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何朝宗的瓷塑藝術及其作品的外流

文/黃天柱

福建省德化窯,自北宋開窯以來,已歷千年。特別是風行於明代的建白瓷,更以瓷質映透厚實、糯米胎骨、釉水瑩潤、凝白泛紅而蜚聲海宇。

然而,建白瓷不僅以“乳白釉”和“糯米胎”名聞遐邇,而且雕塑的藝術技巧也令人耳目一新。德化窯在宋代已有燒製人物和動物形象的雕塑品。明代(1368—1644年)則是其瓷業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雕塑人物佛像的藝術飛躍的發展,臻於頂峰。當時著名的瓷塑家有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陳偉、林捷隆等人,但何朝宗名列首位,故何氏瓷塑與建白名瓷,數百年來,並稱雙美。

明代何朝宗的瓷塑藝術及其作品的外流

據傳,何朝宗為德化縣隆太裡後所村人,先祖何昆源系江西臨川縣廿二都人氏,明洪武二年(1369年)任江西建昌府衛軍,七年(1374年)調泉州右衛任右營旗官,十七年(1384年)奉命撥軍到德化縣隆泰社厚蘇村(即今後所村)。至今後所尚有何姓數家,他們擅長雕塑神仙佛像,尤以儀態萬千、神形兼備的觀音、如來、達摩、羅漢最為傑出。《泉州府志》曰:“何朝宗,不知何許人。或雲祖貫德化,寓郡城,善陶瓷像,為僧迦大士,天下傳寶之。”《福建通志》也記:“何朝宗,泉州人,或雲籍德化寓居泉州,善陶瓷像,有僧迦大士,天下傳寶之。”《晉江縣誌》說:“有何朝宗者,善製陶像,人爭寶之。”這些地方文獻對何朝宗的記載都只是一鱗半爪,但有一共同點,都說他是一個著名的瓷塑人物佛像的藝術家,其作品為世人所珍惜。

據說何朝宗在進行瓷坯雕塑時,從不潦草馬虎,總是力求創新,從整體的結構至人物形象,從比例、線條到衣飾、神情等各個部分進行合理的佈局和一絲不苟的精雕細塑。不論是製坯或是燒製成品,如有一點小毛病,他都毫不猶豫地銷燬掉,所以他傳世的瓷雕作品既精緻又稀少,流傳至今的作品,被人們譽為無價之寶。國外的東南亞和美國、英國、法國、丹麥、日本、香港以及國內的北京、上海、南京、福州、泉州、廈門、莆田和德化等地都珍藏著何朝宗的瓷塑作品。

抗日戰爭時期,從莆田被掠往日本的何朝宗作品有:

(1)達摩像:盤坐,帶座,高一尺二寸,色白。

(2)觀音像:趺坐,袖手披裙,高六寸,色白。

(3)觀音像:趺坐,念珠露於袖外,高七寸,色白。

(4)十八手準提佛:蓮花座,傍有龍王二,高一尺,色白。

明代何朝宗的瓷塑藝術及其作品的外流

披坐觀音 高28.6cm 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流傳於美國者:

(1)伏虎祖師像:騎虎狀,一手擒虎頭,一手擎環,高一尺二寸,色白。

(2)觀音像:盤坐于山洞之內,前立韋陀,旁有十八羅漢錯雜其間,騎有龍虎之獸,姿態萬千,高一尺,色白。

收藏於英國的何氏作品如:

1985年在英國倫敦舉辦的塞繆爾·悉尼馬錢特先生所創辦的 S·MARCHANT&SON公司成立60週年紀念展覽出版的《中國白》一書介紹,英國藏有三尊明代德化瓷塑大師何朝宗的作品:一尊是藏袖立體渡海觀音,高51釐米,背後蓋有方形篆體“何朝宗印”四字印銘;另一尊是持經披坐觀音,高26釐米,背後蓋有葫蘆形篆體“何朝宗”三字印銘;第三尊是戴冠重袍手持如意坐巖的文昌帝君,高36.8釐米,背後蓋有方形篆體“何朝宗印”四字印銘。

