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大師侯寶林堅決摒棄的糟粕,卻被侯耀文演成了經典代表作!

相聲大師侯寶林堅決摒棄的糟粕,卻被侯耀文演成了經典代表作!

  在相聲大師侯寶林的從藝生涯中,總共演過二百餘段相聲。其中既包含了《八大改行》、《老老年》、《誇住宅》這類傳統活,又有像《夜行記》、《打百分》、《跳舞迷》這類創編段子,從數量上看絕對稱得上是肚囊寬綽的老藝人。從表演形式上看,無論是貫口、倒口、怯口、柳活、腿子活都有所涉及,但唯獨有一類段子侯寶林卻極少演,就是“打哏”的段子。據曲藝史料記載,侯寶林唯一演過的一段“打哏”的段子是在1933年使的傳統活《拉洋片》。

相聲大師侯寶林堅決摒棄的糟粕,卻被侯耀文演成了經典代表作!

  而侯寶林本人也曾發表過關於對口相聲表演中“打哏”的看法,題為《“用扇子打頭”的我見》刊登在1957年的《北京文藝》。或許因為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老藝人,經歷過被當成“看玩意兒”的不堪歲月,因此對於相聲藝人的自尊格外重視。在文章中侯先生特別提到:最要不得的是用扇子打人,乙(捧哏的)新剃的光頭閃閃發亮,甲用扇子叭叭亂打,乙捂著腦袋不但不喊疼反而嘻皮笑臉的說:“好,成乒乓球兒啦!“格得住嗎!”“成了雞蛋啦!”等等。能說這樣就是相聲表演的特點嗎?不!這只是為了迎合小市民趣味的無理取鬧,也可以說是庸俗的伋級趣味,舊相聲中的糟粕。相聲演員在今天應該毫無保留地把它拋棄。

相聲大師侯寶林堅決摒棄的糟粕,卻被侯耀文演成了經典代表作!

  然而改革開放以後,侯耀文決定重新挖掘整理傳統相聲,這其中就有後來成為其經典代表作之一的《口吐蓮花》。老觀眾都熟悉這塊活是不折不扣的“打哏”活,但經侯耀文重新“下掛”後,這塊活重新煥發了生機。“打哏”的形式沒有改變,但立意卻完全不同,不是為了打而打。在舊社會,相聲藝人使這塊活時,往往表現出逗哏想佔捧哏的便宜,通過“打”來刺激觀眾發笑,捧哏演員被動挨打或打自己時表現出的情緒和反應甚至是有點自我陶醉的。正所謂用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方式取悅觀眾。這是顯然就是老侯爺提出的糟粕,被摒棄是理所當然的。

相聲大師侯寶林堅決摒棄的糟粕,卻被侯耀文演成了經典代表作!

  侯耀文在使這塊活時為什麼非但沒遭來非議,反而成為挖掘整理傳統相聲的範本。說到底還是立意精巧,經過改編整理後將乙塑造成一個貪財好利的市井形象,甲則通過“打”這種戲謔的手段教訓了對方。其中鋪墊的“對待這路人就得用這樣”恰好點出了接下來為什麼要“打”。石富寬在請神時一遍遍的捱打表現出的狀態是即不堪忍受扇子打頭之苦,又想見識一下口吐蓮花到底怎麼吐,這種糾結的心態在表演情緒上是對的,其目的在於刻畫諷刺財迷的形象。這種“打哏”的使法,既沒有失掉藝人的自尊,又不會讓觀眾覺得是在譁眾取寵。

相聲大師侯寶林堅決摒棄的糟粕,卻被侯耀文演成了經典代表作!

  “打哏”的段子屬於“鬧活”的範疇,容易出包袱,表演效果往往也更火爆,但關鍵看演員能否掌握好分寸和目的。老侯爺對打哏段子全盤否定有其個人原因和歷史原因。但作為傳統相聲的一部分,像《口吐蓮花》、《拉洋片》、《武墜子》、《武訓徒》等等打哏的傳統段子是完全可以在改編整理後被保留和繼承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