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扶隊伍走了,群眾還能持續增收 ------記省級優秀第一書記趙威

幫扶隊伍走了,群眾還能持續增收 ------記省級優秀第一書記趙威

金泉鄉板凳埡村是西充縣97個貧困村中條件較差的村之一。2014年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7戶、91人。村民出行難、村容村貌差、群眾飲水難等各種問題困擾著板登埡村的發展。

2015年,西充縣委報道組趙威以“第一書記”的身份進駐該村,他積極入戶調研,認真走訪村組幹部群眾,深入瞭解幫扶貧困村群眾生產生活情況,找準精準扶貧的突破口,把握美麗鄉村建設的方向,僅僅用了3年時間,不僅幫助了全村貧困戶實現了脫貧並持續增收,還實現硬化路修到家門口;扶貧車間開在村口;群眾文化大餐端到家門口……村貌美起來、腰包鼓起來、幸福生活過起來,昔日的貧困村蝶變為農旅深度融合產業示範村。趙威被評為省級優秀第一書記,先進事蹟被四川省委組織部拍成電視專題片,同時還被中組部作為全國優秀電教片,在全國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衛星數字專用頻道《精品黨課》欄目展播。

“脫貧奔康,一個都不能少”

週一清晨6點,城市剛剛甦醒,趙威看了看身旁的妻子,再看看孩子酣睡的兒子,躡手躡腳地拿起衣服走出臥室,一陣麻利地洗漱後,他駕車前往板凳埡村。

進入村子,雖然還不到7點,但田間地頭已經有了村民忙碌的身影,和著家畜吠鳴與機動車的聲音,這座美麗的小山村不再沉寂。而此番景象,和三年前已是天壤之別。

“李大爺,今天又要去地裡剷草哇?”趙威徑直來到有返貧風險的李開海家,看到李開海正在修整鋤頭和鐮刀,趙威關切地問道,“那塊柑橘地的草還要整幾天?”

“趙書記好,大概再弄5天,就鏟乾淨了。”李開海對趙威說,這個月雨水多,雜草長得快,草除完後,接著還要種時令蔬菜和矮杆經濟作物。

據趙威介紹,李開海是該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是全村貧困戶中脫貧致富最難的一戶。李開海離異、年老多病、無依無靠,兒子未婚,幾乎沒有聯繫,更談不上贍養費,又無條件申請五保;申請低保,身份證年齡比實際年齡小了10歲,且病況不在低保之列;大家都有的土地租金,由於歷史原因他卻沒有;別人能夠就近務工掙錢,他卻因年齡偏大,企業不敢用;唯有的收入就是每月農保款,這可愁壞了趙威。

為了儘快解決李開海的收入難題,趙威思前想後,多方聯繫,最後決定自己給駐村企業“寫保證”,才得以同意李開海“打散工”,每月大概有600元的收入,這樣不穩定的收入,在趙威看來不是長久之計。

“收入不穩定,返貧風險就變高了。”趙威為此主持召開了黨支部會議、黨員大會以及村民代表大會,專題討論。根據該村的實際情況,全體村民同意李開海進入勞務合作社,同意為他再提供一個村級公益性崗位,同意為他申請低保。

“公益性崗位每月工資300元,能解決他基本的生活費用;農保每月100多元;加之在勞務合作社承包柑橘管護每月有500元,共計在1000元以上,還有村集體分紅等,這些增收項目比較穩定。”趙威說,為了讓他在該村的勞務合作社掙錢,他做通了一位老黨員張良純的工作。張良純同意李開海在自己承包的50畝柑橘產業園中參與部分勞務。

“年齡大了,沒法出去打工了。如今村裡有了勞務合作社,我只管跟著幹活就行,掙得比以前多。”談到現在穩定的收入,李開海十分滿意,“這都得感謝趙書記的幫助。”

“脫貧奔康,一個都不能少!”趙威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該村的產業園區,由12位勞務大戶承包經營,其餘群眾在勞務大戶的帶領下,進入園區務工。

在趙威看來,要因戶施策,對有思路、有技術、有致富門路的人,要把他們培養成致富帶頭人;對缺資金、技術、勞動力的貧困戶要幫一把;對惰性太強、安於現狀、致富願望不強烈的人,要先糾正思想。在全村的黨員幹部共同努力下,該村2017年實現了整村脫貧摘帽。現在,全村群眾在致富奔康的大道上闊步前行。

“家底厚實,夢想才能照進現實”

“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多元,今年收入10萬元是沒有問題的。”如今談到村集體經濟現狀,趙威信心滿滿。回顧起剛進村時,板凳埡村無特色產業、無產業項目、無村集體經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三無村”,如何改變?趙威絞盡腦汁。

在帶領群眾脫貧奔康的同時,還要壯大村集體經濟,這是“第一書記”需要完成的任務,趙威始終銘記於心。

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趙威想到的是如何盤活資源,從而變成讓群眾看得見的資金。首先成立板凳埡種養殖專業合作,將能產生效益的國家扶貧項目投入摺合資金入股,群眾以土地、勞務、現金等入股,然後,整體打包流轉給駐村企業。接著成立了富村溝勞務合作社,承包了企業柑橘產業園等勞務,既解決了土地流轉了,群眾無地可種的尷尬,有為群眾增加了就近就業增收的渠道。該村還與駐村企業合作,出租羊圈,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我一家已領到了112元的分利,感謝村支部哦!”板凳埡村村民李雲元領到了2018年的保底分利,如今他又將借出的1萬元產業週轉金入股村企,每年按照不低於7%分利。2018年土地租金29萬元,產業到戶資金保底分紅2.6萬餘元,已全部發放到戶。

