“增加優質供給、減少無效產能、發揮創新的倍增效應、破除機制束縛”的“加減乘除”全過程

2、影視行業的迴歸過程絕不是停滯不前,而是創新再出發,近三年殺青項目數驗證了這一論斷;

3、於影視生產機構而言,尊重並順應行業規律、合理規劃項目週期尤為重要。

為增加研究數據的實際指導意義,本文跳出備案劇的梳理分析,以近三年積累的所有殺青劇目為研究樣本,展現更真實的存量“生態像”,旨在尋找行業“不確定”環境下的“確定性”。

現狀/問題:

三年內近6成劇目尚未“面世”

2017年至今殺青的750餘部影視劇中,56%的劇目尚未上星上線。

一般而言,項目從殺青到上線播出需經歷後期製作、銷售發行等至少一年間隔期,那2017年36%的數字較為客觀的反映了實際庫存率,即2017年殺青劇中依然有至少三分之一處於待播狀態。

1/3定律像古希臘的“黃金分割線”一樣存在於影視圈內。我們相信並認為,一定比例的淘汰率是保證行業正常運轉必不可少的部分,更是健康狀況的一種表現。

與其為三年前庫存劇開播“鼓掌喝彩”,不如多立足當下,為近三年殺青劇上新“助力”。畢竟行業的發展不是靠一輪輪消化庫存劇才得以進步的。

三年內近6成劇尚未播出,影視行業去庫存到底怎麼樣了?

尊重規律

300天為殺青劇“黃金”上線期

從項目殺青到上星上線播出,是影視產業鏈上最為關鍵的一環。合理規劃後期製作、銷售發行及宣傳營銷等事項,可以有效降低“滯銷”風險。

通過統計分析近三年殺青項目“殺青日期和開播”的空檔期,可以看出:整體呈現“倒微笑曲線”,像企業/產品生命週期一樣,300天以內呈現上升趨勢,為影視劇釋放的“黃金期”。近三年已經開播的330餘部上線開播劇數據顯示,殺青後100-300天為項目的密集上線開播期。

三年內近6成劇尚未播出,影視行業去庫存到底怎麼樣了?

分題材又有細微區別。比如,以都市生活、校園愛情題材為主的現代劇上線集中在101-200天的區間;而後期製作要求較高的古裝劇與整體趨勢保持一致,在201-300天的區間。

基於此,無論是老牌公司、還是“破土而出”的影視新軍,都應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合理規劃項目週期、有效推進項目進度,避免“被庫存”。

巧避陷阱

近三年古裝類劇目積壓數連年攀升

古裝類曾因恢弘的歷史背景以及精美的服化道等凸顯“爆款”品相,被行業所追捧。但時過境遷,在政策、市場等因素的影響下,區別於其他類目,古裝劇的積壓數連續三年呈現不斷攀升的勢頭,情勢最為嚴峻。

另外,結合圖2,古裝類殺青和上線的間隔期相對較長,也增加了積壓風險,所以建議:如若不是平臺定製或十足把握,可以暫時選擇“繞道而行”。

三年內近6成劇尚未播出,影視行業去庫存到底怎麼樣了?

看淡鄙視鏈

“上線開播”才是王者“榮耀”

每個行業每個階段,好像總存在各種鄙視鏈,影視圈也不例外。曾幾何時“上星劇”看不起“純網劇”。

伴隨著觀看方式的轉變以及視頻平臺的崛起、BAT主導格局的形成,對於身處內容端的大多數影視公司而言,“是否上星”的價值評判標準顯得“有點老套”,三年殺青劇中,今年1-7月上線開播的劇中,網劇反超電視劇。

三年內近6成劇尚未播出,影視行業去庫存到底怎麼樣了?"

梳理分析近三年積累的所有殺青劇目,我們驚奇地發現,無論是“凜冬將至”、還是“去庫存”的聲響迴盪在影視圈,過去三年行業依然保持著每月20餘部的殺青數。

文 | Lemon

來源 | 電視劇鷹眼(ID:TV-insight)

什麼是去庫存?是單純的減少產量嗎?如何去庫存?不投資不開機能解決問題嗎?去庫存的成效如何評判?老劇接連上檔、新劇擱置,會不會陷入“去庫存”新一輪的“怪圈”?