又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裡,收藏有宋至清代的德化外銷瓷器二百多件,宋器有軍持、粉盒之類;清代則有阿拉伯文和十字架瓷器。其中明代何朝宗作品有觀音、關羽、釋迦牟尼等雕像。維多利亞與阿拉伯特博物館,也藏有何氏的關羽瓷雕像。

明代何朝宗的瓷塑藝術及其作品的外流

德化窯白釉達摩像,高43釐米。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有何朝宗雕塑的達摩瓷像。立波,手藏於袖前拱,高43釐米,再現了達摩渡江的身姿。還有一尊何塑的盤膝瓷觀音,顯出溫良嫻雅、善良莊重的神態。

明代何朝宗的瓷塑藝術及其作品的外流

明代何朝宗的瓷塑藝術及其作品的外流

明代何朝宗的瓷塑藝術及其作品的外流

明代何朝宗的瓷塑藝術及其作品的外流

上海博物館也藏有觀音一尊高48釐米,色白。

明代何朝宗的瓷塑藝術及其作品的外流

現存莆田的何朝宗作品:

(1)觀音像:趺坐,高七寸,色白。

(2)觀音像:趺坐,高一尺許,色白。

(3)觀音像:趺坐,高一尺二寸,色白。

(4)文昌帝君像:立像,左手執如意,色白

德化縣民間也存有何朝宗瓷塑坐巖觀音和達摩像。

現收藏在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何朝宗所塑的乳白釉瓷渡海觀音,通高46釐米、座寬14釐米,面目清秀,神情自在,頭梳高髻,中以寶冠束髮,發上披風兜,眼皮微張而下視,兩耳半垂不到肩,額中一點吉祥痣,臉形豐腴,端莊慈祥,有美男之風;袒胸,露一串蓮花珠飾,雙手藏於袖,作左拱勢,外露一足踏蓮花,另一足被跳躍的浪花所淹蓋,身材勻稱,維妙維肖;釉水牙亮,熠熠生光,刀法圓暢,雕工精緻,技藝卓絕,獨具匠心。觀音背後刻有“何朝宗印”小方印記,經過諸多專家鑑定,均認為系何氏瓷塑真品(見附圖)。與福建省博物館所藏何朝宗觀音瓷塑作比較,還略勝一籌。正如《泉山古物編》雲:“面如美男子,豐面且麗,不可多得之品也。”

1963年11月28日,浙江杭州美術學院佛像研究專家史巖教授評論說:這尊瓷觀音,具有宗教性與真實性結合,即從真實中來,加上宗教成分,能令人耐看,即越看越喜看,面龐開像作雕圓形,整個面龐恰到好處,表現著明代典型。整個容儀體態,能表現女性的美與慈藹情感,注意到宗教要求。手法高明,精巧細膩,頭髮很有條理,不深不淺,衣紋生動,既不粗率,亦不簡略,全部線條有韻律感。”

何朝宗的創作特點,是善於以木雕與泥塑的優良傳統豐富自己,而且有著師古而不泥古的創新精神,故其作品不流於一般化和庸俗化。其塑造的古佛、神仙在造型方面都能別有立意,超凡出俗,而獨具風格神韻。從整體人物造型看,修矩合度,符合解剖,衣褶線條,飄逸生動,儀態宛然,肅穆大方,玲瓏剔透,自然渾厚,不僅塑出了各種人物的特定儀態,而且能表現出不同的思想性格。其雕塑的另一特點是胸部扁成橢圓形,頭部和手部大多是裝接進去的。據傳說,何氏很注意精選原料,對瓷土多次加工精淘,還自制釉料,研究控制燒窯的火候,保持胎骨均勻堅硬,釉色白潤而帶淡黃,凝脂如玉,使人恭玩愛不釋手。