“在成立合作社初期,群眾意見不統一。”趙威說,成立合作社為該村產業發展、群眾脫貧致富、壯大集體經濟創設條件,起初,動員群眾成立合作社,誰也不願意。

在趙威看來,單打獨鬥肯定不行。在動員村民成立專合社無果的情況下,他轉念打起了村委幹部的“主意”。“作為村上的幹部,也是黨員,為了該村的發展,大家應該帶個頭。”在村“兩委”會上,趙威就該村成立專合社帶領群眾共同參與、共同致富,提出了個人的想法。會後,他又與村幹部一一交流、溝通。

“成立專合社,就是把大家的力量聚攏來,各盡所能。”該村支部書記兼板凳埡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開裕說,有了第一個專合社,群眾就成了合作社成員,大家又重新團結在一起,原本閒散的勞動力重新凝聚起來。

趙威算了一筆板凳埡村2019年的集體經濟帳。羊圈租金7500元;折資入股合作社收入6萬餘元;4臺農用機械租金2萬餘元。另外,今年利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專項資金100萬元,在新村建一個超市、修建停車場、自主經營100畝柑橘產業園,預計至少增收10萬元。

“家底厚實,夢想才能照進現實。”趙威說,有了村集體經濟收入,這些錢將用在讀書獎勵上、大病救助上、村容村貌的建設上……

“隊伍走了,群眾還能持續增收”

還有1年,作為“第一書記”的趙威就要離開他奮戰了近5年的板登埡村,他與這裡的土地和村民結下來深厚的情誼,依依不捨。每次進村時,他都要站在村口,看到昔日的“旱山村”,曾經一片荒蕪,如今已蝶變為阡陌交通、土地平曠;旱地裡柑橘樹鬱鬱蔥蔥,魚塘裡魚蝦肥美;半山腰新村即將動工……依託山羊、水產、柑橘等農業產業,發展了鄉村旅遊,一派生機勃發的美麗新村景象躍然眼前,感到十分欣慰。但讓他想的更多的是:駐村工作組走了、幫扶政策少了,群眾的收入還有保證嗎?村子的良性發展還能持續嗎?

“隊伍走了,群眾的增收還能持續,這才是我想看到的。”趙威說,離開幫扶村已進入倒計時,反而讓他有些緊張。如果這裡的群眾增收機制能建立、產業能管護好,他就放心了。

據趙威介紹,在大家的努力下,該村貫徹落實該縣倡導的“一建二定三管”農村黨建新舉措,探索出了“折資入股”、“勞務外包”利益聯結機制,解決農村發展產業誰來組織、誰來實施、怎麼管理的難題?以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產業興旺了,群眾持續增收就有希望。

通過2個合作社,將該村的晚熟柑橘產業園和駐村企業把群眾凝聚在一起,形成短能脫貧、長能致富、遠能賞景的村級支柱產業。他說,通過土地流轉和勞務承包,群眾在租金和勞務上有了收入,達到了如期脫貧的短效成果;入股合作社,農民變股民,村民變股東,隨著產業發展,採取“三帶動三分紅三保障”利益聯結機制,產出效益優先保障村集體和貧困戶收益。同時,通過村黨支部牽頭,設置集體資產義務監督崗,推行村級事務“八公開一評議”制度,加強政府投入項目、村集體資產的日常監管,確保集體資產不流失、不沉默。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建強基層戰鬥堡壘是保證村民持續增收的又一關鍵要素。該村建起了黨員活動中心,黨支部和黨員示範促脫貧攻堅、建美麗新村。通過穿戴印有“我是共產黨員”的體恤衫,把黨員身份“亮出來”,將黨員的先進性、示範性展現出來,增強黨員幹部的自律性。評選出優秀黨員,營造出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同時,還在群眾中開展評選“五星文明戶”、“孝親敬老之星”、“勤勞致富明星”、“遵紀守法戶”等活動,倡樹文明奮進新風。

群眾的脫貧致富意識增強,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能力和動力有了保證,產業發展持續向好,利益聯結機制完善,監督管理到位、村級事務公開透明……

板凳埡村走農旅結合之路雛形初現。現已鋪設觀光道、產業道9千米;建成1000餘畝晚熟柑橘產業園、100餘畝萬壽菊;山羊種養殖基地擴展到2000餘畝,存欄量7000餘隻;新建小二型水庫1座;完成國土增減掛鉤項目剩餘的60餘戶舊房風貌整治、220餘套農村舊房拆除還耕、133套新村房屋即將修建……將該村打造成為旅遊示範村,發展種養殖業、生態旅遊,這是一項利在千秋的綜合效益工程,成為“既是綠水青山,又是金山銀山”的靚麗名片。

“藍圖已繪就,在我任職期間沒有完成,但只要大家繼續前進,板凳埡村一定會成為村美民富的幸福美麗新村。”趙威說。(趙榮 作者授權發佈,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