1、在國內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去庫存不單純的是減少產量、釋放存量的過程,更是“增加優質供給、減少無效產能、發揮創新的倍增效應、破除機制束縛”的“加減乘除”全過程

2、影視行業的迴歸過程絕不是停滯不前,而是創新再出發,近三年殺青項目數驗證了這一論斷;

3、於影視生產機構而言,尊重並順應行業規律、合理規劃項目週期尤為重要。

為增加研究數據的實際指導意義,本文跳出備案劇的梳理分析,以近三年積累的所有殺青劇目為研究樣本,展現更真實的存量“生態像”,旨在尋找行業“不確定”環境下的“確定性”。

現狀/問題:

三年內近6成劇目尚未“面世”

2017年至今殺青的750餘部影視劇中,56%的劇目尚未上星上線。

一般而言,項目從殺青到上線播出需經歷後期製作、銷售發行等至少一年間隔期,那2017年36%的數字較為客觀的反映了實際庫存率,即2017年殺青劇中依然有至少三分之一處於待播狀態。

1/3定律像古希臘的“黃金分割線”一樣存在於影視圈內。我們相信並認為,一定比例的淘汰率是保證行業正常運轉必不可少的部分,更是健康狀況的一種表現。

與其為三年前庫存劇開播“鼓掌喝彩”,不如多立足當下,為近三年殺青劇上新“助力”。畢竟行業的發展不是靠一輪輪消化庫存劇才得以進步的。

三年內近6成劇尚未播出,影視行業去庫存到底怎麼樣了?

尊重規律

300天為殺青劇“黃金”上線期

從項目殺青到上星上線播出,是影視產業鏈上最為關鍵的一環。合理規劃後期製作、銷售發行及宣傳營銷等事項,可以有效降低“滯銷”風險。

通過統計分析近三年殺青項目“殺青日期和開播”的空檔期,可以看出:整體呈現“倒微笑曲線”,像企業/產品生命週期一樣,300天以內呈現上升趨勢,為影視劇釋放的“黃金期”。近三年已經開播的330餘部上線開播劇數據顯示,殺青後100-300天為項目的密集上線開播期。

三年內近6成劇尚未播出,影視行業去庫存到底怎麼樣了?

分題材又有細微區別。比如,以都市生活、校園愛情題材為主的現代劇上線集中在101-200天的區間;而後期製作要求較高的古裝劇與整體趨勢保持一致,在201-300天的區間。

基於此,無論是老牌公司、還是“破土而出”的影視新軍,都應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合理規劃項目週期、有效推進項目進度,避免“被庫存”。

巧避陷阱

近三年古裝類劇目積壓數連年攀升

古裝類曾因恢弘的歷史背景以及精美的服化道等凸顯“爆款”品相,被行業所追捧。但時過境遷,在政策、市場等因素的影響下,區別於其他類目,古裝劇的積壓數連續三年呈現不斷攀升的勢頭,情勢最為嚴峻。

另外,結合圖2,古裝類殺青和上線的間隔期相對較長,也增加了積壓風險,所以建議:如若不是平臺定製或十足把握,可以暫時選擇“繞道而行”。

三年內近6成劇尚未播出,影視行業去庫存到底怎麼樣了?

看淡鄙視鏈

“上線開播”才是王者“榮耀”

每個行業每個階段,好像總存在各種鄙視鏈,影視圈也不例外。曾幾何時“上星劇”看不起“純網劇”。

伴隨著觀看方式的轉變以及視頻平臺的崛起、BAT主導格局的形成,對於身處內容端的大多數影視公司而言,“是否上星”的價值評判標準顯得“有點老套”,三年殺青劇中,今年1-7月上線開播的劇中,網劇反超電視劇。

三年內近6成劇尚未播出,影視行業去庫存到底怎麼樣了?三年內近6成劇尚未播出,影視行業去庫存到底怎麼樣了?

當然,筆者不是否認“上星”的重要性,相反,“上星”更像是“王者爭霸”,而在正規的賽制中,上線開播的“准入門檻”在當下市場環境下,於大多數項目/公司而言至關重要。

結合劇目品相匹配播出平臺,結合項目運作週期在合理期間內完成價值交付更顯“榮耀”。另外,緊隨而來的觀眾反饋、跟進運作等也是團隊提升、發揮項目長尾效應等也是關鍵環節。

結語

無論是“凜冬將至”、還是“去庫存”的聲響迴盪在影視圈,我們驚奇地發現,過去三年行業依然保持著每月20餘部的殺青數。

如果說過去三年,影視人更多討論思考的是如何面對不確定性,如何在其中尋找機會,那接下來,更多應該尋找確定性、並篤定把握當下。祝諸位能夠實現順利彎道趕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