傳聞何氏在創作過程中,經常徵求群眾意見,進行修改,直到群眾和自己認為滿意之後,才在作品背後蓋上自己名字的印章。由於其創作態度的嚴謹認真,所以流傳在世上的每件作品,都非常精湛。他開創了精雕細刻、工巧逼真的藝術風格和捏、塑、雕、刻、鏤、推、接、修的八字技法,且設計創作了渡海、盤膝、坐巖、坐式、披坐、趺坐、趺坐沒霧、普陀等等形式各異的觀音,堪稱一代藝術大師。

“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七月,由中國福州輸出日本的瓷器,有二萬七千件,福建有許多瓷器輸出,其中當然是德化出口占多數。明代從安海港和月港輸出到日本和南海諸國的瓷器,更是不可計數。“建白瓷自寧波流入日本,日本富人,至不惜以萬金爭購之,足見其精美矣,“大約十六世紀起,這個白瓷(指德化白瓷),偶然通過葡萄牙的東洋貿易船介紹到西歐以後,立刻得到全歐洲貴族階層的欣賞和歡迎,並接受無限的訂貨。”建白瓷塑深受國內外人民的高度讚賞,是與何朝宗的造詣精深的雕塑藝術分不開的。故外國朋友譽其為“東方藝術”、“名聞天下”、“世上獨一無二的珍品”。還有人讚美他所雕塑的瓷觀音“除非觀音雕南海,何來大士現真身”。後人都稱何氏雕的瓷觀音為“何來觀音”。

由於文獻上對何朝宗的記載非常簡要,至今對其生活年代,還沒有完全統一的認識,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1)明代嘉靖萬曆之說。宋伯胤在《談德化窯》一文中說:“明朝嘉萬年間,有名的工藝家何朝宗就在這個作坊(後窯)裡工作,他的‘十八尊佛像’,也是在這個窯裡燒成的。”王洪濤《明瓷塑大師一一何朝宗》和徐本章、葉文程《德化窯》也持該說。

(2)宣德年間說。黃榮燦在《武夷山水天下奇·德化古瓷窯》一文中說:“明代宣德年間(1426-1435年)著名老藝人何朝宗塑造的瓷器觀音像,運往東南亞及歐洲各國,被視為‘東方藝術之精品’。”黃漢傑在《介紹館藏明代德化外銷瓷器》一文中,也贊成“宣德”說。

筆者認為“嘉萬說”純是根據調查口頭傳說得來的,這種口頭資料年代久了,難以準確,故不能全信。而“宣德說”則比較可信。何氏的瓷塑作品背後大都蓋有自己姓名的印記,也有一些作品同時蓋上了“宣德”的年號,這是一種比較可靠的實物證據,王冠英說:“何朝宗系明洪武時撥軍來德的後代。”洪武距宣德四十多年,約傳二代人,這個時候的何朝宗掌握高超的瓷塑藝術技巧是完全可能的,《泉州府志)記有“何朝宗以善塑觀音名聞天下”。封建社會風氣輕視匠師,一般均認為瓷雕之類系屬雕蟲小技,難登大雅之堂。如果何朝宗的瓷塑藝求不是因為長期受國內外人士讚譽,是不可能被載入史冊的。

關於何氏的結局如何,史亦無明載。後人只能根據傳說提出見解。如宋伯胤說,何氏塑好“瓷床”,不料發生“窯變”,“瓷床”燒變了樣,而跳江自殺。王洪濤則說,何氏晚年因受不了貧困的壓迫,投水自殺。筆者認為這些傳說都不可靠。關於燒瓷床是不可能的事,早期的德化瓷土是軟性的,大多是燒小件器物,燒造盈尺的佛像很少。根據當時的窯爐結構燒那麼大的床,火力很難均勻,自然要失敗,對於一個富有數十年制瓷經驗的藝術大師來說,對此絕不會不清楚,應不致如此糊塗。再說,當時何氏是一個社會上公認的瓷塑藝術大師,其作品極其難能可貴,雖不能設想他因作品暢銷而發了財,但如一般藝人過著供可應求的普通生活,應是不成問題的,大抵不致於因貧困而自殺。所見膚淺,不當之處,在所難免,請諸家教正。

明代何朝宗的瓷塑藝術及其作品的外流

相關推薦

推薦中...